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臘子口是中國甘肅省甘南藏族自治州迭部縣東北部的著名天險關隘,因1935年紅軍長征期間突破國民黨圍堵的臘子口戰(zhàn)役而載入史冊?。該地集紅色旅游資源與自然景觀于一體,現(xiàn)存臘子口戰(zhàn)役紀念碑、國家森林公園等核心景觀,,</p> <p class="ql-block">臘子口位于甘肅省迭部縣東北部的臘子鄉(xiāng)政府駐地北7公里處的深山峽谷之中。東西有陡峭的石崖相對峙,中為一條長約30多米、寬8 米,高達100 米以上的隘口,崖壁下是水流湍急的臘子河,河上只有一座小木橋,與東側崖壁下的棧道相通,抬頭只見青天一線,地形十分險峻,堪稱“一夫當關,萬夫莫開”。-</p> <p class="ql-block">藏語“臘子”意為“險絕的山道峽口”,形容其地勢險峻,素有“人過臘子口,像過老虎口”之說。??</p> <p class="ql-block">臘子口戰(zhàn)役是軍事史上以弱勝強、出奇制勝的著名戰(zhàn)役,也是紅軍長征進入甘肅境內(nèi)最關鍵的一仗。此次戰(zhàn)役,紅軍突破了長征中的最后一道關口,為順利進入陜甘地區(qū)開辟了通道。</p> <p class="ql-block">現(xiàn)存臘子口戰(zhàn)役紀念碑、紀念館及戰(zhàn)役遺址,陳列武器、文件等文物,并入選全國紅色旅游經(jīng)典景區(qū)名錄。??</p> <p class="ql-block">紀念碑南、西兩面鐫刻著楊成武將軍親筆題字“臘子口戰(zhàn)役紀念碑”;北面鐫刻著省人民政府對臘子口戰(zhàn)役的簡介和對革命烈士仰慕緬懷之碑文:“臘子口戰(zhàn)役的輝煌勝利將永遠彪炳我國革命史冊;在臘子口戰(zhàn)役中光榮犧牲的革命烈士永垂不朽!”</p> <p class="ql-block">俄界會議后,中共中央率領紅一、紅三軍和軍委縱隊繼續(xù)北上,向甘南臘子口前進。1935年9月,毛澤東、周恩來率領中國工農(nóng)紅軍第一方面軍,在舉世聞名的二萬五千里長征途中,越過雪山草地后,到達臘子口。</p> <p class="ql-block">紅軍英雄塑像</p> <p class="ql-block">甘肅國民黨守軍沿朱李溝口、臘子口、康多、道藏、黑扎一帶分點布設了數(shù)道防線。尤以臘子口為其防守重點,在橋頭和兩側山腰均構筑了碉堡,并在山坡上修筑大量防御工事和軍需倉庫,敵人妄圖憑借天險把紅軍扼阻在臘子口以南峽谷中。是時,紅軍左側有卓尼楊土司的上萬騎兵,右側有胡宗南主力,如不能很快突破臘子口,就會面臨被敵人三面合圍的危險。毛主席毅然決定立即奪取臘子口,打通紅軍北上通道。</p> <p class="ql-block">紅軍將士通過正面強攻與攀登懸崖峭壁迂回包剿的戰(zhàn)術,經(jīng)過兩天的激烈的浴血戰(zhàn)斗,英勇善戰(zhàn)的紅軍出奇制勝,擊潰甘肅省軍閥第十四師師長魯大昌早已部署好的守軍,于9月17日凌晨全面攻克臘子口天險,使國民黨企圖阻擋紅軍北上抗日的陰謀徹底破產(chǎn)。從此,天險臘子口成為中國革命史上舉世聞名的革命勝跡,馳名中外。</p> <p class="ql-block">突破天險臘子口后,紅軍主力從朱立溝(朱李溝景區(qū))翻山越嶺到達哈達鋪,紅軍余部從牛路溝(即一線天景區(qū))翻山到達岷縣,沿途有當年紅軍走過的木橋和棧道。從這里可以緬懷革命先烈為了革命事業(yè),為了建立新中國,歷經(jīng)千辛萬苦,拋頭顱、灑熱血,浴血奮戰(zhàn)的情景,也可以重走長征路,接受愛國主義教育。這一仗紅軍打出了軍威,打開了進軍甘肅的大門,為后續(xù)部隊開辟了道路。英雄的紅四團以自己英勇頑強的戰(zhàn)斗,在臘子口樹立了與日月同輝的歷史豐碑。</p> <p class="ql-block">昨晚中雨,道路數(shù)里堆著泥石流,路政部門連夜`清理,才使我們清晨順利到達。</p> <p class="ql-block">臘子口位于甘肅省甘南藏族自治州迭部縣東北部,是川西北通向甘南的門戶,歷來是兵家必爭之地。臘子口周圍是崇山峻嶺,東西兩側都是100多米高的陡峭石崖,如刀劈斧削一般,中間是一個寬8米左右的隘口,臘子河從峽口奔涌而出,抬頭望去,只見一線青天,地形險要,易守難攻。</p> <p class="ql-block">紅軍面臨的形勢比背水一戰(zhàn)還嚴峻。背水一戰(zhàn)尚可渡水而退,但紅軍已無路可退,四面受敵:前有甘肅軍閥,后有從四川追來的劉文輝部,周邊還有卓尼楊土司的隊伍,以及胡宗南部的主力,若不能盡快拿下天險臘子口,不但無法實現(xiàn)中央北上抗日的主張,紅軍還將會面臨被敵人合圍的危險,甚至連掉頭南下、重回草地的機會都沒有。因此,毛澤東果斷下達了兩天之內(nèi)拿下臘子口的命令。</p> <p class="ql-block">當時駐守在臘子口的敵軍有兩個營,其中一個營扼守隘口,另外一個營配置在隘口后邊的谷地。守軍在橋頭和山崖上構筑碉堡,形成交叉的火力網(wǎng)。此外,敵人在臘子口附近地區(qū)還配置了兩個師,可隨時增援,妄圖憑借天險擋住紅軍的去路。</p> <p class="ql-block">16日下午,戰(zhàn)斗打響。承擔奪取天險臘子口任務的是紅一軍團第二師第四團,團長王開湘,政委楊成武。紅軍先后多次對敵發(fā)起猛攻,但因地形狹窄,無法展開大規(guī)模進攻,敵人以逸待勞,憑借地形優(yōu)勢,用機槍封鎖獨木橋,等到我軍戰(zhàn)士接近橋邊時就投手榴彈,我軍接連幾次進攻,都無法接近橋頭,正面進攻一直沒有進展。</p> <p class="ql-block">半夜時分,部隊決定暫停進攻,重新研究作戰(zhàn)方案。經(jīng)過縝密偵察,我軍發(fā)現(xiàn)了敵人的布防漏洞,原來敵人過于自信臘子口天險優(yōu)勢,把主要兵力都集中在了正面,而且正面修建的碉堡沒有頂蓋,在兩側峭壁頂上也都沒有設防。根據(jù)敵人兵力分布情況,結合實際條件,四團決定兵分兩路奪取臘子口:由王開湘帶領一連、二連隱蔽迂回至臘子口右側,從崖壁攀登至敵人后側;楊成武帶領六連從正面突擊,奪取獨木橋,若襲擊不成,也要連續(xù)進攻,達到消耗敵人,造成其恐慌的目的。</p> <p class="ql-block">勇士們順利渡過了臘子河。面對陡峭的山壁,怎么才能上得去?外號“云貴川”的苗族小戰(zhàn)士自告奮勇,用帶鐵鉤的長桿沿峭壁爬了上去,把用綁腿做成的繩索系在大樹上垂下來,戰(zhàn)士們順繩索攀上峭壁,迂回至敵人身后,向沒有頂蓋的敵工事投擲手榴彈,敵人萬沒想到我軍會從峭壁迂回至其后方,驚慌之下士氣大泄,被我軍兩側夾擊,只得倉皇逃命。我軍乘勝奪占了獨木橋,控制了隘口炮樓,隨后總攻部隊兵分兩路,沿臘子河向峽谷縱深擴大戰(zhàn)果,連克敵人多道防線,一舉奪下臘子口天險。</p> <p class="ql-block">臘子口是紅軍長征中克服的最后一道關口,臘子口戰(zhàn)役因此而被載入了中國革命史冊。此次戰(zhàn)役的勝利,使紅軍擺脫了被敵人四面合圍的危險,徹底粉碎了國民黨軍妄圖利用惡劣的自然條件“困死”紅軍的陰謀,為紅軍順利進入陜甘創(chuàng)造了有利條件。時任紅一軍團政委的聶榮臻對此役給予了很高的評價:“臘子口一戰(zhàn),北上的通道打開了。如果臘子口打不開,我軍往南不好回,往北又出不去,無論是軍事上還是政治上,都會處于進退失據(jù)的境地。現(xiàn)在好了,臘子口一開,全盤棋都走活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