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王珍</b></p> <p class="ql-block">在祖國廣袤的西部版圖上,一條鋼鐵巨龍蜿蜒盤旋,它橫跨巍峨的昆侖山脈,穿越神秘的可可西里無人區(qū),翻越雄偉的唐古拉山,最終抵達日光之城拉薩。這就是被譽為“天路”的青藏鐵路。在新中國的發(fā)展歷程中,鐵道兵修建青藏鐵路的壯舉,如同一座不朽的豐碑,屹立在歷史的長河之中,不僅見證了中國鐵路建設的偉大成就,更譜寫了一曲軍民魚水情深的動人贊歌。</p> <p class="ql-block">青藏鐵路,東起青海西寧,西至西藏拉薩,全長 1956 公里,是世界海拔最高、線路最長的高原鐵路,被譽為“天路”。青藏鐵路建設,責任之重、難題之多、困難之大、條件之艱苦、環(huán)境之惡劣,這在世界鐵路建設史上前所未有的。它途經(jīng)海拔 4000 米以上地段 960 公里,最高點唐古拉山站海拔5072 米。作為中國新世紀四大工程之一,其建設歷程跨越半個多世紀。從 20 世紀 50 年代因國防需求啟動規(guī)劃,1958 年一期工程開工,至 2006 年二期工程全線通車。期間,因經(jīng)濟、技術、政治及生態(tài)保護等因素,多次停復工。地方鐵路施工單位、青海省軍區(qū) 8121 部隊 242 分隊、鐵道兵第十師、鐵道兵第七師以及后來的中鐵建建設者們歷經(jīng)凍土攻關、頂住國際質(zhì)疑,突破技術難關。這條鐵路通車后,徹底改變了青藏高原的交通格局,促進區(qū)域發(fā)展降低物流成本,帶動旅游增收,成為民族團結的紐帶,彰顯了中國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制度優(yōu)勢,鑄就了挑戰(zhàn)高原極限的“青藏鐵路”精神。</p><p class="ql-block">“1974 年 3 月 4 日,中央軍委批復同意鐵道兵第十師由襄渝鐵路調(diào)往青海省,擔負青藏線哈爾蓋至格爾木段修建任務。鐵十師師部于 7 月 20 日離開陜西省安康,7 月 23 日進駐青海省烏蘭縣城,全師于 3 至 8 月分批開進青海。1975 年 5 月23 日,根據(jù)中央軍委批復,鐵七師擔任青藏線連湖至格爾木段施工任務,鐵七師指揮所進駐青海省格爾木(資料來源:鐵道兵老兵戰(zhàn)友袁武學大校提供《青藏鐵路哈爾蓋至格爾木段復工修建大事記》)”</p> <p class="ql-block">青藏鐵路,是青藏兩省區(qū)的經(jīng)濟發(fā)展線、生命線,也是維護民族團結、維護國家穩(wěn)定的戰(zhàn)略線。青藏鐵路的建成,對中國的經(jīng)濟發(fā)展產(chǎn)生了深遠的影響,它加強了西藏與內(nèi)地的經(jīng)濟聯(lián)系,為西藏的資源開發(fā)和經(jīng)濟發(fā)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在政治層面,青藏鐵路也有著不可忽視的重要意義,它的建成加強了民族團結,鞏固了祖國邊陲安全。青藏鐵路的開通,使得內(nèi)地與青海、西藏之間的聯(lián)系更加緊密,促進了各民族之間的交流與融合。同時,青藏鐵路也為國防建設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增強了國家對邊疆地區(qū)的管控能力,維護了祖國的和平與穩(wěn)定。青藏鐵路是中國鐵路建設史上的偉大壯舉,是鐵道兵戰(zhàn)士們用生命和汗水鑄就的不朽豐碑,它的建成,對中國的經(jīng)濟、政治、社會和文化發(fā)展都產(chǎn)生了深遠的影響。</p> <p class="ql-block">鐵道兵將士們傳承著人民軍隊“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革命精神,在極端惡劣的環(huán)境下,始終堅守崗位,用實際行動踐行著為人民服務的宗旨。擔負青藏鐵路建設的鐵道兵第十師、鐵道兵第七師正在施工的哈爾蓋至格爾木六百五十四公里。在青藏高原上修鐵路,工程異常艱巨。許多施工地區(qū)海拔二千七百米到三千七百米,空氣中含氧量只有我國東部沿海地區(qū)的百分之七十左右。沒有到過青藏高原的人,很難想象它的雄渾蒼茫和嚴酷惡劣的自然條件;不了解青藏鐵路的人,很難體會建設這條鐵路的人,很難體會建設這條鐵路需要何等的決心和勇氣;未到過青藏鐵路建設現(xiàn)場的人,更難想象鐵道兵們無私奉獻的博大胸懷和戰(zhàn)天斗地的英雄壯舉。</p> <p class="ql-block">在艱苦奮戰(zhàn)青藏鐵路期間,鐵道兵部隊始終牢記人民軍隊的 根本宗旨,多次協(xié)助地方救火救災、抗旱防洪、救護草原和牲畜,為鐵路沿線各族人民立下了不朽功勛。為支援青海龍羊峽百萬千瓦級水電站工程建設,奉鐵道兵第十師師部命令,鐵道兵第四十九團下屬三支施工連隊自 1979 年 10 月 28 日至 1979 年 12 月 30 日擔負了電力部第四水電工程局參與施工的龍羊峽水庫導流洞鋼筋混凝土澆注任務。經(jīng)過鐵道兵指戰(zhàn)員 60 多天的強體力勞動,共完成澆注鋼筋砼 37000m3,按期并超額完成了施工任務,保證了國家重點建設項目青海龍羊峽水電站 12 月底前勝利截流。</p> <p class="ql-block">鐵道兵第十師四十七團在青藏線施工過程中,團黨委十分重視“雙擁”工作,經(jīng)常對部隊進行擁政愛民優(yōu)良傳統(tǒng)和政策紀律的教育,大力開展為當?shù)卣腿嗣袢罕娮龊檬禄顒?,受到當?shù)攸h政領導和人民群眾贊譽,也為施工任務如期順利完成營造了寬松、融洽的外部氛圍。駐防天竣縣關角山下的機械連,1982、1983年為地方修理汽車、拖拉機、抽水機等58臺件,為牧業(yè)隊灑藥滅鼠1500多畝,為駐地各族群眾治病300多人次,理發(fā)106人次,在洪水中救出地方2名汽車司機。駐防天竣車站的3營部黨支部先后3次組織人員到天峻車站候車室、站臺等處清理打掃環(huán)境衛(wèi)生,為到站旅客送開水送溫暖,接待夜間下車旅客。1983年初,關角公社草原失火,部隊聞訊后,機械連第一時間組織人員奔赴火場,和消防官兵、當?shù)厝罕娨黄饟錅缌舜蠡穑W×瞬菰湍撩衽Q虬踩?。四十七團宣傳股股長殷明和協(xié)調(diào)車輛200多臺次,為天竣縣電影管理站和電影院解決影片接送問題,從而保證了天峻縣居民正常觀看電影。一營營長吳德安帶領部分官兵為駐地牧民解決飲水困難,團衛(wèi)生隊長杜栓盈為學校師生做健康檢查等,受到當?shù)卣婉v地各民族群眾好評和愛戴。</p> <p class="ql-block">1978年7月19日上午10時50分,青海湖農(nóng)場突然起火,傾刻濃煙滾滾,大火沖天。駐農(nóng)場附近的鐵道兵第十師四十九團汽車二連、四連和團機關的指戰(zhàn)員聞訊后,迅速組織80多人,派汽車14輛、挖土機1臺趕赴現(xiàn)場。全團參戰(zhàn)官兵發(fā)揚我軍英勇無畏的戰(zhàn)斗精神,把火場當戰(zhàn)場,義無反顧地投入到緊張的滅火戰(zhàn)斗中。</p> <p class="ql-block">青海湖農(nóng)場滅火斗爭取得勝利后,青海湖農(nóng)場的領導多次來到部隊和醫(yī)院看望傷員,并派出最好的醫(yī)生給鐵兵勇士們治療,組織人員給戰(zhàn)士洗衣服、被子。廣大群眾也被鐵道兵軍人英勇頑強的精神所感動,大家交口稱贊:“鐵道兵戰(zhàn)士思想紅、作風好,處處為人民著想,不愧為人民的子弟兵”。這場滅火戰(zhàn)斗,生動展現(xiàn)了軍民之間血濃于水的深厚情誼,也體現(xiàn)了鐵道兵部隊“哪里有危險,哪里就有人民子弟兵”的使命擔當。</p> <p class="ql-block">在廣袤無垠的高原之上,雪山巍峨聳立,草原遼闊壯美。在這片看似寧靜卻又充滿挑戰(zhàn)的土地上,鐵道兵戰(zhàn)士們身著綠色軍裝,肩扛建設鐵道的重任,卻又常?;戆滓绿焓?,用精湛的醫(yī)術和無私的愛心,為高原雪山草原的牧民們驅(qū)散病痛,帶來希望與溫暖。高原的環(huán)境惡劣至極,稀薄的空氣、多變的氣候,不僅考驗著每一位在此生活的牧民,也給前來修建鐵路的鐵道兵們帶來了巨大的挑戰(zhàn)。然而,面對困難,鐵道兵們從未退縮,他們在修建鐵路的同時,還時刻關注著當?shù)啬撩竦慕】?。當他們看到牧民們因為交通不便、缺醫(yī)少藥,在病痛中苦苦掙扎時,內(nèi)心涌起了強烈的責任感。于是,鐵道兵的醫(yī)療隊伍便活躍在了高原的各個角落。他們傳承著人民軍隊為人民服務的優(yōu)良傳統(tǒng),用實際行動踐行著“軍民一家親”的理念。鐵道兵在高原雪山草原上治病救人的故事,將永遠流傳,成為一曲動人的贊歌,歌頌著他們的無私奉獻與大愛無疆,激勵著一代又一代的人,在這片神奇的土地上繼續(xù)書寫著溫暖與希望的篇章。</p> <p class="ql-block">鐵道兵就像高原上的格?;?,在艱苦的環(huán)境中頑強綻放,用自己的力量為牧民們帶來溫暖和希望。他們將自己的青春和熱血都奉獻給了這片高原,奉獻給了那些淳樸善良的牧民。他們或許沒有驚天動地的壯舉,只是在平凡的崗位上默默堅守,日復一日地為草原和大山深處牧民們治病救人,但正是這份堅守和付出,詮釋了救死扶傷的偉大精神,成為了高原雪山草原上最美的風景,在牧民們的心中筑起了一座不朽的豐碑。</p> <p class="ql-block">“金珠瑪米給了我第二次生命”二月五日,整整昏迷了七晝 夜的藏族青年華寶終于清醒了,他麻木的臉上現(xiàn)出痛苦的痙攣。此刻,一直守候在他身邊的鐵道兵八九三四七部隊衛(wèi)生隊的軍醫(yī)和他的親屬都松了一口氣,憔悴的臉上露出了笑容。</p><p class="ql-block">那是 1983 年 1 月 29 日中午,海西州天峻縣快爾瑪公社組織民兵集訓。二十歲的華寶在緊張的訓練中,不慎落馬,被甩出幾米遠,當即昏迷過去。在當?shù)蒯t(yī)院的搶救過程中,華寶被確診為重型顱腦損傷,建議迅速送往西寧搶救。這對于護送華寶的人來說犯難了,不但交通工具有困難,而且這樣長途顛簸,華寶的生命安全也難以保障。</p><p class="ql-block"> 正在為難之中,他們想到了駐軍鐵道兵八九三四七部隊衛(wèi)生隊,決定請求親人解放軍幫助搶救。群眾的信任,為人民服務的職責,使衛(wèi)生隊的同志毫不猶豫地承擔了這一重任。但是,這樣重的顱腦損傷,自從部隊進高原近十年來,還沒有遇見過。負責檢查的衛(wèi)生隊隊長杜栓盈此時也面有難色,精心護理。華寶大小便失禁,可是,當他的目光與華寶的老阿爸無限信賴的目光相遇時,他拿定了主意,決心知難而上,為群眾解除痛苦。他們當即成立了搶救小組,首先研究確定了止血、預防顱里感染和消除水腫等綜合治療方案。</p> <p class="ql-block">凌晨,嘹亮的軍號在軍營還沒有吹響,杜隊長他們就來到了華寶的床頭,深夜十一點多鐘,他們還沒有離開華寶,為研究處最好的醫(yī)療方案,一天至少要碰三次頭。在華寶昏迷的七天里,搶救小組的同志們沒有睡過一個安穩(wěn)覺。擔任護理工作的衛(wèi)生員梁和平、韓炳發(fā),每人每天十二小時值班,不分晝夜地守候在華寶的身邊精心護理。華寶大小便失禁,拉屎拉尿都在床上,他倆不怕臟,不怕臭,及時換洗床單、被褥。他們每天堅持為病人擦身、按摩,并向他的親屬介紹護理、營養(yǎng)等知識。在小梁、小韓的精心護理下,預防了褥瘡和其它并發(fā)性炎癥的發(fā)生,為輔助治療,耗費了大量的心血。</p><p class="ql-block">開初,據(jù)華寶傷情分析,在他傷愈后,可能出現(xiàn)呆傻等后遺癥。為此,搶救小組對每一種藥的性能、特征,都仔細進行研究,以確保每一種藥都能起到積極的作用。1983 年 2 月 12 日陰歷除夕上午,華寶出院了。他的身體雖然還有點虛弱,神志卻完全清楚,逢人就用他那半生不熟的漢話說:“是親人金珠瑪米給了我第二次生命”</p> <p class="ql-block">1975 年5 月鐵道兵第七師及所屬醫(yī)院移防到青海省格爾木市后,就把地處偏僻,醫(yī)療條件較差的哈薩克族聚居區(qū),作為巡回醫(yī)療的定點地區(qū)。他們數(shù)年如一日,堅持巡回醫(yī)療,受到當?shù)卣凸_克族群眾的贊揚。</p><p class="ql-block">哈區(qū)有五百多戶牧民,散居在二百多平方公里的阿爾頓曲克草原上,為了方便牧民群眾治病,醫(yī)療隊的同志們堅持乘車巡診。這里沼澤地帶多,每年春末道路翻漿,汽車無法通行,醫(yī)療隊就騎馬或駱駝,堅持為哈薩克族群眾送醫(yī)上門。醫(yī)療隊的同志都把為群眾防病治病當作自己的責任,對經(jīng)治的病人,經(jīng)常掛在心上,不治愈不松手。部隊有個軍醫(yī),自己剛做完闌尾手術不久,想到她上次巡診時經(jīng)治的一位患肺炎的老大娘還需要繼續(xù)治療,便不顧自己尚未痊愈的刀口,堅持和大家一起巡診,為那位大娘治療。當大娘得知她動完手術不久就來給她看病時,感動得熱淚盈眶。</p><p class="ql-block"> 醫(yī)療隊在巡診時,處處為病人負責,只要發(fā)現(xiàn)有危重病人,他們就及時接到醫(yī)院治療。僅去年,群眾住院治療的就有八十四人次。一次,他們在巡診中,得知哈薩克族姑娘巴哈提汗經(jīng)常右下腹部痛。經(jīng)檢查,她患慢性闌尾炎急性惡化,必須立即住院手術。巴哈提汗住院后,在領導和醫(yī)護人員照顧下,很快就病愈出院了,她的父母看到姑娘病好了,感動得連聲稱贊:“太感謝解放軍同志了!”</p> <p class="ql-block">凜冽的寒風從風火山山口吹過,帶著雪山高原格?;ǖ南銡?,也帶著鐵道兵《志在四方》軍歌的余韻。那蜿蜒鐵軌在陽光 下閃閃發(fā)亮,那是鐵軍與青藏鐵路沿線人民群眾共鑄的璀璨星河,在世界屋脊上,流淌成永不干涸的暖流。風火山,被譽為“世界第一高隧”,海拔高、氣溫低、地質(zhì)條件極為復雜,宛如一道難以逾越的天塹橫亙在鐵路修建的征途之上。在那巍峨聳立、終年積雪的風火山下,有一段歷史,如同一座不朽的豐碑,銘刻著鐵道兵與當?shù)孛癖娭g深厚的魚水情。那是一段激情燃燒的歲月,是一曲軍民團結、攜手共進的贊歌,至今仍在雪域高原上久久回蕩。鐵道兵們肩負著祖國和人民的重托,義無反顧地踏入這片荒蕪而又充滿挑戰(zhàn)的土地。他們不畏嚴寒,不懼缺氧,傳承我軍艱苦奮斗的光榮傳統(tǒng),用鋼鐵般的意志和頑強的毅力,向風火山發(fā)起挑戰(zhàn)。在青藏高原的風火山上,駐著鐵道兵第十師五十團十三連和地方的氣象站等單位。他們互相學習,互相支援,情深似海,用實際行動譜寫了一曲曲擁軍愛民的新歌。</p> <p class="ql-block">風火山海拔在五千米以上,氣候寒冷,空氣稀薄,是個“六月雪,七月冰,一年四季分不清”的地方。七月的一天,十三連指戰(zhàn)員和某研究所的職工在一起執(zhí)行施工任務。突然,狂風驟起,烏云翻滾,傾盆大雨夾著乒乓球大小的冰雹劈頭蓋腦地打來。工地離帳篷還很遠,突如其來的襲擊,叫人躲閃不及。測量工人為了保護國家財產(chǎn),急忙脫下棉衣蓋在儀器上。工人階級這種崇高的革命品質(zhì),給了正在打混凝土的戰(zhàn)士們很大教育。他們急中生智,抄起打灰用的鋼板,向測量工地跑來,用人頂起鋼板,遮蓋住儀器,出現(xiàn)了一派軍民團結戰(zhàn)斗的景象。</p><p class="ql-block"> 象這種情形,在風雨莫測的風火山上,就是在六、七、八月的施工的“黃金季節(jié)”里,一天至少也要遇到四、五次。連長陳仕富心想:冰雹這樣頻繁,工人們經(jīng)常挨雨淋雹打,容易把身體拖垮,能否在工地上蓋間躲雹雨的棚子呢?他把這個想法告訴了大家,戰(zhàn)士們幾天來也在琢磨這件事。經(jīng)陳連長這么一提,不約而同拍手稱好。在陳連長的帶領下,大家頂著風沙干起來,齊心合力搭起了一個蘆席棚子。從此,無論是刮風下雨,還是冰雹降落,大家就在這個臨時“家”里躲一躲。</p><p class="ql-block">在這蘆棚里,人們還傳說一段佳話哩。一次暴風雨和冰雹一起撲來。戰(zhàn)士們忙著幫工人們把儀器運進蘆棚,因棚子小,他們讓工人躲在里面,而自己卻站在外邊。有的用鐵鍬遮著頭,有的頂著草袋。工人們不忍心,就脫下棉衣給戰(zhàn)士們蓋在頭上。看到這情景,有個工人風趣地說:“解放軍,好榜樣,雷鋒精神大發(fā)揚;風火山,莫逞狂,軍民團結力量強。今天蘆棚躲冰雹,來日定叫你投降!”</p><p class="ql-block">寒冬臘月,大雪封山,公路交通不便,物資供應困難。當時九班,留在風火山上執(zhí)行任務。戰(zhàn)士們和工人們互相關心,互相支援,親如一家,大家有了青菜一起分著吃,有了煤一塊生火烤。青海省氣象局風火山站的站長季炳發(fā),知道這些戰(zhàn)士是第一次在風火山上過冬,經(jīng)常來問寒問暖。一天晚上,夜幕已經(jīng)降臨,季站長來到九班駐地,只見大伙兒摸黑圍著火爐,借著火光在學習毛主席著作。季站長不由得一驚:“怎么,戰(zhàn)士們連照明的燈都沒有了?”他暗自責備自己調(diào)查研 究不夠,就悄悄返回站里,拿起幾把蠟燭給九班送來。蠟燭閃閃亮,軍民情意深。打這以后,戰(zhàn)士們就圍在蠟燭旁學習,勁頭更加高漲。</p><p class="ql-block">過了些日子,季站長想戰(zhàn)士們的蠟燭可能快用完了,這時,站里的蠟燭也不多了。他就到九十多公里外的一個供銷社,買回了一些煤油燈。戰(zhàn)士們在山上報紙少,聽不到廣播。季站長也記在心里。晚上,就和幾個工人帶上報紙、收音機和五盞灌滿了油的燈,一起給戰(zhàn)士們送來。九班長張榮娣也想著要去買煤油燈,接過這些東西,無比感激地說:“季站長,我們想到了的,你已給辦到了,我們還沒想到的,你也給送來了!”后來,氣象局給風火山站撥了臺發(fā)電機,從此風火 山上一片通明。在明亮的電燈下,戰(zhàn)士們打開收音機,紅色電波傳來了北京的聲音。此時,他們心潮澎湃,情不自禁地贊頌到:“明燈閃閃寄深情,軍民一家親又親。腳踏巍巍風火山,火紅青春獻人民?!?lt;/p><p class="ql-block">一天,十三連指戰(zhàn)員們就要離開風火山去到別處執(zhí)行任務了。工人們一清早就趕來送行,在一個大冰池旁,工人們和整裝 待發(fā)的戰(zhàn)士一一握手告別。一位年近半百的工人無比激動地說:“謝謝你們啊,解放軍同志!過去你們在這里,天天為我們送冰;現(xiàn)在要走了,又給我們留下了一池冰?!边@是怎么回事呢?還得從春上說起:春天,祖國內(nèi)地正是萬物復蘇,春意盎然的時節(jié),而在風火山上卻仍是千里冰封的“銀色世界”。別看到處是冰雪,可是因為風沙大能化水的冰還很難找哩。駐地附近的冰都吃光了,戰(zhàn)士們就到七、八里外的河溝里去搬冰塊,一次他們發(fā)現(xiàn)工人們吃的水是用冰凍土化開的。這一桶冰凍土,化開后只有半桶沙泥半桶水。戰(zhàn)士們心想工人們在山上忙,沒空到遠處去找干凈冰來吃。于是就訂了個制度,每天外出找冰,回來也要給工人們送一些去。找冰要跑很遠,但運冰更困難。山洼里,別說汽車開不進去,就是連架子車也用不上,艱苦奮斗是我軍的政治本色,戰(zhàn)士們硬是用麻袋裝,翻山越嶺,靠肩扛回來。工人們見戰(zhàn)士背點冰這么不容易,就不讓他們送。但戰(zhàn)士們還是堅持天天送。工人們后來沒有辦法,就在外出工作時把門關上,不讓戰(zhàn)士們進屋,但戰(zhàn)士們還是想方法把冰送去。</p><p class="ql-block">夏天來了,風火山上冰雪消融。河溝里有水了。戰(zhàn)士們又挑起水桶經(jīng)常給工人們送水。十三連干部戰(zhàn)士眼看所擔負的任務快要完成,在入冬之前部隊要撤走。同志們?yōu)榱私o工人們解決吃水問題。乘天氣暖和時挖了一個積水池。然后把水灌滿,到了九月份。一池水就變成了滿滿一池冰。戰(zhàn)士們告別風火山走了。每當工人們來到冰池旁,心頭總是升起一種懷念的情感。他們說,“這留下的不僅是一池冰。留下的是子弟兵對咱工人階級的一片心啊!”</p> <p class="ql-block">昆侖山做筆,青海湖為墨,記錄見證著英雄鐵道兵與青藏鐵路沿線各民族人民群眾的魚水情深過往。從 20 世紀 50 年代直至 80 年代,鐵道兵在青藏高原筑路的征程中,與鐵路沿 線各民族群眾結下了深厚情誼。這條橫亙世界屋脊的鐵路,最終成了刻在大地上壯美的詩行,每一節(jié)鋼軌都寫著軍愛民,民擁軍,魚水情深。這份深厚的軍民魚水情,似璀璨星辰,在歲月長河中熠熠生輝,為時代畫卷增添絢麗光彩。鐵道兵修建青藏鐵路的過程,就是軍民魚水情深的生動寫照。在建設過程中,當?shù)厝罕姙殍F道兵提供物資支持、生活幫助,而鐵道兵則幫助群眾發(fā)展生產(chǎn)、抗擊災害,這種軍民之間的相互支持、相互幫助,譜寫了一曲曲感人至深的軍民魚水贊歌。</p><p class="ql-block">時光流轉(zhuǎn),鐵道兵的番號雖已成為歷史,但英雄鐵道兵與各民族人民群眾之間的魚水深情卻永遠流傳。在蜿蜒的鐵道線上,英勇無畏的鐵道兵以鐵鎬為筆,以汗水為墨,在山河間書寫壯麗篇章;鐵道兵第十師、第七師指戰(zhàn)員們與當?shù)馗髅褡迦罕姅y手并肩,用真摯的情誼,編織出感人至深的軍民魚水情。軍民魚水情,是歲月的沉淀,是情感的升華,是永恒的贊歌。歲月流逝,曾經(jīng)的鐵道兵或許已經(jīng)脫下軍裝,但那段軍民攜手修鐵路的歲月,那段深厚的魚水情,永遠鐫刻在鋼軌之上,成為了永不褪色的記憶!</p> <p class="ql-block">作者:王珍 </p><p class="ql-block">1974年12月入伍,原鐵道兵10師48團服現(xiàn)役數(shù)年,退伍后在青海省海西州工作,先后任車間技術員,子弟中學班主任兼歷史教師,廠職工學校初、高中化學教師。1987年調(diào)入中水四局,企業(yè)干部,工程師職稱,07年病退。</p><p class="ql-block">有著濃厚的鐵道兵情懷,撰寫的回憶文章曾在《老兵原創(chuàng)之家》、《中華社會文化發(fā)展基金會鐵道兵文化公益基金網(wǎng)站》、《鐵道兵戰(zhàn)友》、《今日頭條》、《英雄鐵道兵》、《新華網(wǎng)》等網(wǎng)站刊登。</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