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2014年5月我與十幾位太極拳愛好者游覓了武當山。</span></p><p class="ql-block"> 明神道和清神道是最大眾的兩條線路,我們從南巖出發(fā),前半程同線,在朝天宮處分叉,最后抵達金頂。從朝天宮右轉(zhuǎn)就是明神道,是明朝修建的登山小徑,當時朝山進香的人都要走這條路。它的起伏非常大,需要三上三下依次經(jīng)過一天門、二天門、三天門——它們均為明永樂十年(1412年)在元代舊址上敕建。到達三天門之后,再步行約三十分鐘即可抵達金頂。上金頂我們走的是明神道。</p> <p class="ql-block"> 南巖宮,全稱“大圣南巖宮”,位于地處武當山南巖之上,南列天柱諸峰,北瞰五龍頂,東望展旗峰,西有飛升臺,上接碧霄,下臨絕澗,始建于元至元二十二年(1285年),后屢加修建,現(xiàn)存部分主要建筑為明清時期重修遺存,為中國道教武當派宮觀。</p> <p class="ql-block"> 穿過兩儀殿,就可以看到著名的龍頭香了。用青石雕鑿而成,通體長2.9米,寬0.3米,橫空挑出,下臨深壑,龍頭朝向金頂,龍頭上放一小香爐,探身俯瞰毛骨悚然。龍身浮雕祥云,造型美觀,線條流暢,是古代石雕藝術(shù)中極為珍貴的佳作。古時道教信徒為表達對神的虔誠,冒險步入龍背祈福上香,墮崖喪命,不計其數(shù)。清康熙十二年(1673)湖廣總督蔡毓榮下令“禁燒龍頭香”,并立碑以示。</p> <p class="ql-block"> 武當山金頂指建于武當山最高峰天柱峰上的太和宮,海拔1612米。只有登上頂峰,走進太和宮,才是真正意義上的到了武當山。整座金殿坐西朝東,面向太陽升起的方向,高高聳立在武當山巔峰之上。神奇的金殿背后,還有更神奇的古代工匠。金殿為銅鑄仿木結(jié)構(gòu)宮殿式建筑,全部構(gòu)件在北京鑄成后,由運河經(jīng)南京溯長江、漢江水運至武當山下,再經(jīng)人工運至山頂組裝而成。</p> <p class="ql-block"> 我們沿清神道下山。</p> <p class="ql-block"> 走在清神道上,印象最深的是橫亙在神道上的古松。路旁的古松的形態(tài)各不相同,松樹的姿態(tài)大多參天聳立,而橫亙在神道上的千年古松更是虬枝盤曲,別有一番風采。</p> <p class="ql-block"> 這個位置叫瓊臺,是武當山區(qū)間車的重要站點,這里的建筑群名為瓊臺中觀,是武當山三十六觀中最大道觀——瓊臺觀的重要組成部分,這座道觀與很多道觀不同,它的點地面積極大,上下垂直距離達1350米,分為上觀、中觀、下觀。而眼前的這組建筑是中間部分的瓊臺中觀。</p> <p class="ql-block"> 瓊臺中觀雖然沒有紫宵宮、南巖宮、金頂那么出名,但這里的文化卻十分厚重,它始建于元朝,重建于明崇禎年間,相傳真武大帝修成大道之后,玉皇大帝在此冊封它為北極玄天上帝,所以武當?shù)澜陶J為瓊臺觀是真武大帝的受封地,地位崇高,有古人寫詩贊曰:“瓊臺多幽意,山靜似太古”。</p> <p class="ql-block"> 回來后以武當山為素材,創(chuàng)作了兩幅山水畫。</p><p class="ql-block">《古道松奇》90X180厘米</p> <p class="ql-block">《道法自然武當山》180X90厘米</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