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長沙是湖南的核心,湖南人有南方人少見的耿直豪爽。湖南人這種性格特質,理應成為中國歷史上舉足輕重的軍事力量??上г诮郧暗恼麄€古典時代,中國戰(zhàn)爭的重心都不在湖南,關中、太行山脈、華北平原、江淮等,才是戰(zhàn)爭頻發(fā)區(qū),湖南人似乎沒有用武之地。此外整個湖南由三山一水環(huán)繞,普通人單槍匹馬,僅憑借兩條腿,很難走出湖南。</p><p class="ql-block"> 將湖南人戰(zhàn)斗力引爆的,是曾國藩。他組建的湘軍,幾乎以一己之力,平定了太平天國。若不是湘軍能戰(zhàn),清朝可能提前半個世紀就滅亡了,正所謂“無湘不成軍”。</p><p class="ql-block"> 抗日戰(zhàn)爭期間,湘軍頑強阻擊日軍,這就是長沙會戰(zhàn)。四次長沙會戰(zhàn),消滅日軍超過二十萬,不僅是殲滅日軍最多的戰(zhàn)役,也成為抗日戰(zhàn)爭的勝負手,正所謂“湘人不倒,華夏不傾”。</p> <p class="ql-block"> 長沙,別稱星城以“長沙星”得名中國湖南省省會位于湖南省東部湘江下游和長瀏盆地西緣總面積11819平方公里,下轄4區(qū)1縣,常住人口1061余萬人。湘江穿市區(qū)而過因地處中國東南部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四季分明春溫變化大、夏初雨水多、伏秋高溫久、冬季嚴寒少長沙市是國務院批復確定的長江中游地區(qū)中心城市全國性綜合交通樞紐城市中國中部先進制造基地區(qū)域性科技創(chuàng)新高地中部現(xiàn)代服務中心中國國際形象最佳城市東亞文化之都世界媒體藝術之都長沙舊石器時代就有原始人類活動。</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秦時設長沙郡隋開皇九年(589年)長沙郡改為潭州郡隋煬帝年間又恢復長沙郡南朝時期長沙曾有“海內雄郡”之稱明洪武五年(1372年)改潭州府為長沙府長沙凝練出“經(jīng)世致用,兼收并蓄”的湖湘文化,不僅是清末維新運動和舊民主主義革命的策源地之一,還是新民主主義的發(fā)祥地之一1939年至1944年長沙保衛(wèi)戰(zhàn)是抗日戰(zhàn)爭相持階段的關鍵戰(zhàn)役,中日雙方圍繞長沙展開四次大規(guī)模功防戰(zhàn),第四次因日軍兵力優(yōu)勢而長沙失守長沙保衛(wèi)戰(zhàn)粉碎了日軍“以戰(zhàn)迫延”的企圖,是抗戰(zhàn)以來國民黨正面抵抗日本侵略者所取得的重大勝利,是中國抗戰(zhàn)堅韌精神的縮影,是反法西斯戰(zhàn)爭的重要篇章,為中國贏得了國際社會的尊重和贊譽1949年8月,程潛、陳明仁將軍在長沙和平起義,長沙和平解放。長沙這座城市用無數(shù)犧牲鑄就了輝煌歷史,用焦土戰(zhàn)的血與火造就這座城市獨特的精神氣質。</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長沙開福寺</b></p> <p class="ql-block"> 開福寺始建于五代時期,距今已有1000多年歷史。其是全國重點開放佛寺之一,湖南省及長沙市佛教協(xié)會均設于此。</p><p class="ql-block"> 千余年來,開福寺歷經(jīng)興衰,多次改建重修,現(xiàn)存建筑主要為清光緒年間重建。1994年開福寺被定為尼僧修學道場以來,住持能凈法師利生為懷,志存興復,對開福寺進行了大規(guī)模修建,新修了僧堂、放生池、清泰橋、鐘鼓樓等;維修了大雄寶殿、法堂、禪堂、念佛堂、摩尼所、齋堂、客堂、藏經(jīng)樓。1997年,開福寺又從緬甸請回佛祖釋迦牟尼玉像(5米高)和阿難迦葉二弟子玉像(4米高)。隨后又從臺灣等地迎請了5部大藏經(jīng)供奉。</p><p class="ql-block"> 值得一提的是,民間流傳開福寺的羅漢最為靈驗,即以寺中任何一個羅漢為起點,按自己的年齡,數(shù)到最后一個羅漢,再按羅漢的編號抽取封簽一張,以測吉兇。</p> <p class="ql-block"> 開福寺是中國佛教重點開放寺院之一,為禪宗臨濟宗楊岐派著名寺院,始建于五代時期,距今已有1000多年歷史。當時馬殷割據(jù)湖南,建立楚國,史稱"馬楚"。馬氏以長沙為都城,在城北營建行宮,建有會春園,作為避暑之地。后唐天成二年(公元927年)馬殷之子馬希范將會春園的一部分施舍給僧人保寧,創(chuàng)建了開福寺。馬希范繼位后,又在附近大興土木,旁壘紫微山,北開碧浪湖,使開福寺一帶成為著名的風景勝地,有內外16景。明代文人李冕曾題詩《開福寺》贊曰:"最愛招提景,天然入畫屏。水光含鏡碧,山色擁螺青。抱子猿歸洞,沖云鶴下汀。從容坐來久,花落滿閑庭"</p> <p class="ql-block"> 開福寺始建于五代十國時期后唐明宗天成二年(927年)。當時長沙是割據(jù)政權南楚的首都。南楚王馬希范以將會春園的一部分施舍給僧人保寧(一說真嚴),創(chuàng)建了開福寺。馬希范又在附近大興土木,旁壘紫微山,北開碧浪湖,使開福寺一帶成為著名的風景勝地,有內外16景。寺廟開創(chuàng)者保寧(一說真嚴)在此說法傳經(jīng),受到馬氏父子的有力支持,住僧達一千人。南楚亡國后,寺宇作為佛教活動場所一直留存下來。</p> <p class="ql-block"> 北宋初,出了一個擅長醫(yī)藥的著名和尚--洪蘊 (936-1004),宋太祖趙匡胤召見過他,賜紫方袍,號廣利大師。北宋太平興國中,宋太宗趙光義詔求醫(yī)療經(jīng)驗,洪蘊摘錄數(shù)十處藥方獻上。宋真宗咸平初年,洪蘊當了僧官,補右街首座,轉左街副僧錄。宋仁宗嘉佑年間,僧人紫河對全部寺宇修建了一次。</p><p class="ql-block"> 宋徽宗時,開福寺的中興祖師道寧(?--1113)是從臨濟宗楊歧派五祖法演獲悟。據(jù)其傳法世系,是南岳懷讓下第十四世?;兆诖笥^年間(1107-1110),道寧為開福寺住持,僧侶達五百人。政和三年(1113)道寧卒。 與道寧同時,木工張詢在開福寺轉輪藏上雕刻了不少表現(xiàn)佛經(jīng)故事的圖畫。</p><p class="ql-block"> 北宋末年,開福寺已經(jīng)成為一個風景區(qū),有紫微山、碧浪湖、白蓮池、龍泉井、放生池、鴛鴦井、鳳咀洲、木魚嶺、拔楔亭、嘉宴堂、會春園、回步橋、舍茶亭、清泰橋、舍利塔、千僧鍋等十六景。</p> <p class="ql-block"> 經(jīng)元迄明,開福寺周圍風景;仍引起人們游覽的興趣。明代文人李冕,寫有題為《開福寺》五言律詩一首云:"最愛招提景,天然入畫屏,水光含鏡碧,山色擁螺青,袍子猿歸洞,沖云鶴下汀,從容坐采久,花落滿間庭。"</p><p class="ql-block"> 明代開福寺,經(jīng)兩次修建 : 第一次是明太祖洪武四年(1371),由僧人徹堂重修;第二次是明世宗嘉靖年間(1522干-1566),寺宇傾記,吉藩同當?shù)厥考澓屠习傩沼謱⑺亟ㄆ饋恚魑从謿в诒稹?lt;/p> <p class="ql-block"> 清代,開福寺先后修建了四次:</p><p class="ql-block"> 第一次是順治十七年(1660)僧人佛國當住持時募修一次;</p><p class="ql-block"> 第二次是康熙八年(1669)總兵卜世龍倡捐重建,巡撫周召南,藩司郎永青,泉司李榮宗,知縣胡,壯生助修天王殿。推官胡景曾撰有《重修紫微山開福寺碑記》,這是開福寺留存下采的最早的清代碑刻;</p><p class="ql-block"> 第三次是乾隆三十七年(1772)寺后制造火藥,寺宇被焚,巡撫梁國治命僧募修;</p><p class="ql-block"> 第四次是乾隆六十年(1795),寺后又因制造火藥,引起火災,把后殿燒掉了,復為修葺。</p><p class="ql-block"> 嘉慶十一年(1806年),書法家朝葑為開福寺書山門對聯(lián)"紫微棲鳳,碧浪潛龍"。</p><p class="ql-block"> 光緒十七年(1891年),陳海鵬題材"古開福寺"橫額,與韓書一并勒石。光緒十二年(1886年),王闿運、寄禪、竺云等道俗19人,在此組織碧湖詩社,飲灑賦詩,一時傳為文壇盛事。次年,徐樹鈞撰有《長沙開福寺碑》,今存。光緒末年,著名詩僧竺云創(chuàng)辦湖南僧立師范學堂于寺內。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他應日本佛教界人士邀請,率領門人筏喻、道香,東渡日本訪學參禪。</p> <p class="ql-block"> 民國初年(1911年),詩僧海印在此辦中華佛教總會湖南支部。</p><p class="ql-block"> 民國七年(1918年),開福寺大殿被焚。</p><p class="ql-block"> 民國八年(1919年),住持慧修重修毗盧殿。繼任住持寶生和尚從民國十一年(1922年)至民國十三年(1924年),先后新修了大雄寶殿和三圣殿,并邀請?zhí)炫_宗僧人空也法師在此開辦湖南佛學講習所,施即停辦。</p><p class="ql-block"> 民國二十八年八月十四日(1939年8月14日),由巨贊法師率領的佛教青年服務團,組織了僧尼70人,在此舉行過一次具有歷史意義的愛國集會。</p><p class="ql-block"> 民國三十七年一月(1948年1月)至民國三十八年五月(1949年5月),開福寺又續(xù)辦3期湖南佛學講習所。悟性任所長。那時寺內殿堂大部分被國民黨軍隊強行占用,成了軍械庫,寺廟被破壞得不成樣子。僧人出入,都不自由。</p> <p class="ql-block"> 1949年后,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人民政府于1952年重新修復了開福寺,以明真法師為住持。</p><p class="ql-block"> 1965年,開福寺被公布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p><p class="ql-block"> 開福寺內保存的大量珍貴文物在"文化大革命"中,蕩然無存。</p><p class="ql-block"> 自1980年3月起,開福寺又逐漸恢復。長沙市佛教協(xié)會先后重修了前、中、后三殿及左右?guī)浚⑿滤芊?、菩薩、羅漢像,收回了散失的文物。</p><p class="ql-block"> 1983年初,開福寺被國務院確定為首批全國漢傳佛教重點對外開放寺院。1983年10月10日,湖南省人民政府公布開福寺為湖南省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p><p class="ql-block"> 1994年,開福寺被定為比丘尼修學道場,方丈能凈法師對開福寺進行了大規(guī)模修建:新修了僧堂、放生池、清泰橋、鐘鼓樓;維修了大雄寶殿、講堂、禪堂、念佛堂、摩尼所、齋堂、,客堂、藏經(jīng)樓。</p><p class="ql-block"> 彌勒殿1997年,從緬甸請回佛祖釋迦牟尼玉像(5米高)和阿難迦葉二弟子玉像(4米高)。隨后又從臺灣等地迎請了5部大藏經(jīng)供奉。</p> <p class="ql-block"> 夜經(jīng)濟的火熱,新消費品牌是載體,城市性格才是核心。</p><p class="ql-block"> “尋常生活客自來,萬丈紅塵最溫暖?!闭情L沙的歷史文氣、紅色豪氣、時尚朝氣和蟬聯(lián)中國最具幸福感城市鑄就的幸?!案叩亍保瑘猿帧胺孔〔怀础毙纬傻姆績r“洼地”,以及“文和友”“茶顏悅色”等品牌催生的“網(wǎng)紅打卡地”,成為市民游客遠來近悅的“詩和遠方”,讓一種“夜長沙”成為傳奇!</p> <p class="ql-block"> 除了夜市上的長沙美食,長沙的夜晚,還有千年歷史與現(xiàn)代消費的激烈碰撞!不信,來看五一商圈!芙蓉區(qū)作為五一商圈的核心區(qū),IFS國金中心、平和堂、白果園、化龍池等,這些城市煙火、現(xiàn)代氣息、歷史古韻并存的“打卡點”,都在五一商圈,為長沙“夜間經(jīng)濟”的發(fā)展貢獻著頂級流量。在國金中心打卡一杯茶顏悅色,體會“中式古風”茶飲給味蕾帶來的回甘;到化龍池的復古清吧一條街,聽聽駐場歌手的淺吟低唱,……長沙的夜,搖曳生姿,滿是故事。</p> <p class="ql-block"> 夜色,是最迷人的城市煙火。而長沙“夜經(jīng)濟”正成為城市發(fā)展新動力。長沙上榜“2021年中國城市夜經(jīng)濟影響力十強城市”,長沙芙蓉區(qū)和天心區(qū)也從全國60個入圍區(qū)縣中脫穎而出,進入2021年夜經(jīng)濟影響力20強區(qū)縣榜單。近年來,芙蓉區(qū)大力挖掘夜間經(jīng)濟消費熱點,助推長沙創(chuàng)建區(qū)域性國際消費中心城市。著力打造揚帆夜市、沁園夜宵街、萬家麗廣場、東盈廣場等夜間經(jīng)濟集聚區(qū),進一步優(yōu)化夜購、夜游、夜食等夜間消費體驗,展現(xiàn)“最長沙”生活元素。</p> <p class="ql-block"> “越夜越精彩”,是最長沙的生活方式。深夜,如果你來到長沙最熱鬧的五一廣場,在人潮如織與火爆的市井煙火氣中,就能感受到“中國第一夜宵城”背后的密碼。作為“長沙城市原點”的五一廣場,在戰(zhàn)國時期便是市中心,附近出土的東漢簡牘記載了當時商業(yè)的繁榮,與今日步行街景象相似;而在唐代,長沙的夜市已經(jīng)初具規(guī)模,大詩人杜甫“夜醉長沙酒”;到了宋朝,作為南方著名米市和茶市的長沙,夜生活已是“一線頂流”。馬王堆漢墓中也出土了大量食物食具,從一堆竹簽可以推測辛追夫人愛燒烤,蘸料愛用“豆豉姜醬”。</p> <p class="ql-block"> 李富春故居故居始建于清末,毀于1938年長沙文夕大火。1993年1月開始規(guī)劃籌建,占地48平方米,為磚木結構的三層樓房,小青瓦雙坡屋面。1995年5月22日建成并對外開放。于2011年1月被湖南省人民政府公布為湖南省文物保護單位,2010年7月被中共湖南省委宣傳部公布為湖南省愛國主義教育基地。</p> <p class="ql-block"> 岳麓山,位于湖南省長沙市岳麓區(qū),面積35.20平方公里,海拔300.8米,是全國重點風景名勝區(qū)、國家5A旅游景區(qū)。</p><p class="ql-block"> 岳麓山因南北朝劉宋時《南岳記》“南岳周圍八百里,回雁為首,岳麓為足”而得名。岳麓山風景名勝區(qū)包括麓山景區(qū)、天馬山景區(qū)等八大景區(qū),有麓山景區(qū)、橘子洲景區(qū)、岳麓書院、新民學會四個核心景區(qū)、景點,有植物174科559屬977種。岳麓山是湖湘文化傳播基地和愛國主義教育的示范基地,景區(qū)內有古麓山寺等歷史古跡,有黃興、蔡鍔等名人墓葬。岳麓山的文化有以毛澤東、蔡和森等偉人足跡為代表的名人文化,還有融儒、佛、道于一體的宗教文化。</p><p class="ql-block"> 岳麓山其山脈屬南岳衡山,古人把岳麓山列為南岳七十二峰之一,稱為靈麓峰。南北朝劉宋時《南岳記》載“南岳周圍八百里,回雁為首,岳麓為足?!惫拭缆础?jù)地質學考證,岳麓山奠基于古生代,形成于中生代,發(fā)展于新生代,距今三億余年。</p> <p class="ql-block"> 愛晚亭始建于清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由岳麓書院院長羅典創(chuàng)建。與安徽滁縣的醉翁亭(1046年)、杭州西湖的湖心亭(1552年)、北京陶然亭公園的陶然亭(1695年)并稱中國四大名亭。愛晚亭原名紅葉亭,又名愛楓亭。后來由湖廣總督畢沅,根據(jù)杜枚“遠上寒山石徑斜,白云深處有人家。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于二月花”的詩句,更名為愛晚亭。愛晚亭幾經(jīng)滄桑,清同治、光緒、宣統(tǒng)年間均相繼進行過修復。其中宣統(tǒng)三年秋,湖南學監(jiān)程頌萬先生主持修復時,把羅典所撰寫的對聯(lián)刻在亭柱上,“山徑晚紅舒五百夭桃新種得,峽云深翠滴一雙馴鶴待籠來”。這次修復愛晚亭之事還刻在石碑上記載下來。世人稱為《放鶴》石刻或《二南詩刻》,兩首詩為宋代張南軒和清代錢南園兩位大文人游岳麓山的七韻詩。</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石刻后移至清楓橋南端的六角茅亭中。解放前,亭破敗不堪,四周荒蕪。解放后,黨和政府曾五次修復。其中1952年湖南大學重修,校長李達專函請毛主席題寫了“愛晚亭”亭額。1969年,岳麓山公園重修,刻毛主席草書手跡《沁園春·長沙》于藻井內,更為古亭增添了光彩。在國際交往中,愛晚亭的知名度也與日俱增。長沙市與日本鹿兒島市結為友好城市后,愛晚亭作為古城長沙的象征,按其規(guī)制仿建于鹿兒島市,以紀念中日兩國人民友誼長存。</p><p class="ql-block"> 毛澤東青年時代,在第一師范求學,常與羅學瓚、張昆弟等人一起到岳麓書院,與蔡和森聚會愛晚亭下,縱談時局,探求真理。因為這個緣故,1952年重修愛晚亭時,湖南大學校長李達致書毛主席,請求提書亭名,毛主席愉快地接受了請求。</p> <p class="ql-block"> 一生短暫輝煌,史有定論千秋。蔡鍔墓碑——蔡鍔,字松坡,湖南邵陽人。未滿13歲考取秀才,后入長沙時務學堂,從梁啟超學習。1911年擢云南三十七協(xié)協(xié)統(tǒng)。武昌首義爆發(fā),與李根源在昆明舉兵響應,任云南都督。1913年被袁世凱調至北京,1915年11月潛出北京,12月在云南組織護國軍起兵討袁,與袁軍多次激戰(zhàn)于四川。袁世凱死后任四川督軍,后因喉疾赴日本就醫(yī),于1916年11月8日去世,終年34歲。</p><p class="ql-block"> 蔡公松坡之墓——1917年4月,蔡鍔被國葬于長沙市白鶴泉左后方的山上。此地占地1620平方米,系岳麓山大型墓葬之一。冢以花崗石砌成,上為花崗石碑,碑高約6米,成四棱形,通高7米。碑正面嵌銅板,上刻“蔡公松坡之墓”。</p><p class="ql-block">蔡鍔墓位置在黃興墓正下方、麓山寺后上方的山坡上。墓地周圍筑有石階,廣植松柏、香樟。</p><p class="ql-block"> 走向蔡鍔墓,必經(jīng)的山道。墓周嵌漢白玉或青石24塊,上刻當時湖南、湖北、江西、貴州、廣西、廣東、熱河、察哈爾等省軍政首腦撰寫之銘文和挽詩。墓前置石祭桌、石香爐、石鼓。麓山寺一側有蔡鍔墓廬,門懸孫中山挽聯(lián):平生慷慨班都護,萬里間關馬伏彼。把蔡鍔比作投筆從戎的班超和東漢的伏波將軍馬援,足見將軍功績,可標青史。</p> <p class="ql-block"> 黃興墓位于湖南省長沙市岳麓區(qū),是辛亥革命的先驅與領袖、中華民國開國元勛、近代民主革命家黃興的墓地。</p><p class="ql-block"> 黃興墓地處國家5A級風景名勝岳麓山景區(qū)云麓峰以北小月亮坪上方,麓山寺后,有石級直達。墓坐西向東,由三層近百級石砌臺階步入墓地。</p><p class="ql-block"> 墓矗立塔形碑柱,為一整塊四棱形乳白色巖石琢成,高約10米,氣勢雄偉,正面嵌銅制墓碑,上鐫"黃公克強之墓",墓表四周以石基柱圍護欄桿,前有拜臺、石凳,地面鋪以花崗巖,整個墓表占地1186.24平方米,蒼松翠柏,掩映其間。墓的右下方,有黃興墓廬,已加修葺,大廳陳列黃興生平事跡,供游人瞻仰。</p><p class="ql-block"> 黃興(公元1874年10月25日-1916年10月31日),原名軫,改名興,字克強,一字廑午,號慶午、競武。湖南長沙縣人。辛亥革命的先驅和領袖,與孫中山常被時人以"孫黃"并稱。南京臨時政府成立時,任陸軍總長兼任參謀總長,授大元帥軍銜。袁世凱稱帝時,任討袁總司令。1916年10月31日病故于上海,次年移柩長沙,4月15日受民國元老尊以國葬于岳麓山。著作有《黃克強先生全集》、《黃興集》、《黃興未刊電稿》及《黃克強先生書翰墨績》刊行。</p><p class="ql-block"> 墓碑上刻的是章太炎先生寫的挽詞 : 南紀維衡,上摩玄蒼 ; 厥生巨靈,恢禹之疆。</p> <p class="ql-block"> 黃興墓位于云麓峰北側小月亮坪上方,由響鼓嶺向東砌有350米片石公路直達墓前半園坪。黃興一生從事革命,積勞成疾,1916年10月逝于上海,1917年4月15日國葬于岳麓山,墓區(qū)占地面積1913.6平方米。黃興墓系岳麓山大型墓葬之一,地勢最高亢。墓上建有方型墓塔,以整塊花崗巖琢成四棱型,通高11米,昂然矗立,似利劍直插云天,墓東面鑲嵌紫銅色墓碑,鐫刻“黃公克強之墓”,墓碑四周砌以石柱、鐵欄圍護,莊嚴肅穆,氣勢雄偉。1988年1月國務院公布黃興墓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墓右下0.5公里處,建有黃興先生墓廬,占地494.1平方米,墓廬專辟《陳列室》,全面介紹黃公生平事跡。墓廬附近按規(guī)劃辟林地、鑿水池、建亭榭、游廊,廣植花木。</p> <p class="ql-block"> 白鶴泉在湖南長沙麓山寺后,古樹環(huán)抱,有泉從石罅中溢出,冬夏不涸,清洌甘甜,清澈透明。白鶴泉有“麓山第一芳潤”之稱。相傳古時候曾有一對仙鶴常飛至此因而取名白鶴泉,有趣的是以泉水煮沸沏茶,蒸騰的熱氣盤旋干杯口,酷似白鶴。曾有寺僧砌石為井如鶴形,刻“白鶴泉”三字于崖上,并建有一石碑。清光緒三年(公元1877年),糧道夏獻云在泉上建亭,抗戰(zhàn)時被毀,解放后又新建一亭,碧瓦朱欄,頗見風雅?,F(xiàn)泉側建有茶室,用清冽的白鶴泉水沏茶,供游客品嘗。</p> <p class="ql-block"> 麓山寺坐落在岳麓山的古樹叢中,是湖南省最古老的寺廟之一。麓山寺始建于西晉泰始四年(公元268年),寺初名慧光明寺,唐初改名為麓山寺。該寺左臨清風峽,右飲白鶴泉,前瞰赫曦丹楓、長島湘流,后倚禹碑風云、深壑林海。有“漢魏最初名勝,湖湘第一道場”之譽,現(xiàn)為全國重點佛教寺院。該寺創(chuàng)建1700多年來,曾六度毀于戰(zhàn)火。1944年毀于日軍,今僅存山門和藏經(jīng)閣。殿堂現(xiàn)已修復,殿內千手觀音莊嚴慈祥。現(xiàn)在寺由山門、彌勒殿、大雄寶殿、觀音閣、齋堂等主要建筑組成。山門作牌樓式,額書“古麓山寺”,藏經(jīng)閣又名觀音閣,閣前有古羅漢松二株,傳為六朝所植,又名六朝松,成為麓山寺悠久歷史的活見證。這里古木參天,山巒秀美。深秋時節(jié)層林盡染,楓葉似火。杜牧的“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于二月花”就是描寫這里的景色。</p><p class="ql-block"> 麓山寺又名慧光寺,萬壽禪寺,位于長沙市湘江西岸岳麓山山腰,由敦煌菩薩笠法護的弟子笠法崇創(chuàng)建于西晉武 麓山寺正門帝泰始四年(公元268年),距今已有1700多年的歷史,是佛教入湘最早的遺跡,現(xiàn)為湖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和湖南省佛教協(xié)會駐地。</p><p class="ql-block"> 唐朝盛時,許多書法家、文學家和詩人游覽麓山寺,給我們留下了千古傳誦的佳作。杜甫、韓愈、李邕、沈傳師、唐扶、韋蟾、劉長卿、宋之間、曹松、羅隱、喻鬼、戎縣等都寫詩吟文,贊美麓山寺。</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詡武亭(又名蔣公亭)為紀念辛亥革命元勛蔣詡武而建</b></p> <p class="ql-block"> 岳麓書院位于湖南省長沙市岳麓山腳下,現(xiàn)為湖南大學歷史與哲學學院所在地。作為中國古代四大書院(岳麓、白鹿洞、嵩陽、應天)之首,它的建筑規(guī)模:占地面積 3.1萬平方米,現(xiàn)存建筑多為明清遺存,中軸對稱布局,為中國現(xiàn)存規(guī)模最大、保存最完好的書院建筑群。教育功能延續(xù)性:自北宋至清末(1903年改制前)持續(xù)辦學,民國時期發(fā)展為湖南大學,至今仍承擔本科至博士后培養(yǎng)任務,形成全球罕見的千年教育連續(xù)性,文化地位:1988年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既是湖湘文化發(fā)源地,也是朱熹、張械、王陽明等大儒的講學圣地,孕育了曾國藩、左宗棠等近代名人。</p> <p class="ql-block"> 岳麓書院何以傳承千年仍弦歌不絕? 坐落于湖南長沙岳麓山下的岳麓書院,始建于北宋開寶九年(公元976年),后經(jīng)擴建形成講學、藏書、供祀的基本規(guī)制。盡管歷經(jīng)朝代更迭、七毀七建,岳麓書院傳承千年始終弦歌不絕,現(xiàn)是中國唯一延續(xù)傳統(tǒng)書院之名的大學二級學院,擁有從本科到博士后完整的人才培養(yǎng)格局。</p><p class="ql-block"> 一座書院,千年弦歌不輟有何奧秘?湖南大學岳麓書院美籍教授戴彼得曾接受中新社“東西問”專訪,以獨特的跨文化視角解構岳麓書院“不朽基因”。</p> <p class="ql-block"> 岳麓書院位于湖南省長沙市湘江西岸的岳麓山東面山下,是中國古代傳統(tǒng)書院建筑,屬于中國歷史上著名的四大書院之一。1988年,岳麓書院建筑群被國務院批準為第三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p><p class="ql-block"> 北宋開寶九年(976年),潭州太守朱洞在僧人辦學的基礎上,由官府捐資興建,正式創(chuàng)立岳麓書院。嗣后,歷經(jīng)宋、元、明、清各代,至清末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改為湖南高等學堂。</p><p class="ql-block"> 北宋祥符八年(公元1015年),宋真宗召見山長周式,并賜書"岳麓書院"四字門額。 1926年正式定名為湖南大學。岳麓書院歷經(jīng)千年,弦歌不絕,故世稱"千年學府",現(xiàn)為湖南大學下屬學院。</p><p class="ql-block"> 岳麓書院于1903年改制為湖南高等學堂,1926年定名為湖南大學。20世紀70年代末,官方確定由湖南大學管理、修復岳麓書院。</p> <p class="ql-block"> 《沁園春·長沙》 </p><p class="ql-block"> ——毛澤東 </p><p class="ql-block">獨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頭??慈f山紅遍,層林盡染;漫江碧透,百舸爭流。鷹擊長空,魚翔淺底,萬類霜天競自由。悵寥廓,問蒼茫大地,誰主沉???攜來百侶曾游,憶往昔崢嶸歲月稠。恰同學少年,風華正茂;書生意氣,揮斥方遒。指點江山,激揚文字,糞土當年萬戶侯。 曾記否,到中流擊水,浪遏飛舟!</p> <p class="ql-block"> 岳陽樓位于岳陽市西門城頭、緊靠洞庭湖畔,與江西南昌的滕王閣、湖北武漢的黃鶴樓并稱為江南三大名樓。除了登樓遙望思古,岳陽樓的獨特建筑構造也非常值得一看。全樓沒有用一根鐵釘和一道橫梁,樓頂形式也非常獨特,采用了古代將軍頭盔式的頂式結構,這種層疊相襯的“如意斗拱”托舉形式,在我國古代建筑史上也是很獨特的。岳陽樓前身為三國東吳名將魯肅所修閱軍樓。東漢建安二十年(215年),孫權與劉備爭奪荊州,大將魯肅率軍駐守戰(zhàn)略要地巴丘,運用東吳歷來重視的“夾水口立塢”的戰(zhàn)術,構筑城堡,在洞庭湖操練水軍,作為屯軍備戰(zhàn)的營壘。魯肅在瀕臨洞庭湖處,建造了檢閱水軍的閱軍樓。</p><p class="ql-block"> 兩晉、南北朝時期,閱軍樓改稱巴陵城樓,雖仍側重于軍事上的需要,但那壯綺麗的風光,已為詩人吟詠。南朝詩人顏延之《始安郡還都與張湘州登巴陵城樓》詩,即有“清氛霽岳陽,曾暉薄瀾澳”的佳句。這是中國詩歌史上第一首吟詠岳陽樓的詩。</p> <p class="ql-block"> 唐朝時,巴陵城樓始稱為岳陽樓。到這時,岳陽樓已被辟為宴席之地。因岳州是長江流域重要港口城市,交通發(fā)達,又有樓臺勝景,“遷客騷人,多會于此”。唐開元四年(716年),中書令張說貶官岳州,常會文人登樓賦詩。嗣后,張九齡、孟浩然、賈至、李白、杜甫、韓愈、劉禹錫、白居易、李商隱等風邀云集,接踵而來,留下許多語工意新的名篇佳作。杜甫的《登岳陽樓》,更是千秋絕唱。</p><p class="ql-block"> 北宋,岳陽樓在滕子京重修、范仲淹作記之后開始名聞天下。慶歷四年(1044年),環(huán)慶路都部署兼知慶州滕子京因被誣告濫用公使錢被貶知岳州。滕上任后,于慶歷五至六年重修岳陽樓。據(jù)司馬光《涑水記聞》記載,滕子京向民間欠錢不還者討債,討來的錢一萬緡,都用于修建岳陽樓。岳陽樓建成后,滕子京并邀請范仲淹作《岳陽樓記》,還請尹洙寫《岳州學記》,請歐陽修寫《偃虹堤記》??h志記載,新修的樓臺規(guī)模宏大,極為壯麗。《岳陽樓記》通篇僅360余字,然其內容博大,氣勢磅礴,借景議人,堪稱絕響。名句“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即出此中。名樓得名記,名聲益彰。此后,歷宋元明清,代有游人吟詠,不乏佳作。</p> <p class="ql-block"> 呂仙祠位于岳陽樓以北 100 米處,處在二坪臺,坐北朝南,為供奉岳陽樓詩酒神仙呂洞賓而修,占地面積 1000 余平方米,為單層、兩進、磚木結構,祠內大殿塑有呂祖金身神像。呂祖的神仙文化是岳陽樓文化中的一朵奇葩,是岳陽樓文化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呂仙祠的落成為岳陽樓景區(qū)增添了一處新的特色人文景觀。</p> <p class="ql-block"> 岳陽門,乃岳陽古城的第一門。走進岳陽門,彷佛走進了岳陽古城的歷史長卷。從臨街的東面看岳陽樓,只能感覺平地上的城臺托舉著岳陽樓的精美華麗。而穿過岳陽門洞,走到西面護城墻腳下洞庭湖岸邊仰望,才會出現(xiàn)前所未有的大視角,感受臨湖而建的岳陽古城墻、古城門的雄偉壯觀;才會更加覺得雄踞在城墻拱門上的岳陽樓是無比風光。</p><p class="ql-block"> 岳陽古城從三國時算起,已有一千七百年歷史。岳陽門,就是岳陽古城西門。岳陽樓,矗立在岳陽門上。古時候從岳陽門前,走石路階梯下到湖邊,有全城唯一的船碼頭。碼頭和城門上的岳陽樓,上下呼應,四季熱鬧。在這里可以看舤船往返,聽漁歌互答;迎南北游客,活古城商貿;覽湖光山色,樂詩人胸懷。</p><p class="ql-block"> 唐朝著名詩人杜牧游岳州,從這里上岸,走岳陽門進城,在《早春寄岳州李使君》一詩中描述:城高倚峭,地勝足樓臺。比杜牧更早,唐朝初期的著名詩人杜甫,在晚年游岳州,從這里上岸走進岳陽門,寫下了《登岳陽樓》:昔聞洞庭水,今上岳陽樓,吳楚東南拆,乾坤日夜浮……的五言絕唱。唐朝中期的文學家、哲學家,有“詩豪”之稱的劉禹錫,也從此上岸進岳陽門,登樓觀島,寫下了“遙看洞庭山水翠,白銀盤里一青螺”的不朽詩篇。</p> <p class="ql-block"> 岳陽樓聳立在湖南省岳陽市西門城頭、緊靠洞庭湖畔,自古有“洞庭天下水,岳陽天下樓”之譽,與江西南昌的滕王閣、湖北武漢的黃鶴樓并稱為江南三大名樓。</p><p class="ql-block"> 岳陽樓始建于公元220年前后,距今已有1700多年歷史,其前身相傳為三國時期東吳大將魯肅的“閱軍樓”,西晉南北朝時稱“巴陵城樓”,中唐李白賦詩之后,始稱“岳陽樓”。此時的巴陵城已改為岳陽城,巴陵城樓也隨之稱為岳陽樓了。北宋范仲淹膾炙人口的《岳陽樓記》更使岳陽樓著稱于世。千百年來,無數(shù)文人墨客在此登覽勝境,憑欄抒懷,并記之于文,詠之于詩,形之于畫,工藝美術家亦多以岳陽樓為題材刻畫洞庭景物,使岳陽樓成為藝術創(chuàng)作中被反復描摹、久寫不衰的一個主題?,F(xiàn)在的岳陽樓為1984年重修,沿襲了清朝光緒六年(公元1880年)所建時的形制。登岳陽樓可瀏覽八百里洞庭湖的湖光山色。岳陽樓是江南三大名樓中唯一的一座保持原貌的古建筑,它的建筑藝術價值無與倫比。1988年1月被國務院確定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同年8月被列為國家重點風景名勝保護區(qū)。2001年元月核準為首批國家4A級旅游景區(qū),是長江黃金旅游線上湖南境內的唯一景點,是岳陽市對外開放的重要窗口和岳陽旅游業(yè)的龍頭。</p> <p class="ql-block"> “五朝樓觀”景觀,是以青銅縮微鑄造的形式,以歷代流傳下來的岳陽樓圖為基礎,參照相關朝代建筑商的精心設計,再現(xiàn)了唐、宋、元、明、清五個朝代不同風格的岳陽樓。所有模型景觀全部采用青銅鑄造,極具厚重的歷史感和深邃的藝術感,是目前亞洲乃至全世界最大的青銅模型建筑群,不僅揭示了不同歷史時期所體現(xiàn)的不同建筑藝術風格和建筑文化 ,也再現(xiàn)了岳陽樓在歷史演變進程中的發(fā)展脈絡。</p><p class="ql-block"> 岳陽樓位于岳陽市古城西門城墻之上,下瞰洞庭,前望君山,氣勢雄偉,自古便有“洞庭天下水,岳陽天下樓”之美譽,與湖北武昌黃鶴樓、江西南昌滕王閣并稱為“江南三大名樓”,更因了北宋范仲淹的千古名篇《岳陽樓記》而著稱于世。</p> <p class="ql-block"> 雙公祠的建設背景是為了紀念范仲淹和滕子京兩位先賢。該建筑位于岳陽樓景區(qū)內,坐東朝西,建筑面積800平方米。雙公祠采用湘北明清祠堂式建筑風格,白墻青瓦,為單層磚混結構。門額“雙公祠”三字由范仲淹第二十八代后人范敬宜題寫,門聯(lián)由北大教授龍協(xié)濤撰聯(lián),原書協(xié)主席沈鵬書。門聯(lián)內容為:“一湖一樓一記,浮乾坤、控南北、敘樂憂,江山勝景輝映千古;雙公雙績雙德,聯(lián)珠璧、匯風云、昭日月,文壇佳話流播九州?!?。</p><p class="ql-block"> 雙公祠內設有兩個陳列廳,分別為:“岳陽天下樓”和“雙公憂樂情”。前者展示岳陽樓的建置沿革、形制演變以及歷代名人詠嘆岳陽樓的詩文;后者展示范仲淹與滕子京的生平及其對岳陽樓的歷史貢獻。展覽通過場景、文字、圖表、模型、文獻資料、照片、拓本、書畫等多種形式,再現(xiàn)岳陽樓的歷史和演變,展示岳陽樓的建筑文化,揭示其深厚的歷史人文內涵,弘揚“先憂后樂”的傳統(tǒng)人文精神。</p> <p class="ql-block"> 在湖南岳陽市岳陽樓邊,1962年為紀念杜甫誕生1250年而建。杜甫曾有《登岳陽樓》詩:“昔聞洞庭水,今上岳陽樓。吳楚西南坼,乾坤日夜浮。親朋無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馬關山北,憑軒涕泗流?!泵枋鲈娙说巧显狸枠呛蟮臒o限感慨。懷甫亭坐落在岳陽樓院內臨湖五坪臺,經(jīng)岳陽門沿石級而下,至點將臺往南100米處。懷甫亭建于1962年,也是我國唐朝偉大的詩人杜甫誕辰1250周年之際。當時世界有關組織將杜甫定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為了懷念這位優(yōu)國憂民的詩圣,岳陽市人民便在杜甫晚年活動過的地方建了這座小亭,命名為懷甫亭。</p> <p class="ql-block"> 巡訪這些山水與文脈交織的去處,像在時光里撿拾散落的詩行,每一步都聽到歷史的回響。</p><p class="ql-block"> 愛晚亭與岳麓山,是自然與人文的溫柔相擁。拾級而上,岳麓山的蒼翠里藏著 “停車坐愛楓林晚” 的詩意,愛晚亭的紅柱飛檐在層林里若隱若現(xiàn),仿佛從唐詩里走出來的景致。山風掠過樹梢,帶著岳麓書院的墨香,讓人想起朱熹、張栻在此講學論道的盛況 —— 原來山水不僅是風景,更是文脈生長的土壤,滋養(yǎng)著千年不絕的書卷氣。</p><p class="ql-block"> 岳麓書院,是 “惟楚有材,于斯為盛” 的底氣所在。青瓦粉墻間,匾額與楹聯(lián)靜靜訴說著治學的嚴謹與胸懷的遼闊。講堂里仿佛還回蕩著先賢們 “經(jīng)世致用” 的吶喊,齋舍的窗欞上似乎還映著學子們苦讀的身影。這里沒有廟堂的威嚴,卻有穿透時空的力量 —— 原來真正的傳承,從不是故紙堆里的沉默,而是刻在骨子里的擔當。</p><p class="ql-block"> 岳陽樓,則是 “先天下之憂而憂” 的精神豐碑。登樓遠眺,洞庭湖的浩渺與長江的奔涌盡收眼底,水天一色間,范仲淹筆下 “銜遠山,吞長江” 的壯闊撲面而來。樓內 “四絕碑” 上的文字,字字都在追問 “何為家國”。此刻才懂,岳陽樓的魅力從不在雕梁畫棟,而在那一句 “后天下之樂而樂”—— 它讓每個登臨者都明白,個人的悲歡,從來都與山河的命運緊緊相連。</p><p class="ql-block"> 這些地方,雖為景點,卻早已超越了 “景點” 的意義。它們是歷史的錨點,是精神的坐標,讓我們在山水間讀懂:何為文脈,何為擔當,何為中國人刻在骨子里的家國情懷。</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部分史料來自網(wǎng)絡</p><p class="ql-block">攝影 : 得大自在</p><p class="ql-block">文字、編輯 : and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