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font color="#ed2308">2025年6月13日</font></b>注定是個令人難忘的日子,我們一行平均年齡70歲的老頑童參加了錦江旅行社組織的高加索三國之行,經(jīng)過十多個小時的飛行、候機和轉(zhuǎn)機,終于在當?shù)貢r間傍晚到達亞美尼亞首都埃里溫,踏上了西亞這塊神秘的土地,入住Radission Blue Yerevan大酒店。 被譽為“教堂之國”的亞美尼亞以其悠久的歷史和深厚的宗教文化而著稱,它坐落在高加索山脈的南坡,其獨特的地理位置孕育了豐富的歷史遺跡與自然風光,吸引著全球的歷史學家、考古學家及游客的目光。<br> <font color="#ed2308"><b>6月14日(第二天)</b></font>,早餐后,我們在當?shù)貙в涡∠膸ьI下,前往【深坑修道院】參觀。從車上下來,我們拾級而上,登上山丘,一眼就看到了遠處冰雪覆蓋的<b>亞拉臘雪山</b>,它海拔5137米,巍峨聳立,氣勢恢宏,盡管在土耳其領土內(nèi),但仍被亞美尼亞人視為精神象征。 <p class="ql-block">這是深坑修道院的外墻和大門,左邊佇立著近年雕刻的三座紅色十字架石碑,露出圍墻帶十字架尖頂?shù)木褪切薜涝褐黧w了。夏導介紹說傳教士圣·格里高利因傳播基督教,被亞美尼亞國王梯里達底三世囚禁于其中的深坑長達13年,靠著奇跡和一位婦女暗中的接濟才活了下來。</p> 這是修道院內(nèi)最完美的建筑——【圣阿斯特瓦扎金教堂】,游客太多,我們先往后山攀登。亞美尼亞作為世界上第一個基督教國家,小小國土上遍布著四千多座教堂和修道院,被稱為“教堂之國”名副其實。 后山上,有巨大的十字架加持,整個深坑修道院才不至于那么孤獨,它們并肩攜手,一起面向亞拉臘圣山,發(fā)出心靈的呼喚。 來自各地的亞美尼亞人喜歡坐在后山上,仰望圣山,朝拜圣山,因為它是《圣經(jīng)》所記載的諾亞方舟的停泊之地,對亞美尼亞人來說有著非常特殊的意義。 兩地相隔30公里,雖然有一條國境線將兩個國家隔開,但信仰卻將兩者緊密相連。這里不僅是一個地理的交界點,更是一個心靈交匯的地方。<br> 藍天下飄揚著紅藍橙三色的亞美尼亞國旗,詮釋著亞美尼亞人對亞拉臘圣山的執(zhí)著,不僅是對土地的渴望,更是對信仰的堅守。這座山見證了他們的歷史、文化和精神追求,即使面臨困難和挑戰(zhàn),亞美尼亞人也將永遠懷揣著對圣山的膜拜,堅定地走在自己的信仰之路上。 從后山下來,我們走進教堂的大廳,里面燈光雖然幽暗,卻肅穆凝重,給人一種神秘莊嚴的宗教氣氛。 高高的燭臺前是兩幅有關囚禁圣·格里高利的油畫,一幅好象是鞭撻和審訊他;另一幅是把他投入深坑地牢服役。 側(cè)面墻上的這幅油畫似乎展示了圣·格里高利接受洗禮的過程,象征著信徒對基督信仰的公開承認、原罪的赦免以及與基督同死同復活的屬靈意義。 一位母親帶著三個可愛的孩子在這里參觀,一旁的父親正打著手勢給他們拍照留念。 這位虔誠的母親帶著女兒在燭臺點燃蠟燭祈禱,燭光被視為信仰的視覺表達,連接有形和無形的世界,驅(qū)散黑暗與邪惡。 然后我們想去囚禁圣·格里高利的深坑看看,地牢深7米,洞口只有一個25級臺階的狹窄梯子,只容一人上下,且排隊很長,時間也不允許,我們只能遺憾地放棄。 大巴就要離開了,回頭再看一眼那遠方的雪山和近處的修道院,大家都說亞拉臘圣山永遠是深坑修道院最美的背景!它們象征著自然和精神的兩座豐碑,理所當然成為這個教堂國度唯一的名片。<div><br></div> 接著,我們前往【埃奇米亞津大教堂】參觀,入口處有個巨大的如同兩扇門一樣的雕塑,特別引人注目。內(nèi)外二側(cè)的石塔上雕刻有基督、亞拉臘山、諾亞方舟、圣矛,以及一些宗教題材相關的故事。 抬頭細看,大門上方的這組雕塑再現(xiàn)了國王梯里達底三世在圣·格里高利面前皈依基督教的畫面。左邊是國王,右邊是圣·格里高利,他們面對面,手對手,國王向傳教士移交權(quán)杖,象征亞美尼亞改宗基督教的神圣場景。<br> 埃奇米阿津大教堂意義非凡,其名字意為“耶穌降臨之地”,寓意深遠。它不僅是世界上第一座基督教堂,更是全亞美尼亞教會的總部與大主教的駐節(jié)之地,有人將其稱為“亞美尼亞的梵蒂岡”。 大教堂始建于公元 301年,被認為是全世界最古老的主教座堂,其建筑風格獨特,融合了亞美尼亞、拜占庭和波斯等多種元素,入口處有座三層的鐘樓。2000年,大教堂與周圍的教堂群以及茲瓦爾特諾茨考古遺址一并被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納入《世界遺產(chǎn)名錄》。 踏入教堂,內(nèi)部呈四瓣形布局,帶有回廊,采用彩色凝灰?guī)r砌成,其正面飾有假連拱、雕刻及浮雕,內(nèi)部以鑲嵌畫和壁畫裝飾。中央的祭壇周圍,環(huán)繞著一圈圈精美的圣像壁畫,這些壁畫以金色為底色,畫上的人物表情生動,線條流暢。畫中既有描繪耶穌生平故事的場景,也有表現(xiàn)亞美尼亞使徒圣·格里高利傳播基督教的情景。 <div>整個穹頂和四周都繪有極其漂亮的彩色壁畫,陽光透過彩繪玻璃灑在禱告的信徒身上,連空氣里都好像飄著安靜的因子。感覺一踏進去,連呼吸都會跟著慢了下來,所有的匆忙都被這些藝術和信仰的氣息悄悄撫平了。</div> 再在往里走就是埃奇米阿津亞美尼亞教會總部的【珍寶館】入口處,這里禁止拍照,我剛拍了一張長廊就被導游阻止了。 這是珍寶館的全景,兩邊展柜都收藏和展示著亞美尼亞宗教文化和宗教歷史的文物珍品。 這座銅質(zhì)的圣壇飾件好像是太陽神,沒聽到導游介紹。 <div>夏導首先帶我們看了這件鎮(zhèn)館之寶——諾亞方舟上的那塊殘缺不全的木板。展示在玻璃柜里的方舟碎片整體鎏金,放在敞開的雕花圣物箱中央,上面是一個鑲嵌著寶石的十字架,多彩的寶石顯得極其精致燦爛,這就是宣稱世界上唯一的諾亞方舟碎片,曾被送到沙俄展出,現(xiàn)在左下角缺了一小塊。</div> 這是一邊的手型容器,據(jù)導游說這個手勢只有主教所使用,無名指卷曲、四指伸開既是對弱勢群體的代禱,也是對信仰核心的宣告。 然后,夏導特意給我們介紹這件“圣矛”:據(jù)記載,耶穌被釘死在十字架以后,羅馬士兵用這矛刺過耶穌的心臟以檢驗他是否死亡。這一支普通的矛尖也因為曾經(jīng)穿過耶穌的心臟而成為圣矛。 這是耶穌受難的十字架殘片。 這是千年前彩繪的《福音》書。 這是亞美尼亞當時的版圖。 這條別致的掛毯上講述了一個個宗教的小故事。 這是中國教會贈送的禮品。 這是制作的神油分派給各大教堂。 我們還外觀了教區(qū)的其他一些建筑,這是圣大天使教堂,其外墻的浮雕裝飾簡潔漂亮。 這是大屠殺紀念碑,建立于1965年,正逢奧斯曼土耳其政府對亞美尼亞進行種族大屠殺50周年紀念。 這是2010年新建的洗禮堂,穹頂上的鏤空十字架圖形,頗有創(chuàng)意。 接著,我們頂著驕陽,前往【亞美尼亞大屠殺紀念廣場】,據(jù)夏導說大屠殺發(fā)生于1915至1917年間,奧斯曼土耳其帝國對亞美尼亞族群實施了系統(tǒng)性的屠殺行動,致使約100萬至150萬亞美尼亞人遇難。 平臺上,12面墻的永恒紀念壇意味著12個月緬懷,44米高的重生紀念碑象征著“重生的亞美尼亞”,紀念廣場不僅是對逝去生命的紀念,也是對那段殘酷歷史的見證。 祭壇的圣火不停地燃燒著,為遇難者守靈,為生還者祝福。 <div>用超廣角拍攝,12面傾斜的紀念墻圍成的空間如同太陽的形狀,而紀念墻之間的條狀空隙又像太陽的光芒,閃爍著無比的力量。</div> 然后,我們來到埃里溫市中心的【共和國廣場】,舊名列寧廣場,這里有很多著名的歷史建筑。大家匆匆下車,把四周主要建筑拍了一下。這是中央政府合署辦公區(qū),包括總理府、外交部等,稍遠有周末跳蚤市場。 這座高大的鐘樓為郵政大樓。 這是亞美尼亞歷史博物館。 這些建筑一棟連著一棟,大都采用當?shù)厥a(chǎn)的巖石建造,淡黃色的磚石和紅棕色的赭石在陽光下交織出溫柔的色澤,十分典雅,埃里溫也因此被稱為“粉紅城市”。 接著,我們又來到【階梯廣場】游覽,這座由572級臺階組成的“瀑布階梯”,長302米、寬50米,是網(wǎng)紅的地標景點,也是游客必需打卡的地方。這里到處彌漫著溫馨與藝術的氣息,加上音樂噴泉也融入其中,共同構(gòu)成了一幅非常和諧的畫面。 這是廣場設計師亞歷山大·塔曼揚的大型雕像,矗立在廣場底層的最前面,以紀念他著名的新古典主義建筑概念,他為這個城市設計了不少優(yōu)秀建筑,包括國家歌劇院。 我們乘上多部自動扶梯,逐層來到階梯廣場的最高點,飽覽依山而建的卡菲斯揚美術館,粗粗觀看了露天的噴泉和樓道內(nèi)展示的各種藝術品。 在俯瞰全城的最佳觀景臺上,美女大媽不忘合影一張,留下對埃里溫最美好的印象。 最后,我們來到【亞拉拉特白蘭地酒廠】參觀,這是一家享有盛譽的幾百年老廠,產(chǎn)品遠銷國內(nèi)外。 這是大堂內(nèi)展示的亞拉拉特白蘭地酒,各種各樣的酒瓶裝著各種等級的白蘭地,我在淘寶上查了一下,這些酒在網(wǎng)上價格不菲,但口碑很好,買者當然不少。 寬大的地下室里,窖藏了不同品味和年代的白蘭地,大大小小的酒桶展示了亞美尼亞人制酒的文化和歷史,享譽世界。 我們跟著導游來到二樓的品酒室,兩張長桌上,為我們每個人擺上兩杯白蘭地,分別是三年和十年的窖藏,一旁還有一瓶礦泉水用來清清口味。我們大家開心至極,不管會喝不會喝,都舉杯痛飲,祝我們身體健康,旅途愉快! <b><font color="#ed2308">6月15日(第三天)</font></b>,上午,我們根據(jù)行程安排,前往阿扎特山谷,參觀【格加爾德修道院】也被稱為圣矛修道院,這是亞美尼亞僅有的三項世界文化遺產(chǎn)之一。其歷史可追溯到公元4世紀,最初只是一個活躍的宗教禮拜中心,僅有在峭壁上開鑿岀來的幾處巖洞。而后,在公元4世紀的啟蒙者格列高利時代被改建成基督教修道院。 <div>修道院建筑群坐落在13世紀所建的圍墻中,包括一座主教堂(卡土希克教堂)、兩處巖洞教堂和一處王公寢陵。通過拱形入口進入修道院建筑群,首先映入眼簾的便是卡土??私烫茫ㄓ?215年左右,是迄今為止整體建筑和裝飾藝術保存最好的代表,眼下周圍搭起腳手架正在修葺。</div> 圣矛修道院還有俗稱巖洞修道院,通俗叫法是“石頭教堂”,因為它靠挖鑿巖洞而建。大大小小的巖洞,構(gòu)成修道院里不同的房間,一層套著一層,從巖壁的縫隙里或者巖洞的天窗里,都可以看到其他巖洞內(nèi)的場景,完整展現(xiàn)了當時亞美尼亞鑿巖建造技術的演變歷程。 主教堂燈火通明,我們碰巧邂逅了一場神父主持的新婚儀式,雖然聽不懂語言,但現(xiàn)場烘托的氣氛讓我們感到神圣和莊重。 我用口袋相機錄下了這難得的場景,與大家分享。 我想,這些坐落在陡峭山壁中的建筑群,和其周圍壯麗的自然美景相契合,可謂是亞美尼亞中世紀建筑的極致表現(xiàn)。 然后,我們前往加尼,參觀【加尼神廟】,這是亞美尼亞境內(nèi)唯一的希臘化神廟建筑,坐落在加尼峽谷邊的懸崖之上。 神廟初建于公元1世紀,1386年被突厥人破壞,1679年再遭地震,幾乎全部損毀。1949年蘇聯(lián)考古學家對神廟開展了大規(guī)??脊叛芯?,1968至1975年利用原址散落的構(gòu)件復原重建,如今建筑上新舊石材的差異清晰可辨。<br> 來到廟宇前仰望,整座建筑實際上是一個坐落于隆起石墩座上的圓柱式廟宇,頂部由24根愛奧尼亞柱圍繞支撐,是仿造雅典的巴特農(nóng)神殿而建的。不像其他希臘或羅馬式廟宇,這里采用青色和黑色的玄武巖修建,顯得格調(diào)古樸優(yōu)雅。 神廟旁的圓形廢墟,系公元7世紀建造的教堂遺址,一旁還有“羅馬浴池”遺跡,上面覆蓋斜坡屋頂加以保護。 亞美尼亞人對中國非常友好,拍集體照時熱情邀請我們加入,太有異鄉(xiāng)情調(diào)啦,真讓我們深深感到他國好客的溫馨氣息。 離開神廟時,一群美麗可愛的小女孩對著我們都伸出手指說中文“你好”,給她們拍照時非常開心,絲毫沒有一丁點的緊張感。<br> 中午,我們在附近的農(nóng)家吃一頓頗有意義的午飯,長長的餐桌擺滿了餐具和涼菜,外加一些面餅和亞式面包,一人一碗雜豆、土豆和番茄湯,雖然簡單卻也吃得津津有味。 特別是在吃飯前,夏導帶我們看了亞美尼亞大媽制作當?shù)氐囊环N面餅(Lavash),并介紹了它的吃法,看小視頻可以一目了然。 夏導拿起大大的面餅,與我們美女大媽一起照相,喜悅之情難以言表。 另外,吃飯期間,夏導特地給我們請來了當?shù)氐乃嚾吮硌蓍L笛演奏,悲切的曲調(diào)表達了亞美尼亞人不畏艱難,奮發(fā)圖強的精神,讓我們感受深刻。 午飯后,我們換乘當?shù)氐奈迦俗揭败?,沿著崎嶇的山路,來到【阿扎特峽谷】景區(qū)門口,然后再換乘景區(qū)游覽車直達景點。 這個令人嘆為觀止的自然地標,是火山巖塊崩塌的杰作。它由巨大的六邊形和五邊形玄武巖柱組成,高達近50米,這些石柱看上去就像一架巨大的管風琴,仿佛正在奏響一曲石頭交響曲,因此得名“玄武巖管風琴”。 <div>歲月真像一把鋒利的刻刀,將這些黑色的巖柱神奇地雕刻在山谷的絕壁之上、懸掛在半空之中,形成了至今無人能解釋其形成原因的壯觀景象。</div> 這些石柱歷經(jīng)千百年的自然風化,很像蘇格蘭的<b>巨人堤</b>,成為一道獨特的自然景觀,吸引眾多游客前來打卡觀賞。 這些黑色巖柱整齊劃一地排列在山谷壁上,井然有序的造型以及磅礴壯美的氣勢令我們由衷地感嘆大自然的神奇造化! 看我們的美女大媽,伸展雙臂歡呼,贊嘆與快樂的神色不可名狀。 然后,我們驅(qū)車來到亞美尼亞最大湖泊——【塞凡湖】坐船游覽,它是高加索地區(qū)的一顆藍寶石,位于海拔約1900米的高原上,為世上第二高淡水湖,面積約1360平方公里,占據(jù)了亞美尼亞國土總面積約3%。 塞凡湖四周群山環(huán)繞,湖水清澈碧藍,湖名系由亞美尼亞語“黑色寺院”轉(zhuǎn)化而來,因湖西北角的半島山上有用黑色巖石修建的古寺院。塞凡湖又稱戈克恰伊湖,系突厥語名稱,意為藍水。 船游塞凡湖一小圈,天氣一會兒云霧繚繞,一會兒云開日出,我們無畏寒風凜冽,在甲板上要么自由拍照,要么欣賞美景,不亦樂乎。 偶爾一縷陽光穿過云霧,灑到半島上的修道院,我趕緊抓住機會拍下這難得的瞬間。 下船后,我們來到半島山腳下,沿著石階一步一步而上,想在半途的觀景臺看一下這個享有“高加索明鏡”美譽的塞凡湖全景,無奈霧氣沖天,只能看見湖畔的一點景色。 到了山頂霧氣更重,眼前就是【塞凡修道院】,始建于公元9世紀,由兩座教堂組成,分別是較小的<b>使徒圣彼得教堂</b>和較大的<b>圣母瑪利亞教堂</b>,使用當?shù)鼗鹕綆r石建造,外觀簡樸而莊嚴,每塊石頭都仿佛在講述古老的故事。這是較大的圣母瑪利亞教堂。 進去稍微看了一下,如同其他的宗教建筑,里面的裝飾金碧輝煌,擺設井井有條,氣氛莊嚴肅穆。 管理教堂的幾位婦女認真負責,游客有問必答,我聽不懂意思,只好拍張照到此一游。 這是較小的使徒圣彼得教堂,不對外開放,旁邊是建筑遺址廢墟,我們繞著斷墻殘壁走了一圈,從不同的角度拍了幾張照片。 在山上巧遇一對夫婦懷抱一個嬰兒也在游覽,交談之余我給他們拍了張全家福,并按照先生留下的電子郵箱地址發(fā)給他們了。 下山路上,我們在觀景臺再次看一眼藍色的塞凡湖,依依不舍地說一聲再見。 回到山下,天空放晴,云開日出,陽光正好,只可惜下山早了十來分鐘。我們趕緊走到湖邊,把美麗的湖光山色攝入鏡頭,彌補了山上觀湖的缺憾。 此時此刻,山上兩座教堂也露出其獨特的姿色,有藍天白云加持,教堂猶如兩座燈塔,格外漂亮。 王校長獨具匠心,拿出備好的三腳架,架好手機,用遙控器拍了一張我們此行的全家福,謝謝王校的神操作,讓我們每個人都有光彩亮麗的一瞬間。 繼續(xù)上車趕路,傍晚我們?nèi)胱⌒陆ǖ暮厦袼蓿⊿evan upp inn),每個房間都可以看到塞班湖藍水和綠島,大家紛紛用手機相機拍照錄像,真可謂風景這邊獨好。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6月16日(第四天)</b>,我們來到隱匿于青山之間、藍天之下的【迪利然小鎮(zhèn)】游覽。小鎮(zhèn)以其優(yōu)美的自然風光和濃厚的文化底蘊而聞名,被譽為“亞美尼亞小瑞士”。</p> 可能我們到的比較早,街道兩邊的特色小店商鋪都沒有開門,屋前的座椅還都沒有來客就坐,寧靜的氛圍讓門前的大黃狗橫倒在地上,呼呼大睡。 這家咖啡館布置得頗有小資情調(diào),既可以遠眺露天的自然景觀,又可以私語內(nèi)心的無限愛念。 夏導先帶我們看了一座十分獨特的磚雕十字架,它矗立在路邊的石墻前,上面各種紋理密布,各樣圖案交錯,頂部還有圣母懷抱嬰兒的圖案。 夏導特意讓我們朝上面的那個圓孔內(nèi)窺視,原來里面是一張憨厚慈善的笑臉,竟然就是作者本人,可見制作這件藝術祭品的大師功夫了得,雕沙鏤泥,精湛絕倫。 然后,我們沿著臺階進入路邊的小鎮(zhèn)游覽,小鎮(zhèn)不大,各式各樣的木頭建筑依坡而建,多為亞美尼亞傳統(tǒng)風格,仿佛有一種歐亞混合的風情,吸引不少藝術家在這里定居。 這是一家簡易的咖啡店,四面通風,寬敞明亮,只是還沒到營業(yè)的時間,里面的椅子都整整齊齊地靠在桌子前。 這是一家酒吧,門口的價格牌仍架著,里面的燈火還亮著,似乎通宵達旦的紙醉金謎后,一切回歸恬靜。 這棟樓很有意思,木制的樓梯、過道、陽臺和窗臺均建在石墻外,好象是外掛的,吸引我們大家紛紛爬上走下經(jīng)歷一番。據(jù)說內(nèi)有各種藝術家、作曲家和電影制作人經(jīng)營、制作和展示一些亞美尼亞的傳統(tǒng)文化。 我冒昧敲開其中的一扇門,見到一位陶藝家正在工作,墻上和桌上都是他所制作的藝術品,有人物也有動物,活潑可愛,栩栩如生。在得知我的請求后,他欣然同意我照了兩張像。 這是一對青年男女的彩陶,男的手捧一幢房子,女的手捧一顆愛心,看樣子互相愛慕,即將走上婚姻的神圣殿堂,蠻有傳統(tǒng)文化意思的。<br> 然后,我們的大巴在崎嶇的山路上疾駛了不少時辰,到達崇山峻嶺間的一所農(nóng)家吃午飯。 飯菜一如前兩天的烹飪,倒是周圍起伏的山巒和綠色的草地像一幅幅絕美的“大片”展現(xiàn)在眼前,令我們心曠神怡,讓我們拍不釋手,感覺不要太好哦! 午飯后,我們前往附近的【哈格帕特修道院】參觀,這是一片龐大的建筑群,包括教堂、藏書樓、畫室等建筑,始建于10世紀巴格拉托尼王朝時期。經(jīng)過多次修復和擴建后,融入了拜占庭與高加索地區(qū)固有的建筑風格,從而形成了不對稱但緊湊的布局,1996年被列入《世界遺產(chǎn)目錄》。 首先我們?nèi)タ戳嗽簝?nèi)最著名的十字架和藏書樓。這座十字架年代最早、雕琢最精、圖案最豐富,是修道院的鎮(zhèn)院之寶。 這就是當時的藏書樓,地上一個個洞內(nèi)曾珍藏超過10,000份珍貴手稿,是亞美尼亞手抄本藝術的搖籃。修士們運用礦物顏料和羊皮紙,精心抄寫下眾多經(jīng)典著作,涵蓋了神學、醫(yī)學及天文學等多個領域。最為人所知的當屬《哈格帕特福音書》,其以金箔與琺瑯為裝飾,熠熠生輝,現(xiàn)藏于埃里溫手稿館中。 右邊是一道高大的石頭拱廊,氣勢恢宏,拍照可以框入群山和綠草,成為參觀修道院的一大景致。 這是哈圖姆揚鐘樓,它以7根圓柱支撐起尖形屋頂,三角墻下則對稱地開設著窗戶,四面角內(nèi)凹處精心雕刻著塞爾柱式圖案,墻面則裝飾著大小不一的十字架,十分精致,不僅展現(xiàn)了其防御功能,更融入了禮拜的宗教儀式。 根據(jù)夏導的建議,我獨自來到這個角度觀賞整個建筑群。令我深感震撼的是這里可以體驗出幾何美學的韻律:建筑群巧妙地順應山勢,與周圍的梯田和古堡遺址相互呼應,錯落有致,共同構(gòu)成了一幅和諧美妙的畫卷。 進入大廳,高大的穹頂設計堪稱中世紀基督教建筑的典范之作。雖然四周的壁畫已經(jīng)歷了歲月的洗禮,顯得斑駁陸離,但它們卻是研究亞美尼亞中世紀藝術與宗教的寶貴財富。這些壁畫深受拜占庭藝術風格的影響,線條顯得粗獷有力,色彩則主要采用紅色、赭色和金色,營造出一種莊嚴肅穆的氛圍。 這個大廳全部都由大小不一石塊構(gòu)建,相當不易。建筑,被譽為凝固的音樂、立體的畫、無形的詩和石頭寫成的史書,由此,探索建筑的奧秘,仿佛是在聆聽一首流動的交響樂。 哈格帕特修道院宛如一部巨石雕琢的史詩,靜謐地佇立在亞美尼亞北部高原黛博德峽谷的懸崖之畔,代表著中世紀高加索地區(qū)建筑藝術與精神智慧的最高成就。這片土地也證明:真正的文明,不在于征服的疆域,而在于將破碎的時光編織成永恒的詩篇。 在即將離開的那一刻,我走到停車場最遠的地方想拍一張修道院的全景,無奈高度不夠,我只好爬上路邊的一塊石頭,在搖晃中勉強拍下這張照片,以表達內(nèi)心的愿望:“巖石在時光沖刷下碎裂,信仰卻在石縫中永生”——每塊石頭都銘刻著亞美尼亞的苦難與精神永恒。<br>再見了亞美尼亞,再見了夏導!<br> 翻越山巒,穿越峽谷,我們最終到達了邊境,經(jīng)過了漫長的過關檢查和等待,我們來到了此行的第二個國家——格魯吉亞。當?shù)氐膶в螣崆榇?,一路講解滔滔不絕,不一會兒就到了第比利斯,在市中心廣場下車后,她帶著我們走向河岸的懸崖餐廳就餐。 這是廣場邊的綠地和城墻,中間樹立的一塊水泥板來自倒塌的柏林墻,它見證著前蘇聯(lián)解體以及東西德合并的歷史事件。 張導安排的懸崖餐廳很有特色,一是食材豐富,二是歌手駐唱,三是窗外美景,我們一邊吃飯一邊拍照,開心不已。 <p class="ql-block">這是邵老師為我們幾個吃飯時拍攝的視頻,環(huán)境優(yōu)雅可見一斑。謝謝邵老師!</p> 窗外的風景如畫,特別是黃昏的陽光給整個景色抹上了一層暖色調(diào),整個城市看上去非常溫馨靚麗。 再往下看,第比利斯的市河——庫拉河靜靜地流淌著,偶爾有零星的游船劃來,給畫面帶來動感,十分難得。 晚飯后,我看光線不錯,便提前出門閑逛,這是路邊的一家紀念品商店,后面是一座小教堂,夕陽下的建筑格外奪人眼球。 我推門入內(nèi),不見人影,卻發(fā)現(xiàn)建筑典雅,壁畫精致,遂拍了張照,回頭看見神父進來,趕緊打個招呼退出。這里的人文環(huán)境太好了! <p class="ql-block">回大巴的路上,經(jīng)過路邊的小店,吃的喝的應有盡有,有暖陽夕照,有張導服務,愿我們余下的行程順利圓滿,愿我們每一位行者身體健康!</p><p class="ql-block">上篇完。</p><p class="ql-block">謝謝觀看!</p><p class="ql-block">2025.07.06</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