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稱為圣瑪利亞阿爾科巴薩修道院,與巴塔利亞修道院堪稱姐妹花,阿爾科巴薩修道院更早,始建于1153年,是姐,二者都與國家歷史與王族有很大的淵源,是葡萄牙歷史和文化的重要見證。 雖然巴塔利亞修道院綺麗耀眼,似乎更漂亮一些,但阿爾科巴薩修道院端莊大氣,也有很大的特色,二者都是葡萄牙的建筑瑰寶。<br>阿爾科巴薩修道1989年被列入世遺名錄。<br> <b>世遺評價: </b><br>位于里斯本北部的圣瑪利亞-阿爾科巴薩隱修院建于12世紀阿方索一世統(tǒng)治時期,規(guī)模宏大、建筑風格鮮明、用料考究、建造細膩,是中世紀哥特藝術的典型代表作。<br>它也是西多會精神與技術的杰出體現(xiàn),體現(xiàn)著圣伯納德所倡導的簡樸和苦行的理想,數(shù)百年來不斷的改建都未能改變這種簡樸的風格。<br>同時,修道院內還安葬著葡萄牙國王佩德羅一世與愛妻伊內斯的石棺,其背后的凄美愛情故事為隱修院增添了浪漫色彩,使其成為葡萄牙歷史與情感的載體。<br> 西多會,亦譯為熙篤會,是由意大利人本篤于529年創(chuàng)立的天主教隱修會本篤會的分支,1098年由法國人羅貝爾始建于法國勃艮第地區(qū),后來,法國教士、羅馬教皇顧問圣伯納德,成為西多會的改革核心人物,精神領袖。 因會服為白色,又稱白衣修士,隱修會如苦行僧,崇尚默修,發(fā)“三愿”,絕色、絕財、絕意,每日凌晨夜禱誦經,白天農藝勞動,修道院多建于偏遠貧瘠地區(qū),通過改良土壤、發(fā)展農業(yè)技術及手工業(yè)積累財富,成為中世紀歐洲重要經濟實體。 1143年,正好是葡萄牙宣布正式獨立那年,西多會修士來到葡萄牙這一地區(qū),他們在當?shù)匦扌修r耕,使地區(qū)興盛,人口繁衍,為感謝教會在葡萄牙建國初期的貢獻,也為了在推行宗教,加強王權,故封地并賜建修道院給西多會,時間為1153年,圣伯納德去世那年。 這些農藝修士同葡萄牙君主保持著密切聯(lián)系,后者則授予他們相當大的權力,包括立法允許他們建造城鎮(zhèn),據(jù)說,當時修道院長還是輔佐國王的評議會的議員,管理著周圍地區(qū)13座城、4個港口。 這是葡萄牙歷史上第一座哥特式修道院,與巴塔利亞修道院不同,是早期的,源自法國的,體現(xiàn)著圣伯納德所倡導的簡樸和苦行的理念,相對比較簡樸的西多會哥特風格。 從下至上,星號分別是里斯本、阿爾科巴薩與巴塔利亞。 阿爾科巴薩應該是一座城市,感覺上是一座寧靜的小鎮(zhèn),修道院在在阿爾科瓦和巴卡兩河匯流處。 <b>? 門樓與正立面</b><div>修道院正門面西略偏北,前面是個大廣場,廣場另一邊,是旅游休閑商業(yè)區(qū)。</div> 教堂的正面大氣優(yōu)雅,以正門門樓為中心,兩側是基本對稱的建筑,紅瓦白墻。 下面的平面圖可看出,雖然外立面對稱,里面格局并不對稱,建筑主體在北半側。 修道院門樓的哥特式部分是原設計,有早期哥特式的七拱門緣飾,筑于七根柱子上,18世紀,修道院進行了擴建和改建,在門樓上添加了巴洛克風格的元素。 大門和玫瑰窗保留原始特色,局部細節(jié)上,如拱門緣飾上的花紋、雕刻等,呈現(xiàn)精美的巴洛克裝飾,與原有的哥特式部分形成對比。 兩座鐘樓,也是18世紀擴建。 兩座鐘樓之間是圣母瑪利亞雕像;下方是代表基督教教義:明智、公義、勇敢和節(jié)制的四座雕像;大門兩側分別是本篤會創(chuàng)始人圣本篤和西多會圣伯納德雕像,都是18世紀添加,體現(xiàn)了中世紀雕塑藝術的精湛技藝。 正門里面,大門與花窗。 <b>? 主教堂,大殿</b><br>沒有門廳,正門進來就是主教堂大殿,這是在大殿后部回望。<br> 主廊道高20米,寬17米,進深106米,給人以深邃之感。 兩邊側廊,更窄。<br>大殿采用交叉尖拱支撐拱頂,也是哥特樣式,更簡潔,延伸的線條營造出高聳之感。<br> 祭臺設置樸素莊重,祭壇后面有個回廊,粗壯的廊柱,修長的拱楣,使得祭壇的背景十分有氣勢。 祭壇后的回廊,外側有9個耳室,除了一個耳室空間作為過道,其他耳室里面都祭奉著一位人物。 有銘牌介紹,不贅,奇怪的是,女性為多。 <div><b>? 耳室,法蒂瑪圣母</b></div>很隆重的一個耳室,這是給1917年在葡萄牙法蒂瑪?shù)牡胤剑B續(xù)六個月于當月的13日顯現(xiàn)給三個牧童,而后被天主教會認為是圣母瑪利亞者的稱號。<div>此事真實發(fā)生,被稱為法蒂瑪事件,很有趣。</div> 5月13日正午,三位小牧童看到在一棵櫟樹上出現(xiàn)一位夫人,她叫他們到10月13日為止,每月同一時間過來,她有話要說。<br>此后兩個月,果然如此。消息傳開,旁人趕來,但看不見,只是感覺環(huán)境異常,太陽黯淡無光。<div>當局認為是妖言惑眾,想干預,反而造成消息傳播。<br>10月那天,正如9月夫人預言的那樣,要給個奇跡,是時,先是大雨,突然太陽露出,旋轉飛向眾人,忽遠忽近,一股色澤多變的光芒照射著人們,眾人濕衣頓干。</div> 有專家說是集體致幻,可現(xiàn)場有約7萬人之多。<div>也有說是UFO,可能性很大,但時間確定有些蹊蹺。<div>看得見夫人并與之交談的是孩子,據(jù)說,她預言了一戰(zhàn)的即將結束和二戰(zhàn)的發(fā)生,當時三個孩子是10歲及以下,預言也是若干年后再公開。</div><div>夫人多次強調要誦玫瑰經,并自稱玫瑰夫人,故亦被稱為玫瑰法蒂瑪圣母。</div></div> 下為修道院模型,有三個花園院落,兩個小天井,共稱5個回廊。而主殿呈拉丁十字架形狀,后部祭壇前,有耳堂臂,即十字架橫的部分。 <b>? 耳堂,石棺</b><br>兩側耳堂分別放置了佩德羅一世與其妻伊尼斯的石棺,這也是阿爾科巴薩修道院出名的原因之一,緣于他們凄美的愛情。 作為王子的佩德羅不顧其父阿方索四世的反對,秘密娶伊內斯為妻,其父知道后,命人將她暗殺于科英布拉,為此父子兵戎相見,后在母后調和下,勉強言和。佩德羅繼位后將伊尼斯的尸體移至此修道院,后自己也置身于此。 石棺裝飾著精美的雕塑與場景浮雕,但他們的石棺不是合棺或并排,腳對著腳在兩側耳堂,一說是畢竟伊內斯并非正式王后,另一說是等末日審判兩人復活時起身,第一眼就能看到對方,兩種說法分別是理智與情感。 正面看不見,只能來自宣傳圖片。 <div><b>? 壁龕,圣伯納德祭壇</b></div>在置放佩德羅石棺的右耳堂一角,龕內精美雕塑是修道院最好的藝術作品之一,完成于1702~1705年之間,主題是圣伯納德之死:圣母垂顧下,奏著音樂的天使圍繞著瀕死的圣伯納德。 壁龕的對面,是一個墓廳,里面是王室成員的石棺陵墓,可見,修道院與王室的淵源很深。 <div><b>? 墓廳,石棺</b></div>墓廳建于1700年左右,構造為新哥特樣色。 有說國王阿方索二世和三世及其王后都埋葬在這里,不確,修道院的介紹說,主要有三個王子及烏拉卡王后。 教堂大殿的一個角落,很有特色。 大殿的側邊通道。 下為修道院總平面圖,其中灰色的區(qū)域,即大殿,可以自由進入,藍色的是付費參觀區(qū)域,紅色的地方有條件進入,要被允許。<div>注意:5座回廊,分別是圖中6、18、19、14、16位置,前三者圍繞花園,后二者圍繞院落。</div> <b>? 食堂</b><br>這是修道院最有特色的空間,初以為是某個有重要功能的室內空間,想不到是餐廳,Refectocy,直譯是食堂,更好,或許吃飯是最重要的事。<br> 下圖就是食堂的位置。<div>順便標識一下,食堂的隔壁是廚房,11位置。再隔壁,10,是修士屋。</div> 教士們在食堂用餐時,其中一名教士會在講壇上大聲朗讀圣經段落,通往講壇的通道是一個帶樓梯的拱形走廊,這也是修道院的標志。 一個窗臺上放著修道院紋章的雕塑。 底部的兩個雕像,應該如同門樓一樣,圣本篤和會圣伯納德。<div>入門右側,一尊圣母塑像。</div><div>據(jù)說,門楣上有拉丁文一段話,英文是:consider that you eat the sins of the people。</div><div>試譯:汝食眾生之食,當思?;蛑卑祝合胍幌耄愠粤税傩盏娘?。</div> 食堂拱頂如同大殿,立柱構成的三條廊,寬度相同。 <b>? 廚房</b><br>廚房建于18世紀中葉,四壁及屋頂都鋪有瓷磚。<br> 中央巨大的煙囪,底部由八根鐵柱支撐。<div>但不能想象煙囪與之關聯(lián)的火爐和烹煮位置的空間。</div> 煙囪兩端都有操作的案板。 廚房內有四個水槽。 據(jù)說,水和鮮魚通過一條特制的管道從河里運送到廚房的水池。 修道院鼎盛時有近千人,似乎廚房不大,估計其他地方還有,這只是其一。 <b>? 修士屋</b><br>介紹說,是學徒的住房,就稱為修士吧,也就是他們的寢室,集體宿舍。 中間一長溜長方體,應該是修士的鋪位吧。 修士屋一角,一條夾弄,可能是祈禱空間。 <b>? 沉默的回廊</b><br>即總平面圖6的位置,也叫迪尼斯國王回廊,即迪尼斯一世,阿方索三世逝之子,于1279年繼位。修道院曾于13世紀修擴建,所以,回廊應與迪尼斯國王相關。 回廊處于修道院核心部位,中心是個花園,四圍除了廊道,建筑空間都是修道院日常功能場所,所以,付費參觀的主要位置就在這個區(qū)域。 回廊是修道士們日常生活和宗教修行的重要場所,他們在這里冥想、閱讀、交流等,“沉默的回廊”體現(xiàn)了修道院寧靜、肅穆的氛圍,也與西多會教義導致的行為準則有關。 回廊建筑風格鮮明,石柱、拱頂、雕刻等細節(jié)都體現(xiàn)了當時的建筑水平和審美觀念,是中世紀哥特藝術的典型代表作,展現(xiàn)出精湛的建筑工藝和獨特的藝術魅力。 一樓廊道的拱窗與玫瑰窗。 廊道中一個龕,精美的雕塑,抱孩子應該是圣母瑪利亞吧,如同送子觀音,這尊雕像與食堂里面的一尊,如出一轍。 二層的廊道,簡潔寬敞。 花園基本上呈正方形,但其北側中間有一棟多邊筒樓。 上層是一個平臺,可觀賞花園與回廊景色,下方一個水池,精美雕塑中有修道院的紋章。 平臺的觀賞視角。 屋檐的落水,很別致。 <b>? 教士屋</b><br>介紹說是宿舍,把學徒稱為修士,那么這里是常規(guī)的,就稱為教士吧。<br>教士屋在二樓,更大,其部分空間就在修士屋的頂上,<br> 教士屋北側外面,一個小平臺,可觀看另一個回廊,主教回廊,即總平面圖18位置。 <b>? 主教回廊</b><br>教士屋的外側,回廊亦可譯為紅衣主教平臺,可能這個區(qū)域與管理層相關吧。 主教回廊中間是一個巴洛克樣式的花園,<div>其北側后面是另一個回廊,圖書館回廊,但現(xiàn)在那里的建筑主體,已被改為四星酒店。</div> 從二樓回到一樓,仍然是沉默回廊位置,核心區(qū)域,進入8,議事廳。 <b>? 議事廳</b><br>討論修道院事務的主要地方,始建于13世紀,主體完成于1308~1311年,基本上與沉默回廊大多數(shù)建筑同期。 入口處的地面,是一個17世紀的主教墓,雕塑已被磨損。 大廳里,四周都是人物雕像,估計是不同歷史時期修道院主教。 <b>? 國王廳</b><br>也被稱為先賢祠,里面置放著葡萄牙中前期歷史中的歷代國王雕像。。 正中的一座雕像,毫無疑問是阿方索一世,開國之君。 這些雕像在巴洛克時期被移入,少了三尊,在其他地方失蹤。 墻體下部,覆蓋著是一組洛可可風格的瓷磚畫,內容是根據(jù)貝爾納多神父撰寫的《歷代志》所繪的西多會與修道院建立的故事。 國王廳在位置5, 這是上圖位置15,名監(jiān)獄回廊,中心是一個天井小院,估計原先這里是關禁閉的場所。<div><br></div> 監(jiān)獄回廊的旁邊,修道院的西北角,是出口的位置,一個窗口掛著顯眼的世遺標志。 <div>阿爾科巴薩與阿爾科巴薩修道院。</div>借用一張網(wǎng)上的圖片作為結尾。 <p class="ql-block">北非南歐環(huán)游掠影:《南歐漫影》</p><p class="ql-block"><a href="http://www.yizhoumo.com/5eg4k06w" target="_blank">南歐漫影:埃武拉,葡萄牙</a></p><p class="ql-block"><a href="http://www.yizhoumo.com/5eorxx77" target="_blank">南歐漫影:辛特拉,葡萄牙</a></p><p class="ql-block"><a href="http://www.yizhoumo.com/5es1km84" target="_blank">南歐漫影:巴塔利亞修道院,葡萄牙</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