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在北方家中,相冊里找出這張合影,望著照片上年輕的父親母親,慈祥的奶奶,我和先生心里都酸楚楚的淚濕了眼眶,七十二年了,父母奶奶都已遠去。</p><p class="ql-block"> 照片拍攝于1953年先生出生時,地點在河南開封。照片中的奶奶坐著抱著剛出生的先生,站在她身旁抱著姐姐的是保姆,站在奶奶兩邊的就是父親母親了。其實這張合影中還應該有一個老人——我們的姨奶奶,奶奶的妹妹。父親回老家接奶奶,姨奶奶也一塊來了,當時她說累了不出門,就缺席了這次珍貴的拍照機會。</p><p class="ql-block"> 姨奶奶1938年參加革命,是共產(chǎn)黨在河北邱縣發(fā)展的第一批共產(chǎn)黨員,姨奶奶長期擔任村婦救會主任,做軍鞋送軍糧,擔任地下交通員傳遞情報,她沒有纏足也沒有生育孩子,與擔任村治保主任的姨爺爺相伴一生,赤膽忠心為黨工作了一輩子。</p> <p class="ql-block"> 1950年的時候,解放了不打仗了,父親向部隊請假,專程回老家要把奶奶接出來安享晚年。那次一切都安排好了,臨走的時候奶奶看著相處幾十年的鄉(xiāng)親,難舍鄉(xiāng)親難離故土,奶奶又變卦了,說什么也不跟父親走了,任憑父親百般勸說奶奶只是搖頭。</p><p class="ql-block"> 1953年我家先生出生,這次不用父親說,奶奶就催著父親回 老家接她,她急著要去部隊看孫子。父親是在解放勝利的鞭炮聲中,與他的戰(zhàn)友——我們的母親結為秦晉之好的。</p><p class="ql-block"> 建國初期,河南省省會、省軍區(qū)都建在古都宋文化發(fā)源地開封,軍區(qū)后勤部設在繁塔寺,父親當時任后勤部政治處青年股股長,母親任后勤部司務長。1951年姐姐出生,1953年我先生出生,行伍出身的父親一看是個男孩,高興的連忙給老家的奶奶發(fā)電報報喜,高興壞了從二十歲就守寡,一個人辛苦把父親養(yǎng)大的奶奶,恨不得馬上插上翅膀飛到開封。</p><p class="ql-block"> 那天,往開封臨出發(fā)的早上,父親就看到炕上堆了大大小小十幾個包袱,棉花、粗布、小米、紅豆等等,都是奶奶半夜起來收拾的,父親告訴奶奶什么也不用帶 ,部隊什么都有。最后奶奶還是堅持帶了一大包棉花,一小袋小米,一小筐紅皮雞蛋。</p> <p class="ql-block">(小胖)</p><p class="ql-block"> 先生出生在軍營,母親生下他部隊就公派了一個四十多歲的封丘大嫂來照顧他。因為部隊生活好,母親的奶水足,兩個多月先生就長到十幾斤,胳膊腿胖得一節(jié)一節(jié)的像蓮藕一樣,特招人喜愛,母親每次為他洗澡可是費老大勁了,還得給他掰著洗。父親和母親的戰(zhàn)友來看他,看他又白又胖,都喊他“小胖孩”,慢慢叫的人多了,竟然就成了他的名字了。</p><p class="ql-block"> 回老家接兩位老人的父親,可是一路風塵仆仆忙個不停,大包小包的不說,兩個兩太太從來沒出過遠門,又都暈車,一路上吐得昏天黑地的,特別是奶奶纏足的小腳一擰一擰地走,路也不像家鄉(xiāng)的沙土地,腳底板硌的疼,上車也麻煩,父親是個孝子,照顧了這個照顧那個,可把父親折騰的不得了。</p><p class="ql-block"> 父親從老家回來,沒多長時間,又接到調(diào)令,到廣州新組建的中南海軍上任。父親當時是中南海軍最年輕有文化的干部,被任命為中南海軍第一艦大隊3—141艦政委兼黨委書記。</p><p class="ql-block"> 父親上廣州前說領著兩個老太太在開封城轉(zhuǎn)轉(zhuǎn),姨奶奶說累不去在家休息,所以,合影里就少了姨奶奶。一行人走到一家照相館門前,母親對父親說:“咱娘來趟不容易,咱進去照張像吧?!本陀辛诉@張合影。</p> <p class="ql-block">(老胖)</p><p class="ql-block"> 父親去廣州前,又把奶奶和姨奶送回了老家,并讓姨奶奶帶走了兩歲的姐姐。開始,母親哭著不愿意不舍得,父親做母親的工作,說不久你也要到廣州工作,河南的保姆不愿意跟著去,你要工作再照顧兩個孩子能行嗎?母親只好含著眼淚送姐姐和奶奶姨奶奶上了回河北老家的車。</p><p class="ql-block"> 父親把姐姐交給姨奶奶姨爺爺是放心的。1942年,宋任窮夫婦因抗日工作將剛出生的女兒(小平)通過地下黨,送至邱縣南辛店村共產(chǎn)黨員路登峰家撫養(yǎng),每月由部隊提供30斤小米作為生活補助。在那艱苦的年代,他們默默守護著革命者的后代,堅守著自己的信仰。</p><p class="ql-block"> 那時,姨爺爺路登海就是南辛店治保主任,路登峰是他弟弟,姨奶奶是地下交通員,這中間他們倆口子在安全方面做了很多工作。</p><p class="ql-block"> 七十年后,我們一家去廣州,先生站在曾經(jīng)住過的黃埔軍校家門口,熟悉的環(huán)境中,思念親人,潸然淚下。每每想親人的時候,看看留下的珍貴照片,寄托一下哀思,重溫往日的美好。心胸放寬,要明白人生就是這樣聚散無常,這張合影照的故事,既是我們的家庭記憶,更是歷史的見證和愛的傳遞。</p><p class="ql-block">(部分資料提供:先生)</p> 謝謝您的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