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2024年3月6日《書法導(dǎo)報》刊登了《對顏真卿書法學(xué)習(xí)的一些認識和體悟》,全文如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顏真卿是繼書圣王羲之之后,唐代尚法書風(fēng)的代表人物,他在繼承傳統(tǒng)書法的基礎(chǔ)上,開拓了中國書法的正大氣象,實現(xiàn)了寬博和含蓄的和諧統(tǒng)一,完成了壯美、雄渾的書體創(chuàng)新,形成了清雄和端莊的書風(fēng),彰顯出忠烈高尚的人格魅力,成為書品與人格完美合一的“亞圣”,而顏真卿書法無疑成為后世書家學(xué)習(xí)和崇仰的重要精神資源和新的源泉動力。</p> <p class="ql-block">一、書學(xué)歷程</p><p class="ql-block"> (一)幼承家傳;顏真卿出生于公元709年,字清臣,官至太子太師,封爵為魯郡開國公,世稱“顏魯公”。據(jù)顏真卿的《顏氏家廟碑》記載顏氏的祖先出自顓頊高陽氏之孫祝融,多在魯國為官,顏真卿的始祖是顏回,為孔子的七十二弟子中最賢的一位,曹魏時期徙居瑯邪孝悌里。從十三世祖顏含跟隨晉元帝司馬睿渡江移居到建康上元開始,歷時七世而成為江南的望族,一直延續(xù)到北齊?!?】五世祖顏之推在北齊任職,先后出任給事黃門待郎、待詔文林館和平原郡太守,到隋朝時期任東宮學(xué)士,精文字學(xué)、音韻學(xué)等,著有《顏氏家訓(xùn)》二十篇,主要敘述立身治家之法和字書音訓(xùn),引用典故考正品判文章和書藝,文辭茂密,為歷代學(xué)者所尊信。高祖顏思魯率弟子前去迎接李淵入關(guān),官為秦王李世民的記室參軍,其子顏師古官至秘書監(jiān),后舉全族移居京兆長安縣敦化坊。【2】顏真卿的曾祖父顏勤禮和祖父顏昭甫,都擅長篆書、隸書和草書,父親顏惟貞和伯父顏元孫從小寄養(yǎng)在舅氏殷仲容家,一起授受殷氏筆法。顏直卿的伯父顏元孫,尤善書法,所著《干祿字書》影響十分廣遠,被尊為正字學(xué)的始祖。顏真卿的母親殷氏家族,與顏氏世結(jié)秦姻,顏真卿姑母顏真定為殷令德之孫、殷仲容從侄殷履直夫人,顏真卿長兄闕疑娶殷履直幼女,六兄幼輿又娶殷踐猷長女,加上顏真卿先妣為殷踐猷長妹,殷、顏表親婚煙自顏之推起有六代八人?!?】顏真卿四歲喪父,從小就隨母親寄居在京師通北坊的殷家,依靠舅舅家生活。顏真卿的舅舅殷踐猷是一個博學(xué)多才、無所不精的有名的人物,對顏真卿非常關(guān)心,要求也很是嚴格,從小就受到了家族的良好教育和熏陶。同時伯父顏元孫精究訓(xùn)詁,尤善書翰,在顏元孫的指教下致學(xué)于訓(xùn)詁與書法;姑母顏真定自顏真卿懂事后,便教其文字音韻,講解文章,不僅是親人的教誨,人才濟濟的父輩友人們時常來往顏家、殷家,往往耳濡目染,潛移默化,滋養(yǎng)了顏真卿的成長。</p> <p class="ql-block">(二)、中期守正求變、光耀千秋;顏真卿從45歲的《東方朔畫贊碑》開始求變,初顯清雄渾厚、開闊外拓的氣象,他采取篆隸厚重的用筆,外密內(nèi)疏,開創(chuàng)出一種自然壯美、渾厚寬博的風(fēng)貌。如錐畫沙圓轉(zhuǎn)藏鋒的篆籀筆法,經(jīng)過數(shù)年的錘煉,所作的《鮮于氏離堆記》與《郭家廟碑》,字內(nèi)精細而字外雄偉,豐腴圓滿,元氣渾然,章法上字距行距緊湊,飽滿有力。顏真卿在50歲左右,行草的創(chuàng)造達到藝術(shù)的高峰,史稱顏書“三稿”即《祭侄文稿》、《爭坐位稿》和《告伯父文稿》,其中《祭侄文稿》被后世贊為“天下第二行書”,這是顏真卿行草書的代表作,從開至尾,一共蘸了七次墨,滿紙酣暢淋漓,文筆神采飛揚,將家國情懷寄情于筆墨,將行草與篆籀筆法的完美結(jié)合,深得自然之妙,以真摯情感澆灌筆墨凝聚成不朽之作。而《爭座位帖》深得圓勁遒婉之妙,點畫凝重逸宕,豪邁流暢,線條橫斜曲直,妙韻疊出,彰顯出一股凜然不可侵犯的正氣,米芾在《寶章待訪錄》說:“字字意相聯(lián)屬飛動,詭形異狀,得于意外,世之顏行書第一書也?!薄?】阮元對此帖線條意蘊作了生動的譬喻:“《爭座位帖》如熔金出冶,隨地流走,元氣渾然?!薄?】從六十歲左右的《臧懷恪碑》和《麻姑仙壇記》等碑帖,風(fēng)格走向拙樸沉穩(wěn)、內(nèi)斂含蓄,捺則采用“蠶頭燕尾”的運筆,融篆籀之氣于楷法,寓奇逸于剛正,真可謂蒼莽沉雄,筋骨盡備,內(nèi)蘊宏博;而六十三歲的《大唐中興頌》、六十四歲的《八關(guān)齋報德記》、《宋璟碑》和《元結(jié)碑》,從磅礴威儀、渾厚豪放走向古雅清圓,儀態(tài)萬端,一次次將風(fēng)格面貌推向完美,走出了一條既跌宕起伏又踏實沉穩(wěn)的發(fā)展過程。公元765年寫的《乞米帖》,是顏真卿為官清廉、居家儉約生動寫照,顏真卿在擔(dān)任刑部尚書時,元載專政,俸祿厚外官而博京官,家境十分清苦,曾向李光進多次求助,在《乞米帖》中說:“拙于生事,舉家食粥,來已數(shù)月,今又磬竭,只益憂煎,輒恃深情,故令投告,惠及少米,實濟艱勤。”【6】雖然遭奸人誣陷、凄涼交臻,家貧無糧,到了乞米的地步,仍能不忘為國守政。 </p> <p class="ql-block"> ?。ㄈ┩砥谧z風(fēng),平和壯美:顏真卿晚年是以篆籀筆意為主的書體,對筆墨的內(nèi)在質(zhì)感的提煉達到了一定的高度,筆畫和筆畫之間是相互連貫生發(fā)出來的,有彈性的線條和緊密有序的布白中映射出他的人格魅力,處處可見他對于生活的感慨和對生命的贊美?!杜釋④娞奉佌媲溆谩岸囿w雜融”的方法巧妙地表達出裴旻在戰(zhàn)場上策馬嘶殺的英姿,作品中楷書顯得而渾厚雄健,行草顯得游龍飛舞,具有很強的沖擊力,清代何紹基感嘆:“余覓之十數(shù)年無可得,今忽睹之,不禁拍案叫絕?!薄?】《劉中使帖》是顏真卿晚年所寫的尺牘,該帖氣勢磅礴,筆力縱橫矯健,呈現(xiàn)出一股英氣豪爽之風(fēng)度,運筆流暢,一氣呵成,線條遒逸聯(lián)綿,飄逸灑脫。宋朱長文《續(xù)書斷》所評此帖:“點如墜石,畫如夏云,鉤如屈金,戈如發(fā)駑,縱橫有象,低昂有態(tài),自羲、獻以來未有如公者也”【8】而顏真卿的楷書在運用筆墨的動勢,將生命爛漫與篆籀氣象相契合,形成了兩種風(fēng)格:第一種是如屋漏痕的風(fēng)格,顏真卿在張旭筆法的基礎(chǔ)上總結(jié)出來的的自然而然、順勢、順筆、順手的筆法,用筆輕松自然,筆畫轉(zhuǎn)折沒有多余的動作,線條墨跡自然滲透流淌,書寫時強調(diào)毛筆的柔軟和自然的流淌,表現(xiàn)出多姿多彩的變化,如《元次山碑》、《顏勤禮碑》和墨跡《自書高身帖》。字距和行距之間大小跌宕起伏,錯落有致,黑白之間和筆畫粗細之間落差很大,有語言表達的字組意識,遠超常人想象;尤其是墨色的鮮活和豐富,強調(diào)筆墨揮灑,每個字的筆畫與筆畫之間是相互暢通成為一個道路,字與字之間,行與行之間道通為一整體,隨字變轉(zhuǎn),行行貫通,墨色通暢,既能做到書寫道路通暢還能保持獨立性。另一種是平和簡靜的書風(fēng),即師從張旭繼承的筆法,從篆書中吸取平動、中實、粗細變化不大的線條,毛筆像錐子,穩(wěn)定在一個平面上的平動狀態(tài),線與線的粗細落差變化不明顯,書寫時體現(xiàn)出筆畫堅實剛勁的篆籀筆意,把古典書法的真諦融入到書寫之中,平正中有險絕,每個字賦予一個生命,即規(guī)矩又有變化。其中《李玄靖碑》雄渾壯美,古雅清圓,幾乎每一個字都是筆方體圓,內(nèi)中變化豐富,章法排布與逐字之間的銜接都是相當精巧美妙的,字與字的牽連避讓全在筆意上得到發(fā)揮,從中看到顏真卿縱橫馳騁的草書書寫意味。而《顏家廟碑》,是顏真卿為其父親顏惟貞鐫立,此碑是雄強茂密的豐碑,界格方嚴,法書深刻,圓渾剛健、寬博厚重、平和儒雅的筆法達到了爐火純青的程度,在字的平正簡靜中又能夠體現(xiàn)出來它的變化,這種體現(xiàn)家族榮譽感的廟堂碑,更是人書相融、內(nèi)斂無華的正實寫照,為后人留下了最偉大的背影。</p> <p class="ql-block">二、在筆法傳承中的貢獻從魏晉到唐朝書法傳承中有著一套士族之間代代相互傳授的筆法秘笈,如褚遂良說:“良師不遇,歲月徒往,今之能者,時見一斑,忽不悟者,終身瞑目,蓋書非口傳手授而云能者,未之見也?!薄?】盧攜《臨池妙訣》說:“蓋書非口傳手授而云能知,未之見也?!苯饪N說:“學(xué)書之法,非口傳手授,不得其精?!辈滔>C《法書論》、陸羽《懷素別傳》和晚唐韓方明《授筆要說》和張彥遠《法書要錄》中有記載著傳授筆法的人名,北宋朱長文編輯《墨池編?古今傳授筆法》以及明朝解縉《春雨雜述》也有相同的記載,由此可見古人學(xué)書法時,非常注重“口傳心授”?!?0】懷素《自敘帖》中也有類似的記載:“羲獻茲降,虞陸相承,口訣手授,以至于吳郡張旭?!薄?1】這些筆法授受與傳承的文獻,可以說證明了晉唐筆法的一脈授受的真實性,他們之間或是師徒關(guān)系,或是家族血緣關(guān)系。唐代筆法是在魏晉傳承的過程中不斷融合完善,開啟初唐門戶,初唐四大書家皆師承二王。盧攜為我們勾畫出唐代楷書筆法傳承的一條比較清晰的脈絡(luò):智永得羲獻家法,以授虞世南,虞世南傳陸柬之、上官儀,陸傳子陸彥遠,而陸彥遠是張旭的堂舅,故又傳之于他。張旭傳韓滉、徐浩、顏真卿、崔邈,崔邈傳褚長文、韓方明,徐浩傳之皇甫閱,皇甫閱傳柳宗元、劉禹錫,柳宗元又傳于柳公權(quán)等?!?2】張旭是盛唐時期一個極其關(guān)鍵的人物,顏真卿是記錄在史書上張旭的嫡傳弟子,同時張旭善于教學(xué)門生甚眾,而且除了在楷書領(lǐng)域誕生大家之外,篆書相傳的有李陽冰、懷素通過顏真卿繼承了大草。在唐代的書法革新中,楷書筆法中顏真卿扮演著傳承與變革的重要角色,兩度辭官向張旭請教筆法,在張旭筆法的基礎(chǔ)上,廣泛吸取了篆籀的厚重雄強和大氣磅礴,開創(chuàng)了帶有強烈唐代盛期審美趣味的書法藝術(shù)形式。顏真卿是介于張旭和懷素之間的一座橋,張旭是他的老師,懷素是他的學(xué)生,中國草書史上巔峰式的兩大人物,他是他們之間的二傳手,是他們之間的那座橋,換言之,在楷書和行書里邊,一定有顏真卿縱橫馳騁的那個草書的書寫意象。顏真卿是推動唐代楷書與草書轉(zhuǎn)型的軸心人物,他通過對陸彥遠、張旭的筆法傳脈和對懷素的筆法啟蒙,突破晉人筆法范式,融入篆籀筆法,由峻厲轉(zhuǎn)為沉雄,創(chuàng)造出體現(xiàn)盛唐氣象、雄深博大的顏體風(fēng)格,從而與晉人并駕。顏真卿的楷書中滲入了南北朝《泰山金剛經(jīng)》和《文殊般若經(jīng)碑》這種寬厚、平穩(wěn)和圓潤的氣息,同時把篆書的中鋒行筆和藏鋒逆入引入楷書的筆畫中,將隸書的結(jié)體化入楷書的形體中,重心下沉,平穩(wěn)敦厚,體現(xiàn)了溫和敦厚的儒家風(fēng)范,將篆法的含蓄凝重、隸法的古質(zhì)飄逸輕松自如應(yīng)用到字中,打通篆、隸、楷和行草的通道,將篆籀氣轉(zhuǎn)化為自己的筆法當中。吸收了篆、隸正面取勢,用筆時出蠶頭燕尾,多有篆隸筆意,飽滿厚而富于內(nèi)在的張力。那墨汁淫漬浸潤出來的痕跡,讓楷書更精彩,更生動,風(fēng)韻十足,骨力遒勁,像一組雄壯高亢的交響曲,在老辣中富有活潑的生機,在疏淡中顯示茂密的風(fēng)神,將凜然正氣、剛正不阿的人格魅力在筆墨間自然滲透出來。</p> <p class="ql-block"> 三、顏書流韻的傳承與影響晚唐柳公權(quán)從顏真卿處得筆法而自稱一家,用筆上吸收二王方筆和顏真卿圓筆中鋒的特點,方拓險絕,靈活多變,勁利奇峭,行筆時中鋒鋪毫,圓潤飽滿;結(jié)體疏郎清健,虛實兼?zhèn)?,法度森嚴,舒斂自如,處處體現(xiàn)了一個“修”感。宋蘇軾在《書唐氏六家書后》引題記說:“柳少師書,本出于顏,而能自出新意,一字百金,非虛語也?!薄?3】五代之時,國家動亂不堪,書壇凋零,文采風(fēng)流掃地,學(xué)顏有成就的首推楊凝式,行草書奇逸奔放,氣勢雄渾,天真爛漫,縱逸類極似顏真卿的三稿。宋代文壇盟主歐陽修是顏真卿的“千古知音”,稱贊魯公書法“善正、草書,筆力遒婉,世寶傳之?!庇绕湓凇都配洶衔病分姓f:“魯公忠義出于天性,故其字畫剛勁獨立,不襲前跡,挺然奇?zhèn)ィ兴破錇槿?。公忠義之節(jié),明若日月而堅若金石,自可以光后世、傳無窮,不待其書然后不朽。余謂顏公書如忠臣烈士、道德君子。其端嚴尊嚴,人初見而畏之,然愈久而愈可愛也。其見寶于世者不必多,然雖多而不厭也。故雖其殘缺,不忍棄之?!薄?4】正是歐陽修的極力推薦,使顏真卿成為宋人的廣大教化主,后史成為書法的“亞圣”。蘇軾從顏體入手,追求“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毫放之外”的審美理念,稱贊顏真卿為:“智者創(chuàng)物,能者述焉。君子之于學(xué),百工之于技,自三代歷漢至唐而備矣。故詩至于杜子美,文至于韓退之,書至于顏魯公,畫至于吳道子,而古今之變、天下之能事畢矣。”【15】明代傅山書法亦可見顏體的風(fēng)骨和精神,注重個性的宣泄,其著名的“四寧四毋”說更是與顏書氣質(zhì)一脈相承,楷書得力于顏真卿的家廟碑,吸取了博大莊嚴、神凝氣重的精神風(fēng)貌,尤其是他的行草書,臨取《爭座位》的氣息,參以篆隸圓融的筆意,行筆奔放自由,開張大氣,猶如古樹盤龍,神采飛動,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面貌。清代錢灃學(xué)顏,其得顏書“神密”之氣,用筆強調(diào)方折尖勁,峻峭犀利,結(jié)體寬博橫展,雄厚清潤,無論是平正端肅,還是跌宕起伏都十分接近顏真卿。劉墉的行書得之于顏真卿和宛通靈之氣,是“得其虛婉”“得其韻”,結(jié)體森嚴,筋骨內(nèi)含,行筆緩慢,給人以低調(diào)和緩的感覺。伊秉綬以顏真卿楷法入隸,深得魯公古樸、陽剛和金石之美而獨放異彩,將顏體寬博宏偉的特點發(fā)揮到極致,他用顏真卿書法精神把隸書那種大氣磅礴和凜然正氣的氣勢,表現(xiàn)的淋漓盡致。何紹基深得顏書“篆籀氣”的韻致,他以篆隸為體,行草為用,將顏真卿書法中那種以豐腴為美的圓寰特點予以繼承,將篆隸逆鋒筆法用于行楷之中,于縱橫欹斜中見變化,汪洋恣肆中透功力,最終將楷、隸、篆、行融為一體。吳昌碩學(xué)顏取其敦厚含蓄而富有古樸的韻味以及沉著樸茂的氣息,在篆隸書體之間的承接和交匯處尋找出路,以顏體之雄強剛健、恣肆爛漫、縱橫酣暢的金石氣展現(xiàn)在筆下。</p> <p class="ql-block">顏真卿開創(chuàng)出一種極富篆籀氣韻的的風(fēng)貌,不在細微處作過多的雕琢,不以姿態(tài)的奇險而取勝,線條古拙蒼茫而堅韌勁挺,墨色渾厚飽滿、濃重如漆,用筆堅決和果斷,氣足力健,從而營造出圓潤寬博的氣勢和忠烈宏大的格局,體現(xiàn)了盛唐時期文化的精神面貌,形成為剛健雄渾的顏真卿書體,開創(chuàng)了雄強沉厚寬博端莊的格局,其獨具的“篆籀氣”書法,既是傳統(tǒng)的再現(xiàn),又是變法的典范。</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注釋:【1】、朱關(guān)田著《藝術(shù)巨匠顏真卿》,2012年河北教育出版社,第4頁。</p><p class="ql-block">【2】、朱關(guān)田著《思微室顏真卿研究》 2021年西冷印社出版社,第129頁。</p><p class="ql-block">【3】、朱關(guān)田著《思微室顏真卿研究》 2021年西冷印社出版社,第139頁。</p><p class="ql-block">【4】、朱關(guān)田著《藝術(shù)巨匠顏真卿》,2012年河北教育出版社,第83頁。</p><p class="ql-block">【5】、郝春燕著《歷代書法經(jīng)典· 何紹基》,2017年中州古籍出版社,第18頁。</p><p class="ql-block">【6】、朱關(guān)田著《藝術(shù)巨匠顏真卿》,2012年河北教育出版社,第89頁。</p><p class="ql-block">【7】、中國顏體書法研究會和河北省書法家協(xié)會主編《中國顏體書法論壇論文集》,2013年珠江文藝出版社,第91頁。</p><p class="ql-block">【8】、楊成寅著《中國歷代書法理論評注·隋唐卷》,2016年杭州出版社,第109頁。</p><p class="ql-block">【9】、于鐘華著《問道王羲之》,2015年中華書局出版,第19頁。</p><p class="ql-block">【10】、杜浩著《顏真卿書法評價研究》, 2020年中華書局出版,第123~126頁。</p><p class="ql-block">【11】、于鐘華著《問道王羲之》,2015年中華書局出版,第18頁。</p><p class="ql-block">【12】、于鐘華著《問道王羲之》,2015年中華書局出版,第4~8頁。</p><p class="ql-block">【13】、楊成寅著《中國歷代書法理論評注·宋代卷》,2016年杭州出版社,第83頁。</p><p class="ql-block">【14】、楊成寅著《中國歷代書法理論評注·宋代卷》,2016年杭州出版社,第34頁。</p><p class="ql-block">【15】、杜浩著《顏真卿書法評價研究》, 2020年中華書局出版,第97頁</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