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六月二號上午乘高鐵離開長春市,一小時十分的車程就到了沈陽市。閨女選擇入住漢庭沈陽中街故宮酒店,主要是方便去觀賞沈陽故宮。</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沈陽故宮,又稱盛京皇宮,位于沈陽市沈河區(qū),為清朝初期的皇宮。沈陽故宮始建于清太祖天命十年(公元1625年),建成于清崇德元年(公元1636年)??傉嫉孛娣e63272平方米,建筑面積18968平方米。它是中國僅存的兩大皇家宮殿建筑群之一,也是中國關(guān)外唯一的一座皇家建筑群。清朝遷都北京后,故宮被稱作“陪都宮殿”、“留都宮殿”。后來稱為沈陽故宮。共經(jīng)歷努爾哈赤、皇太極、乾隆三個建造時期,歷時158年。建筑100余座、500余間。入關(guān)以后,康熙、乾隆、嘉慶、道光,相繼十次“東巡”時作為駐蹕所在。1961年3月4日,沈陽故宮被國務(wù)院公布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hù)單位。2004年7月1日,第28屆世界遺產(chǎn)委員會批準(zhǔn)沈陽故宮,作為明清皇宮文化遺產(chǎn)擴(kuò)展項目列入《世界遺產(chǎn)名錄》。(摘自網(wǎng)絡(luò))</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午飯過后,按照閨女的指點,我用了二十來分鐘時間就走到沈陽故宮的大清門。從崇政殿開始,把故宮中心部位的殿、宮、閣觀看了一遍。觀賞了御花園后往東,到鑾駕庫、大政殿及兩側(cè)的十個亭子景區(qū)后,就感覺累了,但拍照還是挺仔細(xì)的。這時已經(jīng)快六點、得抓緊了。光考慮時間沒注意景點,西邊遺漏了幾個地方?jīng)]去。心里想著第二天再去。結(jié)果第二天陪家人逛故宮的時候又漏了,就留點遺憾吧。我們在盛京百貨四樓的觀景臺,還俯瞰了沈陽故宮的全貌。</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六月四日下午,我們乘高鐵離開沈陽返回北京。</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崇政殿,</b><span style="font-size:18px;">是沈陽故宮的正殿,俗稱“金鑾殿”,建于公元1627-1635年間,是清太宗皇太極處理政務(wù)、接見使臣及舉行重大典禮的核心場所,1636年后金改國號“大清”的儀式即在此舉行。清遷都北京后皇帝東巡?盛京祭陵禮成,亦于此舉行隆重慶典。(摘自網(wǎng)絡(luò))</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翔鳳閣,原建于崇政殿北,乾隆八年(公元1743年),清高宗東巡盛京后命建于此,為收藏行宮御用器皿、書畫、珍玩等陳設(shè)物品之所。</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飛龍閣,是飛龍閣位于崇政殿前東側(cè),共有兩層十間,是沈陽故宮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飛龍閣內(nèi)上層曾用于存放清歷朝皇帝所用的武備,包括弓箭、鞍轡、甲胄、刀劍等,這些物品從太宗朝至穆宗(同治)朝共有4000多件,大多數(shù)是乾隆至光緒年間從北京運(yùn)來的?1。飛龍閣下層則收藏了從北京運(yùn)來的古代青銅器,包括商、周、漢、唐歷朝的鼎、彝、盂、盤、卣、爵、觚、鐘等共800件,這些青銅器按編號存放在13座大柜中。</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東七間房,始建于清太宗皇太極時期(公元1627—1643年),乾隆十一至十三年改建,是清代盛京宮殿中收貯宮廷瓷器的庫房。(摘自網(wǎng)絡(luò))</span></p> <p class="ql-block">霞倚樓,建于乾隆十一至十三年(公元1746–1748年),用于存貯宮內(nèi)備用物品器具。(摘自網(wǎng)絡(luò))</p> <p class="ql-block">協(xié)中齋,建于乾隆十一至十三年(公元1746–1748年),用于存貯宮內(nèi)備用物品器具。(摘自網(wǎng)絡(luò))</p> <p class="ql-block">師善齋,是乾隆十一年(公元1746年)始建、1748年落成的建筑,最初作為讀書場所和備用雜物庫房使用,現(xiàn)為陳列琺瑯器及舉辦書畫展的重要空間。?</p> <p class="ql-block">日華樓,位于沈陽故宮崇政殿北側(cè),與霞綺樓、師善齋、協(xié)中齋并列,屬于清乾隆時期增建的高臺建筑群的一部分。(摘自網(wǎng)絡(luò))</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鳳凰樓,</b><span style="font-size:18px;">位于沈陽故宮中路,是沈陽故宮的標(biāo)志性建筑,也是盛京八景之一。始建于后金天聰年間(公元1627–1625年),距今已有近400年歷史,是皇太極及后妃議事、讀書、小憩和宴會之所。此樓高三層,建在4米高的青磚臺基上,三滴水歇山式圍廊,頂鋪黃琉璃瓦,鑲綠剪邊,氣勢恢宏。登上鳳凰樓,可鳥瞰全城,盡賞盛京美景。乾隆帝還曾御筆親題“紫氣東來”匾,懸掛于樓內(nèi),更是增添了其歷史文化底蘊(yùn)。清遷都北京后,樓內(nèi)曾收貯清代帝王像及御寶等。(摘自網(wǎng)絡(luò))</span></p> <p class="ql-block">永福宮,位于建筑群的西南端,為清太宗皇太極的莊妃(孝莊文皇后)布木布泰的寢宮,因其歷史地位和莊妃的政治影響力而成為沈陽故宮最具傳奇色彩的宮殿?。??(摘自網(wǎng)絡(luò))</p> <p class="ql-block">麟趾宮,建于天聰年間(1627—1635年),定名于崇德元年(1636年),是沈陽故宮中路建筑群的核心部分之一,與關(guān)雎宮、衍慶宮、永福宮等共同構(gòu)成高臺上的宮院區(qū)域。麟趾宮曾為皇太極貴妃娜木鐘(博爾濟(jì)吉特氏)的寢宮。娜木鐘原為蒙古察哈爾部林丹汗的囊囊太后,歸降后金后被納入后宮,封為西宮貴妃,其居所因此得名“麟趾宮”。??(摘自網(wǎng)絡(luò))</p> <p class="ql-block"><b>清寧宮?,</b>是清朝早期皇宮的核心建筑之一,位于沈陽故宮中路建筑群的最北端,是皇太極與皇后博爾濟(jì)吉特氏的寢宮。(摘自網(wǎng)絡(luò))</p> <p class="ql-block">索倫桿,是滿族祭祀時使用的神桿,主要用于祭天和供奉烏鴉,具有重要的宗教和文化意義?。其頂端設(shè)有錫斗,放置碎米和豬內(nèi)臟以飼“神鴉”,這一習(xí)俗源于滿族“烏鴉救祖”的傳說,并延續(xù)至清代宮廷。??</p> <p class="ql-block">后花園,是清寧宮后的附屬園林,原名“后苑”或“御花園”,兼具實用與休閑功能,現(xiàn)存碾房、磨房、涼亭等建筑,并種植四季花卉,是清代宮廷生活的重要場所。?后花園位于清寧宮后方,清代稱“后苑”或“御花園”,最初為宮廷提供御膳服務(wù),設(shè)有碾房、磨房及28間糧倉(康熙年間建),用于儲存皇糧。(摘自網(wǎng)絡(luò))</p> <p class="ql-block">頤和殿,建于乾隆十一年至十三年(公元1746–1748年),是皇太后住蹕盛京宮殿召見王公官員女眷之所。(摘自網(wǎng)絡(luò))</p> <p class="ql-block">介祉宮,建于乾隆十一至十三年(公元1746–1748年),東稍間為皇太后暫住盛京期間的寢宮。清帝攜太后東巡駐蹕盛京宮殿,每日率妃嬪到此向皇太后問安。(摘自網(wǎng)絡(luò))</p> <p class="ql-block">敬典閣,是清代皇室存放玉牒(皇家宗譜)的專用建筑,建于乾隆十一年至十三年(1746-1748年,是盛京皇宮內(nèi)收藏《玉牒》之所,玉蝶是愛新覺羅皇族的宗譜,清代??順治十八年(公元1661年)首次編寫皇室宗譜,此后每十年纂修一次,自乾隆朝起,每次修成《玉牒》后,即運(yùn)送一份至此收藏。(摘自網(wǎng)絡(luò))</p> <p class="ql-block">文溯閣,是沈陽故宮一座清代皇家藏書樓。清乾隆四十七年(公元1782年,一說1783年)5月,文溯閣全部工程竣工,《四庫全書》與《欽定古今圖書集成》入藏。文溯閣仿照明代寧波天一閣而建造,前有戲臺、嘉南堂,后有仰熙齋,齋后為九間房,其中有芍藥圈、梧桐院等。文溯閣主體建筑外觀兩層,實為三層,每層六間,取自“天一生水,地六成之”之說。文溯閣整個建筑為重檐硬山式,裝飾色彩以冷色為主調(diào),上邊蓋黑色琉璃瓦加綠剪邊,所有的門、窗、柱都漆成綠色。(摘自網(wǎng)絡(luò))</p> <p class="ql-block">沈陽故宮文溯閣碑亭,建于乾隆四十七年至四十八年(公元1872–1873年),內(nèi)置滿、漢文合璧石碑,碑刻正面鐫刻著乾隆御筆親書的《文溯閣記》,翔實記載了文溯閣的營建始末、建筑規(guī)制以及《四庫全書》的入藏淵源;碑刻背面則是乾隆所作的《宋孝宗論》,兩篇御制文不僅彰顯了清代皇家碑刻的藝術(shù)風(fēng)范,更以文獻(xiàn)形式留存了《四庫全書》的歷史脈絡(luò),是研究清代宮廷文化、典籍收藏制度的重要實物遺存。(摘自網(wǎng)絡(luò))</p> <p class="ql-block">戲臺,位于故宮西路建筑群,始建于乾隆四十六至四十八年(1781-1783年),是清代皇帝東巡時賞戲的專用場所。(摘自網(wǎng)絡(luò))</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大政殿,位于沈陽故宮東路中軸線北端,俗稱“八角殿”,初名“大衙門”,1636年改稱“篤恭殿”康熙年間定名“大政殿”。是沈陽故宮博物院標(biāo)志性建筑。</span>大政殿是清太祖努爾哈赤于1625年營建的核心宮殿,為八角重檐攢尖式建筑,兼具滿族特色與漢藏蒙藝術(shù)融合,是清初舉行登基、慶典及議政的重要場所。?</p> <p class="ql-block"><b>十王亭,</b>始建于清太祖 努爾哈赤 時期(公元1625年),是清初八旗各主旗貝勒、大臣議政及處理政務(wù)的場所。十王亭位于大政殿兩側(cè),呈八字形排列,是滿族八旗制度在宮殿建筑中的體現(xiàn)?。東側(cè)五亭由北往南依次為左翼王亭、鑲黃旗亭、正白旗亭、鑲白旗亭、正藍(lán)旗亭;西側(cè)五亭依次為右翼王亭、正黃旗亭、正紅旗亭、鑲紅旗亭、鑲藍(lán)旗亭?。(摘自網(wǎng)絡(luò))</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沈陽故宮示意圖</b></p> <p class="ql-block">崇政殿前的小講解員</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盛京百貨四樓觀景臺拍到的故宮實景。</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