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在嘉興海鹽,老同事們的聚會活動結(jié)束,看春光明媚,還不想回家,搜索周邊景點,選擇距136公里左右的新昌大佛寺景區(qū),繼續(xù)游玩。</p> 新昌大佛寺景區(qū):六朝時期,這里是佛教中國化中心地,是高僧大德薈萃之所,也是天臺宗祖庭之一。<div>大佛寺內(nèi)依山開鑿的石窟彌勒大佛,距今有1500多年歷史,與之相鄰的千佛院內(nèi)有1075尊石佛。</div><div>近年來,景區(qū)內(nèi)相繼開發(fā)了佛心廣場、般若谷、佛國洞天、雙林石窟、木化石林、白云湖等特色景觀,景區(qū)游覽面積達(dá)3平方公里。</div> <p class="ql-block">從景區(qū)入口到佛心廣場,約1公里左右,很平整的林蔭大道,其實這段路走走還是挺好的,但現(xiàn)在是有車必坐車,5元/人到佛心廣場。</p> <p class="ql-block">佛心廣場牌坊</p><p class="ql-block">整個景區(qū)主要分成大佛寺、般若谷、佛山圣境、雙林石窟四大部分。</p><p class="ql-block">以佛心廣場為中心出發(fā)游覽,再返回佛心廣場。</p> <p class="ql-block">佛心廣場巖壁上鑄有高20米、寬13.5米的“佛”字,是弘一法師的手跡,巖壁下是巖石堆砌的“心”字。</p><p class="ql-block">高僧慧能說:“佛在我心中,自佛是真佛,自心若無佛,何處求真佛”。</p><p class="ql-block">佛心廣場由此而得名</p> 第1站:去大佛寺,佛心廣場→放生池→石城古剎→天王殿→大雄寶殿→新大雄寶殿→大悲閣,再原路返回至放生池。<div>大佛寺山門。</div> <p class="ql-block">放生池:山谷中的一池碧水。</p><p class="ql-block">這青山綠水,行走之間,舒適愜意。</p> 曇光尊者舍利塔:該塔為紀(jì)念曇光禪師開山業(yè)績,遷其骨殖,于1993年所建。 智者大師紀(jì)念塔:智者,即智覬(538~597年),是中國漢傳佛教最早創(chuàng)立的宗派——天臺宗創(chuàng)始祖。 <p class="ql-block">石城古剎牌坊:兩旁是宋代的石柱,楹聯(lián)“晉宋開山天臺門戶,齊梁造像越國敦煌”。</p><p class="ql-block">點明了大佛寺開山造像的久遠(yuǎn)歷史,也高度概括了石城佛教的淵源,地位和影響。</p> <p class="ql-block">天王殿:過石城古剎牌坊就是天王殿,然后就是長長的甬道。</p> <p class="ql-block">從天王殿→大佛寶殿,走一段長長的甬道,這在全國寺廟中,也是唯一的吧!</p><p class="ql-block">黃墻,石板路,很有佛韻。</p> <p class="ql-block">摩崖石刻,為歷代游歷大佛寺的名人志士所題。</p><p class="ql-block">“南無阿彌陀佛”六個大字,為清朝道光年間著名書法家涂鴻占所寫、呂喬槐所刻。</p> “面壁”二字,由北宋書法家米芾所題。<div>“面壁”含禪宗教義,是禪宗初祖達(dá)摩傳下的“心法”:“心如墻壁,可以入道”。明代中葉起,石城寺屬禪宗臨濟(jì)派,故刻“面壁”二字以傳祖師法門。</div> <p class="ql-block">大佛殿(大雄寶殿):依山崖而建,層層疊疊,內(nèi)有彌勒造像,鑿于齊永明四年,竣工于梁天監(jiān)十五年,即(公元485年~516年),距今已有1500多年。</p> <p class="ql-block">石窟彌勒佛高16米,兩膝相距10.6米,是我國早期石窟藝術(shù)在江南僅存的偉跡,譽為“江南第一大佛”。</p><p class="ql-block">大佛殿內(nèi)禁止拍照,拍一張大佛宣傳畫。</p> <p class="ql-block">新大雄寶殿:建于1994年,是目前寺院禮佛及做佛事的主要場所。</p><p class="ql-block">一個寺廟有兩座大雄寶殿,全國也是僅有的吧。</p> 大悲院; <p class="ql-block">原路返回佛心廣場,再經(jīng)過長長甬道時,感覺光影不錯,還有僧人掃地。</p> <p class="ql-block">前往般若谷景區(qū)。</p> <p class="ql-block">楓香林</p> 般若谷:原為明代地下采石場,經(jīng)精心設(shè)計,現(xiàn)改造成為一處反映大佛寺佛教文化歷史的著名景點。 棲光凈院:前身是“棲光寺”,為東晉高僧支遁于晚年所建,現(xiàn)在的建筑群由天王殿、三圣殿、鐘鼓樓、藏經(jīng)樓、講經(jīng)堂、茶禪一味堂和萬佛寶塔等組成,為2008年重建。 萬佛塔: <p class="ql-block">般若谷游覽結(jié)束,已經(jīng)是下午近5點鐘了,回到佛心廣場。</p><p class="ql-block">佛心素面館,一碗素面32元,料足味道不錯。</p> <p class="ql-block">景區(qū)工作人員下班了,從佛心廣場慢慢悠悠走回景區(qū)門口,這一路綠植,白云湖等景點,環(huán)境優(yōu)美,讓人心情舒暢。</p> 白云湖: <p class="ql-block">今晚住宿“白云山莊”,就在景區(qū)門口。</p><p class="ql-block">“白云幽臥處,不向世人傳”,一個融合佛教文化和茶道文化特色的主題酒店,悠然閑適。</p> <p class="ql-block">第二天上午;繼續(xù)游覽大佛寺景區(qū)的佛山圣境和雙林石窟景點。</p> 華嚴(yán)庵 <p class="ql-block">佛山圣境(露天彌勒),建造于世紀(jì)元年,整座山體宛如彌勒的身軀,自然山體,巧奪天工,山似一尊佛,佛似一座山。</p> <p class="ql-block">這些彌勒石雕像可愛</p> <p class="ql-block">羅漢洞:原名“蟠虎洞”,因洞口山崖像一只臥著的老虎而得名。據(jù)記載,這里是大佛寺開山祖師曇光法師在公元345年到大佛寺的第一站。</p><p class="ql-block">現(xiàn)石窟經(jīng)改造,用泥塑彩繪,建成形態(tài)各異,栩栩如生五百羅漢。</p> 城隍廟:始建于宋,于元、明、清曾多次修葺,1986年底從縣城西門遷建于此。<div>在南北中軸線上依次為山門、戲臺、前殿、后殿</div> 戲臺據(jù)實物鑒定,系明代建筑原物,江南已不多見。 后殿 廟內(nèi)陳列眾多新昌歷史文物,具有較高的文物價值。 <p class="ql-block">千佛禪院:為東晉高僧于法蘭、于法開師徒所創(chuàng)建,初名元化寺。南齊永明三年(公元485年)開窟造佛千余尊,改稱“千佛院”。</p> 千佛石窟,共有千余尊佛像,為南朝風(fēng)格,雖殘猶珍。 <p class="ql-block">千佛石窟</p> 雙林石窟:始建于2003年,包括明鏡湖、雙林疊瀑、臥佛殿和空中棧道等景點。<div>空中棧道:</div> <p class="ql-block">臥佛殿:臨崖而建,巍峨莊嚴(yán),單檐雙挑,斗拱精致,屬仿唐建筑風(fēng)格。</p><p class="ql-block">正殿石窟深31米,寬45米,利用原有山體雕成一尊長37米高9米的佛祖釋迦摩尼涅槃像,號稱“亞洲第一臥佛”。</p> <p class="ql-block">亞洲第一臥佛</p> 臥佛殿前左右崖壁雕有文殊和普賢石像。 <p class="ql-block">下山石階</p> 雙林亭 明鏡湖 佛手送福: 倒立和尚:該巖石如倒立和尚,光光的頭、眼睛、嘴巴清晰可見。<div>這位倒立的和尚名為僧淑,是大佛寺江南第一大佛的開鑿者之一。</div><div>傳說他曾在這里對正在鋸解巖石的仙童說道:“如果你們用草繩能鋸開巖石,我便倒立于此?!焙髞韼r石果真被鋸開,他圓寂后便成了倒立和尚。</div> 木化石林園:安放新昌“安溪--王家坪”地區(qū)挖掘出土的硅化木,有硅化木化石七大品種30多棵,年齡均在7000萬年至2億年,既是研究華東地區(qū)古氣候、地殼變遷和古生物史的重要資料,又有觀賞價值。 “越國敦煌”碑亭:“江南第一大佛”是石窟造像藝術(shù),藝術(shù)價值、文物價值可與敦煌莫高窟佛像媲美,又因新昌縣隸屬于紹興市,而紹興古稱越國,因此有“越國敦煌”之雅喻。<div>石碑高3.5米,寬約1.5米,正面碑陽鐫刻”越國敦煌",背面碑陰鐫刻劉勰撰寫的《梁建安王造剡山石城寺石像碑》,全文2280字,是研究南朝宗教、造佛及文學(xué)的寶貴文獻(xiàn),彌足珍貴。</div> <p class="ql-block">新昌大佛寺景區(qū),國家級風(fēng)景名勝景區(qū),國家地質(zhì)公園,景區(qū)內(nèi)名勝古跡眾多,文化內(nèi)涵豐富,植被茂盛,環(huán)境優(yōu)美,非常值得小住一游。</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