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很多人來新疆都會去美麗的伊犁,那里有著名的那拉提草原、美麗的薰衣草花?!苌儆腥酥涝谝晾缰莸氖赘翆幨羞€隱藏著一個浪漫的藍色小城——喀贊其。</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喀贊其”,源自維吾爾族語,由“喀贊”(鍋)和“其”(從業(yè)者)組合而成,直譯為“鑄鍋匠人”或“以鑄鍋為業(yè)的人”。因最早定居于此的維吾爾族居民以手工鑄鍋為生而得名。這一名稱反映了該地區(qū)早期的經(jīng)濟形態(tài)——17世紀從南疆遷居至此的維吾爾族手工業(yè)者主要從事鑄鍋、制器等傳統(tǒng)金屬加工行業(yè)。</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伊犁老城喀贊其是新疆伊寧市以多民族聚居和原生態(tài)文化景觀為特色的國家AAAA級旅游景區(qū),2021年入選首批自治區(qū)旅游休閑街區(qū),核心區(qū)面積4.2平方公里,2024年完成系統(tǒng)性升級改造后成為文旅融合示范地,并成為自治區(qū)研學基地,被譽為民居博物館。</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特色建筑,喀贊其民俗旅游區(qū)依托伊寧南市區(qū)三個街道建成。分散著乾隆時期以來古建筑300多幢,2萬多戶頗具地方特色的民俗庭院,這些建筑的外墻、大門多以藍白色為主,明黃、翠綠、櫻花粉色的房屋交錯其間。包含古老的純木結構民居、各式磚石結構別墅、拜占庭的穹頂、波斯風格庭院,洛可可式浮雕、幾何圖文等各式風格的建筑。融合歐式與維吾爾族元素,被譽為“中國的摩洛哥”。核心區(qū)內(nèi)有清代衙署、民國商號、陜西回族大寺、吐達洪巴依大院等23棟修舊如舊的歷史遺存。2024年新增非遺文化街巷5250平方米,延續(xù)傳統(tǒng)多民族庭院風格。</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美食與時光,漢人街的味覺江湖,烤包子鼓成金球,石榴汁掛出玫紅瀑布,包爾薩克蘸著酸奶酪聽百年叫賣聲。百年冰淇淋店的秘密,一勺能拉絲,一勺似云朵,甜蜜在藍色童話里發(fā)酵?!?lt;/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馬車巡游,我們乘坐裝飾華麗的傳統(tǒng)馬車(哈迪克),在深淺不一的藍色迷宮般的街巷中流淌,車輪碾過青石板,聆聽清脆的鈴鐺聲,欣賞著街巷兩旁多彩美麗的風光。</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1, 1, 1);"> 非遺互動,集中展示皮具制作技藝,(如曹紅兵的羊皮烙畫工坊)、民族服飾制作、手工藝品加工等市級以上非遺項目。游客可以參與皮具烙畫、民族樂器制作、奧斯曼草汁涂抹等非遺手工藝創(chuàng)作。沙粒畫、木制品、皮具等28種被列入“新疆禮物”系列產(chǎn)品。</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民俗家訪,我們身臨其境的參觀了百年歷史的維吾爾族庭院,親身體驗他們的日常生活,被他們的熱情好客所感動。??澠溥€有88處家訪點,為游客提供民族歌舞、美食制作等沉浸式體驗。</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建筑美學與色彩意向,喀贊其的藍不是畫家的調(diào)色盤,而是老城呼吸的顏色,——門框、窗欞、院墻,甚至涼在藤架上的粗布圍裙,都浸染著伊犁河谷的風和陽光。這種藍色被稱作“民居博物館的生態(tài)色譜”。</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對伊犁老城喀贊其民俗村的最佳描繪的一句話就是“藍調(diào)流動的街巷里多元文化與百年生活奏響永不褪色的詩意交響曲?!?lt;/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2025年7月3日</b></p><p class="ql-block"><b> </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觀 后</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我們要離開喀贊其了,短短的一天給我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馬蹄聲與銅鈴聲交織的巷弄里,13個民族共用伊犁普通話,塔吉克新娘教回族鄰居打手鼓的日常,比任何舞臺劇更動人。鐵匠鋪的火星與木雕房的雪松香中,維吾爾族老人敲打銅壺的節(jié)奏,是凝固在時光里的工匠史詩。</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闖入喀贊其的藍色夢境,藤蔓纏繞的彩色木門后,是伊犁人的浪漫和對生活的精彩。</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晨光中的藍墻綠窗,葡萄藤輕撫百年磚石,喀贊其編織出天山腳下的藍色信仰。</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當賽里木湖的藍眼淚落入人間,便化作喀贊其的街巷——這里每扇藍門窗后,都藏著《一千零一夜》的故事,都住著星晨大海。</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我們體會到,這里的人熱心熱誠,我們暖心感動,祝福新疆各族人民幸福。</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2025年7月3日</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