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法家管理學</b></p><p class="ql-block">繼承老子思想的有兩個學派,一個是以<b>莊子為代表的道家,</b>另一個是以<b>韓非為代表的法家。</b>莊子思想主要是人生哲學。</p><p class="ql-block">法家呢,則是被西方稱為行政管理學派的,所以今天我們只講法家,只講韓非,跟周易和老子一樣啊,韓非也講矛盾,但是觀點不同。</p><p class="ql-block"><b>周易呢,就是矛盾對立,雙方相互依存。</b></p><p class="ql-block"><b>老子矛盾對立,雙方相互轉化。</b></p><p class="ql-block"><b>韓非呢,是矛盾對立,雙方相互斗爭。</b></p><p class="ql-block">這并不奇怪,因為韓非就是矛盾這個詞的著作權人</p><p class="ql-block">他在難醫(yī)當中講了一個故事:”有個人賣矛又賣盾,那人先說我的盾很堅固,什么都捅不穿,然后又說我的矛很銳利什么都捅得穿?!?lt;/p><p class="ql-block">然后有人就問,以子之矛公子之盾如何?那人就答不上來了。</p><p class="ql-block">韓非還說: <b>冰炭不同,棄而久,寒暑不堅,時而至,</b>冰和火能長期的放在一塊兒嗎?冬天和夏天能同時到來嗎?不能,所以矛盾的雙方只能互相斗爭。結果呢?不是東風壓倒了西風,便是西風壓倒了東風。</p><p class="ql-block"> 由此可見,老子是轉化的哲學,韓非是斗爭的哲學。那么為什么還要說韓非是老子思想的繼承人呢?因為都講帝王難面之術,也都主張無為,只不過目的和意義不一樣。老子是這樣說的:<b>我無為而名自化,我好靜而名自正。我無事而名自負。我無欲而名自樸。</b></p><p class="ql-block">這話呢,翻譯過來就是統(tǒng)治者無所作為,百姓就會潛移默化,統(tǒng)治者喜歡清凈呢,老百姓就會走上正軌。統(tǒng)治者無所事事,老百姓就會逐漸富裕。</p><p class="ql-block">統(tǒng)治者清心寡欲呢,老百姓就會淳樸善良,用管理學的語言就叫做最好的管理就是不管理。</p><p class="ql-block">韓非的說法則是這樣的,</p><p class="ql-block"><b>明君無為,于上群臣悚懼忽下,</b>君主無為,臣民們琢磨不透,只能夠小心翼翼,戰(zhàn)戰(zhàn)兢兢。</p><p class="ql-block">不一樣,老子的無為是自然之道。</p><p class="ql-block"> 韓非的無為呢?是統(tǒng)治之術。這并不奇怪 ,老子的政治理念呢,是小國寡民,也就是回到部落時代,當然可以無為而治了。</p><p class="ql-block">而韓非服務的卻是集權國家,豈能不講權術?。窟@一點兒呢,可以由伍子胥的故事來證明。</p> <p class="ql-block">伍子胥呢,是春秋晚期楚國的大夫,由于呢父親和哥哥被楚王殺害,他只好逃出楚國,來到吳國,卻在路上被守關的官吏捕獲 。伍子胥說,大王之所以通緝我,是因為我有一顆寶貴的珍珠,不過這顆珍珠現在已經弄丟了,你要是把我送到大王那兒去,大王問起來,我就說,珍珠被你私吞啊,你自己看著辦吧。結果怎么樣呢?那官吏就把伍子胥給放了。</p><p class="ql-block">怎么樣,靠不住吧?那么人為什么靠不住呢?因為人都是趨利避害的。</p><p class="ql-block"> 在被內篇中,韓非就說有兩個老板,一個是開馬車鋪的,一個是開棺材鋪的。開馬車鋪的,天天呢就盼望著別人富貴,開棺材鋪的呢,就天天的盼望別人早死。</p><p class="ql-block">難道是因為前者仁慈,后者殘忍嗎?當然不是,真實的原因就是沒有人富貴,馬車就賣不出去,沒有人死亡,棺材就賣不出去。馬車鋪老板也好,棺材鋪老板也罷,都不過是為了自己打算,沒有什么仁不仁義,道不道德的問題。</p><p class="ql-block"> 由此,韓非得出結論,人與人的關系就是利害和算計。算計的結果呢,必然是防范,是不信任。</p><p class="ql-block">在內儲說夏中,韓非講了一個故事,魏國有對夫妻做禱告,老婆就說,但愿我們平安無事,能夠賺到一百布幣。老公說,你傻呀,向神要錢,那不是要多少有多少嗎?</p><p class="ql-block">怎么才要這么一點兒呢?老婆說,我才不傻,賺多了你就會去煲二奶了。</p><p class="ql-block"> 所以韓非就告誡君主們,人主之患在于信人,老婆孩子也不能相信嗎?更不能,為什么呢?</p><p class="ql-block">因為男人到了五十歲還很好色,女人過了三十就看不得了。結果必然就是年老色衰的王后失寵,年輕貌美的嬪妃得勢,連帶著太子的儲君地位也會動搖。除了母子聯(lián)手搶班奪權之外,別無出路。這個時候,毒酒之類的東西,絞殺之類的手段就會派上用場,而王后和太子近在君側,要做點兒這種事情,那是很便當的。</p><p class="ql-block"> 楚成王的故事就足以能證明。據韓非在內楚說夏中說:,楚成王先是立商臣,也就是后來的楚穆王為太子,后來呢,又打算改立他人,商臣就去找自己的老師潘崇,問應該怎么辦呢?</p><p class="ql-block">潘崇就說,你能接受事實嗎?</p><p class="ql-block">商臣自然就說,不能啊。</p><p class="ql-block">潘崇又問,能出國避難嗎?</p><p class="ql-block">商臣想了想說,不能。</p><p class="ql-block">潘崇又問,能出國避難嗎</p><p class="ql-block">商臣想了想說,不能。</p><p class="ql-block">那能發(fā)動政變嗎?</p><p class="ql-block">商臣就說能啊,結果就帶兵進攻,把他老爸送上了黃泉路。</p><p class="ql-block"><b>于是韓非就感嘆: 以妻之近,與子之親而游不可信,則其余無可信者。</b></p><p class="ql-block">這可真是直面慘淡的人生了,而且是驚心動魄的直面。君臣,父子,兄弟,夫妻,這些儒家倫理最為看重的人際關系,在韓非的眼下和筆下都成了赤裸裸。血淋淋的厲害和算計,沒有半點兒美麗的溫馨,溫情默默的面紗被無情撕開了,露出來的是爾虞我詐,是巧取豪奪,是刀光劍影。</p> <p class="ql-block">在中國歷史上,似乎沒有哪個人像韓非這樣直白地說出了人性中罪惡的一面,而且還說得那么毫不留情,不動聲色,這可真是讓人難以接受。而讓人受不了的不僅是他的結論,而是他的態(tài)度,那種冷眼旁觀,毫不顧及他人感受的態(tài)度。這種態(tài)度已不是冷靜,而是冷峻,甚至是冷酷。</p><p class="ql-block"> 提示人靠不住,什么還能靠得住呢?韓非認為只有制度,韓非很可能是中國古代最重視制度建設的思想家了,制度在他那兒就叫做法,所以韓非這一派叫做法家。不過法家的法包括法律,又不僅限于法律,而是所有制度。</p><p class="ql-block"> 正是由于這個原因,他才能被稱為是制度學派或者是行政管理學派,法下建立的制度和思想體系,則可以概括為三句話,<b>一個目的軍權,兩個手段賞與罰,三大法寶事術法。</b></p><p class="ql-block">為什么會是這樣呢?因為韓非認為人都是趨利避害的,所以只要把人管住,要有兩個辦法,要么給好處,要么就是嚇唬他,也就是威逼利誘。只不過威逼利誘要起作用,還得要有三大法寶,就是事術。</p><p class="ql-block"><b>法事</b>就是統(tǒng)治力量,它來自于君主的絕對權威。</p><p class="ql-block"><b>術呢,</b>就是控制手段,表現為各種權術。權謀法就是規(guī)章制度,而且是能夠保證威脅利誘到位的嚴刑峻法,最終目的則是維護君主的絕對統(tǒng)治和絕對權利。</p> <p class="ql-block">這可真是一心一意,兩面三刀了。因此,法家的制度和思想體系也可以這樣概括,<b>一個目的,維護君主的絕對統(tǒng)治和絕對權利。</b></p><p class="ql-block"><b>兩種手段獎賞與懲罰。</b></p><p class="ql-block"><b>三大法寶,絕對權威,陰謀詭計,嚴刑峻法。</b></p><p class="ql-block">韓非認為,只有建立好了這樣一套體系,君主就可以無為,也應該無為,因為君主也是人,也靠不住,靠得住的只有制度,而且最好是由機器人操縱的制度??上菚r候沒有機器人,韓非只好也寄希望于國家機器了。他自己被國家機器絞死也不奇怪。</p><p class="ql-block"> 那么法家思想就沒有可取之處嗎?當然不是了。法家最值得繼承的遺產呢,就是以下四個字,<b>依法治國。依法治國就是以制度治國。</b></p><p class="ql-block">原因是人靠不住,但如果度不健全,執(zhí)法不到位,那就更靠不住。因此,<b>韓非提出了著名的法治三原則:賞莫如厚而信,使明利之伐莫如中而祿”。</b></p><p class="ql-block">說話算話,讓臣民有利可圖。罰就要心狠手辣,從重從快,讓臣民魂飛魄散。</p><p class="ql-block"> 總之,無論是賞還是罰,文章都要做足,工作都要到位才有效果。但最重要的還是第三條,<b>法莫如一而固始,明知之一。</b>就是統(tǒng)一,固就是固定,知就是知曉。也就是說,<b>執(zhí)法要統(tǒng)一,立法要持久,政令要公開,不能政出多門,朝令夕改,暗箱操作。</b></p><p class="ql-block">這些觀點還是值得參考的,實際上,法家與儒家的區(qū)別之一呢,就在于前者特別注重于操作性,盡管儒家很務實,儒家的思想方法也不同于老子和韓非的過人之處。之后,我們再來看儒家。</p> <p class="ql-block">2025年1月21日語音轉文字</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