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八月十七日,太行騎行進入第三天。這是一段被“休閑”定義的旅程,六十余公里的路以緩下坡為主,卻藏著三重峽谷的驚喜。那些纏繞山間的公路,帶著各式地形與彎道,像極了攤開的五線譜,正等著我們的車輪,奏響獨屬于太行的旋律。</p> <p class="ql-block"> 出了東柏坡的龍?zhí)犊蜅?,網(wǎng)紅公路“東柏坡16拐”便給了我們第一個驚嘆。S形的曲線在蒼翠山巒間蜿蜒,宛如大地隨手拋落的綠綢飄帶。我們列隊前行,前后八米的車距里藏著無需多言的默契——前方車手一句“有坑!請注意!”,像接力棒般在隊伍中傳遞;轉(zhuǎn)彎時利落的手勢,比任何語言都更精準。沒人越線超車,只因知道對面來的風里,或許也載著另一隊騎行者的笑聲。</p> <p class="ql-block"> 紅豆峽是藏在名字里的溫柔。這座被譽為“中國情峽”的峽谷游人如織,騎友們紛紛在門樓等有“紅豆峽”字樣的標志處打卡。鏡頭里,隊友們的身影與滿山綠意重疊,成了最鮮活的風景。峽谷間回蕩的,盡是騎友們爽朗的笑聲。</p> <p class="ql-block"> 八泉峽則是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它原名“八道水”,因峽谷中八股泉水同出一地而得名。穿行其間路段,峭壁如削,陽光費力地從巖縫中擠進來,在路面投下斑駁的光斑。下坡路段最是考驗心性,沒人放任車速,剎車的輕響均勻得像呼吸。領(lǐng)隊的身影在前方穩(wěn)穩(wěn)引領(lǐng),我們跟著他的節(jié)奏,將重力化作穩(wěn)穩(wěn)的動力,每一次轉(zhuǎn)彎都貼著山壁,仿佛與峽谷達成了無聲的和解。景區(qū)內(nèi)的208米高空電梯和懸空棧道雖未涉足,但騎友們在大門外的打卡,已收獲了滿滿的好心情。</p> <p class="ql-block"> 午餐在潭賓聚客棧享用,山西燴菜仍是不變的主角。十二點三十分過后,隊伍向著青龍峽方向進發(fā)。青龍峽的風帶著水汽的清涼,紅英匯流處的草坡上,野花正開得熱烈。騎行在這樣的路上,所有規(guī)則都成了自然的一部分——不搶道,不急躁,保持車距,就像山與山之間留著云的通道,水與水交匯處總有緩沖的灘涂。在青龍峽打卡后,我們又前往紅旗渠與英雄渠交匯處,參觀紀念塔,感受上世紀當?shù)剞r(nóng)民戰(zhàn)天斗地的豪情。隨后沿紅旗渠景觀道騎行,再轉(zhuǎn)至林州市大道,最終抵達國珍賓館。</p> <p class="ql-block"> 下午二時半,卸下頭盔,心情格外輕快。六十公里的路程,不只是一個數(shù)字,它是盤山路的蜿蜒、峽谷水的清澈,是隊友遞來的半瓶水、轉(zhuǎn)彎時的一句提醒,更是把安全刻進車輪、把風景裝進心里的完整旅程。</p> <p class="ql-block">感謝云龍、余頭、小小等騎友提圖片支持</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