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石與人有著千絲萬縷的關系,更是有著許多的不解之緣,從古至今,都有賞石玩石的傳統(tǒng),石文化也是貫穿中華上下五千年,源遠流長。觀賞石千百年來,一直深受文人雅士的喜愛,形成了一種穩(wěn)定的文化形態(tài),它們都有著豐富的文化沉淀,這就是所謂的“賞石藝術”,并蘊含了獨特的美學特征。渾然天成的自然美,似與不似之間的神似美,引人入勝的意境美和“石不能言最可人”的精神美。</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孔子曰:“仁者樂山,智者樂水,仁智兼者樂石”。足以說明中國的先賢很早便賦予了石頭獨有的審美情趣,將傳統(tǒng)的石文化升華成為了極具美學意境的賞石文化,并與其他形式的藝術彼此揉合,相映生輝。</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石頭是有形的,文化是無形的,有形的觀賞石只有附上無形的文化之后,才會變得有內涵,有品位。雖然石頭沉重冰涼,甚至有時很不起眼,但你只要注意發(fā)現,從古至今,一種文化能延續(xù)幾千年,而不間斷,必有它的道理。石頭正是無時無刻不在體現它的內涵價值, 體現它的自然美,體現他的藝術與文化,才能使之一直流傳至今。</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很多人喜歡石頭,只是單方面的喜歡它的外在美,畢竟美的東西容易引起人注意,而真正喜歡石頭的人,懂石頭的人,更在意它的內涵。一塊石頭美固然重要,更重要的是有能讓人引發(fā)冥想的內在。通常,每個人都能感受幾分賞石外在的美,只是感受的強度不同。賞石人都是以天為敬、崇尚自然、渴望回歸之人,也正是只有深入的解讀和感悟奇石之美,讓內心與自然產生冥想鏈接,才能追求更好的生命夢想。</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當我們在審視與接觸奇石時,一般都會從弟學的角度去認識它,從美學的角度去鑒賞它,從文學的角度去描寫它,從哲學的角度去思考它,盡管他猶如一本無字天書,有很多奧妙無法解讀,讓人感到不可思議,卻又神奇和充滿奧妙,但我們始終不會停止發(fā)現的腳步,因為發(fā)現是玩石的真道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發(fā)現則是需要用眼睛去觀察,用內心去感受。石頭的美,美在自然,妙在天成,美在文化,博大精深。我喜歡觀賞石,觀賞石將百里之勢濃縮于咫尺之間。在賞玩的過程中,我們可以與石相視,石我一體,石我交融,可以暫時忘卻生活、工作的壓力與煩惱而獲得片刻的平和,從石中感悟世界,感悟人生,沉淀時光,寧靜內心。</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石頭記載著自然歷史的滄桑變故,是大自然的藝術、大自然的奇觀,是大自然賦予人類獨一無二的財富。它們的美是與生俱來的潛在。玩石最大的樂趣就是欣賞奇石之美,發(fā)現之美。石頭的美在于內斂,人的美在于修身。奇石集美于一體,有歲月的痕跡和豐富的人文內涵,也正是只有真正的解讀它們,才能來一場人與自然的對話,從而達到凈化心靈、修身養(yǎng)性的最高境界。也正是只有了解它們,才能得到藝術的熏陶和美的享受,文化的灌溉。</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