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沈陽,是我出生的地方。在我人生的前三十四年中,有二十四年是在這里度過,<span style="font-size:18px;">在這里生活,學(xué)習(xí),工作,歷練,成長。這次是從去年母親離世后第一次回來,也很有可能是最后的一次。所以零零碎碎、點點滴滴的回憶與厚重的傷感堆積在一起,讓我一直有些窒息。</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span></p> <p class="ql-block">三樓的這間舊屋,在過去的三十年里,是我每一次萬里奔波的終點。不管多晚,總是有一室溫暖的燈光,一碗熱騰騰的湯面在等著我。而這次,出租車停在了酒店。當(dāng)我安置好行李,來到這里時,再沒有燈光,再無人應(yīng)門……。</p> <p class="ql-block">此行最重要的事情是為我逝去的父母雙親掃墓。未能陪伴兩位老人度過最后的時光,是我最感遺憾、最感無奈的事情。稍有安慰的是老人們最后的安身之地依山傍水,秀美清凈。再無俗事煩擾,再無病痛折磨,祈愿老人們天堂安息!</p> <p class="ql-block">崇山路,黃河大街,泰山路,長江街,北陵大街……和女兒走在這些熟悉的街道,聽女兒絮絮叨念著和姥姥姥爺曾經(jīng)的故事:飯后牽手散步,北陵河邊釣魚,遼歌大院穿行,老干部處唱歌,門球場比賽,檢查院開會,樂購的小吃,菜市場的新鮮蔬菜,千盛的老蛋糕,大東副食的麻花,吃撐了爬天橋消食……當(dāng)女兒從天橋上走下來的時候,我清楚地看到了她濕潤的眼眶,橋還在,可橋邊不會再有等待她的姥姥姥爺。</p> <p class="ql-block"> 想當(dāng)年,我家住沈陽北部的皇姑區(qū)北陵公園附近,工作在南部的和平區(qū)南湖旁邊。一南一北,每天騎車上下班,有近兩個小時在路上。那時候,還沒有地鐵,3路無軌電車已改成3路公共汽車。如今已經(jīng)沒有膽量再在這里騎自行車了,3路車也不知道是否還是以前的路線。于是試著步行重走上班路,可惜體力不支,只走了一半。邊走邊嘆,感嘆這時光流逝的太快,感嘆這景物變化的太大,<span style="font-size:18px;">感嘆這物不是人亦非,</span>感嘆這感嘆已漂泊無依,無處安放。</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 25, 25);">此次回鄉(xiāng),正趕上女兒生日。在當(dāng)年出生的醫(yī)院門前照張像留念。當(dāng)年被姥姥抱著出院的小嬰兒如今已是這般模樣。</span></p> <p class="ql-block">遼寧大廈,在我小的時候就是神殿一般的存在。好多次走過這里,都好奇里面到底是什么模樣。這次我和女兒下榻這里,也算是了卻了我心中的一個小小心愿。</p> <p class="ql-block">沈陽的小吃也是令人念念不忘的。中街大果,溝幫子燒雞,中街烤串,現(xiàn)烀的苞米,經(jīng)典早餐油條、豆腐腦、油炸糕,帶女兒試一下路邊攤,伴著叫賣聲吃喝,煙火氣十足,吃的是情,咽的是念。</p> <p class="ql-block">沈陽站,太原街,中街都是曾經(jīng)的繁華去處,如今已不是舊時容顏。中街還稍顯興旺,而太原街則行人寥寥,冷寂蕭條。時事難料,三十年變遷“眼看他起朱樓,眼看他宴賓客,眼看他樓塌了”,不十分貼切但也有點意思。</p> <p class="ql-block">每次回來,老媽總說: “上車餃子下車面一定要有’’。這次,“李先生的面’’和“王厚元的餃子’’ 都有。盡管不再有媽媽的味道,但媽媽的心愿,媽媽的祝福都在里面。天堂里的父母,你們盡可安心,一切的一切我都懂得,一切的一切都永在心中。</p> <p class="ql-block">六天的行程,有老同學(xué)的細(xì)致指導(dǎo),更有亦友亦兄的鄰家兄嫂相陪相助,細(xì)心照顧,諸事順利,感恩感謝??!本溪水洞的美麗,小市羊湯的美味,西塔烤肉的美好,時鮮水果的馨香都為這短暫的旅程增添了許多難忘的溫暖和樂趣。有你們真好!</p> <p class="ql-block">注銷了戶口,從此不再是這里的居民;放棄了父母遺產(chǎn)的繼承,從此不再有牽絆。這一次,是重逢也是告別。此一去,這里不再有家,不再是家鄉(xiāng),而只是故鄉(xiāng),故去的家鄉(xiāng)而已。吾心祈盼,唯愿這零零碎碎的記憶長存。</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