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崔廷瑤先生是一位在書法和繪畫領域有著深厚造詣的藝術大家,1947年出生于江西九江。曾任第四屆、第五屆中國書法家協(xié)會理事,他的書法作品多次獲得國內(nèi)外重大獎項,并被收錄于《中國現(xiàn)代美術全集-書法卷》等百余種作品集,作品被多家博物館、紀念館收藏,出版著作有《書法格式圖解》、《隸書學與用》、《草書學與用》等,是一位在書法和繪畫領域不可多得的藝術大家。我與他早年曾經(jīng)共事在一家國企工廠機關,八十年代后期他調(diào)離企業(yè)從事高校教學工作,我也于末期從企業(yè)空降到市紡織集團公司工作直至南下廣東。</p> <p class="ql-block"> 崔廷瑤先生的這幅畫作,將中國傳統(tǒng)水墨畫的詩情畫意展現(xiàn)得淋漓盡致。</p><p class="ql-block"> 畫面之左側中,描繪有兩束水仙之景。水仙花素以清雅脫俗而聞名遐邇,一直被視為純潔與高雅的象征。畫家以簡潔的筆觸,精妙地勾勒出水仙的形態(tài);運用墨色更迭變幻,細膩入微地表現(xiàn)出花瓣的層次與質感,此般技藝,著實高超卓絕。</p><p class="ql-block"> 畫作右上側配有書法題字,這其中通常涵蓋了畫家的題款與黃庭堅題水仙詩句。這些文字不但為畫作增添了濃郁的文學韻味,而且還傳遞出崔廷瑤先生的情感與思想。在中國水墨畫里,書法與繪畫的融合是一大特色,二者相輔相成,共同構建成一幅完整的藝術作品。這幅畫作中的書法亦是整幅書畫不可或缺的關鍵部分,它們既是書畫家身份的標識,又提升了作品的藝術價值。</p><p class="ql-block"> 印章與色彩運用紅色與水墨的黑白青綠形成鮮明的對比,從而讓畫面更顯生動。這種色彩的運用不僅豐富了畫面的視覺效果,也體現(xiàn)了中國傳統(tǒng)繪畫中“計白當黑”的美學理念,通過大片留白營造出一種清新高雅寧靜的氛圍。</p><p class="ql-block"> 從整體上審視這幅畫作,它借助水仙花這一形象,兼以大片留白,傳遞出一種清新高雅的美感,同時也彰顯了中國傳統(tǒng)文化對自然美的憧憬與贊譽。畫作中的詩情畫意,能讓人領略到一種寧靜和諧的氛圍,給人帶來美的享受與心靈的啟迪。崔廷瑤先生的這幅畫作不僅展現(xiàn)了他高超的藝術技藝,是一幅具有重要藝術價值和收藏意義的作品。</p><p class="ql-block"> 值得一提的是,這幅畫是崔廷瑤先生作為他在1996年參加我在九江小城開設的一家大酒店開張之時親自贈送的畫作牌匾之一,具有重要的紀念意義和藝術價值。它不僅見證了崔廷瑤先生的藝術成就,也承載了他對九江這座城市,以及對朋友返回九江投資深厚情感的表達。</p> <p class="ql-block"> 還有一樁饒有趣味的事情。那是1988年,我與崔廷瑤老師在同乘一輛公交車上。我和他交流探討了我一個深思熟慮后的想法。</p><p class="ql-block"> 我意欲借助廬山這一避暑勝地的資源以及湖北省的資源,邀請湖北省美術界、書法界的部分人士前往廬山賓館。我不僅會提供吃、住、行方面的保障,負責接送他們,還計劃讓他們在夏季于廬山賓館開展為期十天的采風與書畫展覽活動。</p><p class="ql-block"> 當時,我的這一想法立即獲得了崔廷瑤老師的鼎力支持。他還談到,他將會動用市文聯(lián)以及省里的相關資源來給予支持。然而,惋惜的是,當年體制內(nèi)工作事務冗雜繁忙,致使這個計劃最終未能施行,只能無奈地被擱置。</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b style="font-size:15px;">▼早期(1987年)收藏的崔廷瑤書法作品</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b style="font-size:15px;">▼一九八三年為《九江報》采編提供專欄副刊件</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b style="font-size:15px;">▼二零零四年通過上海市書協(xié)副主席張衛(wèi)東轉讓精品珍藏</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b style="font-size:15px;">▼二零零四年珍藏楹聯(lián)作品</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b style="font-size:15px;">▼一九八七年珍藏《秋谷》作品</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