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作者:宮銀強(qiáng)</h3> 2021年暑期,為編寫《愛新覺羅后裔尋訪錄》,我再次到京拜訪愛新覺羅家族的后裔們,原國防科工委教授金先生是我拜訪的其中一位。我們?cè)陬U和園見面,金先生與我暢談很多事情,但其實(shí)他不太愿意講起自己愛新覺羅后裔的身份。在我的堅(jiān)持下,金先生告知我他是允祉的后代。 允祉,康熙帝第三子,原封誠親王,是清代有名的才子。因參與九子奪嫡,后被雍正帝奪爵幽禁,于雍正十年薨逝。允祉育有十二子,其中有7子成年,分別為第三子弘晟、第六子弘曦、第七子弘璟、第八子弘暹、第十子弘晃、第十一子弘易、第十二子弘矚。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允祉畫像</b></h3> 弘晟,實(shí)為允祉成年嫡長子,康熙末年被封為親王世子,雍正帝繼位不久,弘晟先于其父被革爵淪為閑散宗室。時(shí)雍正帝與其寵妃年氏生子,取乳名叫?;郏ㄒ蛔鞲换郏?,后雍正帝為該皇子正式取名為“弘晟”,按照宗人府皇室取名不能重名的規(guī)定,便奪了允祉第三子弘晟的名字,盡管后來復(fù)名,然而如此待遇可見一斑。連自己的名字都保不住,更不用說住的地方。后來位于官園的誠親王府,成為了康熙第十二子允祹的慎郡王府,東鄰弘晟的世子府,成為康熙帝第十七子允禮的果親王府。弘晟的后代傳至孫輩無嗣,曾孫輩由其六弟弘曦后代過繼,傳至咸豐十年(1860年)止。 弘曦是允祉第六子,文章開始提及的金先生便屬于這支傳下來的。弘曦是庶子,出身不高,受父兄影響,連基本的爵位都沒有,也沒有官職。其后代也是閑散宗室,僅有兩位出仕,但不妨礙建國后金先生一家,在各個(gè)行業(yè)取得的成就。金先生一家原在西直門內(nèi)蔥店胡同居住,現(xiàn)分散于德勝門、通州、石景山等地方。 因弘晟被奪爵,允祉這一支的爵位,便落在了第七子弘璟的頭上,成為允祉這一脈的大宗。弘璟于雍正八年獲得固山貝子的封爵,在新街口東側(cè)的蔣養(yǎng)房胡同另賜新府。清代不入八分輔國公爵位以上的府邸是公產(chǎn),為國家所有,受國家支配。隨著弘璟一支爵位的降爵承襲,到弘璟的曾孫奕果已是不入八分爵位,原貝子府被國家收回,成為莊靜公主府。弘璟一支遷居?xùn)|四六條居住。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允祉書法</b></h3> 其實(shí)弘璟這一支同樣傳至孫輩無嗣,曾孫奕果是允祉第十子弘晃的后代過繼。奕果育有十子,除了早逝的之外,大都成為文武職高級(jí)官員。長子載齡,字鶴峰,光緒初年官至體仁閣大學(xué)士、戶部尚書,清廷念其功績,將不入八分輔國公爵位世襲罔替。承嗣子溥元(弘暹后代)承繼爵位,東四六條的祖宅又稱作“元公弟”??上т咴迂古?,字壽卿,因參與偷盜清東陵財(cái)物,被溥儀從家族中除名,從此無正式工作,靠變賣祖產(chǎn)維持生活,建國不久后在鐵家墳去世。 奕果之孫溥來,字幼庵,在任萊州知府時(shí),為我祖上的頂頭上司。溥來很年輕時(shí)結(jié)婚,婚后兩年妻子去世,溥來竟未再娶,所以沒有子女。但溥來一生節(jié)儉,在弓弦胡同置辦宅院,同“元公第”大小基本相同。后來溥元給自己的這位堂兄辦理喪事,自然也就繼承了堂兄的財(cái)產(chǎn),后溥元將“元公第”賣給英國人,自己居住在弓弦胡同。 溥來去世之時(shí),原計(jì)劃讓堂侄毓連之子過繼為嗣孫,因沒有出資為溥來辦理喪事,此計(jì)劃也就擱淺。毓連原住羊尾巴胡同,1917年張勛擁立溥儀復(fù)辟,與段祺瑞火并時(shí),毓連院中落下一顆炸彈,遂搬到“元公第”暫住,后又遷居到頌?zāi)旰?0號(hào)。長子金恒瑩先生又遷到西單牛肉灣1號(hào)居住。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允祉及其家人生日禮單</b></h3> 允祉第八子弘暹也是庶出,閑散宗室,曾出任副理事官。后代有六位做過侍衛(wèi),再無其他出仕的情況。弘暹的園寢在上莊西馬坊,后代毓海在庚子年間躲避戰(zhàn)亂,居住在西馬坊至今。毓海之子趙恒祿先生1982年故去,孫子趙啟成先生健在。金文通先生是趙啟成的同宗,譜名恒德,原住內(nèi)半壁街4號(hào),是解放軍軍樂團(tuán)的老共產(chǎn)黨員,有三位弟弟文喜、文啟、文慶,不在《愛新覺羅宗譜》里面。文通先生的三個(gè)兒子現(xiàn)仍住在車道溝軍樂團(tuán)宿舍。另一位同宗毓山祖宅在后坑胡同,長子恒祿(譜名恒?),重名。 弘易、弘矚分別是允祉第十一子、第十二子,都為庶出,同為三等侍衛(wèi),弘矚之嗣子永瑯,實(shí)為弘易第二子過繼。此二支的后代中,有十人出仕,大部分也是侍衛(wèi)、筆帖式這樣的文武職官員。載字輩的載皆,是光緒年間的內(nèi)閣侍讀學(xué)士。我尋訪載皆的曾孫金恒義先生,關(guān)于弘易一支祖宅的問題時(shí),得到回復(fù)是在新街口“金家大院”或者廠橋“槍廠大坑”附近,原來當(dāng)年馮其利先生也考察過。 目前,我仍在豐富《愛新覺羅后裔尋訪錄》,已知的允祉后裔有改為“金”、“趙”、“韓”等姓氏。我會(huì)繼續(xù)找尋與允祉一支有關(guān)的歷史資料及續(xù)譜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