蟳埔村坐落于海上絲綢之路起點泉州港北岸,曾是遠洋商船的出發(fā)地,蟳埔女以頭戴鮮花做的“簪花圍”而著稱,以“簪花圍”為代表的蟳埔女習(xí)俗,已被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名錄。境內(nèi)順濟宮為泉州市第四批文物保護單位,有寧海廟、富美宮等景點。 2007年,蟳埔村被國務(wù)院列為“豐澤區(qū)蟳埔社區(qū)閩南文化生態(tài)整體性保護示范點”。蟳埔女是我國三大漁女之一,傳說她們是古阿拉伯人的后裔,至今保留著人人頭戴簪花圍的風(fēng)俗。 蟳埔女的服飾俗稱“大裾衫、闊腳褲”,頭飾俗稱“簪花圍”,頭飾中常用的素馨花、含笑花、粗糠花據(jù)說是宋元時期阿拉伯人蒲壽晟帶來移植于當?shù)氐?,流露出異域文化的氣息。蟳埔地處亞熱帶海洋性氣候,四季草木長青,花紅柳綠,蟳埔女常年勞作于賴以生存的大海,濕熱的氣候環(huán)境使蟳埔女服飾結(jié)構(gòu)與中原的服飾明顯不同,蟳埔女“大裾衫”、“寬筒褲”與當?shù)氐暮Q笊a(chǎn)勞作環(huán)境密不可分。 道路兩旁,梳頭店一家挨著一家。隨意探身進去,便能看到忙碌而有序的景象?!跋y埔阿姨”們各有分工,有的手法嫻熟地為客人盤發(fā),有的精心挑選簪花,還有的幫忙搭配服裝,不一會兒,就能將一位普通人變身成美麗動人的“蟳埔女”。而走出梳頭店,滿村皆是“飄浮”的鮮花。不僅年輕姑娘們熱衷于簪花,老太太們也絲毫不甘落后,她們的發(fā)髻梳得極為細致,簪花的顏色也選得格外俏麗、隆重,顯得精神矍鑠,神采奕奕。 別看那一個個牡蠣殼在略顯渾濁的水里顯得那么不起眼,但牡蠣是蟳埔村的“靈魂”。如果不靠近仔細看蟳埔村內(nèi)的房子,恐怕以為就是青磚白石頭。穿行于彎彎曲曲的巷道,宛若步入迷宮,在一棟棟小洋樓中間觀察,才發(fā)現(xiàn)鑲在墻上的一粒粒“磚石”竟然是蚵殼!遠遠望去,那一堵堵蚵殼砌起的墻面如片片魚鱗,在日光的折射下有著斑斑光點,超級美觀。 蚵殼厝是閩南泉州地區(qū)一種傳統(tǒng)特色建筑。即用蚵殼建造的房屋。在泉州的蟳埔村、法石村及泉州沿海一帶均有分布,其中在蟳埔社區(qū)最為集中。蟳埔蚵殼厝是最富于特色的閩南民居,具有抗風(fēng)防水、冬暖夏涼、墻體堅固等特點,極適宜海邊多風(fēng)潮濕的氣候環(huán)境,蟳埔蚵殼厝所使用的大蚵殼并非泉州原產(chǎn),而是宋元時期古刺桐港的遠洋商船返航時轉(zhuǎn)運來的。當?shù)厝耸膀職ぐ韬D嘀荻?,建起一座座的蚵殼厝,?gòu)成了閩南沿海古民居的一道獨特的景觀 蟳埔保留了許多閩南傳統(tǒng)習(xí)俗,其中以“半夜出嫁”的婚俗、“媽祖巡香”的祭祀儀式最為突出,而每年農(nóng)歷三月初九的媽祖生日則是閩南民俗集中展示的日子。媽祖信仰起源于宋代,興盛于元明,繁榮于清代,延續(xù)至今,仍煥發(fā)著獨特的生機和活力。媽祖是蟳埔村供奉的主要神祇,作為靠海吃海的討海人,媽祖信仰一直是蟳埔人的精神慰藉。蟳埔人生長海邊,世代以海為田,大海給他們生存的財富,但風(fēng)和水的無情也會給蟳埔人帶來災(zāi)難。 蟳埔女“簪花圍”頭飾最為特殊,被譽為“行走的花園”,常年在海邊勞作,低頭撿海礪、彎腰撒漁網(wǎng),為了不使頭發(fā)浸到海水里和掛漁網(wǎng),她們把頭發(fā)全部盤在腦后,隨手插上筷子或者樹枝、魚骨,干起活來干凈利落,下海的時候戴著遮風(fēng)擋雨的斗笠,盤發(fā)所用的筷子還能起到支撐的作用。但是再艱苦的勞作環(huán)境都不能阻止蟳埔女對美的熱愛,她們把盤好的發(fā)髻戴滿了鮮花編織而成的花環(huán),茉莉花、含笑花、素馨花、玫瑰花,不同的季節(jié)戴不同的花 早年間的蟳埔人“靠海吃海、以海為田”,丈夫出海捕漁或遠洋商貿(mào)一去就是幾天、幾個月。蟳埔女則不論寒冬暑月、潮水退落,皆身背魚簍,卷起褲筒,赤著雙腳行走在“蚵株”間,養(yǎng)海蠣、種海蟶。蟳埔女與湄洲女、惠安女并列為福建三大漁女。在蟳埔村,滿頭銀發(fā)的阿婆還在撬海蠣、賣海鮮。當問起為何一輩子都要辛苦時,阿婆們的答案幾乎都一樣:“因為男人們要出海??!”如今的蟳埔人,丈夫多去城鎮(zhèn)打工,蟳埔女依舊留在村中。 蟳埔女服飾特點是“民主頭,封建肚”,頭飾被稱之為是“田螺頭”或是“粗腳頭”?!鞍l(fā)式、發(fā)飾和裝束”等方面不同年齡段的蟳埔女都有不同的講究。幼童時就喜將菊花、玉蘭花、山茶花等插滿雙鬢,等到十五歲后,就要由親人為她們梳髻,也被稱之為是“大盤髻”,至此要將頭發(fā)扎成一個螺旋形盤在腦后,然后用一根象牙筷子固定起來。髻的周圍鮮花團簇,也稱為“簪花圍”的風(fēng)俗。2005年“蟳埔女服飾”成功申報首批省重點非遺保護項目 數(shù)年前的蟳埔村,只有年長的老人還保持著簪花的習(xí)慣,年輕的姑娘沒有簪花的,但一夜春風(fēng)后,滿村女子都簪花,甚至還能見到簪花男。蘇軾本人就曾自己簪花,并作詩:“簾前柳絮經(jīng)春晚,頭上花枝奈老何”,對老簪花很是贊賞。 這條小小漁村從外觀看來和普通村子無異,但因村里婦女們盤頭戴簪花,身穿花衣成為一道獨特風(fēng)景線。最難得是這是她們的日常裝扮,并非為了取悅游客。追溯歷史,相傳這里的村民大多是古阿拉伯人后裔,在宋代,與本地人通婚慢慢繁衍而成的村落,但仍保留著中亞風(fēng)的裝扮。每年正月二十九,媽祖天香巡境是全村最重要的日子。一早村里的女人們,下至三歲幼童,上至80歲老嫗,都會盤起傳統(tǒng)的發(fā)髻,帶上簪花圈,全村匯聚成一片流動的花海 進入這個小漁村時,可能會被村子里的窄巷繞暈,好像龍眼樹根一樣盤根錯節(jié)地纏繞著。要想不迷路,便要循著空氣中的海蠣味兒,一路向前,因為那是海的方向。我們尋找媽祖宮,拿著手機導(dǎo)航都走錯路。 蠔殼厝是這里的特色建筑,用磚和蠔殼建造,堅固而美觀。雖然蟳埔村不大,但每一處都充滿了獨特的魅力,向游客展示著蟳埔文化的獨特之處。 因為趙麗穎簪花圍造型的照片,因為一句“今生簪花來世漂亮”,蟳埔這個小小漁村瞬間爆火,游客如潮水般席卷而來。村里到處可見蚵殼厝前的簪花女,交相輝映。 穿行于蟳埔村的蚵殼厝之間,幾抹艷麗輕快的身影與光影重疊,延續(xù)著古蟳埔漁女之風(fēng)。 泉州蟳埔村,這個坐落在閩南海岸的古老漁村,幾百年來都保持著獨特的建筑風(fēng)貌。不同于福建其他地區(qū)常見的土樓或紅磚建筑,這里的房屋外墻鑲嵌著密密麻麻的蚌殼,在陽光下泛著珍珠般的光澤。 村里的老阿婆們依然保持著傳統(tǒng)的穿戴方式,頭上插著精美的頭飾,穿著傳統(tǒng)服飾,顯得格外樸實勤勞。可以在路上看到她們坐在家門口,忙著撬生蠔,場景十分生動。 蚵殼厝的蠔殼并不產(chǎn)自泉州,而是來源于非洲東海岸。宋元時期,蟳埔作為泉州海上絲綢之路起點重要港口,載滿絲綢、瓷器的商船從蟳埔港起航,經(jīng)印度洋抵達非洲東岸卸貨。返航時因艙內(nèi)不載貨形成空船重心不穩(wěn),船員們就將當?shù)睾_叺尿職ぱb在船上壓艙,載回后堆放在蟳埔海邊。元未明初,富裕之地的泉州,經(jīng)常受到倭寇侵擾,先民因無力重建新房,就檢些碎石砌成“出磚入石”的墻,再把海邊的蠔殼撿來嵌飾在墻的外側(cè),這就是早期的蚵殼厝 “家住鷓鴣大海汀,阿姨少小販漁腥。羅巾竹笠新妝好,不插閑花鬢越青?!鼻宕∧觊g,就有詩人如此形容蟳埔村的漁女。該村的法石港曾是泉州重要貿(mào)易港口之一,來自阿拉伯和東南亞的商船均靠泊于此。因此有人說,這是源自宋元時代遺留下來的阿拉伯人的風(fēng)俗。宋時,有阿拉伯人從西域引進不少奇花異木,在蟳埔村附近建起云麓花園,還時常將鮮花贈送給蟳埔女簪戴,于是漸成風(fēng)俗。現(xiàn)今,云麓已成為花村,蟳埔女仍習(xí)慣來此買花。 順濟宮(媽祖宮)為泉州市第四批文物保護單位,是舟船商賈精神支柱。蟮埔人最信仰海上女神媽祖,古時每家每戶均用船上的香火、造金身敬奉媽祖。明萬歷年間,商賈與漁民共同發(fā)動百姓,集資籌建媽祖宮,幾經(jīng)擴建,至清順治年間,宮廟成現(xiàn)有規(guī)模,并取名“順濟宮”,如今的順濟宮是2014年重建的宮廟。 宮前宮邊,大紅燈籠高掛,一派紅艷喜氣。大殿前廊,聳立著四根精雕細琢的盤龍柱。大殿兩側(cè),兩株主干彎曲的老榕樹如兩把大傘,撐起半邊天。宮門額上,橫掛“靖海清光”金字黑匾,相傳是施瑯平定臺灣得到媽祖保佑而敬奉的。順濟宮前廣場,仿佛一片涌動的花海。扮相美麗的“蟳埔女”成群結(jié)隊,她們或整理頭飾衣裳,或拈香準備拜謁,或?qū)χ鄼C鏡頭微笑,或與流光溢彩的順濟宮合影。 邁進大殿,無上虔誠的氣息撲面而來。香案上擺滿鮮花佳果,兩旁立著搭眉的“千里眼”和張耳的“順風(fēng)耳”。正中寶帳供奉的紅臉大媽、二媽、三媽,面容端莊,神色慈祥,散發(fā)著安撫人心的力量,深切的感動油然而生。遙想千百年來,媽祖護佑著“海絲”之舟直掛云帆濟滄海,交互的風(fēng)帆又熱絡(luò)了中外交流,也帶來了“蟳埔女”頭上的簪花,裝點了這座“流動的花園”,匯聚成順濟宮前的爛漫花海。這,無疑是一種神奇的遇合。 蠣墻斑駁映朝霞,媽祖宮前步迤斜。<div> 裊裊心香縈玉指,盈盈素手捧春華。</div><div> 簪花壓鬢低眉處,一片誠心奉海涯。</div><div> 潮音梵唄相和處,鬢底春風(fēng)共海霞。</div> 媽祖是散發(fā)靈魂香氣的女神,她的大愛貼近人間煙火,凝聚了人心,播撒了美麗,傳揚了精神,影響了世界??粗跋y埔女”們頂著“頭上的花園”拜媽祖,你一定會對生命充滿憧憬,對生活充滿信心。 巧手簪春鬢角環(huán),<div> 銀鐲輕響步姍姍。</div><div> 滿頭發(fā)朵搖舟櫓,</div><div> 笑引咸風(fēng)亦帶甜。</div> 蟳埔女簪花的寓意豐富多彩,不僅代表著對美的追求和對生活的熱愛,還寓意著勇敢、奔赴和熱愛。簪花的種類和顏色都有其獨特的象征意義,如丁香花代表著清新、優(yōu)雅和堅韌,紅色的花朵則象征著熱情、活力和生命力。這些花朵不僅裝點了蟳埔女的頭飾,也寓意著她們內(nèi)心的美好品質(zhì)和對生活的積極態(tài)度。 凝望 裊裊香煙纏步搖,潮音合掌拜云霄。<div> 綢衫拂浪浪低語,螺鈿垂星星欲飄。</div><div> 海是心田耕不倦,花為命脈繡長潮。</div><div> 百年風(fēng)雨簪邊過,頭戴春潮自不凋。</div><div> -----《香火謠》</div> 在蟳埔村,頭戴簪花的人們隨處可見。不論年齡大小,每個人都盤著頭發(fā),戴著花環(huán)。當?shù)厝苏J為,戴花是對生活充滿熱愛、希望自己“活得漂亮”的體現(xiàn)。五彩繽紛的簪花承載著昔日漁家女的情感與希冀,也成為如今年輕人拍照打卡的“時尚單品”,吸引四方游客慕名前來體驗。 蟳埔女頭飾十分獨特,早期鱘埔女從孩提起就把頭發(fā)留長,到十一、二歲就將秀發(fā)盤于腦后,系上紅頭繩,梳成圓髻,然后再穿上一支“骨髻”,另用鮮花的花苞或花蕾串成花環(huán),少則一、二環(huán),多則四、五環(huán),再以發(fā)髻為園心,圈戴在腦后。接著在髻新周圍、左右對稱插上幾支大紅、桃紅艷麗的髻花、絹花或鮮花,再插上金或銀制成的雙腳發(fā)釵或梳子。使整個頭上打扮得如一座春意盎然的小花壇,美麗芬芳。這就是被稱為“頭上花園”的“簪花圍” 簪得滄波鬢上花, 潮音合掌拜仙家。<div> 心香更比爐煙細, 祈向天風(fēng)散海涯。</div><div> 蠣影斑駁識今古, 花光搖曳共云霞。</div><div> 女兒心事深如海, 都付媽祖一盞茶。</div><div> -----《心潮》</div> 女神如花花如夢,女人伴花度春秋。多少年過去了,媽祖文化不斷延伸,敬仰女神的“蟳埔女”群體日益壯大,傳播周邊七里八鄉(xiāng)。媽祖在“蟳埔女”的供養(yǎng)下愈發(fā)崇高,“蟳埔女”在媽祖的感召下更加美麗,“蟳埔女”因媽祖而聞名,蟳埔村因順濟宮而顯赫,四方香客和游人紛至沓來。 今生簪花來世漂亮,<div> 一念簪花一世無憂。</div> 海風(fēng)千里,花開四季。老人們坐在門前,偶爾抬起頭,露出一抹莞爾的笑容。那皺紋在眼角肆意蔓延,仿若往昔苦難的層層沉淀,又似爛漫繁花,他們即便身處如海水般干澀咸苦的生活境遇,依然開出了明艷的花朵。在媽祖廟的圍墻外,你也會深切地體悟到,何為謙卑,何為虔誠,何為恭敬,何為皈依。這種謙卑、虔誠、恭敬和皈依,是將心靈化為一粒種子,種到塵埃里,開出絢爛的花來。也是將精神凝聚成一根香火,插入滄海中,揚起希望的風(fēng)帆。 在媽祖的庇護下,歲月于蟳埔女而言,仿若一條纜繩,一頭牽系著古樸的漁村,一頭延伸向浩瀚的大海!為了讓男人們心無牽掛地揚帆闖海,她們毅然扛起田園耕作、補帆織網(wǎng)、灘涂趕海、養(yǎng)老育兒等責(zé)任,以付出和汗水,以憧憬和祈禱,鋪排了豐富多彩的生活底色。在這里見證了歷史的演進,承載了信仰的重量;在這里看到了“花?!敝械膵屪妫惺艿搅穗y以言表的心靈慰藉和溫暖,也看到了“流動花園”中微笑的“蟳埔女”,這是世間最美的遇見 <p class="ql-block">時間:2024年10月6日</p><p class="ql-block">地點:福建泉州</p><p class="ql-block">圖文:紅牛</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