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封面攝影:羅西干</h3>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333333">刊頭設計:沈月敏 題頭攝影:</font>張永年</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color:rgb(51, 51, 51);">《海上藝影》是充滿生機的攝影微信群創(chuàng)辦的微刊。它不僅是我們宣傳報道那些老攝影家的攝路影程及優(yōu)秀作品的展臺;也是廣大攝影愛好者展示自己豐碩成果的平臺;更是廣大攝友以攝交友、互相學習、交流切磋、分享快樂的舞臺。我們期盼《海上藝影》在老攝影家和廣大攝友們的鼎力支持、熱情呵護下,像雨后春筍,茁壯成長。</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51, 51, 51);"> ——編者的話</span></p>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h3><h1 style="text-align: left;"> </h1> 王曙,中國攝影家協(xié)會會員、中國華僑攝影學會副會長、中國藝術攝影學會理事、全國民俗攝影協(xié)會博學會士。<br><br> 本期我們精選王曙老師五幅《佇立在白樺林》風光攝影作品 ,與攝友們分享。 <div><br></div> ▲ 王蘭《雙龍匯》【西部攝影】 ▲趙永志《草原上的綠色夢境》【西部攝影】 ▲顧巍《蘋果飄香》【海上藝影】 ▲朱琪琳《光影》【海上藝影】 <div>▲陳章慶《曾經的亞洲第一彎》</div><div><br><div> </div> 上海延安東路高架橋進入外灘的一個大轉彎,被人們譽稱為亞洲第一彎,1997年11月建成通車成為上海外灘的一道風景線。當年我用俄羅斯地平線202搖頭機(使用135膠卷)拍攝了這一建成通車的慶賀場景。<br> 非常遺憾的是,在運行12年后的2008年2月,因外灘綜合改造工程需要而被拆除。如今這個亞洲第一彎只能留存在人們的記憶中和我的照片里了。<br><br><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陳章慶 攝影并文</div></div> ▲姚堅老師近照<div><br> 姚堅,攝影愛好者,中國老攝影家協(xié)會會員。 攝影感悟就是通過鏡頭把日常的人,物通過光線轉化成具有詩情畫意的視覺符號。用鏡頭過濾繁雜,在取景框內重構內心。通過攝影群的交流學習還能實現(xiàn)社會連接和提升自己美學修養(yǎng)。<br><br> 以下精選姚堅老師三幅攝影作品,與攝友們交流分享。<br></div> ▲《美西大峽谷國家公園》 ▲《鹽湖城》 ▲《牦牛》 ▲《二胡演奏藝術家》攝于上海<div><br><div>臧志成 攝影/ 配詩</div><div><br></div><div>絲弦輕振韻流芳,<br>裊裊余音繞畫梁<br>江海翻騰馬蹄響,<br>訴盡宇宙呈萬象</div></div> ▲《慈母手中面》<div><br>大 王 攝影/朱曉美 配詩</div><div><br>一晚的發(fā)酵<br>從母親心理出發(fā)的愛<br>柔韌,綿長<br>把十二節(jié)氣揉進面團<br>抻長,讓暖意流淌<br><br>山高水長<br>對遠在他鄉(xiāng)的孩兒的惦念<br>都在這日夜盼望的拉面里<br><br>銀發(fā)如雪<br>陽光下細面閃爍著慈母的光芒<br>歲月的痕跡在母親漸花的眼眸里<br>當湯勺撈起鍋底的蟬鳴<br>遠方的你<br>是否該想起赴一場屬于母子的約定</div> 在著名作家茹志娟百歲誕辰之際,上海芭蕾舞團歷經三年精心打磨的將她的小說《百合花》改篇成芭蕾舞劇《百合花》于7月1 8日一2 0日在上海大劇院迎來世界首演圓滿成功。<br> 該劇是一部在芭蕾藝術追尋中國情,民族化道路上又邁開堅實有力的一大步的經典之作。<br><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攝影:祖忠人 </div> ▲童寶興《舞動》 ▲冰凌水《光與影》 ▲阿蘭《瑤里舊痕》 ▲章祖煒《街頭巷尾》 ▲孫勇剛《音樂漫行》 ▲張英《人在旅途》 ▲樓徐鋒《油畫人像》 ▲黃國強《女騎手》 ▲蔡解民《候場》 ▲陳國定《深院大宅》 ▲趙明玉《陜洲地坑院拾影》 ▲夏華《棉花堡掠影》 ▲鄭鐘方《游覽奧格巴清真寺》 ▲子小《三口之家》 ▲周平《寺院》 ▲祥?!读粲啊? ▲陳定良 《消暑》 ▲胡傳良《相依為命》 ▲劉成國《嘮嗑》 ▲默言《舞者》 ▲俞景琛《母子倆》 ▲趙四九《學攝影》 ▲玫瑰花語《苦練基本功》 ▲丁正民《古鎮(zhèn)秋色》 ▲何明楊《活力尼康》 ▲劉同蘭《阿爾卑斯長號》 ▲沈明華《黑與白》 ▲樓萬林《等待另一半》 ▲王建平《攝影師神態(tài)》 ▲呂瑛《筐頂人生》 ▲陸連發(fā)《波光里的親昵時光》 ▲段明強《遠視與近視》 ▲錢澤民《大海道》 ▲山石《造型》 ▲王雪華《休息》 ▲陳沖《外國兒童》 ▲高榮華《如此注視》 ▲楊自煒《人像》 ▲朱峰《人物肖像》 ▲玲玲《淑女》 ▲適雨《淑女形象》 ▲王舉勤《我愛荷花》 ▲翰墨《晚霞》 ▲凌永雄《禪·武》 ▲陳金鑫《夜幕下的兩灣城》 ▲龔冠華《雕塑》 ▲徐敖齊《光影》 ▲侯福樑《色杯》 ▲阿芳《孤松傲立奇峰》 ▲阿牛《別有洞天》 ▲冉華《影》 ▲張玉蘭《日光滿灑的拱廓》 ▲徐龍德 《驟雨來臨之際》 ▲蜻蜓《火燒云》 ▲勵福華《火燒云》 ▲杜莉萍《南國風光》 ▲陳春山《夕陽沉?!? ▲翟亞平《葵花朵朵》 ▲臨風《日落》 ▲王之成《斜陽》 ▲唐嘉鷗《夕陽美》 ▲盧雯《浦江黎明》 ▲宋孔慰《休閑》 ▲譚學文《紫鵲界晨曦》 ▲鐘泓《牧馬》 ▲王建國《月芽閣》 ▲雪瓊《廣富林夜色》 ▲云中河《東方體育中心》 ▲張宗斌《云海黃山》 ▲張鳳林《荷韻》 ▲鐘泓《螽斯》 ▲拓荒者《朱鹮》 ▲張永年《黑臉琵鷺+晚霞》 ▲CJA湖北《灰臉狂鷹》 ▲方偉《蝦趣》 ▲彭長春《天蛾》 ▲王仲華《小荷尖尖》 ▲吳克金《蜻蜓》 ▲毛之濤《小荷才露尖尖角》 ▲傅力仙《“柿柿”如意》 ▲湯更生《荷韻》 <h1><font color="#ff8a00">本期執(zhí)行編輯:張忠民</font></h1> <h1><br></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ed2308">本刊為旬刊,每月5號、15號、25號發(fā)布新刊</font></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