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年味</p><p class="ql-block"> 昨晚下班回家,看著街上璀璨的燈火,突然想起錢謙益的《丁卯元日》:一樽歲酒拜庭除,稚子牽衣慰屏居。奉母猶欣餐有肉,占年更喜夢維魚。鉤簾欲迓新巢燕,滌硯還疏舊著書。旋了比鄰雞黍局,并無塵事到吾廬。古人過年,想家人團聚,兒女承歡膝下,喝酒吃肉。而我們現在也一樣,不由想起年味十足的以前。</p><p class="ql-block"> 我的老家是在農村鄉(xiāng)下,回想起兒時的春節(jié),雖然沒有現在吃的好,穿的好,住的好,那真是過得有滋有味?;叵肫饋矶计錁窡o窮,說起來都津津樂道。</p><p class="ql-block"> 殺年豬。進冬月開始,屯里一家家,一戶戶,排著日子殺豬。餐桌上鮮鮮亮亮的血腸味道十足,紅白相間的大肉塊隨吃隨添,吃的滿口香,殺豬燴菜那更是一絕,讓你吃了這頓想下頓。最好吃的油梭子,那叫一個香,吃的你滿嘴流油,但仍然愛不釋手。每年到這個時候,都得走屯串戶吃他十家八家不可,不讓你胖幾斤才怪。</p><p class="ql-block"> 蒸豆包。蒸豆包是古時候傳下來的一個風俗。豆包是大年前后人們最喜歡吃的一種粘食.用黃米面和小豆餡自制而成。粘豆包最早是供祖先用的祭品,也是滿族人出門打獵時的食物。后來,努爾哈赤帶兵打仗時.粘豆包就成了冬天里的軍糧??梢哉f,大清國的半壁江山里,有粘豆包的一份功勞。咱不管豆包的歷史,單說一過冬月門,殺完年豬,屯里面的家家戶戶開始打黃米,發(fā)黃米面,你再看看嬸子大娘走東家串西家,開啟了蒸豆包模式。剛出鍋的粘豆包,黃澄澄的豆包皮,紅紅的豆包餡,粘上點白糖,甜甜的,粘粘的,讓你吃上就愛不釋口。</p><p class="ql-block"> 辦年貨。記得兒時,父母要置辦年貨就要趕著馬車,驢車,走上一二個小時的路程到距離幾十公里意外的城鎮(zhèn)里購買物品。大冷的天,凍得哆哆嗦嗦的,實在不行就下車跟著車后面跑上一陣子?,F如今,不用了,城里的小商小販們按著拍好的日子一窩蜂似的跑到家跟前來,而且應有盡有,物美價廉。一到趕集這天,你看著叔叔嬸子大爺大娘領著孩子,背著包裹,一溜煙似的奔著集市而去,一路上有說有笑,那高興勁,跟年三十看春晚一樣。</p><p class="ql-block"> 忙乎年。到了臘月初八,也就是農歷臘八節(jié),家家戶戶就開始了過年模式。不由得想起兒時的一段諺語:小孩,小孩,你別饞,過了臘八就是年。 臘八粥,過幾天, 漓漓拉拉二十三。 二十三,糖瓜粘, 二十四,掃房子, 二十五,做豆腐, 二十六,去割肉, 二十七,宰年雞, 二十八,把面發(fā), 二十九,蒸饅頭,三十下午一通忙,對聯福字貼上墻, 三十晚上熬一宿, 大年初一扭一扭。 初一餃子,初二面,初三合子,初四烙餅卷雞蛋。那時的父母真是按照諺語說的去做,而且每個活計都做得很好。</p><p class="ql-block"> 過大年。就是年三十,除夕夜守歲夜。每年這個時候,最是讓人難忘的。我記得我家那時候都去奶奶家,包括我叔叔嬸子兄弟姐妹,幾十口人,團團圍坐在炕上,嘮著嗑,磕著瓜子,啃著凍梨。有的在磕瓜子的時候還剝塊糖放嘴里,說吃瓜子特香甜。我們這些孩子屋里屋外的亂竄,惹得大人們一會一陣子喊叫。晚上六點多點,天剛擦黑,就開始扎包除夕夜的餃子,十幾個人,搟皮活餡,忙的不亦樂乎,快到八點的時候,春晚快開始了,除夕夜的餃子也就快包完了,然后大家就都安靜下來等著看春晚了。將近22點左右,外面稀稀落落的想起鞭炮聲,這時候我們就坐不住了,提起來爸爸給我們扎的紙燈籠,按家按戶遛院子撿炮仗。吃餃子都不愛回去,直到大人們去找。吃年夜飯的時候,是最隆重的時刻。飯前祭拜祖先,給老人拜年。先是爺爺奶奶帶著叔伯嬸娘和你孫輩們按次序跪在家譜前祭拜,焚香叩首,然后長輩們依次起身,接受跪拜,無論男女,場面莊重嚴肅。隨后,年夜飯開始了,放鞭炮,吃餃子,大人們把酒言歡,喜氣洋洋。而我們小孩子狼吐虎咽的吃上幾口,就又提著燈籠去遛鞭炮去了。</p><p class="ql-block"> 回想起過去的年,真是有年味?,F在呢,國家的政策好了,家家戶戶有余糧,有余錢,人們的日子好過了。無論城市、農村,都五光十色,絢爛無比。市場上年貨豐富,種類齊全。但是跟原來十幾年前比起來,總覺得年味沒有那么厚重了。來到年根了,不知道你有沒有想以前的年味?</p> <p class="ql-block">年年有魚</p><p class="ql-block"> 吉林大安,魚米之鄉(xiāng)。白日風光旖旎,夜晚華燈璀璨。環(huán)游小城,大街小巷,魚館林立,魚香泗溢。</p><p class="ql-block"> 身處大安,有魚可吃,有魚可看,有魚可玩。一年四季,四季不同。開春啦,有開江魚。鯰魚鯽魚牙魚各選上幾條,放點豆腐粉條,燉上一鍋,盛上一碗大米飯。哇!太香了。臨末了兒,再泡點魚湯,那是絕對的美味佳肴。</p><p class="ql-block"> 夏天到,觀魚兒跳。來到嫩江灣濕地公園,站在觀魚臺上,眺望嫩西湖,清湛的湖水,不時有魚兒越出水面,十幾斤重的鰱魚,五六斤的紅尾鯉魚跳起來有一米多高,啪的一聲跌落水面,濺起朵朵浪花。秋日里,跟魚群跑。</p><p class="ql-block"> 秋日的余暉下,涼風習習。來到西湖邊上散步,你會看到一群群的小白魚,就在你腳下,互相追逐者,嬉戲著。此時如果你手中有餅干面包,把手伸到水里,它們就來和你對話,啄食著你的手掌,軟軟的,滑滑的,好玩至極。</p><p class="ql-block"> 冬日里,冰湖騰魚。魚把頭洪亮的一聲“開網了”,揭開了冬日冰湖騰魚的盛景。一群戴著狗皮帽子,穿著大棉襖的東北漢子,扛起冰釧子,甩動馬鞭子,隨著絞盤的轉動,漁網慢慢地浮出水面,白花花的魚兒在氤氳的水汽中不斷涌現。豐收的喜悅綻開了狗皮帽子里紅漲的臉龐。</p><p class="ql-block"> 過年了,年年有魚。燉鯰魚,燒鯽魚,魚肉丸子,煎白魚,清蒸鰲花,涼拌生魚,魚肉餡餃子,滿滿一桌子野生魚宴。在歡歌笑語中,品魚香,喝美酒,幸福生活年年有!</p><p class="ql-block"> 尊貴的客人,他鄉(xiāng)的故人,美麗的嫩江之濱—大安等你來品魚賞景過大年!</p> <p class="ql-block">冰花</p><p class="ql-block"> 小寒大寒又一年。這幾日,寒意漸濃,冬日漸深。窗外飄著晶瑩的雪花,窗上綻放了晶瑩的冰花。這冰花,如孔雀開屏,似飄渺云霞,像霧凇樹掛,如柳樹枝丫。</p><p class="ql-block"> 冰花,在北方的冬天常見。冰花的形成是水蒸氣的凝華現象。尤其是由于室內外存在較大溫差,水蒸氣結成小冰晶,在溫度,濕度,風速等條件的影響下,形成了令人拍手稱奇的冰花。</p><p class="ql-block"> 記得小時候天氣特別冷,一到晚上,爸爸就干勁把爐子點燃,屋內片刻間就溫暖如春。一覺睡到天亮,早上起來,圍著被拉來窗簾,就會看到這美麗的冰花。有時候,伸出小手,在冰花上寫下自己的名字,告訴媽媽,這是我做的畫,然后哈哈大笑!有時候好奇,就問爸爸,冰花是怎么形成的?爸爸咧嘴一笑,說凍的唄!然后媽媽跟上一句,那是天老爺畫的!</p><p class="ql-block"> 現如今,沒有多少人注意觀察冰花了。但冰花在那些文人墨客的筆下確實那么的美,尤其是那些詩句,讀起來朗朗上口。如清代敦敏的《全虛化 冰花》結凌如纈自玲瓏,一種花紋信化工。織萼無勞金帳里,清姿合貯玉壺中。應慚冷艷藏陰室,難把幽芳語夏蟲。幾疊棱層倍皎潔,不須點綴待春風。</p><p class="ql-block"> 其實,人生的每一天都如冰花一般美好。不用刻意去發(fā)現,那種美好都是時刻存在的的。我們認真對待生命的每一天,那么生活就會給你每一天的精彩。這種精彩積累起來,就會形成你美好的人生畫卷。我們不是大自然,不能隨意去雕刻冰花,但是我們有思想,我們可以去創(chuàng)造美好。</p><p class="ql-block"> 愿我周圍的每一個人都能用你智慧的雙手畫出如冰花般晶瑩剔透,燦爛美好的生活畫卷!</p> <p class="ql-block">澡堂子</p><p class="ql-block"> 昨天,我去泡澡了。</p><p class="ql-block"> 這段時間,東北的爾濱火出了圈。南方的小土豆著實體驗欣賞到了東北的地域文化,吃的、穿的、用的讓他們驚嘆不已,就連東北的澡堂子也讓他們驚嘆了一陣子。說起來去澡堂子洗澡,那對東北人來說司空見慣,感覺身體埋汰了,可以去澡堂子,身上癢了可以去澡堂子,身體乏了也可以去澡堂子……??傊?,去澡堂子那就是東北人的“家常便飯”。</p><p class="ql-block"> 說起來東北人洗澡,說頭還不少呢。</p><p class="ql-block"> 東北人進澡堂子起碼得有沖、泡、蒸、搓,洗、按、睡,然后才晃晃悠悠回家去。進入澡堂,先要去淋浴間沖洗一下,讓自己的身體適應溫度。30多度的水溫,非得讓你舒舒服服的喊上兩聲“喔喔”才得勁。然后拿起毛巾,進去湯池,20多度、30多度、還有40多度的池子任你選擇,躺在池子里,看著電視,那個舒服就別提了。自由自在,舒舒服服的泡上半個小時,然后起身來到汗蒸房,把毛巾鋪在木質的座位上,一會身上就大汗淋漓,渾身汗水直流,爽極了。汗出來了也就到了搓澡的環(huán)節(jié),搓澡師傅從A面到B面,從頭前到腳,角角落落給你搓個遍,如果你想解癢,給你打點鹽,如果你想保養(yǎng),給你來個牛奶浴,總之花樣繁多,搓完之后,再來一次有節(jié)奏的拍打,噼噼啪啪,那真是太舒服了。20多分鐘后你滿意的離開再次來到淋浴間,一頓沖洗后再到洗漱池旁,刮臉刷牙,然后用棉簽挖挖耳朵里的水,穿上澡堂里的大背心短褲,上休息大廳往床上一躺,呼呼睡上個把小時。這就是東北人的洗澡!是不有點麻煩?但也真是舒服真是爽。</p><p class="ql-block"> 東北人洗澡,平常日子要洗,逢年過節(jié)更要洗。尤其是過年前,家家戶戶的老人帶著孩子,拍著隊等著洗澡。為啥呢?聽老人講,洗澡象征著祈福,除晦。尤其是在新年前后,更是要除掉舊年的一整年晦氣,然后干干凈凈體體面面的迎接新的一年的到來。記得洗澡還有句老磕:二十六洗福祿;二十七洗疚疾;二十八洗邋遢。這都是人們對生活的一種盼望。</p><p class="ql-block"> 說起澡文化還要從殷商時期開始說起。據說在商還沒建立之前,商的始祖簡狄有個傳奇的故事。簡狄作為帝嚳的寵妃卻遲遲不能生育,她很煩躁。古代一直尊崇是母憑子貴,如果能生下一兒半女,妃嬪地位自然會穩(wěn)固無憂。但簡狄日日承寵就始終不孕不育,于是,在一次她陪同帝嚳出游的時候,她的妹妹就慫恿她在玄池洗個澡去去晦氣,也放松一下。就是在這寬大的池子里,一只玄鳥撲通掉落下一枚五彩鳥蛋。簡狄喜愛的不得了,將其一口吞下,片刻后,鳥蛋在她身體內孵化,開始有了孕反。后來,簡狄生下了商族的始祖契。《史記·殷本紀》:"殷契,母曰簡狄……三人行浴,見玄鳥墮其卵,簡狄取吞之,因孕生契。"</p><p class="ql-block"> 還有一個記載,不知道南方的“小公主,小土豆”們知不知道,貌似公共澡堂還發(fā)源于南方呢!據資料記載,一千多年前中國宋代就有公共澡堂,叫“浴肆”或“香水塘”。南宋的《都城紀勝》和《夢梁錄》都有記載,這么說起來,似乎位于江南的杭州倒是澡堂子的起源地。</p><p class="ql-block"> 暫且不論澡堂子的發(fā)源地是哪兒,但是現如今東北的澡堂子如今已經形成一種文化。赤裸的躺在水池里,每個人都真誠相見。其實澡堂里的赤誠也體現了東北人的情感和性格。</p><p class="ql-block"> 東北人的熱情、東北人的爽快、東北的大度、東北人的豪放就像在澡堂里赤裸裸的體現。這一點,今年南方來的“小土豆,小橘子,……”都有了十足的體驗。</p><p class="ql-block"> 來到年根了,你去泡澡了嗎?</p> <p class="ql-block">云朵之上</p><p class="ql-block"> 前一段時間和兩位同事出差去重慶,長春機場登機起飛后,閑聊了一會,他們就休息了。肚子趴在舷窗旁,望向窗外,此時的飛機已經飛在云層之上,朵朵白云就在身邊,似乎觸手可及。了然而生“寵辱不驚,看庭前花開花落;去留無意,望天上云卷云舒”雅興。你看那一座座云山,那一道道溝壑,仿佛大地上的山川峽谷。那看起來形態(tài)各異的云朵,像駿馬奔騰,似龍騰于?!?。</p><p class="ql-block"> 工作之余,也常倚窗觀景或仰望天空??罩辛髟婆苓^,思緒隨風飄過。倚窗看云,站在山頂處在云海之中看云,坐在飛機上透過玄窗看云,效果不同,感覺不同。是遙不可及,是身在其中,是觸手可及。“臥看滿天云不動,不知云與我俱東。";細細品味,閉目塞耳,用心靈觸碰,你就會感到“心中有塵,自有云卷,心境坦然,自有云舒。”</p><p class="ql-block"> 其實,聽風看云的變化是因為你所站的高度不同。曾經看到一副照片,三個人分別站在書上面,書摞起的高度不同,三人看到的風景不一樣。圖片含義不難理解,本意是站的高看得遠。深處底層,你看到的只是花花草草,站在中間,你看到的是高山大河,站在最高處,那你看到就是廣闊無垠的浩瀚。另外一種寓意就是知識量的儲存,號召大家努力學習,豐富知識。就如小學生,中學生和大學生,他們對同一事物的見地語言描繪,認識見解,深度廣度的不同是一樣的。古語也言“敢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p><p class="ql-block"> 其實還有一種感受,那就是和我們日常所說的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的感受是一樣的?!霸洔婧ky為水,除卻巫山不是云"。書中描繪的山川大河,鮮花綠草,只能靠你去想象。直到有一天你設身處地的到了哪里,你會感覺現實遠比書中描繪的更加具體更加美麗!</p><p class="ql-block">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自己曾經走過好多地方,回來之后也會把一路的風景,一路遇到的人和事記錄下來,分享給朋友們。他們說有了你的分享,這個地方我可以不用去了。這時我都會說,只有你走出去了,你會感受到那種美、你才會了解那些故事、你才能體會到那些民間風俗。為了實現自身價值,為了父母兒女過上幸福生活,人們都在勞碌奔波。跟朋友同事閑聊,也都想靜下心來,感受生活,都在想“幾時歸去,作個閑人。對一張琴,一壺酒,一溪云”。其實,我們只要心中愛,就可以“偷得浮生半日閑”你說對不?</p><p class="ql-block"> 不就是看個云嗎!想那么多干嘛!飛機依然在云中穿梭,同事沉睡。浮云悠悠,撩我倦意。那就聽從心境,走入夢中吧!</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有趣的童年</p><p class="ql-block"> 下班時已是萬家燈火,也是年關將近,家附近的馬路上彩燈閃爍,絢爛旖旎。轉眼從農村來到縣城居住已經25年了。但城市的喧囂擋不住思念寧靜山村的情緒,尤其越來到年跟前,越加思念那可愛的小山村。</p><p class="ql-block"> 記得小時候,我們的小屯子一樣熱鬧。那時候,我們屯有200多戶人家,同齡的孩子感覺特別多。我們屯被兩條路分成四塊。四塊的孩子各成一派。到了晚上,你看屯里的孩子陸續(xù)從家里出來了,仨一伙倆一串摟脖抱腰的來到屯中間。開始玩各種游戲。</p><p class="ql-block"> 說是游戲,其實那時候,一年四季,孩們能玩的,也就那幾樣。春天上野地里,葦塘里找鳥蛋,挖大眼賊;夏天,到河里抓魚,泡澡;秋天三一伙倆一串找個僻靜地方烤苞米燒土豆;冬天,打禿嚕滑,抽冰嘎等等。夏天一個個曬的雀黑,冬天一個個凍的通紅。但卻感受不到熱,感覺不到冷。你哭了,他笑了。嘻嘻哈哈,吵鬧聲傳出老遠老遠。</p><p class="ql-block"> 童年的四季,有趣的四季,讓人難忘記。但尤為有趣的還是春節(jié)前后那段時間。從小年到正月十五,那可真是過年了。記得很清楚,那時候童年的我們沒有現代化的燈籠,但我們不缺少燈籠。我記得那時候燈籠有兩種,一種是用紙糊的。爸爸先用木條做個框,用漿糊把窗戶紙粘在木框上,然后用一個方形木板坐低,木板中間穿個粗一點的釘子,用來固定蠟燭。木框的另一頭用鐵條做個提手,拴上木棍,到了晚上,點燃蠟燭,就可以提著滿屯子溜達撿炮仗。還有一種就是用罐頭瓶子做的燈籠,方法差不多,但卻比紙糊的燈籠亮許多,又不怕火燒。手提燈籠開啟了期期盼盼的過大年。</p><p class="ql-block"> 過了小年,到了晚上,屯里就會零星的響起鞭炮聲。那時候家里都不富裕,不能多買炮仗。于是晚上,三五個孩子一伙,提著燈籠,挨家挨戶的串門,撿沒響的炮仗。有捻的放一起,沒有捻放一起,差不多了,找一個地方,把有捻在點燃,沒有捻的拆開,把炮仗藥倒出來,用紙卷起來,當呲花放。聽著叮叮當的響聲,看著火花四射的呲花,甭提有多高興,然后滿足的提著燈籠回家睡覺去。</p><p class="ql-block"> 從小年到正月十五,屯里的孩子基本都是這樣過。正月十五那天,沒有什么焰火晚會,只有老人用撿回來的蒲棒,用煤油侵泡了,然后點起來,放到角落里,照亮黑暗。那時候農村都講究這個,說是可以驅走鬼神,期盼一年平安。我們那里是這樣,不知道你們那里有沒有。</p><p class="ql-block"> 燈火輝煌的今天與過去小村莊的瑩瑩燈光,雖然不可對比。今天的生活來之不易,我們更加珍惜,過去的舊往一樣值得懷念。到點了,起來搬磚,繼續(xù)努力生活吧!</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