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近日,約上幾位文史愛好者前往諸暨浦江邊界處,去探尋古代文人曾經走過的歷史足跡。南宋著名的理學家、文學家呂祖謙(1137-1181)的《入越錄》中記載:“淳熙元年八月二十八日(1174年),自金華與潘叔度為會稽之游……過義烏、東陽、浦陽、永康四縣。巡檢寨,婺越界焉。五里邵家灣,觀五指山,其巔石如駢拇,然近視不若遠望。飯民家……。五里涉楓江……五里興樂……”。巡檢寨到底在何處?還有歷史遺存嗎?我們很想去尋訪一下。適逢同山鎮(zhèn)界牌宣自然村宣松岳先生邀請去諸暨浦江邊界處走走看看,趁天氣不錯的日子,我與諸暨市文史研究會副會長兼秘書長文史專家酈勇、學勉中學語文老師宣迪淼、牌頭文化人邊中法、周烈火等駕車去處于諸暨浦江邊界處的界牌宣村,宣松岳先生與村里的幾位熱心長者早早就在所在行政村臨江村村委辦公樓等我們了。</p> <p class="ql-block"> 我們最關注的是歷史上入越古道上的巡檢寨的位置,宣松岳先生和臨江村村領導陳仲法帶領我們車行數分鐘就來到諸暨浦江交界處。我們看到在同白(同山—白馬橋)公路上諸暨浦江的分界牌,分界牌附近的村子是浦江縣白馬橋鎮(zhèn)塘里村,分界牌旁的浦陽江有一座橋叫巡檢司橋,公路旁的立的公交車站牌上有巡檢司橋的站名。據當地人說巡檢寨所在地就在這塘里村附近,現(xiàn)在的巡檢司橋橋頭地方叫過去叫楊家埠?,F(xiàn)在已見不到巡檢寨的一點點歷史遺跡,亦無遺址碑石及遺址標志,僅存的一個橋名和公交站名。</p> <p class="ql-block"> 巡檢司是南宋紹興年間初設,文學家呂祖謙當年經過的巡檢寨,就是宋代在這個金華府與紹興府邊界上設巡檢司所在地。明朝時,在浦江縣感德鄉(xiāng)楊家埠也設巡檢司,設立于“浦邑東感德鄉(xiāng)仁義里廿一都四堡維字號(地塊)”。據嘉靖《浦江志略》卷三“官守志 官制”記載:“設巡檢司巡檢一員,巡檢由吏員除授,秩從九品,月俸五石,其屬有司吏一名,歲役弓兵三十名”。卷五“徭役”中記載:“本縣楊家埠巡檢司弓兵三十名,每名給銀五兩,共銀一百五十兩”。據與諸暨安華邵家塘自然村相鄰的浦江清塘自然村(歷史上曾屬諸暨同山鄉(xiāng)廿二都一圖)留存的《陳氏宗譜》中記載,清塘陳氏始祖騰公曾任過巡檢司鎮(zhèn)守。</p><p class="ql-block"> 據白馬橋一位傅姓村民回憶,在塘里村邊大樟樹處曾有屋十余間,兼有旅館驛站功能,據說是巡檢司建筑舊址。屋內柱子上有一副對聯(lián):“紅日墮西行客身倦堪止步,群鴉噪離人馬疲乏可停驂。”上世紀40年代,房屋全部被日本鬼子燒毀,早年還可以看到燒毀后殘存的墻基和青石板。</p> <p class="ql-block"> 婺越古道從浦江縣白馬橋出洞門沿西山腳延伸,到龍溪楊家埠,經此巡檢寨后出金華府,進入紹興府諸暨縣境。巡檢寨的位置在諸浦邊界浦江境內。楊家埠曾是浦陽江上游重要的水路碼頭物資集散地。1980年代前,楊家埠沒有橋,浦江和諸暨浦陽江兩岸的村民過江時都要涉水,根據當地老人回憶,那時到對岸去,有錢人雇人背過去,窮人就只有自己淌水過去。清末才有渡船。光緒《浦江縣志稿》記載:“今有義渡一只,浦陽江水經此”。今在諸浦交界的水閘處荒草中還躺著一方同治七年立的義渡碑,碑石上刻有:“無論遠近概不收錢,恐船損壞牛不準過”幾行字。1980年代末,鄰近村民用民間集資捐款的方式,在這楊家埠渡口處建造一座橋,稱“巡檢司橋”。后又重建,橋名仍為“巡檢司橋”。</p> <p class="ql-block"> 巡檢寨的位置已經比較清楚了,我們一行回程諸暨境內。我寫過“宋代文人在牌頭留下的歷史足跡”一文,寫到南宋著名文學家呂祖謙入越路線,幾易其稿,幾經修改,準確路線仍難確定。有幸結識界牌宣村宣松岳先生,宣先生愛好文史,亦有文化底蘊,又熱心熱情。在他和原界牌宣村老年協(xié)會會長宣寶松等當地熱心人的介紹指點下,《入越錄》中“……五里邵家灣,觀五指山,其巔石如駢拇,然近視不若遠望”的“邵家灣”的位置也弄清了,現(xiàn)在“邵家灣”村已不存,有一處現(xiàn)在還叫“邵家灣”。大致位置就是現(xiàn)在的“界牌宣”村域(處婺越界,曾有界牌故名),“邵家灣”歷史比“界牌宣”要久遠,上世紀五十年代還有幾戶邵姓人家,后遷出。那時“界牌宣”宣氏還未遷入。據《云陽宣氏宗譜》記載,界牌宣宣氏始祖是于宋景定元年(1260)先遷住在龍溪楊家埠,后發(fā)展到現(xiàn)在的位置。1174年呂祖謙入越時宣氏還沒有在那里居住,所以當年有“邵家灣”無“界牌宣”。</p><p class="ql-block"> 我,包括多位考證《入越錄》的學者原以為文學家呂祖謙提到的“邵家灣”就是現(xiàn)諸暨安華鎮(zhèn)邵家塘自然村,其實不是。“觀五指山”也不是在邵家塘村西觀五指山。呂祖謙行五里到邵家灣,就是現(xiàn)在的界牌宣村一帶,在此處可以東望觀見五指山(原以為只有在邵家塘、五指山村西望才能看見五指山),“觀五指山,其巔石如駢拇”,我們現(xiàn)場東望安華的五指山的確如此,不像五個手指,很像并合的腳趾,當地人稱“五趾頭”。所以說現(xiàn)在可以確定當年呂祖謙是沿著五指山西面山下的道路(現(xiàn)安華水庫庫底)走的,五里就涉“楓江”,再五里“興樂”。我們終于弄清了呂祖謙入越初程的大致路徑。</p><p class="ql-block"> 宣松岳先生及界牌宣熱心村民還帶我們參觀了解了當地的一些景點,看了湯江巖附近的靈屏寺。靈屏古寺歷史遺存不少,古石柱石桌、古牌匾、古楹聯(lián)很多,大殿將傾,多次啟動修復未果,痛惜啊!</p><p class="ql-block"> 此次尋訪宣松岳先生等全程陪同還便宴招待,我們甚為感激!此次尋訪我們滿載而歸,收獲頗豐!</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