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2025年6月2日凌晨,郵輪從大西洋穿越直布羅陀海峽駛?cè)氲刂泻?,??课靼嘌滥乩麪柛邸?lt;/p> <p class="ql-block">早餐后,前往格拉納達游覽。</p> 阿爾拜辛區(qū) <p class="ql-block">一個多小時車程后,我們先來到格拉納達的阿爾拜辛區(qū)。阿爾拜辛區(qū)是格拉納達的靈魂之地,這座與阿爾罕布拉宮隔河相望的古老街區(qū),不僅是摩爾人在伊比利亞半島最后的城市印記,更在1994年與阿爾罕布拉宮一同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chǎn)。</p> <p class="ql-block">阿爾拜辛的歷史可追溯至伊比利亞羅馬時代,但真正成型始于1013年——柏柏爾齊里王朝首領(lǐng)扎維.本.齊里在此建立格拉納達泰法王國,構(gòu)筑首座穆斯林要塞“卡迪馬城堡”,奠定了街區(qū)的伊斯蘭城市格局。</p> <p class="ql-block">1238年納斯里王朝定都阿爾罕布拉宮后,阿爾拜辛成為格拉納達最大平民區(qū),保留自治權(quán),擁有清真寺、公共浴場和蓄水池系統(tǒng)。1492年天主教雙王收復(fù)格拉納達,初期允許穆斯林保留信仰。但1499年強制改宗政策,街區(qū)進入基督教化時代,清真寺被改建為教堂。</p> <p class="ql-block">16世紀驅(qū)逐摩里斯科人導(dǎo)致人口銳減,街區(qū)一度荒廢。19世紀浪漫主義旅行者重新發(fā)現(xiàn)其價值。20世紀起遺產(chǎn)保護加強,終獲世界遺產(chǎn)認證。</p> <p class="ql-block">游覽阿爾拜辛區(qū)還有一個很重要的目的就是遙望阿爾罕布拉宮。阿爾拜辛區(qū)自上而下一共有三個觀景臺,圣尼古拉斯觀景臺是街區(qū)最高點,在這里可以遠眺阿爾罕布拉宮全景和內(nèi)華達雪山。</p> <p class="ql-block">登上阿爾拜辛區(qū)的高處,俯瞰整個格拉納達,橙紅色的屋頂、蔥郁的樹木與白雪覆蓋的內(nèi)華達山交相輝映,宛如一幅濃墨重彩的油畫。</p> <p class="ql-block">踏上格拉納達的阿爾拜辛區(qū),就像一頭扎進了中世紀的斑斕夢境。</p> <p class="ql-block">阿爾拜辛區(qū)依山而建,房屋隨地形起伏分布,并保留了狹窄而蜿蜒的中世紀摩爾街道,地面由鵝卵石鋪就,街道曲折猶如迷宮,兩側(cè)是白色的摩爾人房屋,搭配上庭院花園,充滿了濃郁的阿拉伯風(fēng)情。</p> <p class="ql-block">穿梭在狹窄蜿蜒的小巷,腳下的石板路坑洼卻充滿韻味,那是歲月精心雕刻的紋路。</p> <p class="ql-block">兩旁錯落有致的白色房屋,像是從童話里跑出來的,小巧又別致。</p> <p class="ql-block">雕花的鐵藝陽臺探出墻頭,一盆盆鮮艷的天竺葵肆意綻放,紅的、粉的花朵如燃燒的小火苗,給素凈的墻面添了無盡生機。</p> <p class="ql-block">城門。</p> <p class="ql-block">古老的蓄水系統(tǒng)。</p> <p class="ql-block">建在清真寺遺址上的基督教堂。</p> <p class="ql-block">來到下阿爾拜辛,站在卡爾瓦哈爾廣場觀景臺,這里可以近距離觀賞阿爾罕布拉宮。</p><p class="ql-block">阿爾罕布拉宮在陽光的照耀下熠熠生輝。遠處連綿的山脈勾勒出柔和的線條,和藍天白云融為一體。</p> <p class="ql-block">下圖白色的建筑就是赫內(nèi)拉利費宮,即蘇丹的夏宮。</p> <p class="ql-block">下圖馬蹄形拱門是摩爾建筑(即伊斯蘭統(tǒng)治伊比利亞半島時期的建筑)最具標志性的特點之一。</p> <p class="ql-block">最后來到圣米格爾高地觀景臺,遠眺阿爾罕布拉宮。</p> <p class="ql-block">在這里,時間仿佛放慢了腳步,每一處風(fēng)景,每一個瞬間,都讓人沉醉,不舍離去,只想讓時光永遠停留在這美好的阿爾拜辛區(qū)。</p> <p class="ql-block">中午,我們來到格拉納達新城區(qū)用午餐。</p> 阿爾罕布拉宮 <p class="ql-block">阿爾罕布拉宮,阿拉伯語意為“紅堡”,是西班牙格拉納達的標志性建筑,也是伊斯蘭藝術(shù)在伊比利亞半島的巔峰之作。這座融合了防御工事、皇家宮殿與精致園林的建筑群,自1984年起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chǎn),被譽為“摩爾人留在西班牙所有古跡中的精華”。</p><p class="ql-block">阿爾罕布拉宮一共包括五個主要景點:王室宮殿-納塞瑞斯皇宮、天堂花園-赫內(nèi)拉利費、卡洛斯五世宮、軍事要塞-阿爾卡薩瓦碉堡和圣瑪利亞教堂。阿爾罕布拉宮的大門票,除了皇宮,其它四個景點都可以游覽,皇宮需要專門的門票(據(jù)說需要二、三個月前預(yù)訂)。</p><p class="ql-block">遺憾的是旅行社只為我們購買了大門票。好在我倆2009年已經(jīng)游覽過納塞瑞斯皇宮,不過還是挺失望的,畢竟皇宮是阿爾罕布拉宮的精髓。與領(lǐng)隊交涉無果,其他團員可能都沒來過,沒人提出質(zhì)疑,我們也不想多事,只能作罷。所以提醒旅友們?nèi)绻鷪F游覽格拉納達阿爾罕布拉宮,出團通知書上光寫阿爾罕布拉宮(入內(nèi))是沒用的,一定要看清楚游覽項目中有沒有<span style="font-size:18px;">納塞瑞斯</span>皇宮。</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 font-size:20px;">赫內(nèi)拉利費宮,</span><span style="color:rgb(1, 1, 1); font-size:18px;">也稱夏宮。</span>修建于格拉納達蘇丹穆罕默德三世統(tǒng)治時期(1302-1309年),最初是作為納斯里德王朝蘇丹的避暑宮殿 。其歷史背景與建筑園林藝術(shù)緊密交織,見證了摩爾人在伊比利亞半島的最后輝煌。</p> <p class="ql-block">赫內(nèi)拉利費花園坐落在阿爾罕布拉宮北側(cè)的高地上,與阿爾罕布拉宮僅一峽谷之隔,是個山麓臺地園,占地面積不到1公頃,分為8個臺地,花園層層環(huán)繞于宮殿周圍,高低錯落。</p> <p class="ql-block">一進入口就見波羅庭院,也稱歇馬庭院,門楣上有一把造型鑰匙,與阿爾罕布拉宮的葡萄酒之門上的鑰匙相似,象征此區(qū)域為王室領(lǐng)地。</p> <p class="ql-block">經(jīng)過有噴泉的大花園。</p> <p class="ql-block">花園以眾多花圃烘托主景,栽種了160多個品種的花草樹木,如柏樹、黃楊、桃金娘被作為樹籬,還有許多玫瑰、葡萄、夾竹桃、李子樹、枇杷、玉蘭、橘子樹、石榴樹等,花季時燦爛若錦。</p> <p class="ql-block">在夏宮花園可以看到遠處的圣瑪利亞教堂和教堂背后的卡洛斯五世宮。</p> <p class="ql-block">教堂的塔樓是阿爾罕布拉宮內(nèi)的最高建筑。</p> <p class="ql-block">水渠庭院,赫內(nèi)拉里費宮最大的庭院,是保存較完善的安達盧西亞花園與西班牙穆斯林花園典范。入口有小柱廊,沿南北軸線有長方形水渠,渠寬不到2米,兩邊對稱分布四塊花圃,種植各式灌木與鮮花,水渠前后端各有一座花瓣形噴泉。</p> <p class="ql-block">水渠的一端是伊斯梅爾塔樓,其外觀輪廓簡潔流暢,線條優(yōu)美,給人一種莊重而典雅的感覺,<span style="font-size:18px;">是摩爾人建筑藝術(shù)的杰出代表</span>。與阿爾罕布拉宮的整體建筑風(fēng)格相得益彰。</p> <p class="ql-block">伊斯梅爾塔內(nèi)部的墻壁、天花板和地面上,到處都裝飾著精美的幾何圖案。這些幾何圖案通過重復(fù)、對稱、旋轉(zhuǎn)等方式組合在一起,形成了復(fù)雜而有序的圖案效果,體現(xiàn)了伊斯蘭教對宇宙秩序的理解。</p> <p class="ql-block">柏樹庭院,也稱U形水渠中庭,是一個著名的伊斯蘭庭院。整個小園三面圍墻,北面設(shè)有敞廊,一個面寬數(shù)米的水池呈U型布置,中間圍成矩形半島,半島中部仍是一個方形水池。前后為方形植壇,內(nèi)植灌木與喬木。</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 font-size:20px;">圣瑪利亞教堂,</span>始建于16世紀,完成于1618年。教堂建造在原大清真寺的遺址上。樸素的外觀上帶有細致的摩爾風(fēng)格花紋,教堂外墻打著明顯的伊斯蘭建筑印記,整體呈現(xiàn)出伊斯蘭與基督教風(fēng)格融合的特點。</p> <p class="ql-block">教堂是格拉納達市的守護神圣母“痛苦的圣母”的供奉地,每年復(fù)活節(jié)期間,“痛苦的圣母”像會被抬出教堂進行游行,是格拉納達最美麗的宗教慶典之一。</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 font-size:20px;">卡洛斯五世宮,</span><span style="color:rgb(1, 1, 1); font-size:18px;">是阿</span>爾罕布拉宮建筑群中一座極具反差感的文藝復(fù)興風(fēng)格的建筑,由神圣羅馬帝國皇帝兼西班牙國王卡洛斯五世于1527年下令興建。其設(shè)計意圖既為彰顯基督教政權(quán)對伊斯蘭王國格拉納達的征服,也為提供更符合皇室需求的居住空間,但最終因資金不足和審美爭議成為“爛尾工程”。</p><p class="ql-block">其外立面正方形體(邊長63米,高17米),外墻以粗獷方石砌筑。</p> <p class="ql-block">工程拖延至20世紀(1957年才完全竣工),現(xiàn)為阿爾罕布拉美術(shù)館與格拉納達省立美術(shù)館。</p> <p class="ql-block">中央為直徑30米的圓形露天庭院,環(huán)繞雙層柱廊:下層采用多立克柱式,上層為愛奧尼柱式,形似古羅馬斗獸場,被游客戲稱為“斗牛場式庭院”。</p> <p class="ql-block">卡洛斯五世宮是西班牙文藝復(fù)興建筑的里程碑,其“外方內(nèi)圓”結(jié)構(gòu)在歐洲王宮中獨一無二。它既反映了哈布斯堡王朝的帝國野心,也見證了基督教與伊斯蘭文明的碰撞與共存。</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55, 138, 0);">阿爾卡薩瓦碉堡,</span>是阿爾罕布拉宮建筑群中最古老、最具軍事防御功能的組成部分,始建于9世紀,由摩爾人穆罕默德一世在薩比卡山丘的羅馬遺跡上擴建而成。它不僅是阿爾罕布拉宮的軍事核心,也是西班牙伊斯蘭統(tǒng)治時期的重要堡壘,見證了格拉納達作為摩爾人最后王國的興衰。</p><p class="ql-block">入口處保留“葡萄酒門”(因歷史上門內(nèi)免稅售酒得名),連接皇家大道,劃分平民區(qū)與軍事區(qū)。</p> <p class="ql-block">作為摩爾人抵御基督教收復(fù)運動的最后堡壘,它支撐格拉納達王國頑強存續(xù)至1492年,成為伊比利亞半島上最后一個陷落的伊斯蘭政權(quán)據(jù)點。1492年后隨王宮廢棄,一度荒蕪,20世紀經(jīng)修復(fù)對外開放。</p> <p class="ql-block">碉堡外圍環(huán)繞厚重城墻與數(shù)十座城樓。內(nèi)部通道錯綜復(fù)雜,設(shè)有兵器庫、軍營、馬槽及蓄水池。殘存的矩形地基網(wǎng)格為昔日士兵營房與物資儲備區(qū)。</p> <p class="ql-block">最高點為守望塔,登上塔頂可360°眺望內(nèi)華達雪山、阿爾拜辛區(qū)白墻建筑群及格拉納達大教堂。</p> <p class="ql-block">守望塔是拍攝阿爾拜辛區(qū)與格拉納達全景的最佳機位,白墻錯落如迷宮與遠山皚雪交織,被譽為“一眼望盡千年滄桑”的象征。</p> <p class="ql-block">格拉納達的美,是摩爾文明與天主教碰撞出的溫柔褶皺,是那種離開后,會在很多個黃昏里反復(fù)想起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謝謝觀賞,未完待續(xù)!</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攝影:培正、陳琍</p><p class="ql-block">攝影器材:榮耀Magic5 Pro,榮耀Magic6 Pro,</p><p class="ql-block">文字/編輯:陳琍</p><p class="ql-block">歷史資料來源于網(wǎng)絡(luò)</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