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客家英雄》創(chuàng)作手記:我的文化尋根之旅</p><p class="ql-block"> ——陳日源</p><p class="ql-block">站在長汀古城的城墻上,望著遠處連綿的群山,一生在閩西大地上奔忙的點點滴滴涌上心頭。作為一名在客家地區(qū)工作生活二十余載的漳平人,我始終被這片土地深厚的文化底蘊所吸引。長篇小說《客家英雄》的創(chuàng)作,正是我對客家文化長期思考與感悟的結(jié)晶。</p><p class="ql-block">一、歷史之問與客家之源</p><p class="ql-block">"一個民族或國家,如果沒有英雄,是無法承續(xù)長遠的"——這是我創(chuàng)作《客家英雄》的初心。我想:客家先祖在歷次背井離鄉(xiāng)、爬山涉水之艱難困苦中、在與自然和敵人斗爭的過程里、在波瀾壯闊的逃難路上,一定有一位英雄或聚合著客家先祖精神的內(nèi)核在護佑著難民前行。故,我選取了宋朝客家人南遷的這段史實,塑造一位英雄來完成,我力圖詮釋客家人優(yōu)良品質(zhì)和精神,是如何磨勵生成的念想。動筆之初,每當我想起靖康之變那段屈辱歷史,心中總是難以平靜。在小說開篇,我刻意濃墨重彩地描寫宋欽宗面北而拜的場景,因為那不僅是漢民族的集體創(chuàng)傷,更是客家先民南遷的歷史起點。</p><p class="ql-block">在構(gòu)思陳綱護送難民南遷的情節(jié)時,我查閱了大量客家遷徙路線的史料。從開封到汀州,這條漫漫長路,是無數(shù)客家先民用雙腳丈量出來的。那些關于野外求生、辨識草藥的細節(jié)描寫,都源自我在漳平雙洋(老寧洋縣)客家村(中村)及連城、長汀工作時收集的民間記憶。陳綱這個人物,承載了我對客家先民的所有想象與敬意。</p><p class="ql-block">特別讓我動容的是中原文化與閩越土著文化的融合過程。在童老漢傳授生存智慧的段落中,我融入了自己在培田古村記錄的老人們口述的民間知識。這些看似簡單的生存技能,實則是文化交融的生動見證。</p><p class="ql-block"> 二、英雄形象的塑造歷程</p><p class="ql-block">陳綱這個人物在我心中醞釀了很久。我希望他不只是一個驍勇善戰(zhàn)的將軍,更應該是客家精神的集大成者——既保有中原士人的文化底蘊,又具備開拓新土的實踐智慧。這種多元特質(zhì),正是我在閩西工作多年所感受到的客家人最寶貴的品質(zhì)。</p><p class="ql-block">"九龍玉佩金鑰匙"這個意象的靈感,來自一個難忘的經(jīng)歷。記得在成龍先生向長汀捐贈古建筑的儀式上,我策劃了贈送汀州城門金鑰匙的環(huán)節(jié)。那一刻,我忽然明白,文化的傳承就像傳遞一把鑰匙,開啟的不僅是實體的大門,更是通往歷史記憶的通道。</p><p class="ql-block">陳綱與童思思的愛情故事,寄托了我對文化融合的理解。他們的情感波折,象征著中原文化與閩越文化從碰撞到融合的過程。在描寫他們從相識到相守的細節(jié)時,我不禁想起在四堡、羅坊、培田、丁屋嶺聽老人講述的客家先祖艱辛創(chuàng)業(yè)、民俗風俗、婚俗變遷等等故事。</p><p class="ql-block">三、從田野調(diào)查到文學創(chuàng)作</p><p class="ql-block">創(chuàng)作《客家英雄》的過程,也是我重新梳理多年文化保護工作的過程。小說中對古宅建筑的描寫,很多都源自我對培田"九廳十八井"長久實地詳盡的考察。那些門額題詞、建筑格局的細節(jié),都是我在古村落保護工作中一點一滴積累的。</p><p class="ql-block">特別要提到的是小說中的民間智慧描寫。比如童老漢的捕魚方法、驅(qū)蚊技巧,這些都是我在長汀鄉(xiāng)村走訪時,從老農(nóng)那里記錄下來的真實技藝。把這些珍貴的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寫進小說,是我對客家先民智慧的一種致敬。</p><p class="ql-block">小說結(jié)尾陳綱獻寶的情節(jié),包含著我的一個心愿。就像我鼓勵弟弟投資建造培田"鋤田山房"以解當年村民反映初步形成古村游后,觀光客無處食住之憂一樣,希望更多人能參與到文化傳承的事業(yè)中來。這種現(xiàn)實與文學的呼應,或許正是我作為文化工作者的特殊表達方式。</p><p class="ql-block"> 四、創(chuàng)作背后的思考</p><p class="ql-block">《客家英雄》的創(chuàng)作,讓我對文化傳承有了更深的理解。在全球化的今天,如何守護文化的根脈?我的答案是:像客家先民那樣,在堅守中創(chuàng)新,在傳承中發(fā)展。小說中陳綱閱讀《歸去來兮辭》的片段,寄托了我對傳統(tǒng)文化現(xiàn)代轉(zhuǎn)化的思考。</p><p class="ql-block">這部小說的緣起,要追溯到2014年。那時我?guī)ьI長汀攝制團隊赴京,走進趙佳霖老師的工作室,記錄成龍與魏允熙演唱《青石板的訴說》的幕后過程。鏡頭流轉(zhuǎn)之間,我與成龍大哥有了一番懇談。我向他表達了一個愿望:希望他能出演一位客家英雄,監(jiān)制或主演一部屬于長汀、屬于客家的電影。大哥豪爽,一口應下,說道:“你出故事,我便來籌劃”。一句約定,如一顆種子,于是我執(zhí)筆開始構(gòu)思這段敘事,決定以小說的形式來完成對大哥的承諾。當然,這部小說也是我對閩西大地的一次深情告白。從漳平水仙茶發(fā)源地雙洋鎮(zhèn)中村客家人聚集村出發(fā),由連城四堡雕版印刷基地到長汀千年古城,從連城培田古民居到長汀南山中復紅軍長征第一村,從長汀客家山寨丁屋嶺到涂坊圍垅屋、大同天井山、童坊彭坊村、庵杰龍門、館前沈家大院、新橋曲凹哩碼頭、四都湯屋、河田米籮街、三洲古民居、策武南坑村、紅山車前村、羊牯白頭村等等。這些年來走過的每個村、每一條古道、記錄過的每一棟老宅,都化作文字,藝術地融入了這部作品。它們不僅是小說的背景,更是我生命中不可分割的部分。</p><p class="ql-block">暮色中的汀江依舊靜靜流淌,如同客家文化綿延不絕。通過《客家英雄》,我完成了一次跨越千年的對話。這部作品即將付梓,它既兌現(xiàn)了我對長汀榮譽市民成龍大哥許下的諾言,也是我對客家先民的致敬,更是對文化傳承者的期許。文化的生命力,正在于像江水一樣,在流動中保持本色,在奔涌中生生不息。</p><p class="ql-block"> 2025年八月十日星期天于汀州</p><p class="ql-block">背景音樂:陳日源作詞、上官樂鳴作曲《卻道汀水向南流》歌曲伴奏曲</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