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廣州,這個城市對我來說既熟悉又陌生,熟悉的是:先前多次帶我父母來廣州探親訪友;陌生的是:盡管來過這座城市多次,但基本上還是停留在廣州的飲食文化、城市的干凈環(huán)境、以及人們的開放觀念的印象中。今年二月再次造訪了這座中國南方的著名城市,并進行了一次短暫的廣州及周邊的人文地理歷史之旅。</p><p class="ql-block">廣州是一座擁有2000多年歷史的城市。在公元前九世紀的(約公元前887年)周朝,這里的“百越”人和長江中游的楚國人已有來往,建有“楚庭”,這是廣州最早的名稱。公元前214年,秦攻占嶺南,選址白云山和珠江之間南越人聚居的高地(番山)修筑番禺(史稱“任囂城”),因這是廣州建城年份的最早記載,廣州建城年份通常指公元前214年。公元226年,孫權為便于統(tǒng)治,將交州分為交州和廣州兩部分,“廣州”由此得名。直到1921年成立市政廳,特指廣州這座城市。</p>  <p class="ql-block">廣州又稱羊城。相傳古時的廣州因連年旱災,五谷歉收,百姓生活困苦。有一天,忽然仙樂悠揚,南海天空飄來五朵彩云,五位仙人身穿五色彩衣,各騎不同毛色的仙羊,手執(zhí)一莖六出的稻穗,騰云駕霧降臨楚庭。仙人們把稻穗贈給這里的百姓,又把五只仙羊留下來,然后騰云離去。人們把稻穗撒向大地,從此廣州風調雨順,五谷豐登;五只仙羊化為石羊留在了山坡上。這就是羊城、穗城之名的由來。</p>  <p class="ql-block">我們的探索之旅從南越文王墓開始。王陵是南越國第二代君主趙眜(《史記》稱為趙胡)的陵墓。趙眜是南越國第一代君王趙佗之孫,號稱“南越文帝”,公元前137年至前122年在位。南越王墓是嶺南地區(qū)已發(fā)現(xiàn)的陵墓當中,規(guī)模最大,隨葬品最多,墓主人身份最高的陵墓,該墓出土的陪葬品文帝行璽金印更是在現(xiàn)代中國疆域內出土的第一枚帝印。南越國是西漢時期割據(jù)嶺南廣闊疆域的一個封建政權,開國國君趙佗為了開創(chuàng)南越國偉業(yè)奮斗70余年,威震南國,享年百歲有余。</p>  <p class="ql-block">南越王博物院,是以南越國重要考古遺存為依托的大型考古遺址類博物館,為國家一級博物館,成立于2021年9月8日,分為王墓和王宮兩個展區(qū),位于廣東省廣州市越秀區(qū)。</p>  <p class="ql-block">南越王博物院總建筑面積達4萬平方米,展示南越文王墓、南越宮苑、南漢王宮等考古遺址,設有“南越藏珍”“嶺南兩千年中心地”及“楊永德伉儷捐贈藏枕專題陳列”等常設展覽,并不斷舉辦各類臨時特展。南越王博物院承載著嶺南文化兩千余年的歷史底蘊,是中華文明多元一體格局的重要見證,是公眾讀懂廣州,感受人文灣區(qū)的文化窗口。不少在南越王墓出土文物,被世人譽為“嶺南文化之光”和“國寶”。</p>  <p class="ql-block">廣州城古稱番禺,城外越秀山最西邊的象崗是一座并不高大的小山坡,形如臥象,一直是古城附近的風景勝地。最早時它與越秀山連為一體,樹木參天,溪流淙淙,可謂山明水秀。南越王墓劈山為陵,從象崗頂劈開石山20米,鑿出一個平面“凸”字形的豎穴,再從前端東、西側開橫洞成耳室,南面開辟斜坡墓道。墓室以紅砂巖石仿照前堂后寢的形制砌成地宮,墓頂用24塊大石覆蓋,再分層夯實而成。墓室仿照生前宅居筑成,墓室坐北朝南,前三后四共7室,寬 12.5米,長10.85米。墓主居后部中室,前廳后庫,前部東西為耳室,后部東西為側室。</p>  <p class="ql-block">文帝行璽金印。這一件被稱為“鎮(zhèn)墓之寶”的文物是我國考古發(fā)掘出土的第一枚帝印。在傳世或發(fā)掘出土秦漢印章中,未見一枚皇帝印璽,只有文獻記載。</p>  <p class="ql-block">隨葬品青銅器。</p>  <p class="ql-block">銅編鐘。南越王墓東耳室出土的青銅編鐘由14件直懸的鈕鐘和5件斜掛的甬鐘組成,經過測定該套編鐘音域跨度大,七個音階皆全,且為雙音鐘,即可通過敲擊不同的部位而發(fā)出不同的音色。</p>  <p class="ql-block">鎏金銅框玉蓋杯。玉蓋杯的蓋子外沿也是一個鎏金銅框,蓋頂嵌入一塊青玉,體現(xiàn)了漢代的鑲嵌工藝水平。出土的時候,銅框玉蓋杯被多層的絲織物包裹著,它應是用來喝酒的酒杯。</p>  <p class="ql-block">人操蛇銅托座。</p>  <p class="ql-block">楊永德伉儷捐贈的藏枕陳列。從全部館藏瓷枕中甄選出的這152件由唐至民國時期的陶瓷枕,堪稱歷代陶瓷枕大百科全書和活化石。本次展覽展現(xiàn)了陶瓷枕產生、繁榮及衰落的發(fā)展脈絡,并介紹各大窯口、技法,及其體現(xiàn)出的文化、民俗、道德教育等方面內容,很值得一看!</p>  <p class="ql-block">隨葬品玉器,犀角形玉杯。</p>  <p class="ql-block">墓主人南越開國之君趙佗的孫子——第二代南越王趙昧,其尸身穿絲縷玉衣(圖中是復制品)。玉衣是漢代特有的喪葬殮服,東漢滅亡以后,未發(fā)現(xiàn)有玉衣。玉衣是有等級規(guī)定的,有金縷、銀縷、銅縷玉衣,諸候王多用金縷,也有用銀縷的。南越王墓出土的絲縷玉衣為首次發(fā)現(xiàn),也是迄今為止唯一的一件。南越王墓出土的絲縷玉衣是中國考古歷史上所見的最早的一套保存完備的絲縷玉衣,且從未見于文獻和考古發(fā)現(xiàn)中。</p>  <p class="ql-block">圓雕長袖玉舞人。</p>  <p class="ql-block">從歷史穿越回來,我們來到了海珠區(qū)。</p><p class="ql-block">海珠區(qū)是廣州市的一個市轄區(qū),位于珠江南面的一片區(qū)域,古稱為“江南洲”,民國以后俗稱“河南”,是廣州『老八區(qū)』中的四個老城區(qū)之一。海珠區(qū)大部分原為農田,后于民末伊始工業(yè)發(fā)展迅速,工廠林立,至90年代,工廠開始拆遷或改建成住宅。</p>  <p class="ql-block">海珠區(qū)北部與荔灣區(qū)、越秀區(qū)、天河區(qū)隔江相鄰;東部、西部、南部分別與黃埔區(qū)、荔灣區(qū)、番禺區(qū)相望。區(qū)域主體為海珠島、河南島,此外還有官洲島和丫髻沙島。海珠區(qū)主要景點有:廣州塔(小蠻腰)、海珠濕地公園、中山大學、孫中山大元帥府紀念館、廣州海珠湖公園、珠江琶醍啤酒文化創(chuàng)意藝術區(qū)、廣州地鐵博物館、鄧世昌紀念館(鄧氏宗祠)、太古倉及十香園。</p>  <p class="ql-block">廣州塔建于廣州市海珠區(qū)閱江西路,距離珠江南岸125米,與海心沙島及珠江新城隔江相望。是一座以觀光旅游為主,具有文化娛樂和城市窗口功能的大型城市基礎設施。廣州塔身主體450米(塔頂觀光平臺最高處454米),天線桅桿150米,總高度600米,取代加拿大的CN電視塔成為當時世界第三高電視塔;廣州塔也<span style="font-size:18px;">是世界第二高自立式電視塔,</span>僅次世界第一高自立式電視塔——日本東京電視塔(高度634米)。廣州塔如今已成為了廣州新地標。</p>  <p class="ql-block">轉輾來到了永慶坊。永慶坊位于廣州市荔灣區(qū)西關核心區(qū),面積約76萬平方米,是一個集旅游、文化、娛樂、社交等功能于一體的國家AAAA級旅游景區(qū)。它融匯了人文古建、傳統(tǒng)藝術、國際休閑、時尚潮流的廣州核心歷史文化創(chuàng)意園區(qū),其前身為永慶大街、永慶一巷和永慶二巷。</p>  <p class="ql-block">同為廣州三大歷史商業(yè)街,永慶坊沒有東山口年輕潮流的氣息,也沒有北京路步行街的鬧市繁華與喧囂,卻獨具歷史的厚重感,悠悠訴說著濃郁的廣府文化、西關風情。</p>  <p class="ql-block">永慶坊的商業(yè)是多元豐富的,其中餐飲占絕對主導地位,包括60余家餐飲門店及70余家品牌,涵蓋咖啡茶飲甜品、老字號、西餐、日韓風情等餐廳。</p>  <p class="ql-block">在這里,嶺南建筑風格得以大規(guī)模保留或復現(xiàn),青磚、灰墻、紅磚墻、青石板路、滿洲窗等歷史文化元素隨處可見。</p>  <p class="ql-block">荔枝灣游船是除了珠江夜游以外,通過水路了解廣州城的另一種途徑。文塔/永慶坊碼頭分別位于荔枝灣涌兩端。逛完永慶坊后,你可以在永慶坊碼頭登船。</p>  <p class="ql-block">荔灣湖是羊城新八景之一,想要領略真正的嶺南風情,荔灣湖游船一定不能錯過!</p>  <p class="ql-block">越劇藝術博物館。由于永慶坊所在的恩寧路一帶在二十世紀二十至三十年代曾是粵劇劇團及伶人聚集之地,附近有不少粵劇界人物的故居。永坊范圍內就有李海泉(李小龍之父,故稱李小龍祖居)、劉美卿、盧啟光、舞臺設計師何碧溪的故居。</p>  <p class="ql-block">徜徉在永慶坊的街巷里,感受著現(xiàn)代的時尚,也體驗著歷史的底蘊。</p>  <p class="ql-block">又來到了廣州沙面島,看看英法租界年代遺留的歐洲痕跡。沙面島在19世紀末到20世紀初曾是英國和法國租界,島上保存著許多的歐洲式老建筑,成為這里的一大特色。不少樓房都已經多番易主,改變了用途。</p>  <p class="ql-block">鴉片戰(zhàn)爭以后,英國和法國在1861年與滿清政府簽署沙面島租約,據(jù)說兩國是看中這塊珠江上的沙洲小島毗鄰當時中國唯一的外貿區(qū) — 廣東十三行。</p>  <p class="ql-block">臺灣銀行大樓則變成附近一家賓館的員工宿舍。</p>  <p class="ql-block">1881年建成的太古洋行大樓。解放后不久,這家赫赫有名的英資跨國企業(yè)把中國大陸的所有業(yè)務結束。現(xiàn)在這座大樓已經是另一家企業(yè)的辦公樓。</p>  <p class="ql-block">在原太古洋行旁邊的,正是原英國駐廣州領事館。</p>  <p class="ql-block">羅馬天主教露德圣母堂的功能則沒有改變。這座建于清光緒16年(1890年)的法國教堂,目前由中國官方認可的教會使用。</p>  <p class="ql-block">白天鵝賓館是沙面島上唯一的高樓。這座由已故香港富商霍英東在鄧小平宣布推行改革開放政策后投資興建的酒店不但是廣州市地標之一,還具有特殊的政治意義。</p>  <p class="ql-block">中國園林是一個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體系,各個地方的園林具有不同的區(qū)域特色。提起北方園林,人們想到的是北京皇家園林的宏大規(guī)模、穩(wěn)重敦實;提起江南園林,人們想到的是蘇州私家園林的樸素淡雅、曲徑通幽;而提起嶺南園林,人們往往難以用簡潔的言辭來完全概括其獨特之處。從西漢到南越,清代到近代,嶺南園林的歷史發(fā)展跨越了多個朝代和時期,每個時期都留下了獨特的印記。正是這一次次的造園活動的積累和傳承,構建了嶺南園林獨具魅力的獨特風格。</p>  <p class="ql-block">余蔭山房,又稱“余蔭園”,為清代舉人鄔彬的私家花園,位于廣州市番禺區(qū)南村鎮(zhèn)北大街。余蔭山房始建于清同治六年(1867年),建成于同治十年(1871年)。余蔭山房是嶺南園林的代表,與佛山梁園、東莞可園、順德清暉園合稱廣東四大名園。</p>  <p class="ql-block">余蔭山房是四大名園中唯一能基本保存原貌的,并以其“藏而不露,縮龍成寸”的建筑特色,被譽為嶺南古典園林的最俱代表之作,是人們感悟廣府士大夫精神,領略嶺南園林建筑藝術,博覽地方民俗文化的殿堂。</p>  <p class="ql-block">余蔭山房總面積約為1.4萬平方米,由文物本體善言鄔公祠、余蔭園、瑜園和后期擴建的后花園、文昌苑(潛居鄔公祠)、靈龜池、北門門樓等景觀構成。</p>  <p class="ql-block">余蔭山房優(yōu)美的建筑與園林相互輝映,不但表現(xiàn)它與中國古代建筑有著相同的基本特點,而且還有著鮮明的地方特色:一是嘉樹濃蔭,藏而不露。滿園綠樹遮蔽,蔭涼幽靜,顯現(xiàn)“余蔭”意境;二是縮龍成寸,小中見大。它傳承了嶺南庭院小巧玲瓏的風格,園地面積僅為三畝,但內部設計巧妙地將亭、堂、樓、榭與山、石、池、橋搭配自如,建筑布局緊湊,有條不紊,而且園中有園;三是以水居中,環(huán)水建園。園林建筑分設周邊,游人環(huán)水而行,深淺曲折,峰回路轉,常有未盡之感;四是書香文雅,滿園詩聯(lián),文采繽紛。</p>  <p class="ql-block">鄔彬告老歸田,隱居鄉(xiāng)里,聘名工巧匠,吸收蘇杭庭園建筑藝術之精華,結合閩粵庭園建筑藝術之風格,興建了這座特色鮮明、千古流芳的名園。為紀念先祖的福蔭,取“余蔭”二字作為園名。</p>  <p class="ql-block">與余蔭山房緊貼相通的建筑就是善言鄔公祠,是鄔家的祖祠。</p>  <p class="ql-block">余蔭山房東半部的中央為一八角形水池,池中有八角亭一座,名“玲瓏水榭”,原是賦詩把酒、吟風弄月之所。</p>  <p class="ql-block">靈龜池。</p>  <p class="ql-block">隨后來到了也是嶺南四大園林之一的清暉園。清暉園位于廣東省佛山市順德區(qū)大良街道清暉路,是始建于明代的嶺南園林建筑,占地面積為2.2萬平方米。清暉園主體建筑包括有船廳、碧溪草堂、澄漪亭、惜陰書屋、真硯齋、狀元堂等。園內植物200多種,且有多棵百年古樹、中外名木。清暉園曾為狀元府邸,也曾為大良龍氏的家園,這些居住在清暉園的家族走出了不少歷史名人。</p>  <p class="ql-block">清暉園不僅是中國十大名園、廣東四大名園之一,而且還是中華文化傳承基地,佛山新八景之一,順德新十景之一。其構筑精巧,布局緊湊,建筑藝術頗高,建筑物形式輕巧靈活,雅讀樸素,庭園空間主次分明,結構清晰。利用碧水、綠樹、古墻、漏窗、石山、小橋、曲廊等與亭臺樓閣交互融合,集中國古代建筑、園林、雕刻、詩書、灰雕等藝術于一身。</p>  <p class="ql-block">清暉園主要景點有船廳、碧溪草堂、澄漪亭、六角亭、惜陰書屋、竹苑、斗洞、獅山、八角池、筆生花館、歸寄廬、小蓬瀛、紅蕖書屋、鳳來峰、讀云軒、沐英澗、留芬閣等。</p>  <p class="ql-block">清暉園的亭與其它園林頗為不同。例如玲瓏榭,結構上采用亭子的形式,但室內八面全用木制裝飾的彩色玻璃格構成外墻,并設置有門,這在使用功能上,既可作亭,又可用作堂。</p>  <p class="ql-block">清暉園有自己鮮明的嶺南水鄉(xiāng)特色,其水景的比重較大,與順德河涌成網,魚塘密布的地貌相一致。園中有寬闊的池塘,有狹長的河溪狀的池塘,有大型或中小型的人工瀑布,有湖石群中不斷噴涌的泉水。</p>  <p class="ql-block">貢院內的號舍。號舍尺寸一般為寬3尺,深4尺,后墻高8尺,面積約1.16平方米。明清時期,鄉(xiāng)試需要考三場,每場待3天2晚。這9天6晚中,考生進入貢院號舍后,直到交卷之前不能走出號巷。</p>  <p class="ql-block">短促的一天時間,參觀了嶺南兩大園林,感嘆古代嶺南園林建筑的獨特風格和高超的造園藝術,從中也充分反映了天人合一的文化特色,表現(xiàn)了人與自然和諧統(tǒng)一的宇宙觀。</p>  <p class="ql-block">大佛寺,全稱大佛古寺位于廣州市越秀區(qū)惠福東路惠新中街(北京路西側、廣州百貨大樓正南方),是一座有著悠久歷史和深厚文化底蘊的佛教古剎。大佛寺的建筑風格充滿了嶺南特色,外墻樓閣威嚴挺立,共六層,琉璃瓦金碧輝煌,每到夜晚,燈光照亮了整個寺廟,景色尤為壯觀。</p>  <p class="ql-block">廣州大佛寺始建于南漢(公元917-971),名新藏寺,為南漢王劉龑上應天上二十八宿而建。明代擴建為龍藏寺,后改為巡按公署。清順治元年(1649)公署毀于火。平南王尚可喜于康熙二年春,自捐王俸,重修寺廟。重修工程于康熙二年(1663年)動工,次年落成。大殿高、深、寬各30米,供奉三尊銅鑄佛像,分別為釋迦牟尼佛、阿彌陀佛、彌勒佛,各尊佛像高約6米、重10噸,故名大佛寺。</p>  <p class="ql-block">雍正十一年(1733年)朝廷向全國佛門降諭旨,整頓沙門,而廣州知府選擇在大佛寺宣讀諭旨,并在大佛寺建了“宣諭亭"。這時的大佛寺達到其歷史上最鼎盛的時期,占地超過三萬平方米。住寺僧人眾多,香火旺盛。乾隆年間擴建,成為廣州五大叢林之一。道光十九年(1839年),林則徐到廣州查禁鴉片時,在大佛寺內設立"收繳煙土煙槍總局"。</p>  <p class="ql-block">這樣一座隱身于都市的佛教寺廟,在城市中弘法利生,來自五湖四海的人們,走進大佛寺,與佛結緣,感受大佛寺的歷史底蘊與獨特魅力。</p>  <p class="ql-block">從廣州搭乘廣佛地鐵<span style="font-size:18px;">即可直達廣東佛山</span>,如果你來到佛山旅游,一定要來祖廟,這里可以說是融入了佛山人的魂。祖廟始建于北宋元豐年間(1078~1085年),供奉道教真武玄天上帝,是中原人南遷到嶺南時所帶來的北帝崇拜的產物。</p>  <p class="ql-block">祖廟至清代初年逐漸成為一座體系完整、結構嚴謹、具有濃厚地方特色的廟宇建筑。石灣的瓦脊陶瓷、墻壁上的磚雕、灰塑、嵌瓷和殿堂里的木雕、石刻以及錦香池中雄踞水面的龜蛇大石雕等等,集中了佛山歷史上著名的鑄造、制陶手工業(yè)的發(fā)展歷程,被譽為“東方民間藝術之宮”、“嶺南建筑藝術之宮”。出地鐵站不遠,便來到了著名的佛山祖廟門前。</p>  <p class="ql-block">佛山祖廟包括了祖廟古建筑群、孔廟、黃飛鴻紀念館、葉問館等景點。大門進去后,沿著中軸線,由南自北分別是萬福臺、錦香池、三門、前殿、正殿、慶真樓等<span style="font-size:18px;">極富有特色的</span>建筑物。</p>  <p class="ql-block">最值得稱道的就是祖廟建筑的瓦脊,在前殿、正殿和慶真樓的屋頂脊上都可以見到。瓦脊裝飾形式多樣,大多采用木雕、磚雕、陶塑和灰塑,雕刻細膩,工藝嫻熟,人物形態(tài)各異,栩栩如生;色彩主要以藍、綠、黃、白為主,高貴華麗,古樸典雅。一旁墻壁上的彩色浮雕也是出神入化,惟妙惟肖,“唐明皇游月宮”、“八仙過?!钡裙适陆涍^工匠的細心雕刻,仿佛就在眼前一般,讓人有身臨其境之感,流連忘返。</p>  <p class="ql-block">祖廟里的萬福臺是華南地區(qū)最古老也是保存最好的古戲臺,具有300多年的歷史。萬福臺的木雕裝飾是其特色,檐邊柱旁到處都是木雕,刻有簡單的動物和規(guī)則的紋路,其表面附上金粉,顯得格外輝煌燦爛。萬福臺雖年代久遠,但如今仍在照常使用,經常演出粵劇折子戲。</p>  <p class="ql-block">作為佛山祖廟有史以來第一個全面展示其發(fā)展源流及歷史文化的基本陳列,《嶺南圣域——佛山祖廟歷史文化陳列》展廳面積近800平方米,分為五大部分,通過126件(套)文物實物、19件(套)文物復制品,115張實物照片,以及一大批珍貴檔案資料等,利用多種展陳手段,全方位多層次地向觀眾展示佛山祖廟深厚的歷史文化。</p>  <p class="ql-block">正值春節(jié)期間,在廣州的最后一個晚上,我們去觀賞了<span style="font-size:18px;">越秀公園新春燈會。</span>被譽為廣州春節(jié)文化名片的越秀公園新春燈會每年吸引了許多市民、游客入園觀賞打卡。今年新春燈會以“粵彩中國年”為主題,展出燈組共計72組,其中大型燈組16組、中型燈組35組、小型燈組21組。</p>  <p class="ql-block">廣州過年三件事:行花街、賞花燈、慶團圓。其中,春節(jié)游燈會已成為大部分廣州家庭過年的必備節(jié)目,而廣州花燈盛會,又以越秀公園最為經典。</p>  <p class="ql-block">轉眼,結束了六天的廣州之行。僅管是一趟短暫的探索之旅,但對廣州這座歷史名城又有了進一步的了解。在2千多年的政治、經濟和文化進程中,廣州具有特殊的歷史地位!其豐富的人文地理歷史遺產,每年吸引了數(shù)以萬計的游客!</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