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多年前,有一部我非常喜歡的電視連續(xù)劇《大明王朝1566》,其中一個場景讓我至今記憶猶新。那是嘉靖皇帝的御書房,其背景上有一個大的匾額,書寫著四個鎏金大字“上善若水”。當時,我并不太懂得這四個字的深刻含義,只是覺得這四個文字非常的優(yōu)美而深邃,與嘉靖皇帝的威嚴和神秘相互襯托,給人一種莊嚴而肅穆的感覺。在隨后的歲月里,我便開始對“上善若水”這個詞特別的注意,也慢慢的感悟了它深刻的含義。<br>“上善若水”出自于《道德經(jīng)》,后世據(jù)此典故引申為成語“上善若水”。指具有完美道德的人,就像水的品性一樣,澤被萬物而不爭名利。后也用來贊美人的無私奉獻和寬厚、包容、謙卑的高尚品德。也正因為這個“上善若水”,讓“水”或者說“水德”成為了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高尚品德的一個象征符號,引得無數(shù)的士人君子爭相追奉。<br>“上善若水”出現(xiàn)在《道德經(jīng)》的第八章,闡述的是以“水”為象征的“善”的德性和境界。下面,我將一句一句的來分享我的學習心得和心靈感悟: 上善若水。<br>本章第一句就開宗明義,意思是:最高的善就像水一樣。這其中包含兩層意思,其一是表明本章主要是闡述德性中最高的善;其二是明確這種最高的善可以用“水”來比喻。<br>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于道。<br>譯文:水,善于滋養(yǎng)萬物卻不與其爭利益。而且,水總是停留在眾人不愿去的低洼之地。因此,這種品德幾乎近于“道”。<br>這句話論述了“水”的兩大德性:滋養(yǎng)生命而不爭、處低而不惡。 水,對于生命而言既是源頭,也是不可或缺的要素。人類近代三百年來,科學技術高速發(fā)展。其涉及的領域小到原子、強子、夸克,大到太空宇宙。其中有一項研究探索是人們最為關注的,即對地球之外生命的尋找。許多科學家經(jīng)過研究發(fā)現(xiàn),生命是離不開水的。因此,是否有水成為了判斷外星是否存在生命的理論依據(jù)。雖然這一理論還存在很多爭議,也有待進一步的科學研究去證實。但我們不得不佩服生活在早于我們兩千多年前的老子,在當時的條件下就能將水與生命的關系領悟到如此透徹的程度?!八f物而不爭”也就成為了最高的道德標準。<br>關于水能“處低而不惡”則是顯而易見的。所謂“人往高處走,水往低處流”,是人們在日常生活中常??吹胶透形虻降?。人的欲望是無止境的,總是一山望著一山高,永不滿足。因此,欲望給人帶來權勢、榮耀、財富等,卻也附帶了無盡的焦慮和煩惱。水則相反,總是往低處流,并最終停留在最為低洼的地方。給人一種與其欲望相反的印象,也因此提供了一種不同的感悟。處低而不爭,也許是克制欲望、拜托焦慮和煩惱的最佳途徑,是一種值得人們崇尚的美德。 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br>因為水有“滋養(yǎng)而不爭、處低而不惡”的德性,于是“水”成為“善”德的象征和符號,兩者也就相互對應、合而為一了。第三句便詳細列舉了“水”德的七種具體表現(xiàn)。居善地,象水一樣順其自然,停駐在最低的地方;心善淵,心應該保持象深淵的水面一樣平靜自然;與善仁,對待他人要想水滋養(yǎng)萬物一樣充滿仁愛而無所索?。谎陨菩?,象水奔向大海一樣,無論怎么的阻礙也始終如一的堅定信念;政善治,水自身清潔,也可以清潔萬物。這象征政治和管理中最重要的清廉之德;事善能,水雖然柔軟而無形,但其功能和力量卻不輸于任何剛強之物。特別是能做到以柔克剛;動善時,水的一個特別的德性是順應。無論遇見什么樣的阻礙或禁錮,都能順勢而為、因時而動。 夫唯不爭,故無尤。<br>前面幾句都是以“水”為比喻闡述了至善的具體內(nèi)容和表現(xiàn)。最后一句為前面論述的最終落腳點,即上善之水德對于人生的意義。簡單來說就是兩個字----無尤。尤,怨尤的意思。一切內(nèi)心的怨尤都來自于欲望和利益沖突。人生的意義和終極的目標是實現(xiàn)心靈的寧靜。而在人的一生當中又不可避免的要努力、要抗爭。于是,我們陷入了一個矛盾和悖論:人生究竟是該爭還是不爭?老子在《道德經(jīng)》中給我們指出了解決之道,唯不爭才能無怨尤。這里的“不爭”并不是不努力、不抗爭,而是像水遇見阻礙一樣,順應時勢,尋找到可前行、可突破的方法,堅定的朝著自己的信念和目標奮進。如此的“不爭”,必定能實現(xiàn)“無尤”的目的。 自從《道德經(jīng)》提出了“上善若水”之后,“水”便成為了中國文人追求的最高道德標準,由此也衍生出了更多關于“水德”的概念和成語,比如智者樂水、心如止水、君子之交淡如水等等。然而,在我的意識中,始終還是將“上善如水”作為最經(jīng)典的概念,不斷的進行思考、驗證和感悟。<br>風雨<br>2024年5月5日星期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