<p class="ql-block"> 陳華癸(1914年1月14日—2002年11月19日),生于北京,籍貫江蘇昆山。中國科學院院士(1980年),微生物學家,曾任北京大學農學院教授、土壤系主任,武漢大學農學院農業(yè)化學系主任,華中農業(yè)大學教授、土壤及農業(yè)化學系主任、院長,中國科學院****研究所研究員。</p><p class="ql-block"> 陳華癸院士是我國農業(yè)微生物學奠基人之一。首次發(fā)現(xiàn)紫云英根瘤菌與紫云英的共生固氮屬于獨立“互接種族”,提出“華癸根瘤菌”概念(國際上以他名字命名),并分離出純培養(yǎng)菌株。首次揭示水稻田中厭氧性硝化作用及參與該過程的微生物種類,修正了傳統(tǒng)的好氧硝化理論,為水稻土肥力研究奠定基礎。作為華中農業(yè)大學創(chuàng)始人之一,他推動該校土壤及農業(yè)化學系建設,并擔任首任系主任,培養(yǎng)了范云六、陳文新等院士及一批農業(yè)科技人才。</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1, 51, 51);"> 陳煥鏞(1890年7月12日—1971年1月18日),出生于</span><span style="color:rgb(0, 98, 204);">香港</span><span style="color:rgb(51, 51, 51);">,籍貫</span><span style="color:rgb(0, 98, 204);">廣東新會</span><span style="color:rgb(51, 51, 51);">。植物學家,</span><span style="color:rgb(0, 98, 204);">中國科學院學部</span><span style="color:rgb(51, 51, 51);">委員(院士)(1955年),生前是</span><span style="color:rgb(0, 98, 204);">中國科學院華南植物研究所</span><span style="color:rgb(51, 51, 51);">研究員、所長。</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1, 51, 51);"> 陳煥鏞院士是我國近現(xiàn)代植物分類學奠基人之一。創(chuàng)建了</span><span style="color:rgb(0, 98, 204);">中山大學</span><span style="color:rgb(51, 51, 51);">農林植物研究所,建成中國南方第一個</span><span style="color:rgb(0, 98, 204);">植物標本室</span><span style="color:rgb(51, 51, 51);">,創(chuàng)辦中國第一份用英文出版的植物學刊物《中山專刊》,對華南植物進行大量的調查、采集、研究,在</span><span style="color:rgb(0, 98, 204);">木蘭科</span><span style="color:rgb(51, 51, 51);">、</span><span style="color:rgb(0, 98, 204);">樟科</span><span style="color:rgb(51, 51, 51);">、</span><span style="color:rgb(0, 98, 204);">殼斗科</span><span style="color:rgb(51, 51, 51);">、</span><span style="color:rgb(0, 98, 204);">繡球花科</span><span style="color:rgb(51, 51, 51);">、</span><span style="color:rgb(0, 98, 204);">苦苣苔科</span><span style="color:rgb(51, 51, 51);">、</span><span style="color:rgb(0, 98, 204);">樺木科</span><span style="color:rgb(51, 51, 51);">、</span><span style="color:rgb(0, 98, 204);">胡桃科</span><span style="color:rgb(51, 51, 51);">及裸子植物的分類研究方面有很深的造詣,先后發(fā)表了100多個新種、10多個新屬,其中為紀念植物學家</span><span style="color:rgb(0, 98, 204);">鐘觀光</span><span style="color:rgb(51, 51, 51);">而命名的木蘭科</span><span style="color:rgb(0, 98, 204);">孑遺植物</span><span style="color:rgb(51, 51, 51);">“</span><span style="color:rgb(0, 98, 204);">觀光木屬</span><span style="color:rgb(51, 51, 51);">”和裸子植物“</span><span style="color:rgb(0, 98, 204);">銀杉屬</span><span style="color:rgb(51, 51, 51);">”在植物學分類上有重大意義,領導主編了《</span><span style="color:rgb(0, 98, 204);">中國植物志</span><span style="color:rgb(51, 51, 51);">》、《廣州植物志》和《海南植物志》等專著。</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0, 98, 204);"> 陳家鏞</span><span style="color:rgb(51, 51, 51);">(1922年2月17日—2019年8月26日),出生于</span><span style="color:rgb(0, 98, 204);">四川省</span><span style="color:rgb(51, 51, 51);">金堂縣。濕法冶金學家、</span><span style="color:rgb(0, 98, 204);">化學工程</span><span style="color:rgb(51, 51, 51);">學家,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1980年),</span><span style="color:rgb(0, 98, 204);">中國科學院過程工程研究所</span><span style="color:rgb(51, 51, 51);">研究員、博士生導師。</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1, 51, 51);"> 陳家鏞院士是我國濕法冶金學科奠基人。1956年回國后,他主導籌建中國科學院化工冶金研究所,并領導濕法冶金研究室,開創(chuàng)了我國濕法冶金研究的新領域。針對云南東川銅礦尾礦回收難題,他提出“氨浸法”工藝,成功實現(xiàn)實驗室到工業(yè)應用的轉化,顯著提高了資源回收率。他研制出 鎳包鋁、鈷包</span><span style="color:rgb(0, 98, 204);">碳化鎢</span><span style="color:rgb(51, 51, 51);">等復合金屬粉體材料,解決了飛機</span><span style="color:rgb(0, 98, 204);">發(fā)動機</span><span style="color:rgb(51, 51, 51);">耐高溫及可磨耗密封問題,相關技術應用于國防工業(yè)。他還提出“清潔生產”理念,強調濕法冶金中廢水循環(huán)利用和廢渣合理處置,減少污染排放,相關技術成果具有顯著經濟效益。</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span style="color:rgb(0, 98, 204);"> 陳建功</span><span style="color:rgb(51, 51, 51);">(1893年9月8日—1971年4月11日),字業(yè)成,</span><span style="color:rgb(0, 98, 204);">浙江紹興</span><span style="color:rgb(51, 51, 51);">人。數學家、數學教育家,中國科學院院士(1955年),中國函數論研究的開拓者之一,</span><span style="color:rgb(0, 98, 204);">復旦大學</span><span style="color:rgb(51, 51, 51);">、杭州大學教授。</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span style="color:rgb(51, 51, 51);"> 陳建功院士主要從事實變函數論、復變函數論和</span><span style="color:rgb(0, 98, 204);">微分方程</span><span style="color:rgb(51, 51, 51);">等方面的研究工作,是我國函數論方面的學科帶頭人和許多分支研究領域的開拓者。20世紀20年代獨立解決了函數可以用絕對收斂的三角級數來表示等根本性數學問題,得到了關于無條件收斂的判別理論。他因創(chuàng)立了具有特色的函數論學派(陳蘇學派),享有國際聲譽。</span></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陳鑒遠(1916年6月15日-1995年5月26日),出生于江蘇淮安。化學工程專家,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1993年),生前是化工部技術委員會副主任。</p><p class="ql-block"> 陳鑒遠院士20世紀50年代主持設計建成中國急需的磷肥工廠,是我國磷肥工業(yè)開拓者之一。自1958年起參與國防化工新材料研發(fā),創(chuàng)立科學有效的技術開發(fā)程序,成功開發(fā)水電解交換法、雙溫交換法等四種重水生產技術,并設計建成多套重水、液氫、偏二甲肼等裝置,為國防“兩彈”工程提供關鍵材料。</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0, 98, 204);"> 陳俊武</span><span style="color:rgb(51, 51, 51);">(1927年3月17日—2024年5月1日),出生于北京,籍貫</span><span style="color:rgb(0, 98, 204);">福建長樂</span><span style="color:rgb(51, 51, 51);">。石油煉制工程專家,中國科學院院士(1991年),</span><span style="color:rgb(0, 98, 204);">中國石油化工集團</span><span style="color:rgb(51, 51, 51);">洛陽石油化工工程公司技術委員會主任、總工程師,石油工業(yè)部煉油技術攻關組專業(yè)組長。</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1, 51, 51);"> 陳俊武院士是我國</span><span style="color:rgb(0, 98, 204);">催化</span><span style="color:rgb(51, 51, 51);">裂化工程技術的奠基人,主持設計我國第一套年產120萬噸的流化催化裂化裝置(1965年建成),開創(chuàng)中國煉油技術新紀元,結束我國依賴進口技術的歷史,該裝置被譽為新中國煉油工業(yè)的“第一朵金花”。晚年指導完成的DMTO技術,形成了我國在煤制</span><span style="color:rgb(0, 98, 204);">烯烴</span><span style="color:rgb(51, 51, 51);">領域的完全自主知識產權,推動形成獨立的新興產業(yè)。</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0, 98, 204);"> 陳景潤</span><span style="color:rgb(51, 51, 51);">(1933年5月22日—1996年3月19日),出生于福建福州。數學家,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1980年),生前系</span><span style="color:rgb(0, 98, 204);">中國科學院數學研究所</span><span style="color:rgb(51, 51, 51);">研究員。</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1, 51, 51);"> 陳景潤院士是我國解析數論研究的奠基人之一。1966年5月,他在 《</span><span style="color:rgb(0, 98, 204);">科學通報</span><span style="color:rgb(51, 51, 51);">》 發(fā)表研究成果,證明了任何一個充分大的偶數都可表示為一個</span><span style="color:rgb(0, 98, 204);">質數</span><span style="color:rgb(51, 51, 51);">與不超過兩個質數的乘積之和(簡稱“</span><span style="color:rgb(0, 98, 204);">1+2</span><span style="color:rgb(51, 51, 51);">”)。這一成果被國際數學界稱為“陳氏定理”,推動了</span><span style="color:rgb(0, 98, 204);">哥德巴赫猜想</span><span style="color:rgb(51, 51, 51);">研究達到國際領先水平。盡管該</span><span style="color:rgb(0, 98, 204);">定理</span><span style="color:rgb(51, 51, 51);">未完全解決哥德巴赫猜想,但至今仍是最接近終極證明的數學成果。</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span style="color:rgb(0, 98, 204);"> 陳夢熊</span><span style="color:rgb(51, 51, 51);">(1917年10月12日—2012年12月28日),出生于</span><span style="color:rgb(0, 98, 204);">江蘇省</span><span style="color:rgb(51, 51, 51);">南京市,祖籍浙江上虞。水文地質學家、工程地質學家,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1991年),</span><span style="color:rgb(0, 98, 204);">九三學社</span><span style="color:rgb(51, 51, 51);">社員,國土資源部咨詢研究中心咨詢委員、</span><span style="color:rgb(0, 98, 204);">中國地質調查局</span><span style="color:rgb(51, 51, 51);">高級咨詢專家。</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span style="color:rgb(51, 51, 51);"> 陳夢熊院士主導完成近30年的全國水文地質普查工作,制定編圖方法與規(guī)范,首次編制1:300萬中國水文地質圖,建立我國首個按自然單元編制的小</span><span style="color:rgb(0, 98, 204);">比例尺</span><span style="color:rgb(51, 51, 51);">圖系(如黃淮海平原與</span><span style="color:rgb(0, 98, 204);">松遼平原</span><span style="color:rgb(51, 51, 51);">水文地質圖)。提出“地下水天然資源與開采資源”新概念,創(chuàng)立綜合水文地質圖編圖方法,首次運用迭置法反映多層含水層三維特征,該方法在全國推廣應用。創(chuàng)辦我國首個遙感水文地質培訓班,推動遙感技術在水文地質普查中的應用,并編制 《北方典型水文地質遙感圖像集》 ,促進遙感水文地質學科發(fā)展。</span></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陳能寬(1923年4月28日—2016年5月27日),出生于湖南慈利。中國科學院院士(1980年),金屬物理學、材料科學、工程物理學家,"兩彈一星功勛獎章"獲得者,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高級顧問、研究員。</p><p class="ql-block"> 陳能寬院士是我國核武器研制的開拓者之一。領導和組織了核裝置爆轟物理、特殊材料冶金、實驗核物理等領域的研究工作,解決了核彈頭小型化、爆轟波聚焦元件等關鍵技術難題。他主導的“內爆法”技術為原子彈起爆元件研發(fā)奠定基礎,并參與制定核裝置球面同步起爆方案,確保了核試驗的成功。他在金屬物理領域開創(chuàng)性研究解決了位錯理論爭議,推動了我國激光技術發(fā)展,為國防尖端科技發(fā)展作出重要貢獻。</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陳慶宣(1916年4月4日—2005年10月2日),出生于湖北黃陂。地質力學家,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1991年),國土資源部地質力學研究所研究員、博士生導師。</p><p class="ql-block"> 陳慶宣院士長期致力于地質力學理論研究和學科構建,提出“地殼運動能量轉換理論”,系統(tǒng)闡述地殼運動的能量積累與釋放機制,為地質力學理論發(fā)展作出開拓性貢獻。在李四光指導下完成國內首次扭裂隙實驗研究,揭示了扭裂隙排列方位與受力方向的關系。系統(tǒng)研究區(qū)域地殼穩(wěn)定性與地質災害,主導完成《全球構造格局及其動力學機制》科研項目,推動地質力學理論在重大工程選址及地質災害預測中的應用。參與邢臺地震(1966年)、唐山地震(1976年)的抗震救災及地應力監(jiān)測,編寫地震地質調查報告,為地震研究提供科學依據。</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陳慶云(1929年1月25日-2023年3月2日),出生于湖南沅江,籍貫湖南湘鄉(xiāng)。有機化學家,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1993年),生前是中國科學院上海有機化學研究所研究員。</p><p class="ql-block"> 陳慶云院士作為我國第一位科班出身的有機氟化學研究者,他在蘇聯(lián)攻讀副博士學位期間系統(tǒng)研究六氟丙酮等化合物,開創(chuàng)全氟酮化學領域。針對電鍍行業(yè)鉻霧污染問題,研制出新型抑制劑F-53,被全國千余家電鍍廠采用,顯著提升環(huán)保效益。系統(tǒng)研究全氟磺酸化學,提出二氟卡賓化學理論,合成氟磺酰基二氟乙酸甲酯(“陳試劑”),廣泛應用于三氟甲基化反應。他還將單電子轉移反應引入氟化學研究,推動氟化學理論基礎發(fā)展。</p> <p class="ql-block"> 陳榮悌(1919年11月7日—2001年11月15日),重慶市墊江縣人。中國配位化學家和無機化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1980年),曾任南開大學教授及暨南大學、四川大學、蘭州大學兼職教授。</p><p class="ql-block"> 陳榮悌院士主要從事化學熱力學和絡合物化學方面的教學和科研工作。1950年代末提出配位化學中的直線自由能和直線焓關系的定量關系式,該理論被國際化學界廣泛認可,并應用于工業(yè)催化劑選擇等領域。20世紀80年代,他通過實驗驗證了配位化學中的線性熱力學函數關系,進一步拓展了理論應用范圍。在南開大學任教期間,自編講義開設化學熱力學課程,并籌建實驗室,培養(yǎng)碩士生30余人、博士生20余人,晚年仍指導博士生畢業(yè)論文。</p> <p class="ql-block"> 陳茹玉(1919年9月24日-2012年3月11日),福建省閩侯縣人。有機合成化學家、合成農藥化學家、教育家,中國科學院院士(1980年),南開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p><p class="ql-block"> 陳茹玉院士是我國有機磷化學與農藥化學領域的開拓者。主持研制了除草劑1號、燕麥敵2號、矮健素等農藥品種,有效緩解了中國長期依賴進口農藥的局面,為國家創(chuàng)造了顯著的經濟社會效益。作為南開大學元素有機化學研究所創(chuàng)始人之一,長期從事農藥化學研究,推動了中國有機農藥工業(yè)的發(fā)展。</p> <p class="ql-block"> 陳世驤(1905年11月5日—1988年1月25日),浙江嘉興人。九三學社社員,生物學家,昆蟲學家,進化分類學家,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1955年),生前是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研究員、名譽所長。</p><p class="ql-block"> 陳世驤院士主要從事昆蟲分類學、進化生物學研究,并參與我國現(xiàn)代昆蟲學的奠基工作。提出“又變又不變”的進化理論,強調物種形成過程中遺傳特征既穩(wěn)定又隨環(huán)境變化的特性,成為生物分類學的重要理論基礎,該理論被收錄于《中國大百科全書·生物學》。他將葉甲總科原三科分類修訂為六科系統(tǒng),該體系被國際學術界采用。他發(fā)現(xiàn)昆蟲新種700余種,新屬60余屬,涉及鞘翅目、雙翅目等多個類別。他還參與了抗美援朝期間美軍細菌戰(zhàn)調查,組織昆蟲鑒定工作,為揭露美國細菌戰(zhàn)提供科學依據。</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span style="color:rgb(0, 98, 204);"> 陳述彭</span><span style="color:rgb(51, 51, 51);">(1920年2月28日—2008年11月25日),江西萍鄉(xiāng)人。地理學家、地圖學家、遙感</span><span style="color:rgb(0, 98, 204);">地學</span><span style="color:rgb(51, 51, 51);">專家,中國科學院院士(1980年)。曾任</span><span style="color:rgb(0, 98, 204);">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span><span style="color:rgb(51, 51, 51);">研究員、遙感應用研究所名譽所長。</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span style="color:rgb(51, 51, 51);"> 陳述彭院士是我國現(xiàn)代地圖學、遙感技術及地球信息科學的奠基人之一。主持研制了我國第一代遙感圖像處理系統(tǒng),填補了國內技術空白,為后續(xù)的北斗導航、高分遙感等工程奠定基礎。他將遙感技術應用于資源調查、環(huán)境監(jiān)測等領域,完成多項國家級科研項目。推動遙感技術在農業(yè)、林業(yè)、地質等領域的實際應用,并建立我國首個遙感應用實驗室。</span></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span style="color:rgb(0, 98, 204);"> 陳慰峰</span><span style="color:rgb(51, 51, 51);">(1935年11月22日—2009年1月26日),上海人,原籍</span><span style="color:rgb(0, 98, 204);">江蘇鹽城</span><span style="color:rgb(51, 51, 51);">。免疫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1995年),中國現(xiàn)代免疫學研究的開拓人之一。</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span style="color:rgb(51, 51, 51);"> 陳慰峰院士主要從事胸腺內T淋巴細胞分化研究,他系統(tǒng)揭示了胸腺髓質型胸腺細胞的功能發(fā)育程序,該研究對理解免疫缺陷及自身免疫病具有重要意義。在腫瘤免疫研究中,他</span><span style="color:rgb(0, 98, 204);">克隆</span><span style="color:rgb(51, 51, 51);">鑒定出腫瘤-睪丸抗原及腫瘤特異抗原編碼基因,證明</span><span style="color:rgb(0, 98, 204);">肝癌</span><span style="color:rgb(51, 51, 51);">患者對腫瘤抗原有免疫應答,相關成果為腫瘤</span><span style="color:rgb(0, 98, 204);">疫苗</span><span style="color:rgb(51, 51, 51);">研發(fā)提供了理論基礎。</span></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陳文貴(1902年8月1日—1974年6月15日),今重慶市永川區(qū)人。微生物學家,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1955年),生前是四川醫(yī)學院教授、副院長。</p><p class="ql-block"> 陳文貴院士長期從事醫(yī)學微生物學教學與科研工作,參與籌建中央衛(wèi)生部防疫司,推動國內防疫體系建設。他在20世紀30年代初研究細菌血清病理學,30年代中期致力于鼠疫防治研究,曾深入鼠疫流行地區(qū)實地考察。1940年,他在湖南常德調查鼠疫時,通過解剖實驗確認疫情由日軍空投的鼠疫桿菌引起,首次揭露日軍在中國實施細菌戰(zhàn)的罪行。</p> <p class="ql-block"> 陳文新(1926年9月23日—2021年10月7日),湖南省瀏陽縣人。土壤微生物及細菌分類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2001年),曾任中國農業(yè)大學生物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p><p class="ql-block"> 陳文新院士一直從事土壤微生物學與細菌分類學的教學和科學研究。建立了我國第一個現(xiàn)代細菌分子分類實驗室,創(chuàng)建國際上最大的根瘤菌資源庫和數據庫,保藏近2萬株根瘤菌菌株,確立了根瘤菌分類、鑒定技術及數據處理程序。她發(fā)現(xiàn)根瘤菌與豆科植物共生關系的多樣性,提出打破傳統(tǒng)“寄主專一性”觀念的新見解,推動豆科作物與禾本科作物間作以提高產量。</p> <p class="ql-block"> 陳希孺(1934年2月11日—2005年8月8日),湖南省望城縣人。數理統(tǒng)計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1997年),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p><p class="ql-block"> 陳希孺院士是我國線性回歸大樣本理論的開拓者。系統(tǒng)研究線性統(tǒng)計模型,解決了一般損失函數下M估計的強、弱相合問題,提出正態(tài)分布兩參數的序貫Minimax估計方法,否定了區(qū)間估計存在條件的公開猜測并給出正確解。在U統(tǒng)計量研究中獲得非一致收斂速度,該成果被國際學術界引用。在非參數回歸、密度估計與判別分析中,定出錯判概率的指數界限,提出“data based”型估計的收斂條件,并確定常用估計類的最佳收斂速度。</p> <p class="ql-block"> 陳新民(1912年11月18日-1992年12月23日),出生于河北省清苑縣,祖籍安徽省望江縣。中國科學院院士(1980年),冶金過程物理化學家,原中南工業(yè)大學教授。</p><p class="ql-block"> 陳新民院士長期致力于冶金過程物理化學研究,尤其在熱力學和動力學領域取得突破性成果。其論文《熔鐵中的鉻—氧平衡》首次實驗證明:熔鐵內鉻含量增加會降低氧的活度,這一發(fā)現(xiàn)為理解金屬冶煉中的氧化還原反應提供了理論基礎。1952年受命籌建中南礦冶學院(現(xiàn)中南大學),擔任首任院長。創(chuàng)立冶金物理化學專業(yè),推動我國有色冶金教育體系建立。主導開設火法冶金、濕法冶金等課程,形成“理工滲透、兼收并蓄”的教學理念。</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1, 51, 51);"> 陳星弼(1931年1月28日-2019年12月4日),出生于上海,原籍浙江浦江。半導體器件物理學家,微電子學家,九三學社社員,中國科學院院士(1999年),生前是電子科技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1, 51, 51);"> 陳星弼院士是國際半導體界著名的微電子學家,被譽為“中國功率器件領路人”。他提出的超結結構打破了傳統(tǒng)功率器件的硅極限,解決了降低導通電阻與提高耐壓之間的矛盾,被國際學術界稱為“功率器件的新里程碑”。他在三維電場分析、耐壓層結構設計等領域作出系列理論突破,提出兩類縱向導電的器件新耐壓結構,首次解析終端技術的物理解釋。</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陳學?。?919年3月5日-2017年7月4日),安徽省滁縣人。中國科學院院士(1980年),熱能動力工程學家,中國鍋爐專業(yè)、熱能工程學科的創(chuàng)始人之一,多相流熱物理學科的先行者和奠基人。</p><p class="ql-block"> 陳學俊院士長期從事熱能動力工程方面的科研工作。1952年主持創(chuàng)建我國首個鍋爐專業(yè),并開設全部課程,培養(yǎng)出我國首批鍋爐專業(yè)畢業(yè)生,其教學體系達到國際先進水平。率先開展汽液兩相流動與傳熱研究,提出下降流動截面含汽率理論,推動超臨界壓力機組技術研發(fā),主持建立國內首個超臨界壓力試驗臺。參與我國首臺12.5萬千瓦及30萬千瓦直流鍋爐設計,解決上海南市電廠直流鍋爐脈動問題;倡導發(fā)展超臨界壓力機組,提出60萬千瓦超臨界機組初參數選擇方案。</p> <p class="ql-block"> 陳耀祖(1927年3月2日—2000年11月24日),出生于湖南長沙。分析化學家,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1991年),蘭州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p><p class="ql-block"> 陳耀祖院士是我國有機和分析化學的奠基人之一。在分析化學領域,他創(chuàng)立了反應質譜立體化學分析法,開辟了質譜分析新途徑,為測定有機分子的絕對構型、差向異構等提供快速超微量手段。在天然藥物結構分析中,運用現(xiàn)代波譜技術結合化學反應,測定了43種青藏高原藥用植物的化學成分,分離出77種新化合物并確定其結構。此外,他建立了抗癌物自旋標記分析法和內蒸–氣相色譜–質譜等分析技術。</p> <p class="ql-block"> 陳永齡(1910年11月8日—2004年8月15日),北京人。中國科學院院士(1980年),天文、大地測量專家,教育家,原國家測繪總局總工程師,曾任國家測繪局科學技術委員會顧問、教授。</p><p class="ql-block"> 陳永齡院士是我國大地測量學的開拓者和奠基人,提出我國大地控制網布設理論,參與制定我國地心坐標系統(tǒng),并在珠穆朗瑪峰海拔高程測量中作出重要貢獻。主編或參與編寫《測量平差法》《大地測量學》《航空攝影測量學》《實用天文學》等測繪領域經典教材,其中《大地測量學》是我國首部系統(tǒng)闡述該領域基礎理論的著作。</p> <p class="ql-block"> 陳楨(1894年2月8日—1957年11月15日),出生于江蘇邗江。動物學家、遺傳學家、教育家,中央研究院院士、中國科學院院士(1955年),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研究員、原所長。</p><p class="ql-block"> 陳楨院士是我國動物遺傳學的創(chuàng)始人。他以金魚為實驗材料,系統(tǒng)研究遺傳與變異,首次證明魚類存在孟德爾式遺傳規(guī)律。1954年發(fā)表的《金魚家化史與品種形成的因素》提出:金魚品種形成是基因突變、環(huán)境變化和人工選擇共同作用的結果。20世紀20年代起在多所高校開設遺傳學課程,編著的《生物學》教科書修訂150余次,成為生物學教育經典教材,影響數代學生,推動生物學基礎教育發(fā)展。</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span style="color:rgb(51, 51, 51);"> 陳中偉(1929年1月1日-2004年3月23日),浙江寧波人。骨科專家,中國科學院院士(1980年),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上海醫(yī)科大學附屬中山醫(yī)院任骨科主任。</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span style="color:rgb(51, 51, 51);"> 陳中偉院士是我國現(xiàn)代顯微外科和斷肢再植領域的開拓者,被譽為“斷肢再植奠基人”。1963年1月他成功完成世界首例前臂完全性斷肢再植手術,將斷指再植成功率從50%提升至90%。其團隊首創(chuàng)“斷手再植和斷指再植”等六項新技術,成為國際醫(yī)學界公認的斷肢再植手術奠基人。他還將顯微外科技術應用于再植和移植手術,解決了血管吻合等關鍵技術難題,推動顯微外科成為獨立學科。</span></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陳宗基(1922年9月15日—1991年9月25日),出生于印度尼西亞,原籍福建安溪。土力學家,巖石力學家,流變力學家,地球動力學家,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1980年),生前是中國科學院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員。</p><p class="ql-block"> 陳宗基院士長期從事土力學、巖石力學、巖土流變學和地球動力學的研究工作。1954年首次提出土流變學理論體系,包括“陳氏固結流變理論”“粘土卡片結構模型”“陳氏屈服值”等核心概念,相關理論被國際學術界公認。提出“巖石流變、松弛、擴容”理論,并應用于三峽工程、葛洲壩工程等重大項目。主導研制800噸高溫高壓伺服三軸流變儀,達到國際先進水平,用于地質材料實驗研究。創(chuàng)建國際一流的土流變學、巖石流變學實驗室,開發(fā)40余種專業(yè)儀器設備。</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