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2025年7月,我們來到寧夏旅游,四天時間游覽了西夏陵、沙湖、賀蘭山壁畫、沙坡頭等景區(qū)。7月的寧夏,早晚涼爽,中午氣溫較高,但站在樹蔭下,也是涼風習習,沒有南方的酷熱,是避暑休閑游玩的好地方。</p> <p class="ql-block"><b>【賀蘭山】</b>綿亙于寧夏的西北部,主峰達3556米。更以它雄偉的身姿,為銀川平原抵擋了騰格里沙漠與西伯利亞寒流的侵襲。</p><p class="ql-block">“駕長車,踏破賀蘭山缺”——800多年前岳飛的《滿江紅》壯志凌霄,將賀蘭山刻印為世人之記憶。</p> <p class="ql-block"><b>【西夏陵】</b>2025年7月11日列入世界文化遺產(chǎn)名錄。</p> <p class="ql-block">西夏陵是西夏王朝(1038—1227年)的帝王陵寢,坐落在賀蘭山東麓。陵區(qū)規(guī)模宏大,蔚為壯觀,在方圓53平方公里的范圍內(nèi),依山勢布列著9座帝陵和271座陪葬墓。</p> <p class="ql-block">陵區(qū)顯得格外莊嚴肅穆。一座座高大的陵臺拔地而起,猶如金字塔般矗立在這片黃土地上,雖歷經(jīng)千年風雨侵蝕,卻依然頑強地訴說著曾經(jīng)的輝煌。</p> 這些陵臺以獨特的夯土建筑形式呈現(xiàn),其造型古樸而又充滿力量感,與自然環(huán)境融為一體,展現(xiàn)出雄渾壯闊的美。 3號陵的地面上,曾經(jīng)建有寬闊高大的殿堂,僅從殘留的磚石基座,擺放的四方獨具特色的石雕力士支座造像,可以想象出當年的恢弘氣勢。 石雕力士支座,以夸張的手法表現(xiàn)了負重者的神態(tài),反映出西夏時期石雕藝術(shù)的獨特風格。它的作用有兩種說法:一種認為是柱子的基座,還有一種認為是用來承載石碑的。 西夏陵出土的建筑飾件迦陵頻伽,迦陵頻伽聲音美妙動聽,婉轉(zhuǎn)如歌,佛經(jīng)中名曰美音鳥或妙音鳥,其形象多為人首鳥身。 <p class="ql-block">航拍西夏陵三號陵寢</p> <p class="ql-block"><b>【賀蘭山巖畫】</b>位于賀蘭山東麓的古代巖刻群,記錄了3000至10000年前人類放牧、狩獵、祭祀、征戰(zhàn)、娛舞、交媾等生產(chǎn)生活場景,成為研究遠古人類文化史、原始藝術(shù)史的文化寶庫。</p> 著名的巖畫《睜一只眼 閉一只眼》。 精細刻畫人手的著名巖畫【手印圖】。 著名巖畫【女人花】,是關(guān)于女性和男性的抽象刻繪。 賀蘭山巖畫與中國北方其他地區(qū)已被發(fā)現(xiàn)的巖畫一樣,一般采用敲鑿、磨刻、劃刻三種方法制作圖像,其中又以敲鑿法為主要方法。上圖為【巖畫虎】。 賀蘭山巖畫主要分布于賀蘭山東麓,沿山脈自北向南在27處遺存中發(fā)現(xiàn)約5000組組合圖畫、2.7萬余幅單體圖像。 線條勻稱流暢,圖像清晰美觀。 表現(xiàn)能力較強,具有較高的藝術(shù)欣賞性。 賀蘭山巖畫視頻 <b>【黃沙古渡】</b>位于銀川市東北方興慶區(qū)月牙湖鄉(xiāng),這里匯集了黃河、大漠、濕地、湖泊、田園為一體的自然景觀。 黃沙古渡驛歷城舊址,是寧夏銀川市興慶區(qū)黃沙古渡景區(qū)內(nèi)的歷史遺跡,曾作為明清時期黃河水運的重要樞紐,承載著豐富的歷史文化內(nèi)涵。 “黃沙漠漠浩無垠,古渡年來客問津”,明慶靖王朱栴的詩句,道出了黃沙古渡由來, 明清時期列為“寧夏八景”之一。 這里曾是寧夏千年水運之要津,自北魏開辟寧夏境內(nèi)黃河水運之后,就興盛不衰。 鳥瞰黃河濕地全貌,浩瀚無垠的沙漠、沙丘高低起伏,錯落有致,頗有詩意。向西望去,是古老黃河孕育的寧夏平原。待暮色時分,晚霞為古渡披上金色的“禮服”,“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的壯景將映入眼簾,讓人驚嘆。我們沒有等待日落,留有遺憾。 清代康熙皇帝“歷盡邊山再渡河,沙平岸闊水無波”,贊美了古渡口的壯美。 東岸的沙地突出部,就是歷史久遠的黃沙古渡。明代為了保護這個渡口暢通而修筑了戍臺,史記“寧河臺”。 伏天烈日下的“寧河臺” 在古渡口區(qū)域有著一片片的濕地,吸引了各類水鳥飛禽在此停留、覓食、嬉戲。 在黃河古渡博物館中,收集和陳列了鐵制消防水缸、石磨等歷史遺存,從景區(qū)入口過來的幾百米的道路都鋪滿了大<br>大小小的石磨盤。 航拍黃沙古渡 <p class="ql-block"><b>【沙湖】</b>位于寧夏回族自治區(qū)石嘴山市平羅縣境內(nèi),被譽為“塞上江南·神奇沙湖”,1991年6月江澤民同志在寧夏視察工作時,來到沙湖,并親筆題寫了“沙湖”二字。</p> 沙湖是國家5A級旅游景區(qū)。景區(qū)總面積80平方公里,20余平方公里沙漠與40余平方公里水域毗鄰而居。 一汪碧水從天降,瀚海沙漠起平湖。 塞上風光、江南美景,人在沙湖不思歸。 煙波浩淼的湖水,金黃如畫的沙漠,加上婀娜多姿的蘆葦,傍晚景色迷人。 一半是沙漠,一半是湖水,兩種截然不同的風景在這里完美融合,簡直就像大自然的魔法秀! 沙湖的天地如詩如畫,樹綠水綠,構(gòu)成了一幅動人的綠色水彩。 沙湖的蘆叢間鳥巢無數(shù),棲息鳥類17目44科200多種150多萬只,是國內(nèi)最具特色的觀鳥勝地。 來到寧夏沙湖,您可以盡情享受多樣的游樂園項目、水上活動和沙漠體驗活動。 花團錦簇之中是沙湖景區(qū)的廣告語,一美,二秀,三奇,有待細細體驗 。 <b>【田州古塔】</b>位于寧夏石嘴山市平羅縣姚伏鎮(zhèn)燈塔村,是平羅保存年代最早的古建筑。田州塔建立在“皇袛寺”的臺基上,塔高約38米,平面呈六角形,為九層閣式磚塔,青磚上雕刻有飛檐竄角,山水人物和花卉飛鳥。 田州塔始建于唐代,清乾?。?783年)重修,是一座地標性的風水寶塔,結(jié)構(gòu)新穎別致,風格獨特,在中國的古塔中也少見,具有重要的藝術(shù)研究價值。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航拍田州塔 【青銅峽黃河大峽谷】位于吳忠市青銅峽市青銅峽鎮(zhèn)境內(nèi),總面積126平方千米,現(xiàn)為國家5A級旅游景區(qū)。 黃河九曲匯青銅,十里長峽山水依。游覽十里長峽時可以乘羊皮筏子,領(lǐng)略一下在黃河激浪中搖晃沉浮的驚險。 青銅峽黃河大峽谷景區(qū)的入口處,矗立著美輪美奐的牌樓。廣場上一部攤開的巨型著作的石雕,記錄著治理黃河的艱辛歷程。 九曲廣場由九龍戲珠和九龍圖騰柱組成,它們是黃河大峽谷景區(qū)入口的標志性建筑。因為在青銅峽有著九大干渠,則將黃河九大干渠比喻為黃龍,代表了回漢人民團結(jié)進取,引黃河水發(fā)展農(nóng)業(yè)振興經(jīng)濟的歷史成就。 <b>【青銅峽水電站】</b>被譽為“塞上明珠”,位于寧夏青銅峽黃河大峽谷出口處。全長687.3米,壩高42.7米,寬46.7米,<br> 建于1958年,年均發(fā)電量13.5億度。 青銅峽水利樞紐工程是中國在黃河上游建立最早的一座閘墩式水電站,大壩有6個河床閘墩式水電站,2個渠首電站。 青銅峽水利樞紐工程是建國初在西部民族地區(qū)建起的第一個水利工程,是民族自尊自強的象征。 青銅峽水電站結(jié)束了寧夏兩千多年來無壩引水的歷史,因此便有了“天下黃河富寧夏,塞上明珠青銅峽”的美譽。 青銅峽黃河鐵橋位于青銅峽黃河大峽谷景區(qū)入口處,是寧夏第一座黃河橋梁,1959年7月1日正式竣工通車。 黃河鐵橋橋長292.3米,橋身有七孔折穿式花梁和折裝式橋梁等組成,橋墩采用木樁及鐵絲籠片石結(jié)構(gòu),為單車道。 黃河鐵橋的整個鐵橋上安裝使用了35000個鉚釘。鐵橋多處生銹鋼梁上鍍有英國、法國等八國文字及生產(chǎn)年份標記,素稱“八國橋” 青銅峽水電站的大壩,使野性的黃河之水得到調(diào)控,而黃河鐵橋使得天塹變通途。 青銅峽區(qū)域的生態(tài)環(huán)境和人居環(huán)境有了巨大的改善。 青銅峽黃河兩岸,種植了大片的樹林,成了鳥類的家園。 藝術(shù)家進行了詳細的描繪。 這座向上攀登的鐵橋,隨著七彩的延伸,相思青年的喃喃囈語,何嘗不是人生奮斗的一種動力! 航拍黃河大鐵橋、青銅峽水庫大壩。 <b>【108塔】</b>位于青銅峽黃河大峽谷西岸,是中國現(xiàn)存規(guī)模最大、排列最整齊、最奇特的西夏時期藏傳佛教塔群。 108塔整體呈等腰三角形,這座千年古塔群,其歷史、藝術(shù)、科學價值為游人所矚目。 108塔始建于西夏時期的佛教紀念性的建筑,以黨項族為主體的西夏王朝建立后,佛教成為其主要的宗教信仰。 不足二百年歷史的西夏佛教,不僅在中國佛教史上占有一定地位,而且有著鮮明的地域、民族特色。 <b>【沙坡頭景區(qū)】</b>位于寧夏中衛(wèi)市區(qū)以西 16 公里,地處騰格里沙漠東南邊緣。景區(qū)三大文化元素包含以非遺傳承羊皮筏子的“黃河文化”、以麥草方格和沙漠傳奇樂園為主的“沙漠文化”和以沙漠星星酒店為主的“星空文化”。 沙坡頭景區(qū)先后榮獲“國家首批 5A 級旅游景區(qū)”、“全球環(huán)保 500 佳單位”等榮譽。 黃河在寧夏最令人驚嘆的景觀是沙坡頭大拐彎,從空中鳥瞰,黃河之水宛如一條絲帶,自天際蜿蜒而來。在這里,黃河經(jīng)歷了一個290度的大轉(zhuǎn)彎,由東向西,再向北,最后向東奔流而去,被譽為“黃河寧夏第一彎”。 黃河水波光粼粼,與遠處綿延起伏的山巒、眼前生機盎然的綠洲相互映襯,構(gòu)成了一幅如詩如畫的美景。 沙坡頭景區(qū)是西北荒漠中的生態(tài)綠洲,候鳥遷徙的重要棲息地。 在濕地駐足漫步,體察綠葉森林、蘆葦蕩、紅柳林灘地等植被孕育的清新清涼,極為愜意地感受到沙漠邊的濕潤氣息。 沙坡頭景區(qū),務必乘坐羊皮筏子漂流一趟,通過非遺文化體驗,感受黃河的悠然與壯闊。 草方格是一種防風固沙、涵養(yǎng)水分的治沙方法,網(wǎng)狀的草方格連成一片,遏制著無情沙漠的肆意蔓延,蔚為壯觀。<br><br> 滾滾而來的騰格里沙漠被波濤洶涌的黃河所阻,隆起100多米高的沙坡,筆陡如削,每到天晴沙漠曬熱時,人從沙坡滑下,會發(fā)出“嗡嗡”之聲,恍若鳴鐘,故有“沙坡鳴鐘”這一傳世勝景之名。 原生態(tài)的無邊沙漠,最適合駕駛著沖浪車,在起伏沙丘間體驗“沙漠過山車”的刺激。 在沙坡頭的黃河兩岸、沙海大漠,夜晚時分對天凝視,都能仰望銀河浩瀚、群星萬點,被譽為“星星的故鄉(xiāng)”。 沙漠之中點綴著一個個白色的帳篷,這就是星星酒店,它被譽為最孤獨的酒店。四周無垠的沙漠仿佛是它的私人領(lǐng)地。每當夜幕降臨,抬頭便能仰望到那璀璨的星河,仿佛觸手可及。 航拍黃河寧夏第一灣,290度的大拐彎,十分壯觀。因無人機電池不足自動返航,沒有時間拍得更好點,留有遺憾。 <b>【黃河樓】</b>位于青銅峽市內(nèi)的黃河西岸,其建成之后彌補了“神州八樓黃河無份”的缺憾,表達了黃河兒女對母親<br> 黃河的敬重深情。 高空俯瞰,黃河收斂了桀驁不馴的性子,緩緩流淌,分叉形成大大小小的河心沙洲,黃河樓威嚴高踞,氣派不凡。 通向黃河樓的是一道仿古的石拱橋。 “大哉黃河”的九重檐巨大牌坊金碧輝煌。 <b>【鳴沙洲塔】</b>,原名安慶寺永壽塔,俗稱鳴沙塔,位于寧夏中衛(wèi)市中寧縣鳴沙鎮(zhèn)鳴沙村, 始建于西夏,明朝(1569年)重修。 鳴沙洲塔建在1.5米高的夯土臺上,是一座雄偉的八角落13級樓閣式磚塔,基座高2米,塔體通高42米。既保留前期的建筑特點,又融入了明代中期的風格,具有較為重要的歷史價值和文物研究價值。 【<b>水洞溝景區(qū)</b>】是國家5A級景區(qū),是中國最早發(fā)掘的舊石器時代文化遺址,被譽為中國史前考古的發(fā)祥地和最具中華文<br>明意義的百項考古發(fā)現(xiàn)之一。 <b>【水洞溝遺址】</b>位于寧夏回族自治區(qū)銀川市靈武市臨河鎮(zhèn)下橋村,為中國最早發(fā)現(xiàn)的3個舊石器時代遺址之一,也是中國發(fā)現(xiàn)較早、材料最豐富的舊石器晚期遺址之一。 踏入景區(qū),水洞溝博物館便映入眼簾,其龐大而扁平的造型在地平線上顯得格外醒目。這里是中國最早發(fā)掘的舊石器時代文化遺址。 據(jù)記載,是法國神父發(fā)現(xiàn)了水洞溝遺址。 面對這幅人類進化圖,想了解遠古人類與大自然搏斗的生動場景,以及他們留下的生活痕跡,可以進館參觀。 紅色巖石上刻滿了遠古人類所面臨的生存挑戰(zhàn)。 <b>【黃河軍事文化博覽園】</b>是依托安置退役的“銀川艦”打造的“國家級國防教育示范基地”和5A級軍事文化主題公園,總體規(guī)劃投資20億元。 軍博園占地約4000畝,是國內(nèi)最大的軍事文化主題公園,集國防教育、主題紀念、軍事博覽、拓展訓練、觀光游覽等功能于一體。 <b>【銀川艦】</b>舷號107,從北海艦隊退役后,如今安家在銀川黃河軍事文化博覽園,繼續(xù)訴說著它的傳奇故事。這 艘051型導彈驅(qū)逐艦,在大連紅旗造船廠于1972年1月15日正式建造,并在6月順利下水。 銀川艦1976年7月正式列編使用。服役了整整36年,見證了無數(shù)歷史時刻。它全長132米,寬12.8米,高29米,主桅桿<br>高達29米,吃水深度4.6米,體型龐大而威猛。團級編制的銀川艦,滿編人員達到299人,足以見證其雄壯與威嚴。 空軍的戰(zhàn)斗機。 空軍的殲擊機。 寧夏博物館 2018年寧夏回族自治區(qū)建區(qū)60周年,中央代表團贈送的禮物,擺放在博物館大門入口處。 寧夏博物館的展品。 寧夏人民劇院 寧夏圖書館 寧夏銀川站 從青銅峽市返回銀川市途中拍攝的古建筑。 銀川市的玉皇閣 黃河濕地公園的藝術(shù)雕塑。 寧夏中衛(wèi)市的公路,路寬車輛少,很適合駕。 我們乘坐公共大交通來到寧夏,在銀川租車自駕游,4天租了2部車,一部是途觀,一部是途岳,與途岳車的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