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川渝地區(qū),有民謠“六月天氣熱,扇子借不得;有錢買一把,無錢該造孽”。家家戶戶都有幾把扇子,重慶盛產(chǎn)竹子,本地手藝人可編竹扇,竹扇較便宜。蒲扇是蒲葵葉制作而成,蒲葵主要生長在兩廣、福建一帶,貴一些,所以經(jīng)濟(jì)條件好的家庭才買幾把蒲扇。</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還記得兒時家里有兩把蒲扇,爸媽一人一把。媽媽很金貴那兩把蒲扇,用花布條包了一圈邊。鑲了邊的扇子好看、耐用,好幾個夏天都搖不壞。 </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媽媽很會過日子,又心靈手巧。她把收集來的包裝盒剪成方的,圓的,桃形的,安上竹把,用線固定,再用鐵條烙個孔,拴上繩子,就成了一把把漂亮的扇子,掛在堂屋的墻上, 人再多也夠用。 </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鄰居來串門了,一人一把;親戚們來了,一人一把。太陽火辣辣地炙烤著大地,我們坐在院子的樹蔭下,扇子在手中狠勁地呼嗒呼嗒扇著。這時, 媽媽總是高興地忙前忙后,顧不上拿扇子,一會兒倒水,一會兒切瓜,一臉的汗水往下滴,她掀起衣襟擦一把便了事兒,怎么都不肯坐下來閑一會兒……</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鄉(xiāng)里人都愛坐在大門外乘涼。大伙兒拿著扇子不緊不慢地扇著、聊著,年輕婦女們一邊做活一邊湊熱鬧;我們小孩來回瘋跑著,斗雞、跳繩;小娃娃們在大人旁邊的席子上, 或爬,或坐,逗人開心;大人們一邊揮扇一邊念著小曲兒:“扇子有風(fēng),拿在手中,有人來借,等到秋冬……”好不熱鬧的一幅消夏場景。 </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到了20世紀(jì)80年代初,姐姐參加工作,給家里添了第一臺電風(fēng)扇,也是大雜院第一臺電風(fēng)扇。大雜院里的人都到我家來看稀奇。父母覺得挺有面子,養(yǎng)出的女兒特能干,有能力給家里添置電器。從此,我家的堂屋,成了院子的客廳,大院的大人們都到我家擺農(nóng)門陣。有時聚集的鄉(xiāng)親太多,堂屋擠不下了,父親干脆把電扇搬到院里正壩,全院人搬著條凳,在電扇前方坐著。從正午聊到晚飯前。風(fēng)扇呼呼地轉(zhuǎn)著,滿身的汗水一下子沒了,可客人一走,他們立馬就會關(guān)了電扇,繼續(xù)搖起扇子。 </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有時,我們埋怨父母太摳門,天這么熱,咋就舍不得用電呢?父親說,一人一把扇子搖著,跟吹電扇一樣的。媽媽說,吹電風(fēng)扇久了容易感冒。這話,我們聽了不信,但也說服不了父母。扇子如同我們兒時的“涼友”,能搖風(fēng),能遮陽,平時蓋個碗、蓋個盆,或到廚屋扇煤火,趕蚊蠅,都是隨手的事兒,多方便啊。 我們兄妹陸續(xù)進(jìn)城,父母仍然住在老屋。 </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二十年前,父母已年過七旬,姐姐在城里買了一套房,接他們到城里居住。最初兩年,他們不開空調(diào),太熱,中午就在客廳吹吹電扇。晚上就在露臺上鋪張涼板睡,他們不吹電扇,不開空調(diào),依然拿著扇子不停扇。夏天,爸媽出門散步扇子不離手。 </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三年前,88歲的媽媽撇下90歲父親急急地去了天堂。妹妹把父親接到她家生活,并特地把父母的蒲扇取來掛在墻上。第一個夏天,妹妹把客廳空調(diào)從早開到晚,但父親總是吃飯時才走出他的臥室,吃完飯就回臥室吹電扇,總是說怕吹空調(diào)吹感冒了。后來,妹妹一家也就隨父親開電風(fēng)扇,再高的氣溫,也只能開電風(fēng)扇,不然父親成天就關(guān)在他的臥室。</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妹妹悄悄地把空調(diào)開到35度,對父親說沒開空調(diào),把父親引到客廳看電視,一天又一天慢慢地把度數(shù)調(diào)低,讓父親在不知不覺中適應(yīng),經(jīng)過去年一個夏天,硬是從35度變成了27度?,F(xiàn)父親終于適應(yīng)了空調(diào)。</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盛夏,我去妹妹家看望父親。他總是在28度的空調(diào)房著,手拿一把蒲扇搖著。我陪父親聊天,隨手接過父親的蒲扇,一邊慢慢地給他搖著蒲扇,一邊與他聊天……</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