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唐代詩人杜甫的《絕句》至今還在華夏大地廣為傳誦,小時候吟唱的詩篇至今還在我們腦海中不時回響。從詩句中我們能感覺到黃鸝這種鳥十分漂亮,給我們童年里增添了一種對黃鸝鳥的熱愛和憧憬。黑枕黃鸝在古人的詩詞中,就是常在庭院里逗留覓食、歌唱的美麗的鳥兒,可是今人卻沒有這個福分,黑枕黃鸝與人的距離越來越遠(yuǎn),它們幾乎不讓人接近,我們只能遠(yuǎn)遠(yuǎn)地聽見它悅耳的歌聲,剛剛靠近一點,警覺的黃鸝就飛走了,在驚鴻一瞥的那一瞬間,黃鸝羽色的美麗展現(xiàn)無遺,讓人驚嘆為觀止。我們的生活中為什么甚少見到這種鳥呢?</p> <p class="ql-block">“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詩歌以一幅富有生機的自然美景切入,給人營造出一種清新輕松的情調(diào)氛圍。這兩句詩,詩人以不同的角度對這幅美景進(jìn)行了細(xì)微刻畫。尤其以“鳴”字最為傳神,運用擬人手法把黃鸝描寫得更加生動活潑,鳥兒成雙成對,構(gòu)成了一幅具有喜慶氣息的生機勃勃的畫面。而黃鸝居柳上而鳴,這是在靜中寓動的生機,以清新輕快的景色寄托詩人內(nèi)心復(fù)雜的情緒。</p> <p class="ql-block">黃鸝俗稱黃鶯,在中國為夏候鳥?!炯狻俊苞L處處有之。立春后即鳴,麥黃椹熟時尤甚,其音圓滑,如織機聲,乃應(yīng)節(jié)趨時之鳥也。”唐王涯《廣宣上人以詩賀發(fā)榜和謝》:“龍門變化人皆望,鶯谷飛鳴自有時?!碧屏_隱《贈滈先輩令狐補闕》詩:“花迎彩服離鶯谷,柳傍東風(fēng)觸馬鞭。”</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128, 128, 128);">(下圖為雄鳥,背部金黃色)</span></p> <div style="background-color: transparent;">古人吟詠黃鸝的詩句很多,經(jīng)典難忘,流傳至今。</div>留連戲蝶時時舞,自在嬌鶯恰恰啼?!啤ざ鸥Α督溪毑綄せāて淞?lt;br>映階碧草自春色,隔葉黃鸝空好音?!啤ざ鸥Α妒裣唷?<br>漠漠水田飛白鷺,陰陰夏木囀黃鸝?!啤ね蹙S《積雨輞川莊作》<br>獨憐幽草澗邊生,上有黃鸝深樹鳴?!啤ろf應(yīng)物《滁州西澗》<br>幾處早鶯爭暖樹,誰家新燕啄春泥 ?!啤ぐ拙右住跺X塘湖春行》<br>千里鶯啼綠映紅,水村山郭酒旗風(fēng)?!啤ざ拍痢督洗骸?lt;br>打起黃鶯兒,莫叫枝上啼。啼時驚妾夢,不得到遼西?!啤そ鸩w《春怨》<br>黃鸝顏色已可愛,舌端啞咤如嬌嬰。——宋·歐陽修《啼鳥》<br>池上碧苔三四點,葉底黃鸝一兩聲,日長飛絮輕。——宋·晏殊《破陣子》<br>梅子黃時日日晴,小溪泛盡卻山行。<span style="background-color: transparent;">綠陰不減來時路,添得黃鸝四五聲。</span><span style="background-color: transparent;">——宋·曾幾《三衢道中》</span> <p class="ql-block">黃鸝羽色艷麗,鳴聲婉轉(zhuǎn),深受人們喜愛。其實黃鸝也有好幾個品種。最常見的是黑枕黃鸝,全身金黃,枕部有貫眼褐色條紋;細(xì)嘴黃鸝,與黑枕黃鸝差不多,嘴部較細(xì),多見于云南;金黃鸝:黃黑色體羽的中型鳴禽;黑頭黃鸝:頭全為黑色,體羽呈純亮金黃色;紅翅黑鸝:這是外系黑鳥中最出名的之一是紅翅黑鳥;朱鸝:虹膜黃色嘴藍(lán)灰腳灰色,該物種是產(chǎn)地分布在喜馬拉雅山脈地區(qū),可見這種黃鸝是多么的珍貴等等。</p> 黑枕黃鸝(學(xué)名:Oriolus chinensis)為中型雀類,別名黃鸝、黃鶯、黃鳥,通體金黃色,兩翅和尾黑色。頭枕部有一寬闊的黑色帶斑,并向兩側(cè)延伸和黑色貫眼紋相連,形成一條圍繞頭頂?shù)暮趲?,在金黃色的頭部甚為醒目。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28, 128, 128); font-size:15px;">(下圖為雌鳥,背部翅膀上有橄欖綠色)</span></p> 黑枕黃鸝在古代有許多名稱,比如“鵹黃”,是因為它的毛色黧黑帶黃而得名,古人又稱它為“楚雀”、“倉庚”、“黃鶯”、“金衣公子”,《詩經(jīng)·豳風(fēng)·東山》中說:“倉庚于飛,熠耀其羽。”看到理妝的黑枕黃鸝,就讓人聯(lián)想到了要上花轎的新娘子。 但更多的時候,黃鸝代表著一種詩意的生活,杜甫在《絕句》中做了最好的表白:“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這樣的詩句,讓黑枕黃鸝變得婦孺皆知?!坝畴A碧草自春色,隔葉黃鸝空好音。”這樣的人居環(huán)境,就是古人倡導(dǎo)“天人合一”的最好體現(xiàn)。 在中國主要為夏候鳥,部分為留鳥。通常每年4-5月遷來中國北方繁殖,9-10月南遷。主要食物有鞘翅目、鱗翅目、尺蠖蛾科幼蟲、螽斯科、蝗科、夜蛾科幼蟲、枯葉蛾科幼蟲、斑蛾科幼蟲、蝶類幼蟲、毛蟲、蟋蟀、螳螂等昆蟲,也吃少量植物果實與種子。 繁殖期5-7月。通常營巢在闊葉林內(nèi)高大喬木上。營巢前雌雄黑枕黃鸝一前一后也在樹叢間飛翔,尋找營巢地點。當(dāng)巢位選定后,分別站在巢區(qū)內(nèi)不同的樹上對鳴,有時亦同時起飛在空中飛翔,或同棲于一處。此時若有別的黃鸝侵入,立即飛起攻擊,直到將對方趕出巢區(qū)為止,領(lǐng)域性甚強。 雌雄親鳥共同育雛,7天左右雛鳥才睜眼,16天左右離巢,離巢后的最初幾天親鳥仍給喂食。雌雄鳥共同育雛。每天早上7點半左右,親鳥即開始喂食,傍晚7時半左右雌鳥歸巢,不再喂食,每日親鳥喂食平均在100次左右。晚上雌鳥與雛鳥同在巢中,雄鳥則在附近的小樹上歇息。 與其他鳥類一樣,親鳥喂食雛鳥后,會等待雛鳥排便便,然后銜往遠(yuǎn)處丟棄,或者當(dāng)場直接吞下。 因為一只黃鸝的存在,我們的生活立即變得詩意盎然,古人的詩韻,似乎正在緩慢地回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