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蘇州評彈博物館位于江蘇省蘇州市平江路中張家巷,建筑面積839平方米。館內(nèi)藏有評彈各類珍貴歷史資料1.2萬余件,各種評彈孤本、腳本幾百部。值得一提的是,老一輩無產(chǎn)階級革命家陳云的夫人于若木女士捐贈了陳云生前珍藏的評彈音像資料560多盤,為評彈博物館的建立打下了良好的基礎(chǔ)。</p><p class="ql-block">評彈是一種誕生于蘇州,流行于江浙的傳統(tǒng)曲藝表演形式,已有四百多年歷史。2006年評彈被列入首批國家級 “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名錄” 。</p> <p class="ql-block">博物館門口有一組雕塑,描繪的是評彈響檔坐黃包車趕場子的場景。</p> <p class="ql-block">博物館的入口是一個面寬三間的門廳。門前有抱柱聯(lián),寫著“論世三千年惟妙惟肖,彈詞廿四史亦莊亦諧”,正中央匾額題寫“中國蘇州評彈博物館”。</p> <p class="ql-block">匾額下方是一道屏風,畫著乾隆皇帝站著聽書的場景。在廳西部,仿照當年書場的布置,架子上放滿了茶壺??績?nèi)側(cè)有一塊水牌,并懸掛著木牌組成的節(jié)目單。廳東部則是一個青銅茶房雕像,他左手提著茶壺,右手作歡迎姿態(tài)。</p> <p class="ql-block">博物館的第二進是十分雅致的“吳苑深處”茶館式書場。前有一小天井,豎有光裕社建社150年紀念石塔。</p><p class="ql-block">光裕社是蘇州評彈藝人的行會組織,原名“光裕公所”,建于1776年取“光前裕后”之寓意,即“光大前人,裕潤后代”。</p> <p class="ql-block">書場大廳面闊三間,正前方臺上是說書先生的兩個座位,額曰“珠落玉盤”,臺前的抱柱聯(lián)曰:“滄浪亭御前彈唱垂青史,光裕社啟后箴言耀藝壇”。</p><p class="ql-block">說的是乾隆年間著名評彈演員王周士,相傳乾隆皇帝南巡蘇州,于滄浪亭內(nèi)召王周士御前彈唱,他提出要求,必須坐著彈唱,皇帝竟然同意,且賜封七品冠帶。</p><p class="ql-block">大廳的兩壁,懸掛著多幅卷軸,分別介紹蘇州評彈著名書目的大致內(nèi)容。幾乎每天都有來自江浙滬各評彈團專業(yè)演員來此演出。</p> <p class="ql-block">長篇蘇州彈詞《珍珠塔》說唱歷史之久、傳人數(shù)量之多、影響范圍之廣,在一眾傳統(tǒng)長篇評彈書目中實為稀見,其說唱歷史可追溯至清前中期。</p><p class="ql-block">《珍珠塔》傳人方家之多,現(xiàn)能上溯到最早的演出者為清嘉道年間彈詞名家馬春帆;后經(jīng)清咸同年間馬如飛再傳至清末民初魏鈺卿。魏鈺卿有“塔王”、“書壇文狀元”之譽。上世紀二十年代初,“魏調(diào)”形成,系百年來有音像文物存世中最早形成的、對后世影響最大的彈詞流派唱腔之一。上世紀三十年代,《珍珠塔》及其“馬調(diào)”系脈名家輩出,其傳人遍及江浙滬,最著名的就是后均成一代流派唱腔創(chuàng)始人的沈儉安、薛筱卿、魏含英。沈儉安創(chuàng)造了沉穩(wěn)柔潤的“沈調(diào)”;薛筱卿創(chuàng)造了鏗鏘明快的“薛調(diào)”;魏含英基于“魏調(diào)”創(chuàng)新發(fā)展,使之更趨完善,稱“新魏調(diào)”。建國前后,又傳至朱雪琴、郭彬卿、周云瑞、陳希安、薛惠君、饒一塵、趙開生、尤惠秋、朱雪吟、薛小飛、邵小華等,分別形成了多種新的流派唱腔及鮮明的藝術(shù)風格,后世傳人綿延不絕。</p> <p class="ql-block">蘇州評彈發(fā)展綜述</p><p class="ql-block">蘇州評彈源遠流長,作為口頭語言的說唱藝術(shù)早在漢代就已有之,唐代又有所發(fā)展,到宋代說唱更是逐漸流行,并出現(xiàn)了瓦子之類的說唱專門場所。明代又有詞話、陶真等,蘇州評彈就是在這些古代說唱藝術(shù)的基礎(chǔ)上演變而來的。明清時期,蘇州作為江南經(jīng)濟文化中心,初顯繁華景象,扎根民間的說唱藝術(shù),在長期受到吳文化的熏陶下,逐步轉(zhuǎn)化為具有蘇州地方特色的說唱藝術(shù),蘇州評彈由此在明末清初誕生,并在蘇州這塊歷史悠久,文化深厚的寶地上日益生畏發(fā)芽茁壯成長。</p><p class="ql-block">早期評彈曾在露天演出,到清初轉(zhuǎn)入茶館書場,從而自民間轉(zhuǎn)入了職業(yè)化的藝術(shù)道路。至清中葉發(fā)展成熟,自乾隆,嘉慶年間起,蘇州評彈逐步積累了一大批書目,出現(xiàn)了陳遇乾、姚豫章、俞秀山、陸士珍、毛菖佩、馬如飛等名家。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蘇州評彈更展新貌,出現(xiàn)了空前繁榮的景象,成為中國曲藝的重要曲種。</p> <p class="ql-block">陳云同志手跡</p> <p class="ql-block">流派唱腔 千姿百態(tài)</p><p class="ql-block">流派唱腔,評彈唱腔的一種類別 </p><p class="ql-block">演唱造詣深的演員在長期演唱書調(diào)、或前人創(chuàng)始的流派唱腔中,結(jié)合其演唱內(nèi)容、人物感情及個人藝術(shù)修養(yǎng)、情趣等,在唱腔、唱法上發(fā)展形成了獨自的特色唱腔和演唱(包括伴奏)風格,并有了其代表性的唱段,經(jīng)傳唱而形成流派。評彈聽眾習慣于用創(chuàng)始人的姓氏來指稱其所認可的流派唱腔。</p><p class="ql-block">評彈大致可分三大流派</p><p class="ql-block">即陳(遇乾)周、馬(如飛)調(diào)、俞(秀山)調(diào)。經(jīng)百余年的發(fā)展,不斷出現(xiàn)既繼承這三位名家風格,又創(chuàng)造發(fā)展自成一家的新流派。如「陳調(diào)』的繼承人劉天韻、楊振雄"「俞調(diào)』的繼承者夏荷生、朱慧珍,他們均自成一家。其中『馬調(diào)』對后世影響最大,多有繼承并自成一派者,如薛(筱卿)調(diào)、沈(儉安)調(diào)等。周(玉泉)調(diào)是在一馬調(diào)』基礎(chǔ)上發(fā)展,而蔣(月泉)調(diào)又出自一周調(diào)』……如此發(fā)展繁衍形成了蘇州評彈流派唱腔千姿百態(tài)的興旺景象。</p> <p class="ql-block">你撥弦,我起調(diào)</p><p class="ql-block">一起說這大千世界的紛紛擾擾</p><p class="ql-block">客官們來來往往</p><p class="ql-block">喝杯茶,雅俗共賞</p> <p class="ql-block">清乾隆年間? “江南書王” 王周士塑像</p> <p class="ql-block">蘇州評彈是一門歷史悠久、優(yōu)美動聽的說唱藝術(shù)。以幽默細膩的說白、三回九轉(zhuǎn)的演唱、深情并茂的表演、珠走玉盤的彈奏聞名于世??胺Q江南文化的精髓,2006年被評為“非遺”。</p> <p class="ql-block">蘇州評彈“光裕社“專題陳列</p> <p class="ql-block">蘇州評彈名家陳列</p><p class="ql-block">前四家:清嘉慶、道光年間</p><p class="ql-block">?陳遇乾、姚御章、俞秀山、陸瑞庭</p><p class="ql-block">??后四家:清咸豐、同治年間</p><p class="ql-block">?馬如飛、姚士章、趙湘洲、王石家</p> <p class="ql-block">蘇州評彈是蘇州評話和蘇州彈詞的合稱,發(fā)源于江蘇蘇州,盛行于江、浙、滬一帶,是運用蘇州方言為主的曲藝形式。2006年蘇州評彈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名錄。</p><p class="ql-block">蘇州評彈博物館堅持蘇州評彈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的特性,在其展陳空間內(nèi)進行蘇州評彈動態(tài)活化的表演。在重點展示蘇州評彈歷史發(fā)展全貌的同時結(jié)合現(xiàn)代科技手段復原展示蘇州評彈名家、流派、藝術(shù)表演特色等,把中國蘇州評彈博物館建成一個融保護、收藏、展現(xiàn)、傳承、研究、發(fā)展于一體的專業(yè)化藝術(shù)專題博物館。</p><p class="ql-block">步入這座博物館,仿佛穿越了時空隧道,歷史的塵埃輕輕拂去,古文明的輝煌在眼前緩緩鋪展。每一件展品,都是時間的低語,等待著與你共赴一場跨越千年的對話。</p><p class="ql-block">中國最美聲音蘇州評彈走向世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