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我們的學生時代</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作者:張朋</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下圖照片王震將軍。</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下圖照片王恩茂將軍。</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下圖照片趙錫光將軍。</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下圖照片王震將軍夫人,二軍子校校長王季青。</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下圖照片是1948年,二軍子校在山西河津上課。</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1949年9月,中國人民解放軍西北野戰(zhàn)軍第二軍在郭鵬軍長、王恩茂政委率領下,從甘肅酒泉開始了向新疆南疆的大進軍。9月25日,國民黨新疆警備司令部副總司令兼整編四十二師師長趙錫光將軍在喀什宣告起義。二軍徒步萬里,于1949年12月1日到達南疆重鎮(zhèn)喀什。1950年4月,二軍軍部、教導團、四師師部進駐疏勒城,5月1日喀什軍區(qū)(即南疆軍區(qū))在疏勒縣成立,接管了原國民黨整編四十二師和平小學,在原來二軍子校的基礎上建立了新的二軍子校,校址就在南疆軍區(qū)家屬院內(nèi)(現(xiàn)在南疆軍區(qū)正大門對面坡下,南疆軍區(qū)老游泳池西面,南城墻以北。)。1957年,二軍子校與四師小學合并,搬到了城關鎮(zhèn)闊拿巴扎村附近,正式更名為南疆軍區(qū)子女學校,就是現(xiàn)在的疏勒縣八一中學所在地。</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學校北面是步兵第四師師部,東面是陸軍第十二醫(yī)院,西面是疏勒縣城。學校當時住的是二軍醫(yī)院和醫(yī)訓隊的房子,房子是那種高大的蘇式平房,帶走廊,房子的布局是圍合式的四缺一形式。1960年以后學校在校內(nèi)道路西側(cè)建了一部分平房,做為小學部教室。</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下圖是學校沿革示意圖。</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下圖是南疆軍區(qū)子女學校老校址。</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南疆軍區(qū)防區(qū)面積88萬平方公里,包括新疆阿克蘇、克孜勒蘇、喀什、和田和西藏阿里等5個地州,邊防線3578公里,少數(shù)民族占90%以上,邊防部隊分布在西南天山、帕米爾高原、喀喇昆侖山、和阿里高原,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解放初期,南疆地區(qū)教育水平落后,漢語教學更是薄弱。為了解決部隊子女的入學受教育問題,南疆軍區(qū)把全防區(qū)的部隊子女集中到疏勒縣的南疆軍區(qū)子女學校上學。</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下圖照片是八一中學保育員合影 ,前排左起、田淑芳、王鳳蘭,茍美蘭。后排從左起、王翠蘭、屈香元、胡芳琴、蔣淑英、何鳳蘭。</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學校實行集中住宿,統(tǒng)一管理。學校一、二年級每班配一個保育員,負責學生的生活管理和學生宿舍打掃衛(wèi)生。小學生每周五下午洗一次澡,地點就在學校對面的四師師部澡堂,在一個四方形的水泥池子里,保育員阿姨給每個學生擦澡。</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下圖照片是南疆軍區(qū)子女學校三年級學生和老師合影(1954年),前排左一小女孩是李桂芝老師,后來擔任我們小學67屆(2)班三年級班主任。從照片中可以看出服裝是統(tǒng)一制作的。</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上世紀50年代初,部隊實行供給制,沒有工資,學生的吃穿費用由軍隊統(tǒng)一給每個學生發(fā)津貼費,由班主任保管。學生的服裝由學校統(tǒng)一制作,包括棉服夏服,5個體型相同的學生站在一起,裁縫量其中一個同學尺寸作為標準統(tǒng)一剪裁。</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學校平時實行封閉式管理,不能隨意出校門。家在疏勒縣的學生每星期六下午可以回家,星期日下午回校。而邊防部隊的子女則只能長期住校,等到寒暑假時才能由單位派車接回,這一天是同學們最高興的時候,南疆軍區(qū)下屬各單位接學生的大卡車占滿了學校中間唯一的道路,同學高興地往車上搬行李。</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學校實行準軍事化的作息制度,早晨統(tǒng)一時間起床,以班為單位操場跑步,跑操半個小時結(jié)束后,全校集中在升旗臺前,舉行升旗儀式,唱國歌,向國旗敬禮,學校的升旗臺上背景牌上寫著“今天是紅領巾,明天是紅旗手”。每天下午吃晚飯前舉行降旗儀式,由校領導進行講評。然后列隊到食堂吃飯。學校課程是每天六節(jié)課,上午四節(jié),講新課,下午兩節(jié)進行復習作業(yè),下午課結(jié)束后是課外活動,學生參加各種體育活動,主要是踢足球、打乒乓球,高年級學生則有晚自習。</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晚上南疆軍區(qū)電影隊定期在學校的大飯?zhí)眉娑Y堂里放電影,看電影對少年來說是一件很高興的事,晚飯后,男女同學們就把教室里的雙人課桌椅抬到大飯?zhí)?,看完電影后又黑燈瞎火地搬回教室,往?00米,看似辛苦,卻充滿歡樂,給同學們留下了終身難忘的印象。沒有電影時,在小學部教室的四合院里放幻燈片,內(nèi)容主要是歷史典故,高年級的同學邊放幻燈片邊講解,《藺相如》等歷史典故我現(xiàn)在記憶猶新。晚上統(tǒng)一熄燈就寢。</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學校執(zhí)行國家統(tǒng)一的教學體制,采用國家統(tǒng)一教材。1950年剛建校時,學校只有4個年級,每個年級一個班,每個班的學生人數(shù)比較少,一般為十幾人到二十幾人,由于戰(zhàn)爭年代學生學業(yè)耽誤,班上的學生年齡不等。后來實行九年教育,設立了小學部、初中部,每一個年級設三個班。我1961年入校時學校已有24個教學班,在校學生700人。</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下圖照片是南疆軍區(qū)干部處(1963年)干部合影,前排中是父親張明儒。</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下圖照片是南疆軍區(qū)子女學校初中第二屆畢業(yè)班全體師生合影(1964.6.30)二排左八、是父親張明儒,二排左七、是陳世祥校長,二排左六、是師和書記。</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由于學生都是部隊干部子女,屬于干部福利工作范圍,歸口南疆軍區(qū)政治部干部部門管。父親從1954年10月就擔任南疆軍區(qū)政治部政干科長,一直到1965年學校交給喀什地區(qū)管,中間有兩年不在,其余長達9年都是擔任南疆軍區(qū)干部部門的領導,和學校關系密切,父親經(jīng)常參加學校的開學典禮和期末結(jié)業(yè)典禮,和畢業(yè)班的學生合影留念。</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學校的部分領導和工作人員是軍隊現(xiàn)役人員。1961年到1964年的校長陳世祥是從南疆軍區(qū)政治部宣傳科副科長(團職)崗位上派來的,少校軍銜,后來又返回南疆軍區(qū)政治部擔任組織處長。校長李敏、黨委書記師和都是南疆軍區(qū)機關調(diào)來的干部。</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下圖照片是南疆軍區(qū)子女學校小學部教師合影(1954.7),三排左一管理員,三排左三老師,三排左四管理員,三排左五老師;二排右一潘霞云,二排左一張淑英,二排左三宋愛賢,二排左五楊光蓮;前排左一劉晶波,前排左三張明校長,前排左四楊副校長。</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50年代初期,學校的老師大多是部隊文化程度高的現(xiàn)役軍人,女兵較多。母親朱磊是山東來的女兵,曾在學校的醫(yī)務所擔任藥劑員。還有一些同學的母親也是學校的工作人員。1954年以后,女兵脫下軍裝轉(zhuǎn)為學校工作人員。</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1960年以后學校教師中有了師范學校畢業(yè)生,還有一部分文化程度比較高的部隊干部家屬。我是學校小學67(2)班的學生,班主任李桂芝老師就是部隊子女,在南疆軍區(qū)子女學校畢業(yè)后,到新疆師范學校學習兩年畢業(yè)后回到學校任教,語文老師范樹林也是新疆師范畢業(yè)的,數(shù)學老師李賽菊是部隊干部家屬。由于很多老師是軍隊干部家屬,隨部隊干部調(diào)動、轉(zhuǎn)業(yè)而變動工作,在學校任教時間不是很長。</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下圖照是南疆軍區(qū)子女學校教導處主任魏景清。</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下圖照片是疏勒縣八一中學初二、二班畢業(yè)生留影(73.7.14)。</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下圖是我的同級同學邢疆楠的姐姐邢江梅的小學畢業(yè)證書。</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50年代初供給制時期,學生統(tǒng)一就餐,伙食費由軍隊補助,學生分為軍官子弟食堂和士兵子弟食堂,可以吃到牛奶雞蛋奶粉,軍官子女每月可以補助5元。在當時5元是個很不小的數(shù)目,那時南疆軍區(qū)大灶每天的伙食費只有0.40元。實行薪金制后,軍官自己負擔伙食費,學生統(tǒng)一集中在學校大食堂就餐。</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1961年,我們?nèi)胄r正是國家三年自然災害時期,糧食定量比較低,就餐時每個人的食物也是定量,糧食中雜糧占的比例很大,有高粱面,玉米面,看起來黑乎乎的,吃不飽肚子。男同學飯量大,有時候能得到女同學的一點接濟,真是很高興。肚子吃不飽,學校豬圈的豬飼料豆餅就成了男同學們的目標,趁飼養(yǎng)員不注意的時候,就翻墻進去到豬圈偷豆餅,豆餅是榨油剩下的殘渣,顏色金黃,聞起來很香,吃起來口感不錯。</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新疆部隊進疆以后,為了解決部隊的吃糧問題,普遍開展了大生產(chǎn)運動,各部隊都有自己的生產(chǎn)地和農(nóng)場,南疆軍區(qū)為了解決自己的子弟吃飯問題,每年都從部隊的生產(chǎn)糧中調(diào)撥幾十萬斤補貼子女學校,解決了學生的吃飽問題,同學們終于可以放開肚子吃白面饅頭了。</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南疆的少數(shù)民族農(nóng)民生活習慣以吃糧食為主,農(nóng)業(yè)主要是種糧食作物,所以市場上基本上沒有蔬菜供應。為了解決吃菜問題,從部隊到地方都自力更生自己種菜,這個傳統(tǒng)一直保持到80、90年代。學校用一些從內(nèi)地來懂種菜技術的漢族農(nóng)民,成立了副業(yè)班,在校園里種上了各種蔬菜,解決了師生的吃菜問題。學校的交通工具就是一輛膠皮轱轆馬車,平時負責到縣城拉糧食,采購食品。</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1962年10月在喀喇昆侖山上爆發(fā)了中印邊境自衛(wèi)反擊戰(zhàn),父輩們領兵上山打仗,一些同學的父親在戰(zhàn)斗中犧牲負傷。12月部隊凱旋,返回疏勒縣的軍營,同學們和各族群眾在縣城的過境公路上夾道歡迎。公路上搭起彩門,鑼鼓喧天,車流滾滾,塵土飛揚,車上車下,歡呼聲響成一片,同學們跑前跑后,爭相給解放軍叔叔們鮮花,上百輛的車隊一連過了幾天,至今記憶猶新。 </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下圖照片是1962年12月,喀什各界群眾歡迎參加中印邊境自衛(wèi)反擊作戰(zhàn)的新疆邊防部隊凱旋回歸。</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南疆軍區(qū)烈士陵園(現(xiàn)更名為疏勒烈士陵園)</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南疆軍區(qū)烈士陵園埋葬著南疆軍區(qū)部隊在中印自衛(wèi)反擊作戰(zhàn)中犧牲的烈士,和1949年解放新疆以來去世的部隊官兵,為了記住父輩們的英雄事跡,清明掃墓成為全校同學思想教育的必修課,每年清明全校同學都要徒步去掃墓,原來烈士陵園就在學校附近,12醫(yī)院旁邊,后來遷到了離縣城5公里的地方,我們掃墓往返徒步10公里,既受到了思想教育,又鍛煉了體力。</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喀什八一中學小學部六年級畢業(yè)留念(1965.7.3),二排左二、顏東森老師,二排左四、學校黨委書記師和。</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1970年2月,中央指示復課鬧革命,學校終于開始上課了,沒有課本,政治課學的是毛主席語錄,語文課學的毛主席詩詞。由于文革的耽誤,我們有兩年多時間沒有上課,本該1970年夏天畢業(yè),當年卻才開始學習初中文化課程,我從1961年秋季入學到1970年春季離開學校,這10年間有5年處在文革時期,這對我們這一代人產(chǎn)生了深遠的影響,我們這些小學生連個小學畢業(yè)證也沒有拿上,有些同學由于部隊調(diào)動換防隨家庭遷移的原因,離開學校后再沒有繼續(xù)上學,學歷上的記載僅僅是小學四年級,即使上完了小學的同學,文化素質(zhì)也是大打折扣,后來同學們走上工作崗位后因為文化程度和學歷低受到了很大影響。</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盡管如此,我們還是很懷念我們的母校。這所軍隊子女學校軍事化的管理,培育了我們熱愛黨,熱愛毛主席,熱愛社會主義的優(yōu)良品質(zhì),和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的精神,傳承了父輩們的紅色基因,造就了一批具有優(yōu)良素質(zhì)的軍人后代。我們非常懷念陳世祥校長、李敏校長、師和書記、張淑英校長等老一輩校領導,和曾經(jīng)給我們?nèi)芜^教的李桂芝老師、李賽菊老師、范樹林老師、安素貞老師、顏東森老師、楊又樂等老師,他們鞠躬盡瘁,日夜操勞,在我們身上傾注了太多的愛和心血。我非常懷念我們班的同學,雖然他們分散在全國各地,雖然我們幾十年不曾相見,但我們心心相印,小時候的純真的短暫的同學情把我們緊緊相連,不管走到哪里,只要是同學,都會帶來歡樂。</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2017年6月我和趙力、李勛、史遠征同學懷著崇敬的心情,來到了闊 別幾十年的母校,這時學校已經(jīng)于1971年由喀什地區(qū)移交給疏勒縣管理,更名為疏勒縣八一中學。今非昔比,我們上學時的平房已找不到一點蹤跡。學校的劉校長熱情的接待我們,給我們介紹了v學校的變化?,F(xiàn)在學校占地面積175畝,建筑面積34220平方米,學校有教學樓5座,學生宿舍樓2座,學校在編職工191人,共有教學班46個,在校學生2300人,已經(jīng)成為一所現(xiàn)代化的完全中學。我們衷心祝愿母校更美好。</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下圖是疏勒縣八一中學東門。</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下圖照片是小學67屆校友和劉校長合影(2017.6)</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左起、張朋、李勛、劉校長、史遠征、趙力。</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