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露水先白而后寒,是謂寒露”。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寒露,作為二十四節(jié)氣之一,秋季的第五個節(jié)氣,自古以來便是自然界陰陽交替、氣候變換的重要標志。每年公歷10月7日至9日之間,當太陽到達黃經195度時,我們便迎來了這個標志著深秋開始的節(jié)氣。</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寒露是秋寒初露,進入深秋時節(jié),氣溫比白露時更低,晨晚略感寒意。它象征著天氣由涼轉寒,晝夜溫差較大,氣溫更低,空氣已結露水,漸有寒意,并且秋燥明顯。寒露期間,南方秋意漸濃,氣爽風涼、干燥少雨;而北方廣大地區(qū)已呈現(xiàn)冬天景象。這個節(jié)氣不僅是氣候變化的反映,也代表著自然界萬物進入休眠時期,是秋季冷熱交替的季節(jié)。</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而在2024年的寒露,即10月8日這一天,卻顯得尤為特別,它承載著三個與往年截然不同的獨特之處,讓人不禁想要一探究竟…。</span></p> <p class="ql-block">一、天文異象:月華如練,星辰伴露</p><p class="ql-block">在2024年的寒露之夜,蒼穹之上即將展開一幅震撼人心的天文畫卷,這是一次跨越時空的邀約,讓現(xiàn)代人的心靈與古人的智慧在這一刻交匯。</p><p class="ql-block">據(jù)現(xiàn)代天文專家的精密預測,這一晚,皓月當空,將達到其最為圓滿的狀態(tài),宛如一顆璀璨的明珠懸掛于天際,而金星、木星等明亮行星也將簇擁其旁,共同演繹一場“星月交輝”的罕見奇觀。</p><p class="ql-block">此情此景,正應了古籍《詩經·陳風·月出》中的那句:“月出皎兮,佼人僚兮”,月光皎潔明亮,猶如那美麗佳人的容顏,令人心生向往,沉醉不已。月華如練,這是對這一夜月光的最佳詮釋。</p><p class="ql-block">月光傾灑,如同細膩柔軟的絲綢,輕輕拂過大地,給寒冷的秋夜披上了一層柔和而神秘的銀紗。而星辰點點,仿佛是天空中散落的珍珠,與月光相伴,共同點綴著這寧靜而深邃的夜空。星辰伴露,寒露時節(jié),夜間的露水凝重,與星光交相輝映,更添幾分清冷與雅致,讓人感受到大自然獨有的韻律與和諧。</p><p class="ql-block">在民間,這樣的天文異象往往被賦予了吉祥的寓意。老人們常說:“寒露月華明,來年五谷豐”,這句諺語承載著世代相傳的智慧與希望。</p><p class="ql-block">它告訴我們,當寒露之夜月光格外明亮時,預示著來年將會是一個風調雨順、五谷豐登的好年景。這不僅是對自然規(guī)律的樸素認知,更是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與祈愿。</p><p class="ql-block">在現(xiàn)代社會,隨著科技的進步,我們能夠更加精準地預測和觀測天文現(xiàn)象,但這份對自然的敬畏與欣賞之情,卻與古人一脈相承。人們或登高望遠,或舉杯邀月,用各自的方式感受這份來自宇宙的饋贈。</p><p class="ql-block">在一些地方,人們還會舉行祭月儀式,這是對古老習俗的傳承,也是對自然之美的崇敬。</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月華之下,星辰之間,不僅有著科學的奧秘,更蘊含著文化的深度與廣度。它讓我們在繁忙的現(xiàn)代生活中,找到了一絲寧靜與慰藉,也讓我們更加珍惜與自然的每一次親密接觸。</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正如那句俗語所說:“月亮彎彎,照著人間”,無論時代如何變遷,月光下的故事,總是那么溫暖而動人。</span></p> <p class="ql-block">二、氣候反常:暖意殘留,秋意不濃</p><p class="ql-block">往年的寒露時節(jié),正如宋代文人范仲淹筆下所繪:“碧云天,黃葉地,秋色連波,波上寒煙翠”。秋風蕭瑟,寒意透骨,萬物漸入沉寂,人們紛紛添衣保暖,迎接冬日的臨近。</p><p class="ql-block">然而,2024年的寒露,卻以一種前所未有的姿態(tài),打破了這份季節(jié)的常規(guī)。</p><p class="ql-block">“天意難測,氣候反常”,這句流傳千年的俗語,在今日得到了新的詮釋。</p><p class="ql-block">氣象學家們紛紛指出,全球氣候變暖的浪潮正悄然改變著我們的四季風貌。</p><p class="ql-block">今年寒露期間,我國大部分地區(qū)的氣溫非但未隨節(jié)氣而涼,反而較往年同期偏高,部分地區(qū)甚至出現(xiàn)了短暫回溫,宛如“小陽春”再現(xiàn),這一現(xiàn)象無疑是對“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這一傳統(tǒng)農耕智慧的挑戰(zhàn)。</p><p class="ql-block">唐代詩人杜牧曾以“秋意濃于山色里,暖陽淡在露光中”描繪了一幅秋日溫婉而略帶矛盾的景致,而今,這番景象竟成真。</p><p class="ql-block">街頭巷尾,人們或穿著輕薄的秋裝,享受著這份不合時宜的溫暖,或望著天空,心中充滿了對未知氣候的困惑與憂慮。這樣的氣候,不僅讓人們的穿著打扮多了幾分選擇的余地,更在無形中影響了農業(yè)生產的布局與策略。</p><p class="ql-block">古代農諺“白露早,寒露遲,秋分種麥正當時”指導著農人把握農時,而今,氣候的反常使得這些傳統(tǒng)經驗面臨考驗。</p><p class="ql-block">一些地區(qū),農民不得不調整作物種植結構,或是采用新的農業(yè)技術來適應這種“暖意殘留,秋意不濃”的新常態(tài),從而在挑戰(zhàn)中尋找機遇,正如古語所云:“變則通,通則久”。</p><p class="ql-block">讓我們回望歷史,尋找一絲慰藉與啟示。</p><p class="ql-block">相傳,在宋代,有一位名叫陳旉的農學家,面對當時氣候的微妙變化,他勤于觀察,勇于創(chuàng)新,編寫了《農書》一書,詳細記錄了適應氣候變化的農耕方法,為后世留下了寶貴的農業(yè)智慧。今日,面對氣候反常,我們同樣需要這份敏銳與創(chuàng)造力,以科技為翼,以智慧為舵,航行在變化莫測的氣候海洋中。</p><p class="ql-block">“天有不測風云,人有旦夕禍?!?,自然界的奧秘與人類社會的變遷交織在一起,構成了復雜多變的生存環(huán)境。</p><p class="ql-block">在這個“暖意殘留,秋意不濃”的季節(jié)里,我們更應珍惜每一次與自然對話的機會,學習古人的智慧,結合現(xiàn)代科技,共同應對氣候變化帶來的挑戰(zhàn),讓人類社會在自然的懷抱中和諧共生,持續(xù)發(fā)展。</p> <p class="ql-block">三、文化節(jié)慶: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的融合</p><p class="ql-block">在2024年的寒露時節(jié),當秋風輕拂過稻田的漣漪,我們不僅迎來了一個季節(jié)的更迭,更將見證一場穿越時空的文化盛宴。</p><p class="ql-block">古往今來,寒露不僅是自然界的一次洗禮,更是文化心靈的一次覺醒。</p><p class="ql-block">《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有云:“九月節(jié),露氣寒冷,將凝結也?!惫湃擞诖巳占涝拢耐辛藢ψ匀坏木次放c生活的祈愿。</p><p class="ql-block">而今,這一傳統(tǒng)并未隨風而逝,反而在現(xiàn)代社會的土壤中開出了新花。各地舉辦的“寒露”主題節(jié)慶活動,便是對這份古老智慧的致敬與創(chuàng)新。</p><p class="ql-block">“寒露洗盡鉛華,文化薪火相傳”,這句話不僅道出了節(jié)日本身的純凈與高雅,更深刻揭示了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融合的核心價值。在這些活動中,傳統(tǒng)的祭月儀式被賦予了新的意義,不再是簡單的形式復制,而是融入了環(huán)保、和諧共生的現(xiàn)代理念,讓人們在仰望明月時,也能思考人與自然的關系,體會那份超脫于物欲之外的寧靜與美好。</p><p class="ql-block">登高、賞菊,這些自古流傳的習俗,在現(xiàn)代社會找到了新的表達方式。</p><p class="ql-block">人們不再僅僅滿足于親眼目睹菊花的傲骨與秋色,更通過社交媒體分享自己的所見所感,讓這份美的體驗跨越地域,傳遞給每一個熱愛生活的心靈。</p><p class="ql-block">古今中外的名人故事,也為這一主題增添了豐富的色彩。正如蘇東坡在寒露之夜月下獨酌,寫下“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的千古絕唱,展現(xiàn)了文人墨客對自然的無限向往與哲思。</p><p class="ql-block">而今,我們雖身處不同的時代,但那份對美好生活的追求,對文化傳承的責任感,卻是跨越時空、歷久彌新的。</p><p class="ql-block">2024年的寒露,以其天文異象的壯麗、氣候反常的獨特以及文化節(jié)慶的創(chuàng)新,展現(xiàn)了三個與往年截然不同的特別之處。</p><p class="ql-block">這些特別之處,不僅讓我們對自然有了更深的認識,也促使我們在傳統(tǒng)文化的傳承與發(fā)展中尋求新的路徑。讓我們一同仰望星空,感受自然的奧秘;享受這份不尋常的溫暖,體會季節(jié)的變遷,共同守護與傳承那份屬于中華民族的獨特記憶。</p> 秋冬生活起居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寒露后的起居與養(yǎng)生?</span></p><p class="ql-block">寒露雖是一個節(jié)氣,但有很多:賞楓葉、吃芝麻、吃螃蟹、?飲秋茶、賞菊和?登高等民間傳統(tǒng)習俗。節(jié)氣中這些活動不僅豐富了人們的生活,也體現(xiàn)了人們對自然的敬畏和感恩。</p><p class="ql-block">中醫(yī)理論認為,陰陽平衡是健康的關鍵。秋天陽氣逐漸減弱,陰氣逐漸增強,養(yǎng)生的目標是保持陰陽平衡。此時常見的咳嗽、鼻塞、流鼻涕等呼吸系統(tǒng)疾病應注意預防。這季節(jié):遵循“春捂秋凍”的原則,秋天不宜過快增加衣物,應該讓身體逐漸適應氣溫變化。但老.人和小孩需特別注意,因為老年人體質較弱,不宜強調“秋凍”,應注意保暖,避免因受涼而引起肺部疾病。?</p><p class="ql-block">在寒露時節(jié),起居養(yǎng)生應特別注意:潤肺生津、健脾益胃。保持室內空氣流通,注意飲食調理,適當運動,以適應氣候的變化…。</p> 冬季習武鍛煉更要注意 <p class="ql-block">冬季是萬物休養(yǎng)生息的季節(jié),是機體儲存能量的最好時機。在冬季寒風中伸筋拔骨,飛雪中的功夫練習,使筋骨得以舒展練出松柔之軀,從而促進氣血通暢達到驅寒增強免疫力之效果。所以"三九"寒冬練武不僅能增強體質,還能鍛煉不怕嚴寒勵練人們的意志力。但“冬練”要注意以下幾個方面:</p><p class="ql-block">一、防寒避風 空氣新鮮 </p><p class="ql-block"> 冬天訓練無論室內室外均要注意防寒保暖。晨練不宜太早,要掌握陽氣上升的時晨,訓練場地盡量不選擇空氣流通不暢易污染的地下室、地下車庫等地方,要選擇空氣流通、避風、向陽的地方進行。而環(huán)境嘈雜、空氣污濁、氣溫極低的地點或霧霾、大風天氣都不宜訓練活動的開展。</p><p class="ql-block">二、衣服著裝 訓練強度漸進 </p><p class="ql-block">訓練者的服裝要根據(jù)氣候、個人抗寒能力和運動需求來決定。一般選用質輕、柔軟、寬松、舒適、保暖的服裝為好。天寒地凍在訓練中的踢打摔拿、起伏轉折、竄蹦跳躍等動作時,要注意防止肢體、臟器摔傷。關鍵是要做好訓練前的熱身活動,使全身肌肉、血管、關節(jié)、韌帶等都能夠適應運動需求。有目的、有計劃的組織訓練收效會更好,會更有效的預防意外傷害。</p><p class="ql-block">三、保障體質 掌控運動量 </p><p class="ql-block">冬季晨練要特別重視身體各項指標,<span style="font-size:18px;">寒冷氣溫不宜嘴巴大口呼吸,清晨不宜空腹訓練,可</span>喝一些白開水或溫糖水這樣能溫暖脾胃促進血液循環(huán),高血壓者更需注意保持體溫。冬季白日短,訓練要靈活掌握時間和運動量。夜晚訓練強度不宜過大,如身體疲勞,神經過于興奮,休息時會影響睡眠。運動量如何掌握,要根據(jù)練功者的年齡、身體條件、訓練的強度來決定。 </p><p class="ql-block">一般室外運動不宜出現(xiàn)大汗淋漓的現(xiàn)象。如果出現(xiàn)了要及時調整運動量更換干燥衣服。</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