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張派第一代傳人是大弟子薛亞萍。她生于1946年。早在1962年拜張君秋為師,繼承了張派高難度的唱法,有“小張君秋”之稱。1990年榮獲京劇界最高獎項:第八屆中國戲劇梅花獎。薛亞萍的藝術成就不僅限于舞臺表演,她還擔任中國張君秋藝術基金會理事,是國家一級演員,并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她的代表作品包括《秦香蓮》、《玉堂春》、《沙家浜》等,這些作品展示了她在京劇藝術上的精湛技藝和深厚功底。薛亞萍的藝術生涯中,多次出國訪問并受到好評,她的表演藝術深受國內外觀眾的喜愛和好評。薛亞萍目前為山東省京劇張派非遺傳承人。</p><p class="ql-block">張派第二代傳人是方林飛。方林飛生于1980年,2011年拜薛亞萍為師。</p><p class="ql-block">方林飛出生于長江河畔的湖北黃岡,那方沃土孕育著繁多的戲曲種類,戲曲氛圍濃厚。本地的楚劇、漢劇、荊州花鼓戲、江漢皮影戲、黃梅戲、采茶戲等,外地來的京劇、越劇、豫劇等輪番上演,方林飛的家并非戲曲世家,卻是一個戲曲氛圍濃厚的家庭。他從小就愛看戲,深受戲曲文化的影響,在他幼小的心靈,埋下了一顆熱愛戲曲的種子。</p><p class="ql-block">他愛戲劇,無論是村里請來的草臺戲班還是縣禮堂里的正規(guī)劇團,也無論是熱鬧的武戲還是咿咿呀呀的文戲,他都覺得好看,看得津津有味。走田埂,趕夜路,場場不落。婉轉的唱腔、漂亮的頭面、絢爛的戲裝,一個豐贍而完美的世界在他心中展開,刻下深深印記。方林飛在心里埋下的種子發(fā)芽了;他想學戲,想唱戲。</p><p class="ql-block">這樣的理想鼓舞他年紀輕輕就從家鄉(xiāng)來了上海灘。</p><p class="ql-block">機緣巧合,方林飛 學京劇最先遇到的是京劇旦角演員沈美秋。她曾為上海黃埔京劇團旦角演員,退休后曾受聘于上海戲校及京劇團積極教戲,是滬上著名的京劇旦角老師。沈老師如發(fā)掘璞玉,發(fā)現了方林飛這棵好苗子,在老師的建議下,方林飛開始學唱京劇,并專注學習張派藝術。</p><p class="ql-block">那時京劇正是從樣板戲恢復為傳統戲的全面復興階段。方林飛當時未及弱冠,嗓子高亮通透,身姿端正大方,對戲一腔熱愛,正是學習張派的絕佳人選。沈美秋的女婿、熱愛戲曲的上海企業(yè)家俞德鄰先生,也成為他的知音,此后俞德鄰組建的上海德鄰文化藝術團,成為方林飛京劇實踐與演出的重要舞臺。</p><p class="ql-block">學戲講究天賦,方林飛極具天賦,更有努力。</p><p class="ql-block">初學戲時,他每天要練唱八九個小時,磁帶買了一盤又一盤。一段一段學,一句一句磨,甚至一個字一個字地扣。漸漸地,方林飛羽翼漸豐,十年磨一劍,是時候去試試了。</p><p class="ql-block">2010年,方林飛北上天津,參加第十屆“和平杯”中國京劇票友邀請賽,榮獲一等獎暨“中國京劇十大名票”稱號,一舉成名。</p><p class="ql-block">在過去的梨園行,曾經有一句俗話叫“北京學藝、天津唱紅、上海賺錢”。天津是公認的戲曲重鎮(zhèn),“和平杯”大賽更是中國最具影響力的京劇票友比賽,“十大名票”這一稱號,分量十足。</p><p class="ql-block">“名票”,意味著一個票友受到廣泛專業(yè)認可,也是一個戲曲愛好者能夠到達的天花板。</p><p class="ql-block">繼而,方林飛又參加了央視京劇戲迷票友電視大賽,再次奪得金獎。十幾年苦學,方林飛雖然沒能成為一個專業(yè)戲曲演員,卻也成為了票友界著名人物。</p><p class="ql-block">在央視大獎賽專家評審環(huán)節(jié),著名京劇表演家遲小秋面對屏幕前全國和現場觀眾對方林飛以高度評價:“天生掛味兒,嗓音甜美,行腔優(yōu)美流暢,發(fā)揮很好,很松弛,非常完美,祝賀你!”</p><p class="ql-block">從此在京劇票友界一顆閃亮新星冉冉升起!</p><p class="ql-block">薛亞萍慧眼識珠。她認定方林飛是個好苗子,雖然薛亞萍收徒有著幾近苛刻的要求,但她還是專程飛到上海,非常正式又隆重地為方林飛舉行了拜師儀式。</p><p class="ql-block">至此,方林飛成為張派京劇藝術正宗的傳承人。</p><p class="ql-block">(接下去寫他不是專業(yè)團體的演員,卻致力于傳承京劇,自己演很多場)</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