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徒步更多時候是一種修行。想要踏足的目的地,沿途的風景,只是修行路上的經(jīng)歷。重要的是走著走著,突然遇見了更好的那個自己。只有你去了,你走了,你才知道,原來你也是可以的?!薄铰谜? 本篇的背景音樂是《同一首歌》 (幾抹夕陽滿山秋——發(fā)云界附近的九鰍落湖) <p class="ql-block">因為有特殊工種經(jīng)歷,2003年五十五歲時就退休了。空閑之后,先是在各地閑游了九年,直至2012年才先后加入了新安江戶外俱樂部、建德市登山協(xié)會等組織。在人到黃昏的時候,選擇了戶外徒步和登山。</p> (美加邊境的尼亞加拉大瀑布) <p class="ql-block">起初,爬一天山腿腳要痛三天;一年之后,即使連續(xù)幾天重裝爬山,翌日早上基本上就恢復(fù)了。近十幾年,走過了數(shù)不清的徒步線路、攀爬過無數(shù)的大小山頭。2013年秋曾做過一個統(tǒng)計,那一年前十個月內(nèi)完成的,有同伴、有記錄的各種徒步穿越和登山線路里程之和超過了800公里。</p> (用腳步探索,用鏡頭記錄——鐵蹄峰,隊友三九攝) 戶外徒步一般是在野外或室外進行,空氣比室內(nèi)清新;而且隨著身體的移動,眼前的景物會不斷的變化,不會覺得單調(diào)。登山大多也是徒步(雖然強度有差別),因此覺得登山和徒步雖然走的是不同的路,唱的卻是“同一首歌”。 <p class="ql-block">(人過五十五,不分公和母。相約走一走,生命好享受。——2014杭州國際毅行大會某隊隊旗)</p> 有當?shù)卣畢⑴c的毅行活動組織較嚴密,有交通管制和后勤保障。一直比較喜歡這種相對安全的活動。 (2013年與建德登協(xié)隊友一起完成杭州國際毅行大會團體50公里。隊友攝) (氣溫36度時的2013淳安國際毅行徒步大會) (限時完成重裝50公里的獎牌和銀質(zhì)獎星) 只走適合自己技能與體能的線路,只背適合自己體能的行囊。竊以為判斷運動過量有兩個標準: 一是行程中或行程結(jié)束后感覺極度疲勞;二是第二天起床后感覺體能完全沒有恢復(fù)。過猶不及,運動過量對身體有傷害。 (累了就休息片刻。休整是為了走得更遠,很多運動損傷都是在極度疲勞時發(fā)生的。隊友攝) 有經(jīng)驗的領(lǐng)隊和山友會合理安排線路和行程,時間過于緊張的安排會透支大量體能。 <p class="ql-block">(在行程中一點一點地拋卻塵世間的煩惱。隊友 蓑笠翁攝)</p> 2014年秋,在沈子村-金頂-發(fā)云界穿越途中寫了幾句俚詩,大致描述出了穿越的過程——朝辭沈子村,金頂送黃昏。夕陽染荒草,入夜千帳燈。登高云霄近,崖底飛鷹輕。眺望發(fā)云界,山中秋已深。 (入夜千帳燈。武功山金頂,隊友三九攝) <p class="ql-block">(水千條山萬座, 我們曾走過,每一次相逢和笑臉都彼此銘刻——《同一首歌》的歌詞。武功山兩丘田,2019年兒童節(jié),隊友攝)</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武功山穿越是成熟的、相對安全的線路。道路寬闊而平緩的地段居多,基本上都是草甸間的泥土路,很松軟養(yǎng)腳,一直以來戶外事故很少。絕望坡至赤腳凹一段比較陡,路上大大小小的亂石也很多,有一次在赤腳凹遇見一個在絕望坡摔傷了腳雇人抬下山的山友。近幾年有部門(或許是單位、個人)做了善事,在絕望坡難走的地段路邊安裝了鐵管護欄,現(xiàn)在上下這一段省力多也安全多了。</p> (武功山赤腳凹) <p class="ql-block">戶外活動安全問題非常重要。2022年聽聞“船王”廣州老馬在船底頂出事時,曾在美篇《從船底頂說開去》中說:我是個穩(wěn)健的人,換一種說法,是一個膽小的人。自認為風險很大的、不適合自己的活動不參加;自己準備不充分或者領(lǐng)隊準備不充分的活動不參加; 途中遇到危險地段,能繞道則繞道,不能繞道就一定會用登山繩輔助;自認為沒能力過去的地方,寧可原路折返也不會冒險過去.....</p> (廬山,幡桿峰) (自認為力所不及的驢道,在遠處欣賞隊友攀爬也是一種選擇) (第二次從觀音橋-幡桿峰腳登廬山五老峰。隊友攝) <p class="ql-block">盡管膽小,但我至今仍熱愛徒步登山活動。究其原因,除了山野間有很多吸引人的因素之外,我一直認為,只要注意安全,在遠離塵囂的山野鄉(xiāng)間活動、在成熟的戶外線路上穿越,比站立或行走在車流穿梭的馬路邊要安全些。</p> (陪浮云,伴落日——船底頂) (船底頂羅新線上的亂石坡。隊友三思攝) <p class="ql-block">到荒野鄉(xiāng)村遠足,在花前月下露宿。往群山之巔觀景,從無字句處讀書。</p> (登頂清涼峰。隊友攝) (第二次五臺山大朝臺途中攝) (徒步途中與當?shù)剞r(nóng)民交流,隊友攝) 路走得多了,自然會有各種偶遇。我們的團隊曾在天山天池接受過新疆電視臺的采訪;大雪天在龍門石窟巧遇新華社記者,于是我們的合影登上了新華社的網(wǎng)站...... (新疆電視臺采訪新安江戶外俱樂部領(lǐng)隊蓑笠翁,鄙人臨時充當記者助手。隊友攝) (環(huán)北竿島途中巧遇媽祖日報的記者,熱心的記者翌日還送來了報紙) (建德石墨烯戶外組織的環(huán)北竿島徒步。隊友依夢攝) (璧山腳下的合影) 遇見過山頂?shù)目耧L吹塌不少帳篷,碰到過在路邊苦求山友備用鞋的姑娘......每次出行都會遇到不同的人,看見不同的風景,都會有不同的故事。 (艱辛的行走——“華東第二虐”千八線穿越) (行走在心靈之間。白云山,隊友蓑笠翁攝) (離凡塵很遠,離心靈很近。武功山風車口) <p class="ql-block">(相約而行長線群領(lǐng)隊三思登頂嵩山峻極峰)</p> “這佛光閃閃的高原,三步兩步便是天堂,卻仍有那么多人,因心事過重,而走不動?!薄獋}央嘉措 (岡仁波齊大本營的黃昏,隊友攝) (中印邊境上的班公湖) <p class="ql-block">近些年曾多次踏上西部的幾個高原,曾經(jīng)從海拔4000米左右徒步爬升到海拔4700米。當時慢慢的走,沒有疲勞的感覺和不適感。</p> (昆侖山口) (可以同時看到五座八千米以上雪峰的加烏拉山口,隊友攝) <p class="ql-block">(絨布寺上面的珠峰大本營附近。2021年,隊友蓑笠翁攝)</p> 2024年七十七虛歲時,歷時十二天完成了阿里大環(huán)線。 (古格王朝遺址) (從遺址頂部俯視) (阿里的風有時候會吹出京劇的味道?,斉杂哄e邊的高地上,隊友攝) <p class="ql-block">也許,倉央嘉措說的“因心事過重,而走不動”的人是指那些身體健康,卻一直莫名害怕上高原的人。建議可以先去海拔3000米左右的地方試試,“只有你去了,你走了,你才知道,原來你也是可以的”。其實是否會高反與年齡,體能等關(guān)系不大。曾在美篇《行走高原時應(yīng)對高反的一些措施》中說了一些高反的成因,供參考。</p> (行走在G315U型公路邊,2023年,隊友攝) <p class="ql-block">布袋和尚的《插秧偈》說:“手捏青苗種福田,低頭便見水中天。六根清凈方成道,后退原來是向前?!弊詈笠痪涮N含著哲理和禪機——有時候,退一步才能豁然開朗;有時候,后退其實就是向前。</p> (安徽擱船尖) 戶外運動的經(jīng)驗是逐步積累的,記得還是新驢時,一次登擱船尖光明頂,過了第十關(guān)朝圣門后沿著左邊的一條小道爬山了一個山坡,當回頭望見通往光明頂?shù)拇舐肪驮谏狡孪聲r,我們知道走錯路了。由于發(fā)現(xiàn)在山坡上的茅草叢中有一條通往光明頂方向的小路,于是眾人就抱著僥幸心理沿著小路向光明頂方向行進。 <p class="ql-block">(臨安三尖30公里穿越,試作《入塞*秋行》一首——好時光。秋風起、落葉黃。結(jié)伴去遠足,曉出背行囊。山亦長。路亦長。</p><p class="ql-block">步履匆匆送殘陽。霧如煙、月色迷茫。野花深處支營帳。食也香。夢也香。)</p> (建德登協(xié)組織的2019東、西天目山七尖穿越) (七尖穿越號稱“華東第一虐”。隊友攝) 事后才知道其實這條小路是通往光明頂后山的,此后的兩個多小時,我們就一直在光明頂后山轉(zhuǎn)悠,始終找不到通往光明頂?shù)穆?,直到近黃昏時才無奈地按原路返回。 (驢行途中的騎馬舞) <p class="ql-block">雖然此行沒順利登上光明頂,但收獲了兩個經(jīng)驗:一,野外如果有明確的道路,應(yīng)避免節(jié)外生枝走其它陌生的小路。二,野外爬山迷路時,應(yīng)該按原路退回到岔路口,再重新找正確的路線?!昂笸嗽瓉硎窍蚯啊?!</p><p class="ql-block">這些各種各樣的經(jīng)驗使我們在之后的戶外運動中受益匪淺。</p> (2024徒步虎跳峽高路,隊友攝) <p class="ql-block">(中虎跳168級勇士天梯,隊友攝)</p> (扎尕那,洛克平臺上俯視) 仔細揣摩了“運動”二字——“運”是在云邊走路,“動”是在云邊發(fā)力。 (隊友三九攝) (在云邊行走) <p class="ql-block">高處才有云,而且一般高山上植被豐富,空氣比較清純。前幾年霧霾嚴重時,杭州市曾用高空氣球做過一項測試,結(jié)果發(fā)現(xiàn)氣球上升到1000米以上時,霧霾才開始逐漸減少。</p> 時不時到山上去洗洗肺,受益無窮! (云下是人間,云上是仙界) <p class="ql-block">零零散散地寫了這些,記錄下來方便以后回憶。此外,對那些擔心我的親友是一種應(yīng)答、一種解釋,一種表示感激的方式。對那些退休后有空閑、沒什么大病的朋友、是選擇活動方式時的參考。</p> <p class="ql-block">(太白山頂峰拔仙臺到山腳的幾條線路是鰲太穿越的一段尾巴。隊友攝)</p> (隊友攝) <p class="ql-block">寫作的過程也是愉快的回憶過程,但對那些曾經(jīng)鼓勵、幫助過我的朋友;對那些曾一起疲累、一起愉悅過的隊友們的感恩之情卻無以言表,唯有銘記于心!</p> (山中問道,隊友攝) 唐代李翱有一首著名的“問道詩”:練得身形似鶴形, 千株松下兩函經(jīng)。我來問道無余說,云在青天水在瓶。但愿我們在每一趟行程結(jié)束時,都能對“云在青天水在瓶”的含義有新的認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