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五一假期擔心人從眾沒敢出遠門,就近去了昆明北郊龍頭街棕皮營村的梁思成林徽因舊居,疫情期間閱讀岳南的《南渡北歸》后就知道昆明有此舊居,之后也曾去過,但因大門緊閉而未能一睹真容。這次得知梁林舊居從今年4月15日開始對公眾常態(tài)化開放,只需關(guān)注梁林舊居小程序提前預(yù)約即可成行,每周二下午大約2點以后有志愿者公益講解。</p><p class="ql-block">我們那天正好碰上那位老師來講解,前后講了差不多1個小時左右,講得很不錯,老師對梁思成林徽因的情況非常熟悉,許多故事信手拈來、娓娓道出,老師笑說她是梁林的粉絲,還建議大家有機會去四川宜賓李莊看看,因為梁林在李莊住了近6年。</p><p class="ql-block">舊居參觀中得知梁思成林徽因夫婦1938年1月隨中國營造學社遷來昆明,留昆期間自行設(shè)計建造了這座平房,采用租地建房,并約定5年后房子歸原主所有,這是梁林夫婦一生為自己設(shè)計建造的唯一的房屋。1939年中開始修建,1940年5月建成入住后,當年11月底就隨營造學社搬去了四川的李莊,雖然她們只在這里住了短短的6個月,但卻是夫婦二人傾其所有的心血之作,并給他們留下了美好的印象,林徽因曾不無夸耀地說:“有些方面它也有美觀舒適之處,我們都很喜歡它。”</p><p class="ql-block">舊居正房三間,坐西向東,正房后兩間附屬用房,中間隔一通道,自然形成一個小庭院。正房南側(cè)并排有一矮小耳房,為金岳霖先生出資并居住。想來也真是不容易,金先生當年在昆明西邊的西南聯(lián)大授課,兩地相距約15公里,遇到有課時,他要早上5:30就出發(fā),才趕得上開課時間。</p><p class="ql-block">整個房屋建筑面積130余平米。房屋風格為兩面坡青瓦頂、土木結(jié)構(gòu)一層平房。房屋的窗子面積特別大,這是因為梁林夫婦在歐美游歷受西方建筑理念的影響。客廳里面還設(shè)有壁爐,三間住房全部安裝了木地板,這樣的設(shè)計安排也是出于林徽因那時身患肺病畏寒怕濕的原因。灰瓦頂、土坯墻、花格窗、木地板……,這座平房雖不算豪華,但選址、設(shè)計、監(jiān)造顯示出主人即借鑒當?shù)貍鹘y(tǒng)民居“一顆印”的風格又融合了西方先進的建筑理念。</p><p class="ql-block">梁林夫婦留昆期間,于1938年秋冬之際調(diào)查測繪了昆明與其近郊,楚雄,大理,麗江,鶴慶,姚安,安寧等地的多處古代建筑場所,包括昆明的民居,對“一顆印”開展研究。他們在昆明調(diào)查測繪的有圓通寺、土主廟、建水會館、東寺塔、西寺塔、真慶觀、筇竹寺等古建筑,所幸這些建筑今天大都保留了下來。</p><p class="ql-block">1939年9月至1940年2月,梁思成和劉敦楨率隊調(diào)查測繪了四川、西康35縣的古建筑達730余項。林徽因守昆操持家務(wù),同時整理、研究調(diào)查測繪資料,并為云南大學設(shè)計了女生宿舍“映秋院”。</p><p class="ql-block">舊居中有少量的家具和照片,并擺放有一些展板,內(nèi)容包括梁林夫婦自7.7盧溝橋事變后,從北京一路顛沛流離、輾轉(zhuǎn)來昆并租住自建房屋的介紹,還展示了林徽因在昆明先后寫下的詩作《除夕看花》、《茶鋪》、《小樓》和散文《彼此》等作品。</p> <p class="ql-block">在參觀了昆明的梁林故居后不久,我乘興坐高鐵4個半小時到四川宜賓,再打車半小時即到達李莊,參觀了營造學社陳列館、舊址,同濟大學工學院、醫(yī)學院,戰(zhàn)時新聞社、中央博物院籌備處等舊址,以及新建成的李莊文化抗戰(zhàn)博物館,前后轉(zhuǎn)了2天,住在李莊中碼頭附近的一個酒店,窗外就可以看到長江緩緩流過。當?shù)氐牟宛^都很不錯,味美價廉,其中的“留芬飯店”是當年在李莊的老師學生們偶爾去打牙祭的好去處。</p><p class="ql-block">梁林在李莊的舊居就在營造學社舊址中,辦公和住宿在一起,一座狹長的平房內(nèi)隔有不少房間,住有梁思成一家(梁林夫婦、一雙兒女及林徽因母親)、劉敦楨一家以及王世襄、葉仲璣、盧繩、羅哲文等幾個就職于學社的單身漢,由于輾轉(zhuǎn)旅途勞累和戰(zhàn)時的清苦操勞,加之李莊瀕臨長江較為潮濕,林徽因舊疾復(fù)發(fā),1941年開始長期患病,在李莊的近6年幾乎都生活在病榻上,兒子梁從誡曾回憶說:“人人都說林徽因是個美麗的女子,對我來說,母親是一個長期臥病的病人,而且有的時候脾氣很急躁”。在那樣艱苦的環(huán)境下,梁思成則致力于四川當?shù)氐墓沤ㄖ{(diào)查及《中國建筑史》、《圖像中國建筑史》的寫作。在參觀中看到梁思成先生對山西佛光寺大殿及祖師塔的手繪圖不僅嘆為觀止,精細如印刷品。</p><p class="ql-block">梁思成和林徽因都是民國時代接受過中國傳統(tǒng)和西方雙重教育的知識分子,梁思成作為梁啟超的大公子,在父親的規(guī)劃安排下,一生從事建筑學研究,留學歸國后,先后創(chuàng)立了東北大學、清華大學建筑系,1946年梁赴美前往耶魯大學擔任客座教授,是第一位在世界舞臺宣講中國建筑歷史的中國學者,也是1947年興建聯(lián)合國總部大廈的設(shè)計團隊中唯一的中國代表。而林徽因更是那個時代才貌雙全的佼佼者,1924年林徽因與梁思成共赴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時,因當時的建筑系不收女生,林只得報考了賓大美術(shù)學院美術(shù)系,不過她卻以選修的方式以優(yōu)異的成績完成了大部分建筑課程,去年5月,賓西法尼亞補授了林徽因建筑學士學位,這場延遲了百年補授告訴大家:林徽因先生是一位卓越、優(yōu)秀、名副其實的建筑師。從賓大畢業(yè)后,她又轉(zhuǎn)入耶魯大學進修了半年的舞臺美術(shù)設(shè)計。她寫給兒子的《你是人間四月天》傳唱至今而不衰,她還參與設(shè)計了國徽、人民英雄紀念碑底座。林徽因一生的好友金岳霖在她去世追掉會所寫的挽聯(lián),“一身詩意千尋瀑,萬古人間四月天?!笨梢哉f是對她最簡潔、最詩意的評價。</p> <p class="ql-block">因事先未認真做功課,此行李莊漏去了距李莊營造學社舊址不過5公里的栗峰山莊(當年傅斯年領(lǐng)頭的史語所舊址及北大文科研究所舊址),還有2公里外的明代殿宇旋螺殿(木質(zhì)),這個遺憾只能留待以后來彌補啦。</p><p class="ql-block">李莊回來后,我還在B站搜看了央視8集紀錄片《梁思成與林徽因》,在感嘆梁林夫婦跌宕起伏的命運同時,也深為梁林夫婦和費正清費慰梅夫婦之間的友誼而感動,尤其是費慰梅用心至極尋找到梁思成當年丟失的手稿和繪圖,并將它們翻譯成英文在全世界出版,并且在她70多歲時,開始翻閱過去的信件,遍訪故地舊友,撰寫梁林夫婦的傳記,歷時十年,最終在費慰梅86歲高齡時,梁林的母校賓夕法尼亞大學出版社出版了她所作的傳記《梁思成和林徽因─一對探索中國建筑的伴侶》。</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