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6月7日</p><p class="ql-block">今天的重頭戲是去曼徹斯特球場和莎士比亞故居所在的小鎮(zhèn),當然還有購物的內容。</p><p class="ql-block">行程</p><p class="ql-block">??→??→曼徹斯特Manchester</p><p class="ql-block">→??133km→特拉福德小鎮(zhèn)Stratford -upon-Avon→??48km→比斯特購物村Bicester Village→??50km→米爾頓凱恩斯Milton keynes?? </p> <p class="ql-block">早上在酒店享用了早餐,不到8點就出發(fā)了。要先去曼徹斯特的足球場打卡一下。</p> 路過的一個香水工廠?廣告語不錯呀 曼徹斯特Manchester 是世界上最早的工業(yè)城市之一,舉世聞名的 “工業(yè)革命的故鄉(xiāng)”。這里誕生了世界第一條客運專線鐵路,曾是重要的工業(yè)中心和商品集散中心。特別是棉紡織業(yè)發(fā)達,曾被譽為“棉都”?,F在這里是全球領先的科技創(chuàng)新城市,英國北方金融科技之都,擁有英國發(fā)展最快的金融科技生態(tài)系統(tǒng)。這里有世界著名的頂尖學府曼徹斯特大學,英國最大的大學之一——曼徹斯特城市大學,還有歐洲領先的音樂學院——皇家北方音樂學院,教育資源豐富。 足球是曼徹斯特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除了曼聯隊,還有曼城隊,不大懂足球的我就分不太清楚了。對于游客來說,到這個世界足壇最著名、最富激情的“足球之都“,是必須來朝圣一下球場的。 <p class="ql-block">位于曼徹斯特市郊的Trafford區(qū)的老特拉福德球場(Old Trafford),是英超曼徹斯特聯隊足球俱樂部的主場,被譽為 “夢劇場”,是全英格蘭第二大的足球場。球場由蘇格蘭建筑師阿奇博爾德?利奇設計,1908 年動工,1910年竣工。二戰(zhàn)期間,這里遭到空襲被損毀,到1949年重建。后續(xù)不斷擴建與改造,現在的觀眾座位數達到約 76000 個。</p><p class="ql-block">球場整體外觀融合了工業(yè)風格與現代元素, 最抓人眼球的無疑是覆蓋大部分外部結構的曼聯標志性紅色。遠在數英里外就能辨認,宣示這是“紅魔”(曼聯隊的昵稱)的領地。</p><p class="ql-block">主立面裸露的鋼架結構,充滿了力量感和工業(yè)遺產的韻味。這與曼徹斯特作為工業(yè)革命重鎮(zhèn)的歷史背景遙相呼應。</p><p class="ql-block">作為曼聯的主場,老特拉福德球場擁有著全世界最熱情、最忠誠的球迷群體之一。球迷們在比賽中會身著紅色球衣,高唱隊歌,揮舞旗幟,形成一片紅色的海洋,營造出熱烈而震撼的主場氛圍,這種濃厚的球迷文化也是老特拉福德球場獨特的魅力所在。有機會來觀看一次球賽,應該是球迷夢寐以求的事。</p> <p class="ql-block">(網圖)</p> 這里見證了曼聯隊無數的輝煌時刻,誕生了博比?查爾頓、坎通納、貝克漢姆等眾多球星,是全球曼聯球迷心中的圣地。 <p class="ql-block">慕尼黑之鐘:位于東看臺南側,是一面白底黑字的方形鐘,上面的老式字體永遠定格在1958年2月6日,這是慕尼黑空難發(fā)生的時間, 8 名球員罹難,球隊失去了一半以上的主力陣容,對曼聯造成了巨大打擊。老特拉福德球場還專門設立了紀念牌和展覽室,以悼念空難遇難者。</p> 球場正門對面的圍墻上,是曼聯經典瞬間的照片,記錄了球隊在不同時期的重要比賽、奪冠時刻以及球員們的精彩表現。 <p class="ql-block">位于球場東側廣場的“曼聯三圣” 雕像,是游客打卡必到之處。這三人是1968年歐冠冠軍成員,代表著曼聯60年代的輝煌。丹尼斯?勞高舉右臂,做出他慶祝進球的標志性動作,鮑比?查爾頓左手摟著足球,右手搭在勞的肩上,喬治?貝斯特左手扶在勞的腰間。</p> 在老特拉福德球場檐下,馬特?巴斯比爵士的單人雕像正笑瞇瞇地望著自己的三位愛徒。巴斯比爵士是曼聯歷史上的傳奇教練,他帶領曼聯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培養(yǎng)了眾多優(yōu)秀的球員。 據說,即使不看比賽,來這里繞著球場走一圈,感受那份莊嚴與激情,也是足球迷一生值得體驗的朝圣之旅。對于我這個非球迷來說,雖然無法感同身受,但也算粗粗體驗吧。 讓同行的小朋友給拍個照,也算到此一游吧。 <p class="ql-block">還要繼續(xù)趕路,就不能等到球場開門入內參觀。我們匆匆離開曼徹斯特,開往下一個景點。</p> <p class="ql-block">途中休息,休息區(qū)有餐飲,還有娛樂休閑的地方。</p> 這次注意到了英格蘭的高速公路收費站。 天氣時雨時晴,沒有太多的建筑物,綠色一路相伴。 <p class="ql-block">終于到達大文豪莎士比亞(William Shakespeare)出生地—雅芳河畔斯特拉福德小鎮(zhèn)(Stratford-upon-Avon)。</p> <p class="ql-block">藝術感滿滿的小鎮(zhèn),位于英格蘭中部的沃里克郡(Warwickshire)的雅芳河(River Avon,也譯作埃文河,為統(tǒng)一,以下都用雅芳河)畔,小鎮(zhèn)的名字“Stratford-upon-Avon”直譯就是“雅芳河上的斯特拉特?!?lt;/p> <p class="ql-block">全長 154 公里的雅芳河,因莎士比亞而聞名于世,它也是傳播莎士比亞文化的重要載體--“莎士比亞雅芳”,就如它的譯文。</p><p class="ql-block">我之所以用雅芳而沒用埃文,主要是因為女士們都耳熟能詳的化妝品牌。而這個世界上最大的美容化妝品公司之一的名字,就來源于這條河。1886 年,“雅芳之父” 大衛(wèi)?麥可尼創(chuàng)立了 “加州香芬公司”。1939 年,麥可尼先生出于對莎士比亞的仰慕,以莎翁故鄉(xiāng)的這條河流重新為公司命名,正式誕生了雅芳“AVON”品牌。</p> <p class="ql-block">雅芳河自帶濾鏡,清澈的河水在陽光的照耀下,波光粼粼,兩岸美麗的田園風光,倒映在水中,讓人流連忘返。時間充裕的話,可以乘坐游船欣賞沿途風景,或是在河邊漫步,感受寧靜安逸的氛圍。好吧,追尋莎士比亞的足跡,除了參觀他的故居、劇院,想要感受他的作品所蘊含的文化魅力,其實雅芳河是不錯的媒介。</p> 先去他妻子的故居安妮?海瑟薇小屋(Anne Hathaway's Cottage),位于雅芳河畔斯特拉特福鎮(zhèn)以西 1 英里處的修特利村莊。<br><div>因為時間有限,我們沒有購票入內,就是在周邊看看。</div> 這座茅草屋頂的農舍,是莎士比亞妻子安妮?海瑟薇出生和成長的地方,也是莎士比亞求婚的場所。<div>500 年歷史的小屋是一座典型的都鐸式建筑,采用黑白相間的木質框架結構,墻體用磚石和灰泥填充,屋頂鋪著干茅草。古樸而典雅的風格,彌漫著中世紀英國鄉(xiāng)村的氣息,這就是我夢中童話小屋的模樣。</div> 1582 年 11 月,18 歲的莎士比亞與 26 歲的安妮?海瑟薇結婚。此后莎士比亞前往倫敦發(fā)展戲劇事業(yè),安妮則留在斯特拉特福撫養(yǎng)子女。在1616 年莎士比亞逝世前,夫妻兩長期分居約 20 余年。這種 “丈夫遠行、妻子持家” 的模式,是 16 世紀英國中產階級家庭的常見形態(tài)。男人的事業(yè)輝煌,常常以女人的心苦為代價。現在的年輕人,很少愿意過這樣的生活了。 <div>半木結構的茅草屋,至今仍保存完好??唇榻B,內有果園、菜園和農田,顯示出其家庭以農業(yè)和手工業(yè)為生的背景。<br></div><div>小屋周圍環(huán)繞著美麗的花園,我轉到它的鄰居家院子,正好可以看到花園一角。必須打卡一下。</div><div>花園里種著玫瑰、薰衣草等花卉,還有蘋果樹、梨樹等果樹。坐在里面的長椅上,或者漫步小徑,回味莎士比亞著作中的經典橋段,當是一大樂事。</div> <p class="ql-block">周邊還有一座很漂亮的民居,立了個請勿打擾的牌子。實在是太漂亮了,估計游客常常進去拍照騷擾,主人不勝其煩。附近還有英式園林設計風格的花園,布局巧妙,注重自然景觀的同時,也融入假山、噴泉等人工元素,使花園更加富有層次感和趣味性。在英愛游過程中,這些大大小小的花園,讓我羨慕不已。</p> <p class="ql-block">要離開時,觀光車正好來了。留個影。</p> 車子再開,就抵達了小鎮(zhèn)中心。 <div>雅芳河畔斯特拉特福這個小鎮(zhèn),方圓也就兩平方公里左右,卻因為莎士比亞而成為最著名的城鎮(zhèn)。這里有眾多與莎士比亞相關的景點,吸引著世界各地的游客,特別是文學愛好者們前來參觀朝拜。<br><div><div><br></div></div></div> <p class="ql-block">游覽從亨利街(Henley Street)開始,這條300來米長的步行街,是我們的集合點。</p> <p class="ql-block">亨利街街口矗立著一座小丑的青銅雕像,是莎士比亞四大喜劇之一的《皆大歡喜》中的人物形象?;拿婵讨鴦≈械呐_詞。有一面還雕刻著他的詩句。</p> 再往前走不遠,就是莎士比亞出生地(Shakespeare's Birthplace),現在的博物館,也是個熱門景點??粗抨牭娜擞悬c多,想著先去其他景點游覽,回來時再進去。結果時間沒有把控好,返回時已經快到集合時間了,錯過了進去參觀的機會,讓我的文學朝圣之旅留下深深的遺憾。不過從另一個角度說,也給我再來一次留足了借口。 <div>這里原來是莎士比亞父母——約翰和瑪麗莎士比亞的房子。</div><div>1847年,著名作家查爾斯·狄更斯發(fā)起舉辦莎士比亞戲劇義演,募集了3000英鎊,買下了莎士比亞出生地的房子,后由一個專門委員會(后來成為基金會)負責日常管理,復建修繕成16世紀原來的樣子。非常古樸的16世紀都鐸風格半木結構住宅,帶閣樓的二層樓房,是莎士比亞出生地和童年生活的地方。介紹說故居里保持著 16 世紀的風格,客廳、主廳、工作坊和臥室都按照 1574 年的式樣布置。屋內有莎士比亞父親的皮革作坊,還陳列著莎士比亞的手跡、當年的錢幣、友人向莎士比亞借錢的借據等物品。</div><div><div>今天的我們可以更多地了解莎士比亞,感受藝術魅力,很大程度上歸功于這個非官方的基金會。<br></div></div> 莎士比亞1564年4月23日出生,1616年4月23日病逝。他的生日和病逝日——4月23日在1995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定為“世界讀書日”。每年4月,小鎮(zhèn)里會舉辦很多紀念活動,那個時候來游覽,想必會有更加深刻的印象。 莎士比亞家族的徽章,金色盾牌上有對角黑色條紋斜杠,斜杠上方有金色長矛,其設計巧妙地呼應了莎士比亞的姓氏("Shakespeare"可拆解為"Shake-speare",即"揮動長矛"),徽章頂部的飾章是一只展翅的銀翼獵鷹,單足立于金色花環(huán)(或王冠)上,另一爪握著一桿長矛。下面的銘文"Non Sans Droict"(并非無權利)。紋章在伊麗莎白時代是士紳階層的標志,這個徽章是在莎士比亞已經成名且經濟富裕后,由他主導申請的。因此,后來看到莎士比亞相關紀念物上經常見到這個徽章。 <p class="ql-block">必須打卡</p> <p class="ql-block">斯特拉特福整個小鎮(zhèn)都彌漫著濃厚的莎士比亞文化氣息。鎮(zhèn)上有7個莎士比亞的紀念性地點,莎士比亞出生地((Shakespeare’s Birthplace)、霍爾的小宅((Hall’s Croft,沒去)、納什之屋和新宮((Nash’sHouse/NewPlace)、安妮?海瑟薇的小屋(AnneHathaway’s Cottage)、瑪麗.阿登的農莊(MaryArden’s House,沒去)和皇家莎士比亞劇場、以及莎士比亞洗禮和安葬的地方——圣三一教堂。此外,還有莎士比亞雕像、與莎劇相關的主題花園(如班克羅夫特花園,這個地方我錯過了)都值得一游。</p> <p class="ql-block">特別注意到這個白色兩層小樓,頂上有一個圓頂的鐘樓,這是巴克萊銀行(Barclays Bank)在斯特拉特福德的分支機構。成立于1690年的巴克萊銀行是英國最古老的銀行。</p> <p class="ql-block">這個風景如畫的河畔小鎮(zhèn),不僅是這位文學巨匠出生、成長、結婚、安葬的地方,更保存了豐富歷史遺跡、充滿濃厚莎翁文化氛圍,是英國最重要的文化旅游目的地之一,被譽為“世界文學朝圣地”。參觀他的故居、在皇家莎士比亞劇院看戲、漫步在都鐸風格的街道和寧靜的雅芳河畔,是體驗莎士比亞世界不可或缺的部分。</p> <p class="ql-block">不知道是不是冥冥中有什么指引,我的游覽線路居然是從莎翁的安葬地,一路倒轉回他的出生地。在整理游記時的這個發(fā)現,讓我很是驚訝。</p> 沿著亨利街一路走到頭,就到了雅芳河畔。再沿河一路往圣三一教堂而去。河上熱鬧聲音沒有轉移我的注意力,后來看教授的游記,發(fā)現那是在賽龍舟呢。自然,我也錯過了花園里的雕塑群。 河上有古樸的石橋,河邊垂柳依依;河兩岸的綠地、花園以及遠處的建筑,都記錄著比莎士比亞生活的那個時代更豐富多樣的社會生活畫卷。 干凈的街道 <p class="ql-block">皇家莎士比亞劇院(Royal Shakespeare Theatre),體驗莎劇現場魅力的最佳場所之一。它的前身是始建于1879 年,哥特式風格的莎士比亞紀念劇院,在一場大火中被燒毀,僅存的哥特式門廊在新劇院設計建造時被保留下來,作為陳設藝術照片的畫廊。2010 年 11 月,重建后的劇院正式啟用,改名為“皇家莎士比亞劇院”,已故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二世和她的丈夫菲利普親王親自參加了劇院開幕的剪彩儀式。</p><p class="ql-block">成立于 1932年的皇家莎士比亞劇團是世界頂級的劇團,常年在這里上演莎翁及其他經典劇作。</p> <p class="ql-block">文字已經不清楚了,好像是與莎士比亞父親相關的房子。約翰?莎士比亞是一名手套和皮革貿易商,尤其擅長制作皮手套。后來當過相當于鎮(zhèn)長的職務。在兒子成為知名劇作家后,他申請家族徽章獲得通過,讓莎士比亞家族實現從 “平民” 到 “鄉(xiāng)紳” 的階層躍升。</p><p class="ql-block">在16 世紀的英國,社會階層等級森嚴,鄉(xiāng)紳(gentry) 是介于貴族與平民之間的重要階層,屬于 “紳士階級”,擁有徽章的鄉(xiāng)紳被視為 “有身份的人”,享有較高的社會地位和聲望。他們在地方事務中擁有更多話語權,能為其政治活動和商業(yè)拓展提供便利。</p> 路邊的建筑,現代與古代并存而不突兀。 雅芳河兩岸林木染翠,河水靜靜地流淌 埃文河在教堂的一側靜靜地流淌著。教堂周圍有寂靜的花園,大樹參天 圣三一教堂(Holy Trinity Church)始建于 1210 年,歷經改造。這里是莎士比亞出生時受洗和過世后長眠的地方。他一生中可能無數次進過這個教堂,教堂里有當年他洗禮和入葬時記錄的復印件。 <br><div>不過,他們沒有教堂婚禮。1582年11月27日,伍斯特主教教區(qū)的宗教法院于為威廉和安妮簽發(fā)了結婚證書,卻沒允許他們舉辦教堂婚禮。(當時,安妮26歲,威廉18歲)。原因是,安妮和威廉訂婚時已有身孕,而教會對于教堂婚禮有嚴格規(guī)定:需先訂婚,再舉辦婚禮?;楹?個月,安妮就生下了她們的女兒——蘇珊娜。沒有教堂婚禮,讓他們抱憾終身。</div> 教堂整體建筑風格兼具哥特式和文藝復興時期的特點,有典型的哥特式尖頂和高聳的塔樓,展現出莊重與神圣,同時在一些細節(jié)裝飾上又體現了文藝復興時期對古典元素的復興與創(chuàng)新。 教堂內部空間寬敞,高大的穹頂和彩色玻璃窗營造出神圣而莊嚴的氛圍。可以想象,天晴時,陽光透過彩色玻璃窗灑在教堂的地面和座椅上,形成五彩斑斕的光影效果。 教堂盡頭有莎翁家族的墓,這個區(qū)域參觀是要收費的。<div>莎士比亞于 1564 年 4 月 26 日在圣三一教堂受洗,1616 年 4 月 25 日去世后也埋葬于此。他的妻子安妮?海瑟薇、大女兒蘇珊娜、大女婿霍爾醫(yī)生、外孫女的第一任丈夫托馬斯?納什等也安息在此。</div><div>莎翁的墓被單獨圈示出來,牌匾上寫著“GOOD FRIEND FOR JESUS' SAKE FORBEAR,TO DIG THE DUST ENCLOSED HERE.BLESSED BE THE MAN THAT SPARES THESE STONES,AND CURSED BE HE THAT MOVES MY BONES.看在耶穌的份上,好朋友切莫挖掘這黃土下的靈柩:讓我安息者將得到上帝的祝福,遷我尸骨者將受到亡靈的詛咒。”</div><div>有說法,莎士比亞能長眠于教堂的高壇上,有一部分原因是他生前購置了教堂的一些土地,畢竟,他在生時的名聲遠沒有他死后那么大。不知是否有道理。</div><div>墓左邊墻上有一尊他的半身塑像,是1623年他的遺孀和好朋友為他建造的。</div> 圣三一教堂不僅是一座宗教建筑,更是英國文化和文學歷史的重要象征,見證了莎士比亞的一生以及他對世界文學的深遠影響,承載著豐富的文化內涵和歷史價值。 除了莎士比亞的墓和紀念碑外,教堂內還陳列著與莎士比亞相關的文物、手稿復制品等,供游客參觀和了解莎士比亞的生平和創(chuàng)作。據統(tǒng)計每年有 25 萬游客前來拜謁這位 “雅芳河畔的吟游詩人”。 從教堂出來,看到了一只松鼠,這里的小動物都不怕人,可見環(huán)境很友好。 小鎮(zhèn)的戲劇氛圍十分濃厚。除了皇家莎士比亞劇院常年上演莎士比亞的劇目外,小鎮(zhèn)上還有許多小型的劇團和劇場,經常舉辦各種戲劇演出和活動。每年的莎士比亞生日(4 月 23 日)前后,小鎮(zhèn)都會舉辦盛大的慶祝活動,如戲劇表演、游行、音樂會等,吸引了來自世界各地的游客和莎士比亞愛好者。 走到了位于小教堂街(Chapel Street)的納什之屋&新宮(Nash's House & New Place), 這里是莎士比亞購作退休養(yǎng)老的住宅所在。 1597 年,莎士比亞用在倫敦賺得的收入,在斯特拉福德鎮(zhèn)中心買下了當地最大的房產 “新宮”(New Place,一棟帶花園、果園和谷倉的兩層石屋),安妮與子女從此搬入這里生活。<div>這兒曾是斯特拉特福第二大豪宅。房子建于1490年,100多年后,莎士比亞用120英鎊的巨款買下了它,從此,躋身于斯特拉特福名流之列。他晚年長期居住于此,直到1616年4月去世。他去世后,妻子安妮一直住此。長女蘇珊娜和丈夫約翰霍爾醫(yī)生繼承了New Place,但沒有在此長住,而是在北安普頓郡的阿寶登莊園定居。后來,他們的女兒,也就是莎士比亞唯一的外孫女伊麗莎白,又從父母手里繼承了New Place。但伊麗莎白一生未育,莎士比亞嫡系家族自此中斷。伊麗莎白的丈夫納什的房子(“納什之屋”)就在New Place隔壁。如今,“納什之屋”也是斯特拉特福的一大景點。</div> “新居”現已不存,僅剩遺址花園。而它的消失,又是個讓人無語的故事。1759年,弗朗西斯牧師購買了New Place。但這個新房東并不喜歡莎士比亞,又討厭總被打擾,經常與前來拜訪的人們發(fā)生爭執(zhí);后來,他就索性拆了房子,讓那些莎士比亞的粉絲們死了這條心。直到1877年,“莎士比亞誕生地基金會”重新買下這里,悉心養(yǎng)護管理至今。莎翁的New Place只留下房基和水井是當時的產物,現在這個寬敞的大庭院被建成了精致的伊麗莎白風格花園。我進去參觀時,正好里面舉辦著什么活動。悠揚的音樂,在緬懷這位文學巨匠。如果不趕時間,我能在這里坐一個下午。 納什之屋的庭院,雕塑“The King's Ship(國王的船)”,表現的是暴風雨中海洋浪尖上的十六世紀的帆船,藝術家Rupert Todd(魯伯特·托德)和Ben Ryan(本·瑞安)創(chuàng)作。<div>這個圓形雕塑當時沒注意看說明,也沒查到相關資料。留待知者解惑。</div> Nash's House現在是斯特拉特福的歷史文物博物館,有本地歷史和考古學物件展覽。時間原因也沒有進去參觀。 <p class="ql-block">醒目的指示牌</p> Nash's House對面的公會禮拜堂(Guild Chapel),也是斯特拉特福鎮(zhèn)最古老的建筑之一。這座位于鎮(zhèn)中心的中世紀建筑,與莎士比亞家族有著密切關聯。 莎士比亞的父親約翰·莎士比亞在1560年代擔任斯特拉特福的市政官員(市議員和鎮(zhèn)長),負責管理公會財產。16世紀宗教改革期間,英國國教廢除天主教儀式,許多教堂的壁畫、雕像被銷毀。約翰·莎士比亞作為官員,執(zhí)行了覆蓋壁畫的命令,這一行為被記錄在市政檔案中。<div><div>這個教堂既是宗教場所,也是公會舉行會議、慈善活動和教育的中心。附屬的公會會館(Guildhall)和文法學校(King Edward VI School)曾為年輕莎士比亞可能就讀的地方,(因此也常被稱為“莎士比亞的學?!盨hakespeare's School)。</div><div>后來查資料時看到,公會禮拜堂可以說是莎士比亞家族社會地位和宗教變革的見證。它串聯起中世紀信仰、文藝復興教育(如文法學校)和莎士比亞的成長環(huán)境,為理解他的世界提供了物質線索?,F在的教堂內,有經過多次修復,重現的部分壁畫,也值得一看。</div><div>這里被評為到訪斯特拉特福必看的三個歷史地標之一(與莎士比亞出生地、圣三一教堂莎士比亞墓并列)。我是無心插柳柳成蔭了。</div></div> 出了教堂,余下的時間不多了,還要去超市買點東西當午餐,順便在街道上sightseeing一下。 <p class="ql-block">這里保持著中世紀柵欄格式的街道,古老的鵝卵石街道已經不多見了。</p> 街道兩旁大都是古色古香的都鐸風格建筑。木質結構的房屋,以黑紅褐為主調,斜坡瓦頂,凸出的木桁架交錯成菱形網格,泥土色外墻比較原始,刷白的是后期整修過的,這么充滿了歷史韻味的街區(qū),值得慢慢游覽。 <p class="ql-block">高街的介紹</p> <p class="ql-block">座落在高街26號的這座房子,是哈佛大學捐贈人約翰·哈佛的外祖父托馬斯·羅杰斯于1596年所建,哈佛去美國之前也許曾經在這里生活過。細看它的每一根橡木上都有雕刻圖案,門柱上有一個小牌子,寫著“Harvard House(哈佛房)。</p> <p class="ql-block">查普爾街(Chapel St)上的市政廳(Town Hall),是小鎮(zhèn)的行政中心,這是一幢1634年的老建筑,以喬治亞風格為主,對稱立面、古典柱式、矩形窗戶等典型特征。19世紀進行過部分改建,增加了維多利亞時期的裝飾元素。 </p><p class="ql-block">位于正立面中央壁龕內的莎士比亞雕像,彰顯了這座小鎮(zhèn)與文學巨匠的深厚聯系。</p><p class="ql-block">雕像下方刻有關于這幢建筑修復者的記載,以及這尊雕像捐出者的名字。再下方還有一個較新的石刻牌子,是在1977年為紀念伊麗莎白二世登基二十五年而立。</p> <p class="ql-block">市政廳對面的伊利街(Ely St)口有一座維多利亞時代風格的紅色建筑,門拱上有鎦金的“OLD BANK(老銀行)”字樣。門拱上方有“HSBC UK”和LOGO,可見現在這座老銀行建筑內是匯豐銀行。</p><p class="ql-block">門拱的下方有金色背景下莎士比亞正襟危坐手握鵝毛筆寫作的形象。在斯特拉特福德,莎士比亞無處不在。</p> <p class="ql-block">超市轉轉,買了三明治當午餐。</p> 櫥窗的設計很有意思 <p class="ql-block">一路往集合地點去。</p><p class="ql-block">小鎮(zhèn)里,很多街道、建筑、商店、餐廳、酒店甚至船只都是以莎士比亞及其作品人物命名的。</p> <p class="ql-block">這座莎士比亞的雕像在故居不遠處,看基座上的文字,好像是2021年新作的。</p> <p class="ql-block">沒時間進去故居參觀,只能在隔壁的“莎士比亞中心”里看看。這個現代展館式房屋,里面有很多圖片、文字、雕塑等,介紹莎翁的生平和他的著名作品。</p> <p class="ql-block">可以看到薩翁故居花園的一角。</p> <p class="ql-block">有句古話說,山不在高,有仙則靈;水不在深,有龍則靈。大不列顛有了莎士比亞,讓英語成為了世界語;英國有了莎士比亞,也讓英國人增添了不少文化底氣與民族自豪感。而這座小鎮(zhèn),自從有了莎士比亞,也隨著聞名于天下。</p> 小鎮(zhèn)逛著意猶未盡,又到了出發(fā)時間。下午還要去購物村,團里的人已經迫不及待去shopping了。 <p class="ql-block">比斯特購物村Bicester Village是英國人氣最旺的Outlet,據統(tǒng)計是非歐盟游客在倫敦城外的購物首選。購物村內100來個世界名牌,既有Burberry,Mulberry等英倫經典品牌;也有 Ralph Lauren, Dior等世界名牌,價格基本是正價的對折甚至更少。今天趕上周末,購物村里人山人海,幾乎每個店門口都排長龍。我印象只逛了五六個店,Burberry里打折很合適,可惜沒有我需要的。想買雙鞋,沒有我的碼。剩下的基本上是陪著T姐看了。到最后結賬出來,還趕上了大雨。幸虧有帶雨具,沒澆成落湯雞。</p> 完成了一天的行程,回酒店。路上解決晚餐。 <p class="ql-block">晚餐還是中餐,七菜一湯。</p> <p class="ql-block">用餐的小鎮(zhèn)非常安靜,我們在避雨等車時,路上的行人寥寥無幾。</p><p class="ql-block">餐館對面是個教堂,已經關門了,只在門口看了一眼。</p><p class="ql-block">還是要穿過小巷去停車點上車。在英國旅游,發(fā)現這里的司機都很守規(guī)則,極少像我們?yōu)榉奖愣`活停車的。很多時候,靈活的代價就是混亂,反而不如都規(guī)規(guī)矩矩的安全。對“時間就是金錢,效率就是生命”這句話,現在有了不一樣的理解。</p> <p class="ql-block">19:30到酒店。</p><p class="ql-block">到酒店后先去周圍探索一番,已經成了我倆的固定節(jié)目。酒店旁邊有高爾夫球場,我和T姐冒雨去轉了轉。</p> <p class="ql-block">網上搜了搜這個高爾夫球場,評價為價格不劃算??赡芤驗橄掠?,球場上沒人,我們在里面轉也沒人管。</p> <p class="ql-block">綠色養(yǎng)眼,也擋不住睡意?;匚菪菹⑷チ?。</p><p class="ql-block">回想這一天的旅程,留下諸多缺憾。對于一個曾自詡為文藝青年的人來說,算是個不完美的朝圣之旅吧。</p> <p class="ql-block">教授的游記附錄于下,可以補足我的一些遺憾。</p><p class="ql-block">雅芳河畔尋莎翁</p><p class="ql-block">https://mp.weixin.qq.com/s/Hj9e90nJ8cn_Br7OC8UlCw</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