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b>4、東京街頭的“流浪者”</b></h1>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圖為:市府大樓下流浪漢的全部家當</b></p><h1> 從市政府大樓一層通道出來前往停車場時,意外發(fā)現(xiàn)一大排類似私人物品和生活垃圾堆在了路邊,顯得非常扎眼,也與周圍環(huán)境極度違和。</h1><h1> 訊問導(dǎo)游方知,這是一群“流浪漢”們的全部家當。白天不允許他們在此逗留,只能在晚上規(guī)定時間回來搭帳篷或打地鋪睡覺。這里是流浪者們的臨時營地,日復(fù)一日夜伏晝出是他們的生活常態(tài)。流浪者不僅這里聚集,東京的公園、市民廣場、車站、人行地道處處都是他們的家。</h1><h1> 令人費解的是,在東京這樣發(fā)達、富有、安定的環(huán)境中,如何產(chǎn)生了無家可歸的流浪者群體?老道、高效、不差錢的東京市府,為什么容忍流浪者們在社會上,甚至自己眼皮底下游蕩?難道東京市府連這樣的問題,也沒有能力解決嗎?</h1>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圖為:等待打地鋪睡覺的流浪者</b></p><h1> 為此,查閱一些資料以解心中疑惑。據(jù)日本有關(guān)部門統(tǒng)計,2016年全國約有流浪者25000人,其中東京地區(qū)約有2400人。2013年以來,流浪者中35歲以下年輕人比例急劇增加,所占人數(shù)比例也從1/4上升到了1/3。</h1><h1> 在日本,“流浪者”是由來已久的歷史問題。也是日本國內(nèi)多種矛盾的復(fù)雜表現(xiàn),涉及到政治、經(jīng)濟、家庭、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本文篇幅有限,僅能就流浪者們來自哪里?為什么流浪?如何生活?有沒有未來?政府的作為?幾方面作點簡單介紹。</h1>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圖為:東京街頭流浪者的聚集區(qū)</b></p><h1> “<b>他們來自哪里?”:</b>日本文學(xué)作品里有一些關(guān)于大學(xué)教授、藝術(shù)家為追求自由選擇流浪的描述,那只能是作家杜撰橋段而已。東京流浪者同樣是由家庭及事業(yè)失敗者、長期失業(yè)者、現(xiàn)實生活逃避者組成的群體。流浪,是他們臨時或長期選擇的歸宿。他們中間有曾經(jīng)的公司高管、司法案件敗訴者、交通肇事者、刑滿釋放人員等,但更多的卻是失去了工作或多次就業(yè)失敗者。</h1>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圖為:東京街頭的流浪者</b></p><h1><b> “他們?yōu)槭裁戳骼??”?lt;/b>正如<span style="color: inherit;">一位名叫齋藤公司前高管所說,他因職務(wù)糾紛被老板罰看倉庫,訴諸公堂并贏得500萬元賠款后卻被解雇。家庭因此不合,老婆提出離婚,一怒之下棄家出走,淪為流浪漢中一員。</span>日本獨特婚姻關(guān)系,也是部分男人離家原因之一,遭遇挫折,回家卻很難啟齒跟老婆傾訴交流,甚至不為理解,這些人一旦選擇流浪,便永遠也回不去了。流浪原因五花八門,似乎每人都有“不堪回首的經(jīng)歷”。但更多人,卻是因為沒有工作而流浪。2013年以來,隨著日本經(jīng)濟<span style="color: inherit;">持續(xù)低迷,就業(yè)形勢日益嚴峻。不到一個月,日立公司解雇1.47萬人,東芝解雇1.8萬人,富士通解雇1.64萬人......。許多人無法再找到工作,不得不流浪街頭。女作家飯島裕子出版的《日本年輕流浪者調(diào)查報告》中指出,年輕流浪者中半數(shù)以上接受過高等教育,他們因為無法承受巨大的心理和工作壓力而選擇流浪。這種逃避現(xiàn)實的人,在年輕流浪者中占了相當大一部分。</span><b style="color: inherit;"> </b></h1>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圖為:東京公園靠拾荒的流浪者</b></p><h1> “<b>他們?nèi)绾紊??”?lt;/b>在日本,流浪者吃飯一般不成問題,但他們不像常人那樣一日三餐,而是餓了再吃。有時一天只吃一頓。食物來源有超級商場過期食品,商場大都在關(guān)門后,讓他們按約定從后門領(lǐng)取食品。有靠施舍,基督教會每周會在固定時間和地點供應(yīng)食品。身強力壯會選擇自力更生,自己養(yǎng)活自己,他們撿拾塑料瓶和報紙雜志送到固定的地方,每公斤可得2~3日元。這也是許多年長流浪者選擇住在公園的原因,公園垃圾就是他們的衣食父母。</h1>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圖為:自食其力的流浪者</b></p><h1> 在日本極少有伸手要錢的流浪者,除了要錢不符合日本“寧可窮其身,不可窮其志”、“不給別人添麻煩”的傳統(tǒng)觀念外,日本法律也明確禁止乞討行為,認為即便要一根煙的乞討行為也屬《輕犯罪法》犯罪。</h1><h1> 日本流浪者一般都很臟,因為他們根本沒有條件洗澡、洗衣服。但流浪者的穿戴沒有問題,因為住宅區(qū)垃圾箱里往往可以找到丟棄的衣物。也有些流浪者很干凈,他們有的將潔白毛巾搭在脖子上,有的西裝革履,看上去絲毫不象流浪者。有些流浪者很有商業(yè)頭腦,他們到處撿舊書,然后送到舊書店或自己擺攤,一天能掙幾千日元。</h1>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圖為:東京高架橋下的流浪者</b></p><h1> “<b>他們有沒有未來?”:</b>流浪者這一社會群體在日本已經(jīng)存在了數(shù)百年,多年來多屆政府和社會組織都試圖解決此類問題,但確始終未能如愿。原因是復(fù)雜和多方面的。因此,從現(xiàn)實和可見的未來看問題,日本的<b>“流浪者沒有未來”。</b></h1>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圖為:東京街頭疲憊不堪的流浪者</b></p><h1> 所有選擇流浪的人,幾乎都被家庭和社會拋棄。流浪者之間也很冷漠,公園里,流浪者坐在椅子上,面對過往行人卻視而不見,有的干脆背對行人。流浪者之間很少交流,人們經(jīng)??吹剿麄兿鄬Χ?,長時間默默無語。據(jù)說,他們經(jīng)常交流的內(nèi)容就是哪里有食物,哪里有危險。遇到事情,流浪者往往會竭力躲避,有流浪者被不良少年毒打甚至致死,其他流浪者都會很快離開是非之地,卻很少施以援手。隨著年齡增加,各種疾病接踵而來,病重時雖然能有急救車將他們送往醫(yī)院,但只能得到簡單的治療,因為沒有人提供經(jīng)濟擔保是不能住院的。</h1>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圖為:看著令人心酸的畫面</b></h3><h1> 對于流浪者來說,最難熬的莫過于凄冷的冬天。寒風凜冽,雪花飛舞時他們無處藏身。有記者曾看到,穿著多層單衣的流浪者,在墻角瑟瑟發(fā)抖,步履艱難的流浪者一步一蹭,最后倒在了冰冷的水泥地上,過往行人歡聲笑語依舊,視若無睹。很多流浪者對生死已不在意,有的人甚至惟求速死。一名死在街頭的糖尿病患者,袋子里裝滿了治療糖尿病的藥,卻沒有一袋曾經(jīng)被打開過。</h1>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圖為:東京市政府樓下的流浪者</b></p><h1><b> “政府的作為?”:</b>日本經(jīng)濟高度發(fā)達,社會非常富裕,但大批流浪者卻依然無家可歸。流浪問題已成為日本社會頑癥。2002年,日本政府頒布了《有關(guān)流浪漢自立支援的特別措施法》,由政府依法對流浪者進行支援。東京市政府還成立了“自立支援系統(tǒng)”、“緊急臨時保護中心”和“街頭生活者自立支援中心”。負責為收容的流浪者提供短期住所、食物和職業(yè)介紹,幫助流浪者實現(xiàn)再就業(yè)和生活自立。</h1><h1> 為了加強對流浪者管理,日本政府還在討論如何通過改善產(chǎn)業(yè)結(jié)構(gòu)、促進就業(yè)循環(huán)、加強針對老年流浪者福利設(shè)施建設(shè)和服務(wù)功能等,來解決由流浪者引發(fā)的各類社會問題。東京和大阪等城市,還設(shè)立了無家可歸者公寓。</h1><h1> 但遺憾的是,沒過多久這些流浪者又重新回到了公園和馬路旁,過著依然故我的流浪生活。有的是因為沒有自立能力,有的是過慣了流浪生活不愿自立,還有的是愿意自立但根本找不到合適工作。15年過去了,東京街頭依然遍布著流浪者的帳篷,這個群體依然在現(xiàn)代社會最底層艱難生存著。</h1><p class="ql-block"><br></p><h1><b>5、“皇居”及“皇居外苑廣場”</b></h1>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圖為:遠遠可見“皇居外苑廣場”青銅雕像</b></h3><h1> 乘車來到皇居外苑廣場,下車遠遠就看到一座騎馬武士的雕像。環(huán)目四方,皇家廣場上竟再無其他類似塑像,可見這位騎士絕非等閑之輩。</h1>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圖為:武神“楠木正成”青銅雕像</b></h3><h1><b> </b>來到雕像抬眼望去,戰(zhàn)馬之上持銳攜盾、戎裝甲胄的日本武士,正目光如炬注視著前方??催^雕像下的銘文,方知此人叫“楠木正成”,號稱日本之“武神”。雕像為典型古羅馬藝術(shù)寫真風格,估計建造時間絕不會早于明治維新的1872年。</h1>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圖為:楠木方正畫像 </b><br></h3><h1 style="text-align: left;"><span style="color: inherit;"> “楠木方正”為日本“鐮倉幕府”至“南北朝時期”(1336~1392年)的著名武將,明治維新后被尊稱為“大楠公”和“武神”,并成為日本維護皇權(quán)力的精神偶像。</span></h1> <h1> 元弘之變(1331年),幕府地方割據(jù)政權(quán)與皇權(quán)矛盾日益激化,楠木正成毅然參加了“后醍醐天皇”發(fā)動的倒幕運動,舉兵赤坂。據(jù)守千早城(1333年)時,大破幕府征討軍,加速了各地反幕軍興起。建武政權(quán)成立后,楠木正成任河內(nèi)、攝津、和泉三國的國守及記錄所寄人等職。</h1><h1> 建武3年(1336年)二月,“足利尊氏”率叛軍進攻京都敗走,四月又卷土重來。楠木正成聯(lián)合“新田義貞”部在兵庫地區(qū)拼死抵抗,湊川一戰(zhàn)楠木正成兵敗后吻刃自殺,年僅43歲。</h1>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圖為:“后醍醐天皇”畫像</b></h3><h1> 楠木正成在推翻幕府政權(quán)、恢復(fù)日本皇權(quán)統(tǒng)治的斗爭中發(fā)揮了重要作用。他一生殫精竭慮效忠皇權(quán),深受“后醍醐天皇”寵信及歷代天皇推崇。成為日本歷代文武官員的精神楷模。</h1><h1> 日本史書稱其為"智仁勇兼?zhèn)渲紝?quot;、"忠臣義士之龜鑒"、"賢才"、"武略勇士"。楠木正成原官位正五位,1880年被追授為正一位。并與戰(zhàn)國末年的“真田信繁”、源平會戰(zhàn)的“源義經(jīng)”并稱為日本史上的三大悲劇英雄。</h1><h1> 難怪偌大皇居外苑之內(nèi),僅有楠木正成一尊雕像。在日本君主立憲政體之下,天皇們的戒虞之心不宣自明。 </h1>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圖為:外苑廣場松林中的一樹盛開的櫻花</b> </h3><h1> 外苑廣場遠沒有國內(nèi)城市廣場那般雄偉壯闊,廣場周圍不規(guī)則的曲緣草坪之上,散種著一株株形態(tài)各異日本五針松。修長秀美的松枝婀娜舒展,千姿百態(tài)宛若一座座放大了的盆景,美不勝收。</h1>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圖為:園林工人在埋設(shè)草坪的噴管設(shè)施</b></h3><h1><b> </b>五針松是日本特有的珍稀樹種,分布在本州中部、北海道、九州、四國海拔1500米山地。日本五針松姿態(tài)蒼勁秀美,松葉蔥郁纖秀,極富詩情畫意。五針松集松樹的種氣、骨色、神韻于一身,堪稱觀賞樹中之姣姣。孤植或配以奇峰怪石皆為園中精品。據(jù)說近年來北京、青島、天津等城市都從日本引進了樹種,但愿我的家鄉(xiāng)也能早日看到它的身影。</h1>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圖為:外苑廣場中央空曠地面上鋪滿尖銳礫石</b></h3><h1> 廣場中央通往皇居的路面,用松軟尖銳的黑色礫石碎塊鋪就,黑乎乎一片并不美觀。特別是人們歪歪扭扭走在上面,不但費力、費鞋,還會咯吱咯吱作響。難免許多尷尬。我奇怪日本四面臨海,為什么不能運些晶瑩細白的海砂鋪在這里呢?</h1><h1> 導(dǎo)游小娘子一番解釋,方令我恍然大悟。廣場上的礫石是為刺客和不法之徒專門設(shè)置的,夜深人靜當有人行走其上時,礫石發(fā)出的刺耳聲響便會暴露他們的行蹤。時至今日,這大片礫石來歷恐怕僅能當作故事聽聽了。畢竟它們本身就已經(jīng)成為歷史,和歷史中的故事了。</h1>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圖為:通往皇居大門的礫石路</b></h3><h1> “皇居外苑廣場”,與其說是廣場不如說是一座略顯空曠的園林。日本人在冠名中用了“苑”的定義其實是非常貼切的。</h1>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圖為:皇居外墻東北角上的角樓</b></h3><h1> 順著廣場沿著皇居護城河一路向北,便來到了皇居?xùn)|北角轉(zhuǎn)彎處?;示硬淮螅c我心目中的皇家宮殿相去甚遠。沒有高大的圍墻,沒有堅固的城堡,沒有巍峨的殿堂,綠樹掩映、淺垣幽庭、欞窗秀脊、烏瓦白墻,看起來倒更像是江南某商賈或官宦的宅邸而已。<b><br></b></h1>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圖為:皇居正門二道橋中的石橋</b><br></div><h1> 轉(zhuǎn)過城角沿著護城河向西不到300米,就來到皇居正門外——那個被導(dǎo)游吹得神乎其神的標志性景點“二道橋”了。所謂二道橋,是因為這里有兩座高低錯落在護城河上的橋梁而已。至于相隔不足百米為什么修兩座并列的橋,便不得而知了。</h1><h1> 乍一看,還真讓人有些失望。第一道橋為一座兩拱石橋,長度不到20米,寬度也僅有6米,兩側(cè)的欄桿簡約而孱弱,甚至沒有任何多余的裝飾。如果說這就是外國使臣和一國百官進宮朝覲的唯一通路,似乎很難讓人產(chǎn)生莊嚴的儀式感。</h1>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圖為:皇居的正門</b></h3><h1> 目前東京屬于天皇家族的御所僅剩“皇居”一處,這里是天皇日常起居和處理公務(wù)之所。</h1><h1> 天正十八年(公元1590年),德川幕府的第一代將軍德川家康在此修筑府邸后,便一直盤踞于此。明治元年(1868年),明治天皇借助西南各藩下級武士發(fā)動的“尊王攘夷”運動,將其發(fā)展為倒幕維新運動。1868年1月3日,天皇頒布“王政復(fù)古”詔書,開始了日本歷史上著名的明治維新運動。徹底擊敗了德川幕府,建立起統(tǒng)一的中央集權(quán)國家,使日本快速走上發(fā)展資本主義的道路。同年,天皇正式移居至此,并將此改造為皇宮。</h1>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圖為:“二道橋”景觀,只有這個位置能看到前后兩座橋</b></h3><h1> 二戰(zhàn)之后,天皇作為主要戰(zhàn)爭罪魁,被禁止在日本參與任何政治活動?!盎蕦m”的稱謂,也因曾被當作日本最高政治權(quán)力中心,而被禁止使用。“皇宮”改為“皇居”至今。</h1>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圖為:德仁天皇在皇居“松之閣”加冕即位年號“令和”</b></h3><h1> 這是一處占地23000平方米的日本傳統(tǒng)庭院式建筑群(約為北京故宮面積1/30),有綠色的瓦頂、白色的墻壁和茶褐色的銅柱。其中正殿是整個宮殿中心,皇室主要活動和外交禮儀都在正殿“松之閣”舉行。長和殿是天皇接受百姓朝賀的地方,“豐明殿”內(nèi)有大宴會場,“常御殿”為天皇寢宮。此外,宮內(nèi)還有“花陰亭”、“觀瀑亭”、“霜錦亭”、茶室、皇靈殿、寶殿、神殿、舊御府圖書館等等。</h1>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圖為:皇居的正殿“松之閣</b></p><h1> 只可惜,皇居部分可對外開放參觀區(qū)域需要提前預(yù)約,一睹日本皇宮模樣的企圖,只能成為遺憾。</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inherit;">(未完待續(xù))</span></h1><h1> 旭日騰驄</h1><h1> 2023年11月28日于長安</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