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22px;">受朋友邀請到洛陽旅游,賞牡丹,參拜少林寺、白馬寺,游龍門石窟,吃洛陽水席,深深體會到中華文明的博大精深。每個景點的導(dǎo)游都比較認真地介紹了相應(yīng)的人文背景和故事,采用了先進的集群電子對講系統(tǒng),使我們更好地享受旅游過程。在去洛陽之前,我沒有對此次旅游事先做功課,回家后,我只好事后補習(xí),亡羊補牢,在網(wǎng)上查閱了一些資料,對走過的景點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有了一些思考和感悟,在此與大家分享。此前有洛陽游雜感之一:立寺風(fēng)范,本篇為雜感之二:漸悟與頓悟。</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22px;">在少林寺游覽時,聽導(dǎo)游介紹了高僧神秀與惠能、漸悟與頓悟的故事。少林寺背后五乳峰中峰上部有一天然石洞。達摩,又稱初祖達摩或初祖菩提達摩,于公元527年到536年在此洞面壁靜坐長達9年,故此洞被稱為達摩洞。達摩是大乘佛教中國禪宗的始祖,經(jīng)二祖慧可、三祖僧璨、四祖道信、五祖弘忍、六祖惠能五代祖師的弘傳而形成中國佛教的主流一脈——禪宗,被稱為最有中國特色的佛教宗派。五組弘忍有神秀、惠能、法如等十大弟子,其中神秀最年長,聲望最高。而經(jīng)弘忍考察認為惠能的悟性最高,便秘密地將惠能定為自己的繼承人,為其付法傳衣,并命他去南方布法。神秀、法如在北方布法,其余等人也各傳化一方。</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22px;">就休行的技術(shù)路線而言,神秀與惠能的主張是不一樣的。神秀主張漸悟,而惠能則主張頓悟。由于惠能在南方,神秀在北方,故歷史上也稱南頓北漸。由于他們的主見不同,以至后來發(fā)展為南北兩派對立,相互排斥,甚至攻擊。中國佛教所講的頓漸是指修行者見道悟理的遲疾,即時間的快慢、過程的長短而言。而見道悟理包括有修持和覺悟兩個方面,也就是既有修持的頓漸(頓修和漸修),又有覺悟的頓漸(頓悟和漸悟)。唐代禪學(xué)史上所謂的南頓北漸的頓漸是指頓悟與漸悟,為兩種不同的覺悟方式和覺悟過程。頓悟是突然的、當(dāng)下的覺悟,是不經(jīng)次第、階段而直下證入真理,契合真性的覺悟。漸悟是不斷修習(xí),漸次悟入,運用種種權(quán)宜方法,經(jīng)歷由低到高的階段,進而把握真理,體悟真性。</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22px;">漸悟與頓悟是一個事物的兩個方面,是辯證統(tǒng)一的。從認識論的角度看,漸悟與頓悟是量變與質(zhì)變的關(guān)系,從方法論的角度看,漸悟注重過程,而頓悟則更關(guān)注目標(biāo),從能力角度看,漸悟要求毅力、刻苦與堅持,而頓悟?qū)χ腔?、?chuàng)造性有更高的要求。我們做學(xué)問也有漸悟與頓悟的關(guān)系,馬克思說:“在科學(xué)的道路上沒有平坦的大路可走,只有在崎嶇小路的攀登上不畏勞苦的人,才有希望到達光輝的頂點?!逼鋵?,做如何事情也是如此,正如古人所云“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一方面要踏踏實實,堅持不懈,一步一個腳印,做好當(dāng)下,積小勝為大勝,這就是我們的命,即我們的使命。但能否到達光輝的頂點,還要看各方面的條件,看我們是否有這個運,即我們的命運。正所謂謀事在人,成事在天。</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