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故鄉(xiāng)的山</p><p class="ql-block">故鄉(xiāng)的水</p><p class="ql-block">故鄉(xiāng)有我幼年的足印</p><p class="ql-block">幾度山花開</p><p class="ql-block">幾度潮水平</p><p class="ql-block">以往的幻境依然在夢中</p><p class="ql-block">他鄉(xiāng)山也綠</p><p class="ql-block">他鄉(xiāng)水也清</p><p class="ql-block">難鎖我童年</p><p class="ql-block">一呀寸心</p><p class="ql-block">故鄉(xiāng)的土</p><p class="ql-block">故鄉(xiāng)的人</p><p class="ql-block">故鄉(xiāng)有我一顆少年的心</p><p class="ql-block">幾度風雨驟</p><p class="ql-block">幾度雪飛春</p><p class="ql-block">以往的歡笑依然在夢中</p><p class="ql-block">他鄉(xiāng)人也親</p><p class="ql-block">他鄉(xiāng)土也好</p><p class="ql-block">難鎖我少年一呀寸心</p><p class="ql-block">故鄉(xiāng)的愛</p><p class="ql-block">故鄉(xiāng)的情………</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一段熟悉的歌詞,也許大家就會想起了自己的家鄉(xiāng)的山與水,永遠難忘故鄉(xiāng)的情與景……遠在他鄉(xiāng)的游子,總會心中有一股濃濃的鄉(xiāng)愁,鄉(xiāng)愁亦是鄉(xiāng)音,被埋到我們日常生活的地底,但它卻不斷發(fā)酵,于是我們會在說著順暢的普通話的同時無意間冒出一句方言,會對千百種口音中突然響起的熟悉的鄉(xiāng)音如此敏感,會很容易就做到在兩種不同語言間嫻熟地切換著,鄉(xiāng)音裊裊,生生扯落我們眼底的淚,鄉(xiāng)音,永遠是我們屬于哪一方土地的印記,而我們總是回憶在家鄉(xiāng)的點點滴滴……。于是,我們又努力在記憶中撫摩著故鄉(xiāng)的門環(huán)。</p><p class="ql-block"> 同樣的,我也熱愛自己的家鄉(xiāng)—-東莞,它跟那些外地人鼓吹說東莞是文化沙漠的論點不同,它有著1700多年的歷史,古稱東官,是個建于三國時期的歷史文化名城,是嶺南文化的發(fā)源地,有著廣東的四大名園之一——可園。同時,可園也是嶺南畫派的發(fā)源地,著名的居廉、居巢曾在這雅集居住。在這肥沃的土地上,涌現(xiàn)了不少民族英雄如袁崇煥、抗日名將蔣光鼐等,還有文人雅士,如著名畫家鄧白、雕塑家張松鶴、篆刻家鄧爾雅、古文字學家容庚、東江縱隊抗日先鋒王作堯、舉重冠軍陳鏡開等等。東莞也是海上絲綢之路的通商口岸之一,著名的虎門銷煙讓東莞走進了中國近代史的開篇的歷史舞臺。同時,東莞也是廣府文化發(fā)祥地之一,粵曲重要的發(fā)源地之一,也是中國的粵劇之鄉(xiāng)。由于地處珠三角的重要地理位置,東莞是中國近代史的開篇地和改革開放的先行地,被列為第一批國家新型城鎮(zhèn)化綜合試點地區(qū)和廣東歷史文化名城。東莞有港澳同胞約120萬人,海外華僑約30萬人,是著名的華僑之鄉(xiāng),曾獲得國家森林城市、國際花園城市 、全國文明城市、全國籃球城市等稱號。2019年8月,中國海關總署主辦的《中國海關》雜志公布了2018年“中國外貿百強城市”排名,東莞排名第3。2020年6月,經(jīng)中央依法治國委入選為第一批全國法治政府建設示范地區(qū)和項目名單。</p><p class="ql-block"> 今天,全國各地的人才都引入了東莞,給東莞注入了新生活力,東莞也被規(guī)劃在粵港奧大灣區(qū)的的版圖,隨著時代的發(fā)展不斷蒸蒸日上。</p><p class="ql-block"> 我為東莞的巨大變化而驕傲,為它是魚米之鄉(xiāng)而驕傲,也為講著粵語那濃濃的鄉(xiāng)音而驕傲,為我是東莞人而充滿著幸福感,因而在此我?guī)е阚E??介紹我美麗的家鄉(xiāng)—-東莞,讓更多人深入了解東莞各鎮(zhèn)區(qū)的風土人情,名勝古跡,領略它與日俱新及欣欣向榮的新景象。</p> <p class="ql-block">兔??年新春伊始,我來到了有著革命根據(jù)地的榴花塔公園快樂的游玩。</p> <p class="ql-block">進入園內,山清水秀,一片片嫩綠的顏色盡收眼簾。</p> <p class="ql-block">榴花塔座落于現(xiàn)東城(以前叫附城)峽口管理區(qū)銅嶺之巔,是東莞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于莞龍公路與莞碣公路的交匯點的銅嶺,始建于明代萬歷年間(約470年歷史),塔身高三十多米,八面七層,以紅石為基,用青磚灰沙砌筑(1573-1619)建成。</p><p class="ql-block">榴花塔相傳為峽內支流鎮(zhèn)守??谥铮F(xiàn)在市政府以榴花塔為中心標志,以紀念英雄熊飛將軍于此率領義民抗擊元軍的及抗日寓愛國主義教育為主,建設成休閑游樂之中的園林生態(tài)式公園。</p> <p class="ql-block">塔身墻面上刻有石碑??,記載著塔的400年的歷史。</p> <p class="ql-block">在一九九九年,塔又由政府重修了一次。</p> <p class="ql-block">榴花公園內有花溪銀塘、弘化寺、神仙床、七娘潭、銅鼓角等豐富的傳說和文物遺跡;</p> <p class="ql-block">園內風景秀麗</p> <p class="ql-block">許多書法家作品在園內處處可見</p> <p class="ql-block">建于明代的榴花塔同時也是(抗日戰(zhàn)爭時期東莞人民在此打響抗日第一仗的地方),因此在這建了榴花抗日紀念亭,以紀念這段輝煌的歷史。</p> <p class="ql-block">在榴花塔附近周圍有鰲峙塘的許公巖、徐景唐故居、海潮奄,余屋的余屋進士牌坊等旅游景點。</p> <p class="ql-block">隨著車子??的駛入,我們進入了一個村的牌坊,到了位于東城社區(qū)的一個村子—-余屋</p><p class="ql-block">余屋村以前傳統(tǒng)經(jīng)濟以種植水稻為主,兼種植花生、甘蔗、橙橘,盛產(chǎn)蒲桃、荔枝、龍眼。改革開放初,村中有糧油、紅磚、榨糖、磨米等加工廠。隨著工業(yè)化的發(fā)展,傳統(tǒng)農業(yè)衰落了,在2015年,余屋村經(jīng)營行業(yè)涉及電子、毛織、模具、塑膠、皮具等,建有廠房等,現(xiàn)在的村民已經(jīng)沒有了耕地,居民主要收入來源為商業(yè)經(jīng)營、工資性收入、村集體經(jīng)濟分紅、房屋岀租、銀行存款利息等。</p> <p class="ql-block">余屋村的村民(現(xiàn)在叫居民),一直保持著良好的樸實的村風,不忘老祖宗,至今完好的保留著余氏宗祠,該祠建于明成化7年(1471年),距今有500年歷史,由紅石青磚砌筑,五間四進,合院式布局。</p> <p class="ql-block">從祠堂大門望去,古建氣勢不同凡響,古韻醉人。</p> <p class="ql-block">內有一塊石碑??,它立于明代萬歷四十一年(1613年),記載著余氏族人從宋至明遷移東莞定居的過程,由明代戶部尚書郎陳嘉信撰文所刻,距今400多年歷史,又經(jīng)歷了文革十年浩劫,歷史的洗禮,能保存至今完好實屬不易。</p> <p class="ql-block">進入大門的第二進,迎面而來直射雙目的“風采流芳”四個穩(wěn)如泰山的金色大字,道出了余氏先賢家風之正氣。</p> <p class="ql-block">三進的“引翼堂”氣勢威嚴!</p> <p class="ql-block">四進的“孝思堂”供奉著余氏先賢的牌位。正堂處的木雕極為繁復,技法精湛,用料考究。</p> <p class="ql-block">祠堂內的“兩朝良弼”匾額由明萬歷進士倪尚忠題寫。字體渾厚,蒼勁有力。</p> <p class="ql-block">祠堂就是古村落的根,也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與傳統(tǒng)美德的傳承之所!走進這里,能讓我們渾濁的思緒在此沉淀,也讓余姓的族人可有根據(jù)族譜永遠能尋根問祖的所在地。</p> <p class="ql-block">當車子??又沿著村子的寒溪河旁進入了一個牌坊,映入眼簾的是一墻浮雕,講述著牌坊的歷史故事。</p> <p class="ql-block">牌坊是在明代萬歷41年(1613年),萬歷皇帝為表彰余屋人余宗旦、余士奇父子而賜建的,牌坊經(jīng)歷了三次重修,至今仍屹立在寒溪河畔。時光流轉,余屋人余士奇曾由寒溪河北上,于1598年考中進士,一展雄圖壯志。</p> <p class="ql-block">牌坊坐東向西,高8米,歇山頂,如一頂大官帽般,氣勢不凡的屹立在寒溪河畔口岸的出入口之中。</p> <p class="ql-block">牌坊朝內,即進士牌匾背面寫著金色燦燦的兩大字“貤恩”,就是萬歷皇帝表彰余士奇父親教子有方,功益社稷而賜寫的。而余士奇高登進士后,被授安徽寧國知府,因斷案有功,升為南京戶部主事,他為官清廉,秉公執(zhí)法,深受民眾愛戴,造就了人生的輝煌業(yè)績。</p> <p class="ql-block">古韻滄桑石柱與基座,一派遒然風骨。</p> <p class="ql-block">牌坊的頂部檐芽高翹,碌灰筒瓦如如意斗拱,形神兼?zhèn)?,古韻傳神?lt;/p> <p class="ql-block">牌坊前的這棵古榕樹,已經(jīng)有300多歲了,它見證了歷史的輝煌與精彩,</p> <p class="ql-block">400年屹立不倒的進士牌坊,如一座精神豐碑,激勵著余氏后代學子,發(fā)奮圖強,以先輩為志,為中華振興而學,一展雄圖壯志。</p> <p class="ql-block">有些人士奇怪牌坊為何建在寒溪河旁,而牌坊前面就是古道和古碼頭??,余屋在古時的交通就是以水路為主的,所以這里就是進出村口的必經(jīng)之渡口。余士奇就是從這古碼頭進京科考,坐船??出行,開啟精彩人生。</p> <p class="ql-block">而靜靜的寒溪河述說著歷史的滄桑變化。也是在二十多年前,我曾跟東莞美術家協(xié)會的朋友一起到這里采風寫生?,F(xiàn)重返故地,恍如昨日,雖舊貌換新顏,但古跡依舊在,寒溪河水如舊清澈,只是時光荏苒,我已非少年頭??</p> <p class="ql-block">而在寒溪河的對面又是另一條村子—-周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周屋約在明朝末年而立存,至今也有600年的歷史了。</p> <p class="ql-block">周屋周氏宗祠始建于宋末,明清多次修繕,祠堂在這一時期得到大規(guī)模整修,總體保持明清風格,宋韻已無,1940年曾重修。坐西北向東南,五間三進合院式布局,磚木石結構,青磚墻體,紅砂巖勒腳;硬山頂,抬梁與穿斗混合式梁架,人字山墻,灰塑龍舟脊上立灰塑鰲魚,碌灰筒瓦,綠琉璃瓦當及滴水;頭門兩側設塾臺,檐下彩繪壁畫,木雕如意斗拱梁架及花鳥紋檐板精美細致。</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該祠對研究明清時期東莞地區(qū)祠堂和周氏家族歷史具有一定價值。</p> <p class="ql-block">據(jù)周氏族譜記載,東莞周氏的來源,始祖周宣猷,諱潤,字大進,一字常清,號歧。乃周敦頤四世孫周直卿第九子。宋光宗年間娶江西吉州冼氏,就婚于吉州?;楹笥睾系揽h,適元兵南侵,攜家眷暫居南雄珠磯巷。宋慶元年間,遷徙東莞荔枝園開基立籍。</p> <p class="ql-block">這里是村政府新建的荔枝園,可給村民有了一個休閑、乘涼、放松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聰明的周屋人還打造了一個“守望鄉(xiāng)愁、留住根脈”的稻田公園,為東莞大地保留了一片綠色,每年稻田成熟時,這里便成為了鄉(xiāng)村農田的網(wǎng)紅打卡地,提供了美麗的稻田風景攝影地,引來了無數(shù)的攝影愛好者在這采風拍攝。同時這塊珍貴的土地成為了農業(yè)現(xiàn)代化示范基地,更逐漸打造成一個以歷史風貌游覽、生態(tài)農業(yè)休閑、產(chǎn)業(yè)創(chuàng)新升級為特色的東城美麗村居綜合發(fā)展示范區(qū),走出了一條“業(yè)興、景美、民富”的鄉(xiāng)村振興之路。</p> <p class="ql-block">車子??沿著去茶山的方向,來到了東岳廟,此廟座落在茶山象嶺南麗,建于大唐開元盛世年間,至今約有1250余年的歷史。廟坐北朝南,供祀的是東岳大帝眾神體系,廟內供奉著東岳大帝等菩薩共140多尊。全廟由中路正殿和東、西側殿三個部分組成,整個廟宇氣勢恢弘,建筑精良。東岳廟為東莞市文物保護單位,也是國家級非遺代表項目“茶園游會”的主要舉辦地之一。</p> <p class="ql-block">廟墻有政府新刻的碑記,再次證明東岳廟的悠久歷史。</p> <p class="ql-block">全廟由中路正院和東、西道院三個部分組成,正面有大門、香亭、正殿,兩側對翼,有御馬亭、虎殿及配殿。殿宇堂屋376間。整個廟宇氣勢恢弘,建筑精良。</p> <p class="ql-block">廟中的大鐘,在此撞鐘三下,醒神了。</p> <p class="ql-block">廟中的大鼓??,游人喜歡揮臂打三下,振奮精神,祈愿龍馬精神。</p> <p class="ql-block">每年的茶山游園會都會在東岳廟開始舉行,據(jù)茶山鄉(xiāng)志記載,早在明正德九年(1514年)之前就已經(jīng)有“茶園游會”。每年農歷三月廿五至廿七,茶山當?shù)鼐用窦八姆较憧?、游人會來到東岳廟舉行祭祀活動,并抬出東岳大帝和民間吉祥神到鎮(zhèn)內各地進行巡游,祈求風調雨順、國泰民安。據(jù)老一輩回憶解放前的茶園游會,每年農歷三月廿五是迎神日,各坊香客涌到東岳廟,焚香祈禱。日上三竿,鄉(xiāng)民把東岳大帝請出廟祈福,稱為“擺會”。午飯后,游會拉開序幕。菩薩依次為雷帥、康帥、紫衣、綠衣、土地、父老、關帝、東岳大帝八大尊神。青壯年抬著菩薩一路奔走。表演隊在后面,由執(zhí)事開路,巡游茶山各坊。連續(xù)三天,直到廿七傍晚時將菩薩抬回廟里放回原位----“菩薩返壇”,游會結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下面播插一段我?guī)熜直R泳鈞先生介紹茶山游園會盛況的視頻。????</p> <p class="ql-block">又一傳聞茶山東岳廟為“東莞伯”何真所誤建。據(jù)《太祖實錄 何真本傳》記載,“真,東莞之員岡(員頭山)人”。他是明洪武二十年,與誠意伯劉基等被封的十二伯爵之一。據(jù)傳,何真看中了(現(xiàn)位于東莞市茶山鎮(zhèn))象嶺這塊風水寶地,便在此興建華麗的房屋,此屋雕梁畫棟,金碧輝煌,極盡宮廷之氣勢。有鄉(xiāng)人認為此屋的構建超越形制,有犯上造反之嫌,便報于朝廷。何真得知,連忙將房屋改頭換面,變?yōu)閺R宇,并在官員來視察的前一天,命人連夜抬菩薩奔跑入廟安放。官員視察時,只見廟內安坐著東岳大帝、十殿閻王等神。此事也就不了了之。后來,茶山就有了東岳廟,并形成了走菩薩游會之舉。農歷廿八是東岳大帝的神誕,茶園及四方的善男信女,一大早抬著燒豬,挑著祭品前往東岳廟上香,接“貴人”,祈求保佑。</p> <p class="ql-block">祈福開始了。</p> <p class="ql-block">今年的游園活動也是異彩紛呈,熱鬧非凡。</p> <p class="ql-block">各個游園方陣各具特色表演,盡顯嶺南特色,非遺薈萃,時代新彩。</p> <p class="ql-block">在東岳廟的后山就是政府新建的東岳公園了。東岳公園是占地面積2.5公頃,園內有一山名象嶺,高而蜿蜓,形狀若象,故以名,為茶山境內一主山,是舊“茶山八景”之一。山頂建有一樓閣——仙蹤閣,從樓閣頂層可觀望茶山鎮(zhèn)全景,遠近風光盡收眼底,東岳公園是以商業(yè)、休閑、養(yǎng)生、娛樂和觀光為一體的旅游好去處。</p> <p class="ql-block">《茶山鄉(xiāng)志[民國]》中記敘茶山八景,其中“象嶺遺蹤”、“鳳山朝陽”是出自東岳公園的。</p> <p class="ql-block">鳥望茶山美景的觀光塔,即仙蹤閣。</p> <p class="ql-block">象嶺山中的白色石碑,銘文記載此山在古時曾有象??出沒蹤跡,并且賦說明此地是茶山八景之一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公園內的書法石刻,都寫了茶山的典故、傳說、土特產(chǎn)、風土民情,</p> <p class="ql-block">沿著茶山的一條小路,我們來到了寒溪水村。據(jù)聞這是一條具有著深厚的文化底蘊和紅色文化基因的村莊,我也帶著好奇而崇敬的心情來好好的感受這美好的鄉(xiāng)村氣息。</p> <p class="ql-block">據(jù)《全粵村情·東莞市卷》記載:寒溪水村,位于東莞市茶山鎮(zhèn)南部,村民以羅姓為主。始建于宋末,因村東北有寒溪河,故名為寒溪水村。</p> <p class="ql-block">也有史料記載,羅氏家族從粵北南雄珠璣巷南遷聚居至寒溪河畔建村,初期村名為韓屋水,后改名為寒溪水沿用至今,有著近800年的歷史。</p> <p class="ql-block">由于羅氏人才輩出,古有名人在朝??為官,</p><p class="ql-block">在近代史上后人也留下了飽蘸血淚的濃重一筆,羅氏家史是近代家國命運休戚與共的典型,羅氏子孫的身影涌現(xiàn)于辛亥革命、五四運動、抗日戰(zhàn)爭、解放戰(zhàn)爭中,其中有建功立業(yè)者,亦有流血犧牲者。</p><p class="ql-block">清朝末年,寒溪水羅氏族人羅錦華“下南洋”經(jīng)商,開辦“天泰號”,積聚巨額財富。但羅錦華心系祖國,多次與到東南亞宣傳革命的孫中山先生見面,主動捐資支持民主革命。羅錦華逝世后,其子孫毅然回國,孫輩的羅允儉、羅允本、羅允正為國捐軀,曾孫輩的羅濤、羅柱等9人參加中國共產(chǎn)黨,為新中國的建立建設作出了貢獻。</p> <p class="ql-block">20世紀以來,羅氏族人積極投身革命,作出了杰出貢獻:羅濤參加了中國共產(chǎn)黨在華南組建的第一支人民抗日武裝——東莞抗日模范壯丁隊,參加解放戰(zhàn)爭;羅立斌先后參加抗日戰(zhàn)爭、解放戰(zhàn)爭,在抗美援朝期間任志愿軍191師政委等職,1955年授大校軍銜,獲二級獨立自由勛章及地級解放勛章;羅柱參加遼沈戰(zhàn)役、平津戰(zhàn)役,1955年授中校軍銜,獲三級獨立自由勛章及三級解放勛章;羅克明、羅慧舒在抗日戰(zhàn)爭時期參加革命,羅映梅、羅肇興、羅慧貽在解放戰(zhàn)爭時期參加廣州地下黨組織、粵贛邊縱隊。東莞市文物保護單位羅濤、羅慧舒、羅慧貽故居(前塘街31號),羅柱、羅立斌、羅映梅、羅肇興等人故居(嶺仔巷107號),以及不可移動文物羅氏宗祠,是寒溪水羅氏族人心系家國、投身革命的重要見證,是彌足珍貴的革命文物。</p> <p class="ql-block">在寒溪水村,村中還有一個大戲樓舞臺,在這里,經(jīng)常有粵曲節(jié)目在這上演,村民家家戶戶,男女老少,都齊聚這里看大戲。</p><p class="ql-block">解放前,東江縱隊抗日游擊隊曾扎根在寒溪水村,那時游擊隊常常組織文娛活動,給當?shù)卮迕駧砹藵撘颇挠绊憽?951年,寒溪水村成立了農光文娛組,鼎盛時期曾在多地演出,推出的《沙家浜》《紅燈記》《山鄉(xiāng)風云》等戲大受歡迎。2019年,在村委會的大力支持下,羅全鏗、羅婉芳夫婦出資與其他粵曲愛好者重新組織了農光曲藝社。閑暇之余,農光曲藝社會在村里的羅氏宗祠排演傳統(tǒng)粵劇。</p> <p class="ql-block">同時,寒溪水村的領導在升級改造舊文化戲樓,配置戲臺表演、音響室、LED布燈場、設備室等設施,利用村內農光曲藝社文化資源,不定時組織開展傳唱羅氏革命先輩舞臺劇《寒溪熱浪》、羅立斌紅色革命歌曲、展演紅色經(jīng)典粵曲《山鄉(xiāng)風云》等活動,充分展示紅色革命精神和寒溪后人的精神風貌,深挖本村紅色文化教育資源,不僅從精神和文化層次提升了村民素質,在紅色文物保護、紅色文化弘揚方面,也摸索出了許多值得推廣的經(jīng)驗,成為茶山乃至東莞一張遠近聞名的紅色文化名片,以新時代新方式傳承革命精神</p> <p class="ql-block">什么叫文化傳承,看看寒溪水村民對茶山游園會活動的熱誠就知道了……也有我的師兄盧泳鈞先生主持講解??????</p> <p class="ql-block">寒溪水村是個歷史悠久的古村,也是個有著紅色革命基因的古村,如今走進這個有著近八百年建村史的村落,修葺一新的紅色文化主題公園讓人眼前一亮。一湖碧水、山景瀑布、小橋流水、蜿蜒長廊,尤其是夜幕降臨,整個村莊華燈璀璨,美麗夜景讓人流連忘返。</p> <p class="ql-block">寒溪水村夜景璀璨風華,美妙的夜空,色彩斑斕,整個村子象是被畫家揮毫潑色潑墨而成的濃重的一幅山水畫卷。</p> <p class="ql-block">寒溪水村在“鄉(xiāng)村振興”中主打“紅色”品牌。寒溪水村紅色文化底蘊豐厚,在這里,來一場紅色之旅,感受先輩在這片土地上留下的革命精神,并讓你留住了鄉(xiāng)愁,留住了鄉(xiāng)村的美,淳樸的民俗民風,讓你覺得在這里生活的幸福感特別的濃郁。</p> <p class="ql-block">謝謝大家前來觀賞,欲看東莞其它鎮(zhèn)區(qū)的風景,請看下回分解,謝謝??</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