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歷史上,蒙古國屬于中國領土的一部分,其自然地理、社會人文、歷史演革均與我國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p><p class="ql-block"> 蒙古國位于亞州內陸,北與俄羅斯相鄰,南與中國交界。國土面積為156.65萬平方公里,在世界排行第19位,也是僅次于哈薩克斯坦的世界第二大內陸國家。</p><p class="ql-block"> 中國與蒙古國有著漫長的邊界。邊界線長達4672.7153公里。中蒙邊界橫跨我國西北、華北和東北地區(qū),是我國北部邊疆的核心地段和北大門,也是首都北京的安全穩(wěn)定屏障和護城河,戰(zhàn)略地位十分重要。</p><p class="ql-block"> 蒙古國是位于我國雄雞版圖正北方的鄰國,其東、西、南部均被我國領土所包裹,我國“三北”地區(qū)自然條件的變化與蒙古國自然地理狀態(tài)密切相關,其地形地貌、河流水系、地表植被、氣候特征等自然環(huán)境及演化,均對我國邊疆地區(qū)氣候變化、環(huán)境保護、經濟社會高質量發(fā)展產生重大影響。因此,密切關注蒙古國自然環(huán)境狀況及變化趨勢,對于新時代推進我國邊疆地區(qū)治理和推動高質量發(fā)展具有重要意義。</p> <p class="ql-block">蒙古國地理位置</p> <p class="ql-block">蒙古國山脈河流示意圖</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蒙古是個多山的國家,地勢較高,起伏較大。全國山地面積約77.7萬平方公里,占國土總面積一半以上。平均海拔1580米,最高4374米,最低560米。地形種類有山脈、高原、丘陵、準平原和戈壁沙漠等。</p><p class="ql-block"> 其地形分布,北部、西部和西南部多山,東部為高平原,中部和南部為丘陵戈壁,沙漠主要分布在大湖盆地。</p><p class="ql-block"> 山脈主要有蒙古阿爾泰、戈壁阿爾泰、杭愛和肯特四大山脈,構成了蒙古的骨干地貌。</p><p class="ql-block"> 蒙古國阿爾泰山脈和戈壁阿爾泰山脈位于蒙古國西部和西南邊境地區(qū),橫跨中蒙邊境,呈西北東南走向,綿延1500余公里。山高谷深,峰巒疊嶂,群山交錯,難以通行,且人煙稀少,交通不便,氣候變化劇烈,經濟開發(fā)較差,不利于人員與車輛集團行動。</p><p class="ql-block"> 杭愛山脈長約700公里,橫亙于蒙古北部偏西地區(qū),山勢險要,多山間河谷和桌狀地形。大部分山區(qū)對騎乘行動無大影響,載重車輛離開公路不便機動,是蒙古國北、中部與西部地區(qū)交通重大障礙。</p><p class="ql-block"> 肯特山脈位于蒙古國北部,長約250公里,巖石嶙峋,狹谷和階地間錯,穿越山區(qū)的道路稀少,通行困難。</p><p class="ql-block"> 戈壁區(qū)包括蒙古國中部、南部地區(qū)和西部的大湖盆地,由丘陵平地、山間盆地、沙地和劇烈沙地化的卵石掀斜地組成,地形復雜,植被單調,景觀荒涼,不易隱蔽,大部地區(qū)嚴重缺水,對人員及車輛行動影響甚大。除沙漠和西南戈壁外,車輛尚可通行,人員騎乘活動較為有利。</p><p class="ql-block"> 東蒙古高平原由起伏不大的丘陵盆地、陷落地、準平原、沙地和部分山地組成,地面結構簡單,植被單調,山前地帶有沼澤,春季和雨后泥濘,不利于車輛行動,其余地區(qū)便于人員及車輛行走,但宿營及補給困難。</p><p class="ql-block"> 從蒙古國地形分析,喬巴山一塔木察格布拉格突出部、烏蘭巴托一扎門烏德地區(qū),以及西南部的北塔山地區(qū),較便于人員車輛通行,但地廣人稀,水源缺乏,氣候變化大,人車集團行動就地補給和宿營較為困難。</p><p class="ql-block"> 按照地形特征及自然景觀,蒙古國可分為四大自然地理區(qū),即杭愛一肯特山區(qū)、阿爾泰山區(qū)、東蒙古高平原區(qū)和戈壁區(qū)。</p> <p class="ql-block">蒙古國地貌圖</p> <p class="ql-block">阿爾泰山脈</p> <p class="ql-block">蒙古國西部戈璧</p> <p class="ql-block">蒙古國西部沙漠</p> <p class="ql-block">蒙古國西部珍稀野生動物雙峰駱駝</p> <p class="ql-block">蒙古國西部珍稀野生動物戈壁熊</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蒙古國主要河流有55條,分屬北冰洋水系、太平洋水系和亞洲中部內陸水系,絕大多數流程較短,流量較小。河水補給主要靠雨水和潛水。河流是蒙古國境內最主要的給水源。</p><p class="ql-block"> 蒙古國大多河流發(fā)源于山區(qū),上游河谷狹窄,水流湍急,下游水面寬闊,水流平緩。河岸不高但陡峭。河底為礫石質、沙質或沙質淤泥,較平坦,可徒涉。除烏爾扎河水有污染外,絕大多數河流水質呈中性,適于飲用。</p><p class="ql-block"> 春汛為雪洪,發(fā)生于4-5月,水量增加不大。夏汛為雨洪,發(fā)生于7-9月,水量增加較大。夏汛期水位暴漲暴落,一般比平水期高出0.8-1.5米。色楞格河等主要大河,比平水期高出2.5-3米。雨后2-5天內及汛期漲水時不能徒涉。北部和東部河流的河灘多沼澤,汽車減速可通過,但雨后或春季翻漿期難以通行。封凍期為10月底至翌年5月初,約有半年時間被堅固的冰層復蓋。冰厚0.8-2米,由漫灘處凍結到河底。春季淌凌時間短,秋季淌凌時間較長,有時形成冰壩,堵塞河道。</p><p class="ql-block"> 蒙古國境內大小湖泊約有3,500個,總面積16,016平方公里,約占領土面積1%。湖泊多分布在干旱草原或荒漠地帶,較大的湖泊分布在西部大湖盆地。淡水湖包括所有外瀉湖和北部森林草原地帶的大小湖泊;咸水湖包括草原、戈壁、荒漠中的死水湖(屬亞洲中部內陸水系),占湖泊面積的70%,水內分別含有碳酸鹽、硫酸鹽、氯化物等化學成分,儲量豐富。數年來,多數湖泊面積在逐年縮小,湖底逐年增高,湖泊周圍有湖成階地。水位年變化幅度在±0.5-±1.5米之間。</p><p class="ql-block"> 7-8月份湖內水溫最高,小湖10月份,大湖11月份開始凍結;3月底至4月初融化;冰厚平均1-1.5米,冰面有裂痕。外瀉湖水呈藍色,透明度高。死水湖透明度低,一般不超過2-3米。</p><p class="ql-block"> 北冰洋水系包括色楞格河、錫什里德河及其支流和庫蘇古爾湖,幾乎全部源于杭愛和肯特山區(qū)。流域面積323,000平方公里,占蒙古國總面積20.6%。河網密度每平方公里接近70米,水量占蒙古國河流總水量52.1%。河水流向北或東北,沿途支流匯入較多,水量逐步增大。流經山區(qū)時落差不明顯,河谷尚寬,兩岸植被為山地草原和山地叢林。</p><p class="ql-block"> 太平洋水系包括鄂嫩河、烏爾扎河、克魯倫河和喀爾喀河,分布于肯特山東部、蒙古東部高平原和大興安嶺支脈。流域面積216,000平方公里,占蒙古總面積13.8%??咸厣綎|部河網較稠密,流量較大,由此向東和向南,河網變稀,水量變小,沿途很少匯入,加之蒸發(fā)和滲入地下,下游水量減少。兩岸植被在山區(qū)為山地草甸和山地叢林,在高平原區(qū)為雜類草原。</p><p class="ql-block"> 亞洲中部內陸水系包括科布多河、布爾根河、札布汗河、特斯河、拜達里格河、圖音河、翁金河等,分布于塔本博格多山至蒙古東部高平原一線以南廣大地區(qū),流域面積約占蒙古國總面積的三分之二。這一帶雨量少,蒸發(fā)大,除蒙古國阿爾泰山脈有較大冰川,雨量稍大、河流水量稍多外,一般河網稀疏,每平方公里僅10米。河流流程很短,時令性很強。戈壁地區(qū)和東部高平原的流水多為小溪,系潛水露頭,一般流經幾公里或幾十公里后就消失在松散干燥的土壤中,河水消失處為鹽漬地或小湖泊。</p> <p class="ql-block">蒙古國河流湖泊圖</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色楞格河是蒙古國境內最大的河流。起源于伊德爾河與木倫河匯合處,向北注入貝加爾湖,流經劇烈切割的中山。全長992公里,在蒙古國境內長593公里,匯水面積282,050平方公里,落差每公里1米,流域內河網密度每平方公里101米。上段從河源至額金河口長310公里,穿流在1,500一2,500米的群山中,河谷寬窄相問,大部分為2-4公里,部分沼澤化,有4級階地和河漫灘。兩岸為草原植被,河濱林分布較廣,僅在北坡有落葉松林。下段從額金河口至蒙俄邊界,長283公里,河谷寬約10-25公里,穿行于山間。右岸轉為長丘,左岸為森林,漫灘高出枯水位0.5-0.7米,遇發(fā)洪水即被淹沒。河上有木筏流放和船舶運輸,從蘇赫巴特爾至色楞格可通航。河內盛產狗魚、鱸魚等多種魚類。</p><p class="ql-block"> 鄂爾渾河是色楞格河最大的支流,源于杭愛山脈蘇巴爾嘎海爾汗山。全長1,124公里,匯水面積132,835平方公里,落差每公里2.3米,流域內河網密度每平方公里85米。上游和支流多瀑布。上段從河源至圖拉河口,流經山地森林草原,河谷窄處谷坡陡立,寬處左坡陡、右坡緩。谷地有階地和河漫灘。河谷內的烏蓋湖,面積為27平方公里,是鄂爾渾河水的“調節(jié)器”。下段從圖拉河口至色楞格河,流經丘陵性草原,谷地寬窄相間,寬處10公里,窄處僅1公里,谷地呈槽狀,谷坡不陡或徐斜。河漫灘寬0.1-4公里,為草甸所占。從鄂爾渾河口至哈拉河口長約123公里,輪船在洪水季節(jié)可延長航程至圖拉河口,共長310公里。額爾敦昭附近,河水用于灌溉和發(fā)電,有370公里的引水渠。河內產細鱗白魚,狗魚等經濟魚類。</p><p class="ql-block"> 鄂嫩河是太平洋水系中水量最充沛的河流,發(fā)源于肯特山脈北坡,匯入黑龍江,全長808公里,蒙古境內長445公里,匯水面積40,220平方公里,落差每公里1.1米,流域內河網密度每平方公里150米。上游流經山地泰加林,河谷寬闊,土地沼澤化。中游流經比高為200-350米的山間谷地,谷坡陡峭,右坡甚于左坡。在巴特希熱特縣附近,河谷寬為100-150米,谷坡覆蓋針葉林。支流稠密,沼澤化程度較高。下游河谷拓寬,谷坡變緩,河床分岔。河內產鲹條、鯉魚等近20種魚類。</p><p class="ql-block"> 克魯倫河是太平洋水系最長的河流,發(fā)源于大肯特山南側博格多河與查干河的匯合處,流經肯特省、東方省的經濟中心,向東北注入呼倫湖。全長1,264公里,蒙古國境內長1,090公里,匯水面積116,455平方公里,落差每公里1.2米,流域內河網密度每平方公里10米。河谷嚴重沼澤化。上游谷坡陡峭,河岸沙礫質。溫都爾汗以西,左岸山地,右岸為丘陵性草原。溫都爾汗到喬巴山段為典型的草原河流,個別河谷有懸崖。過喬巴山后,流經低丘平原或平坦階地,汛期經常泛濫成災。下游可流放運輸。水中產鲇、白肚鱘、棘鱸、鯽、鯉等魚類,對蒙古國東部經濟有重要意義。</p><p class="ql-block"> 科布多河是亞洲中部內陸水系的最大河流,源于塔本博格多山,注入哈爾烏斯湖。全長516公里,匯水面積58,000平方公里,落差每公里2米,流域內河網密度為每平方公里100米。上段沿河山地高出谷底300-400米,谷寬0.3-6公里,河漫灘覆蓋草甸和河濱柳林。中段河谷寬窄相間,多為3-10公里,兩岸山地高出谷底200-260米。谷坡陡峭,巖石重迭,植被稀疏。階地高2-15米,表面平坦。河漫灘上草甸茂密,經常被水淹沒。下段流經矮山和荒漠,谷寬10公里,山地高出谷底150-200米。右側谷坡陡峭。階地平坦,無植被。河漫灘為草本植被,個別地段沼澤化。河內產棘鱸魚。</p><p class="ql-block"> 扎布汗河源于奧特岡騰格里山,注入艾拉格湖,全長808公里,匯水面積71,210平方公里。全河可分四段。第一段自河源至雅瑪特山峽谷,峽谷高出水面6.5米,峽谷末端高度不超過200米。第二段從峽谷末端至雅如河河口,流經沙漠地區(qū),河東岸即蒙古沙漠。河谷寬1-3 公里,谷坡陡峭,河漫灘上有楊樹和灌木。第三段自雅如河口至源于哈臘湖的活水通道。兩岸是沙漠,河谷寬0.5-3.5公里,谷坡陡峭,谷底不平。在博格多河口以下有數公里深30-35米的峽谷。第四段從活水通道直至河口,穿行在荒漠中間。哈拉湖活水通道口下端有長1公里、寬40-250米的峽谷。河漫灘植被稀疏,分布有點狀河濱柳。</p> <p class="ql-block">色楞格河</p> <p class="ql-block">克魯倫河</p> <p class="ql-block">蒙古國風光</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蒙古國地處亞洲內陸,海拔較高且四面環(huán)山,降水稀少,空氣干燥,屬于極端大陸性氣候。冬季寒冷,夏季炎熱,春秋短暫,氣候變化急劇,冷暖交替突然。</p><p class="ql-block"> 蒙古國全年可分為溫暖期和寒冷期。溫暖期的氣候特點是風力增強,風向多變,氣溫上升,降水增加。在寒冷期,天空少云,以晴為主,天氣恒冷,風力較小,降水稀少。年平均氣溫為零下2.7攝氏度,氣溫受地形影響大,受緯度影響小。年平均降水量為200-300毫米,集中于夏季由北向南遞減。日照時間長。年平均晴天230-260天,陰天只有50-70天。年輻射總量每平方厘米可達4000-4800卡,日照時數為2600-3000小時,比同緯度其他地區(qū)多200-500小時。</p><p class="ql-block"> 氣壓平均在1018-1027毫巴之間。1月份為1035毫巴,7月份平均在1000-1036毫巴之間。高壓中心在大湖盆地,年平均為1054.7毫巴。</p><p class="ql-block"> 蒙古國地區(qū)視界開闊,能見度較高。在戈壁地區(qū)夏季常出現幻影,或縮遠為近,放小為大。一般來說,冬夏兩季不宜人員車輛集團行動,而春夏之交和秋冬之交較宜,尤以秋冬之交最佳。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期間蘇軍兩次經由蒙古國對日作戰(zhàn)行動均選擇在8月份。</p> <p class="ql-block">蒙古國氣候示意圖</p> <p class="ql-block">蒙古國夏季草原</p> <p class="ql-block">蒙古國冬季景色</p> <p class="ql-block">蒙古國沙塵暴侵蝕范圍</p> <p class="ql-block">蒙古國境內沙塵暴景象</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蒙古國境內氣溫差異很大。極端氣溫年較差達90攝氏度,日較差達20-30攝氏度。年平均氣溫為零下2.7攝氏度,北部地區(qū)在零攝氏度以下,戈壁和平原地區(qū)在零攝氏度以上。1月份的平均氣溫,北部地區(qū)為零下35至零下25度;戈壁和草原地區(qū)為零下20至零下15度。極端最低氣溫為零下52.9度(扎布汗省陶桑曾格勒縣,1969年12月27日)。</p><p class="ql-block"> 7月份的平均氣溫為15至20度。戈壁地區(qū)為20至25度,北部山區(qū)在15度以下。極端最高氣溫曾達到40.8度(喬巴山市,1969年6月21日)。</p><p class="ql-block"> 日最高氣溫在14-15時,日最低氣溫在清晨日出前。夏季在北部山區(qū)每增高100米,氣溫下降0.5-0.7攝氏度,而緯度每增高四度,氣溫才下降0.4攝氏度。冬季,山谷潴留濕氣,遮擋日照,故有巔暖谷冷現象。</p><p class="ql-block"> 蒙古國氣溫的另一特點是寒潮早來晚去。北部地區(qū)初期寒潮發(fā)生在7月20日至9月10日之間,翌年的末次寒潮發(fā)生在6月1日至30日之間,無寒潮期僅60至120天。戈壁和草原地區(qū)的初次寒潮發(fā)生在9月20日左右,末次寒潮發(fā)生在翌年5月10日左右,無寒潮期可達140至150天。每次寒潮的持續(xù)時間一般為1至2天,氣溫下降到零下1-3攝氏度。</p> <p class="ql-block">蒙古國干旱草原</p> <p class="ql-block">蒙古國中部草原</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蒙古國地處中俄兩國之間,與我國“三北”地區(qū)接壤,且呈嵌入形態(tài),其戰(zhàn)略地位十分重要。上世紀六十年代至八十年代,前蘇聯政府加強了在蒙古國境內的戰(zhàn)場準備,修筑鐵路、公路,建機場、打水井,經營軍事基地及軍用設施,組織各項戰(zhàn)役保障儲備,使蒙古國在公路、鐵路交通和航空領域以及城鎮(zhèn)建設方面得到一定程度加強。進入新世紀以來,中蒙兩國在增進睦鄰友好,開辟邊境口岸,建設跨境公路,促進人員往來,發(fā)展邊境貿易,增加人民福祉方面相向而行,使中蒙邊境地區(qū)呈現出前所未有的繁榮與穩(wěn)定。</p> <p class="ql-block"> 2024年12月于呼和浩特</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