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古田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qū)位于浙江省開化縣蘇莊境內(nèi),與江西省婺源縣毗連。因其山畔有田,山中深處有古森林,林中有古田廟,故名古田山。據(jù)《廣興》一書所記載:“東南之名勝,為七十二洞天之一”。山上林木蔥蘢,遮天蓋日,天然次生林發(fā)育完好,有“浙西興安嶺”之稱。主要保護對象是中國特有的世界珍稀瀕危物種白頸長尾雉、黑麂及其原生態(tài)的森林生態(tài)系統(tǒng)。有鳥類142種,其中國家重點保護動物37種,該區(qū)也是國家二級保護動物白鷴等鳥類的主要棲息地。</p> <p class="ql-block"> 白鷴為國家二級重點保護動物,于1988年被選為廣東省省鳥,是著名的觀賞珍禽。博大精深的中國文化中,白鷴自古便是名貴的觀賞鳥。著名“詩仙”李白曾為其題詩:“請以雙白壁,買君雙白鷴。白鷴白如錦,白雪恥容顏?!薄肚萁?jīng)》也曾記載:“似山雞而色白,行止閑暇?!蔽宕帘彼纬跄昝唷⑽膶W(xué)家李昉將本白鷴稱為“閑客”。人們因為白鷴的體態(tài)嫻雅、外觀美麗而稱贊白鷴為“林中飛仙”。雄鳥行走的時候一身布滿黑紋的白羽毛就像仙子的“斗篷”,下體藍黑色的羽毛和紅色的腳丫,把白鷴的高貴氣質(zhì)完美的體現(xiàn)。</p> <p class="ql-block"> 白鷴,別名鵯雉、白鵯、白雉、越禽、銀雞、銀雉、白翰等。雞形目、雉科、鷴屬。屬于大型雞類。雄鳥全長100至119厘米,雌鳥58至67厘米。頭頂具冠。嘴粗短而強壯,上嘴先端微向下曲,但不具鉤;鼻孔不為羽毛所掩蓋著。翅稍短圓。尾長。跗蹠裸出,雄性具距,但有時雌雄均有;趾完全裸出,后趾位置較高于他趾。雌雄異色;雄鳥上體白色而密布以黑紋,頭上具長而厚密、狀如發(fā)絲的藍黑色羽冠披于頭后;臉裸露,赤紅色;尾長、白色,兩翅亦為白色。</p> <p class="ql-block"> 白鷴下體藍黑色,腳紅色。雌鳥通體橄欖褐色,羽冠近黑色。與藍鷴這種嬌貴且孤家寡鳥的鳥類不同,白鷴在鷴屬家族屬于勢力比較大的一派。藍鷴沒有任何亞種分化,而白鷴卻分化出了多達十六個亞種。典型的比如白鷴海南亞種、白鷴峨眉山亞種、白鷴滇西亞種、白鷴指名亞種、白鷴滇南亞種、白鷴福建亞種等。</p> <p class="ql-block"> 白鷴主要棲息于海拔2000米以下的亞熱帶常綠闊葉林中,在中國云南高黎貢山地區(qū),則主要棲息于海拔1600至2700米的山地闊葉林。尤以森林茂密、林下植物稀疏的常綠闊葉林和溝谷雨林較為常見,亦出現(xiàn)于針闊葉混交林和竹林內(nèi)。</p> <p class="ql-block"> 白鷴成對或成3至6只的小群活動,冬季有時集群個體多達16至17只。由一只強狀的雄鳥和若干成年雌鳥、不太強壯或年齡不大的雄鳥以及幼鳥組成,群體內(nèi)有嚴(yán)格的等級關(guān)系。每當(dāng)春季繁殖期之前,總會有發(fā)生激烈的爭斗。白鷴為雜食性,主要以椎栗、懸鉤子、百香果等植物的嫩葉、幼芽、花、莖、漿果、種子,以及根和苔蘚等為食。也吃金針蟲、蝗蟲、螞蟻、蚯蚓等昆蟲。</p> <p class="ql-block"> 白鷴世界分布于柬埔寨、中國、老撾、緬甸、泰國和越南。中國分布于貴州、云南、四川、湖南、廣東、廣西、浙江、安徽、福建、江西、湖北、海南等地。</p> <p class="ql-block"> 白鷴為中國國家二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已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lián)盟》2012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低危。</p> <p class="ql-block"> 鏈接:白鷴是中國哈尼族的吉祥物。白鷴還是清朝五品官員朝服補子的圖案,朝服有補,頂戴分為朝冠和吉服兩種,文官五品白鷴補,朝冠頂飾小藍寶石,上衍水晶石,吉服冠用水晶石頂;歲奉80兩。</p><p class="ql-block"> (全文完)</p> <p class="ql-block">攝 影:海闊天空攝影工作室</p><p class="ql-block">撰 文:海闊天空(劉佳)</p><p class="ql-block">音 樂:何佳《鳥的天堂》</p><p class="ql-block">拍攝地:浙江省古田山、云南高黎貢山</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