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手指畫是藝術(shù)嗎?</p><p class="ql-block"> 肯定是!</p><p class="ql-block"> 手指畫,顧名思義,是以手指作為應用工具在宣紙上以點、線、面及渲染而表現(xiàn)繪畫的特有方式。特有其實并非獨有,人人可之,卻非個個能之。所謂十指連心,是指不通過其他輔助工具而直抒胸臆,當運用自如,達到心手合一境界時,毫不夸張地說,所創(chuàng)作之作品,那種天然渾成、靈動有神的效果應該是無出其右者。</p><p class="ql-block"> 中國手指畫是國畫的重要組成部分。“指畫”是在繼承傳統(tǒng)國畫用筆技法(如皴、染等)的基礎(chǔ)上,而發(fā)展起來的一種相對年輕的藝術(shù)表現(xiàn)形式。在中國文化的變遷衍進以及發(fā)展進步的歷史長河中,發(fā)揮著無可替代的積極作用。</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張玉艷 手指畫《中國陶》之一(2018)</p> <p class="ql-block"> 中國手指畫是中國畫的一個分支。其藝術(shù)之所以獨具魅力,正是由于其繼承了國畫水墨的傳統(tǒng),具有文人藝術(shù)的高雅氣質(zhì),充分保留了傳統(tǒng)繪畫對造型、線條的種種要求,保留并加強國畫所特有的某些特點,因直接用手指完成,更具有一種力透紙背的陽剛之氣及殘缺古拙之金石鐘磬之美,亦能更清晰、明確、精煉、概括地表現(xiàn)作者的主觀意識,尤其傾向于中國哲理思想,因之更具藝術(shù)感染力。</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張玉艷 手指畫《中國陶》之二(2018)</p> <p class="ql-block"> 手指畫的發(fā)展在歷史上較之筆墨的發(fā)展是遲緩的,這與歷代宮廷畫院不注重或不提倡指墨藝術(shù)不無關(guān)系。即便唐代張璪“手摸絹素”,以及清順治帝以指紋畫?;蚱渌?,基本均在筆墨畫中以指加以點綴,增其意趣,并未形成手指畫特定的藝術(shù)體系。</p><p class="ql-block"> 清代康雍年間,遼寧鐵嶺人高其佩長期以筆墨作畫,嘗面壁十載,“奈得之于心,而不能應之于筆,輒復悶悶,偶憶土室中用水之法,因以指蘸墨仿其大略,蓋得其神”。終于,“畫從夢授”,開創(chuàng)指畫學派,獨樹一幟,別開生面,奠定了我國手指畫藝術(shù)理論、技法、創(chuàng)作和教育之基礎(chǔ)。高氏之后,從手指畫中崛起者如近代畫壇巨匠潘天壽,其不僅在筆墨技法的研究上有著高深的修養(yǎng),尤其在指墨技法傳承、弘揚上達到劃時代的高峰。</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高其佩作品《雜畫圖》之一</p> <p class="ql-block"> 手指畫風格凝重古樸又樸素稚拙,仿佛古代石刻或壁畫,產(chǎn)生三百多年來,一直受到中國人的喜愛。</p><p class="ql-block"> 高其佩(1672-1734)是手指畫的開山鼻祖。他8歲開始學畫,20多歲小有所成。他在研讀繪畫史時發(fā)現(xiàn),古人早有用肢體作畫、潑墨作畫的記載:8世紀的畫家張璪作畫時喜歡用手摸沓畫布,9世紀的畫家王洽則將墨潑在紙上,或者用腳踩、或者用手抹,隨其形狀畫成山石云水。高其佩在前人的基礎(chǔ)上,開創(chuàng)出手指畫風格和流派。他畫起來速度很快,“頃刻之間就畫好數(shù)十幅……沒有一幅不讓人叫絕”,所以他一生的作品數(shù)量驚人,從20多歲到60多歲畫了五六萬幅作品,流傳至今的主要作品有《怒容鐘馗圖》、《梧桐喜鵲圖》等。當時的理論家們形容他的畫似有神通,好像一聲喝斥石頭都可以變成綿羊一樣。他的畫風對后世影響很大,清朝后期的“揚州畫派”中很多畫家都受到他的影響。</p><p class="ql-block"> 手指畫畫家既要筆畫水平高,還要喜歡手指畫,這兩個方面很難集中在一位畫家身上。所以,高其佩之后二百多年,直到20世紀50年代,潘天壽(1897-1971)才重振手指畫。</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張玉艷 手指畫《燕山雪》(2017)</p> <p class="ql-block"> 潘氏指畫中常見山水、花鳥、魚蟲、走獸、松竹、梅花、鷹鷲、崖石,也偶作人物,皆簡樸古拙,墨色渾厚,有鬼斧神工之勢,深得氣韻生動的奧旨。其嘗言“筆所不能到,指能傳其神,若要指畫有成就,首先必須打好毛筆畫的基礎(chǔ),決不能借指墨取巧炫奇,嘩眾取寵”。</p><p class="ql-block"> 手指畫的奇妙之處,在于利用指頭不很聽指揮的特點,使作品得到似生非生、似拙非拙并意到指不到、神到形不到的生動。乃因畫法獨步,讓歐美許多學者不理解用毛筆所繪之中國畫,卻喜愛并欣賞中國指墨畫,他們認為手指萬能,用手指作畫比毛筆顯得更有意趣。</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張玉艷 手指畫《白銀》</p> <p class="ql-block"> 潘天壽作手指畫時,用小指畫細線、拇指畫粗線,最多的是用食指畫線,因為它粗細正合適。如果需要畫一個色塊時就用中指與無名指并攏起來橫著在紙上涂抹。遇到更大面積的色塊,比如畫一片大荷葉時,干脆用一盆調(diào)好的顏色直接潑在畫面上,趁勢四指并下或者用手掌迅速把顏色按著需要鋪開。人物的眼睛和植物的花芯等細節(jié)是用指甲畫成的。除了手指上下了很多工夫以外,他也常將豆?jié){噴在宣紙上作指畫,為的是出現(xiàn)模模糊糊的神秘效果。</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style="text-align: center;"> 潘天壽手指畫作品<span style="font-size: 18px;">《凝視》</span></p> <p class="ql-block"> 用手指畫出長線是最困難的事,因為手指不能蘸上較多的墨汁。這是所有手指畫家共同的尷尬,在實踐中潘天壽巧妙地解決了這一難題。他用一個小棉花球蘸飽墨汁握在掌心里,在宣紙上以食指輕輕滑動,同時逐漸握緊棉花球,使里面的墨汁順著食指慢慢流在紙上,好像一支簡易的自來水筆。經(jīng)過多年的摸索他熟練地掌握了這種方法,可在宣紙上畫出各種長短的線條。</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潘天壽手指畫作品</p> <p class="ql-block"> 潘天壽的手指畫與毛筆畫的區(qū)別,僅在工具技法的不同,在章法結(jié)構(gòu)、藝術(shù)境界等方面,則是完全一致的。由于在筆畫上的高度造詣,使他成為繼高其佩之后,將手指畫推到了一個新境地的一代大家。</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張玉艷 手指畫 《青梅》</p> <p class="ql-block"> 以指傳情,不再間接地通過毛筆,而是從具有非常敏銳的感觸神經(jīng)的手指與手掌甚至手臂把充滿個性的、對生活與藝術(shù)的情感直接傾瀉在宣紙上??梢哉f,指畫比毛筆畫更富有激情,更能體現(xiàn)作者的個性與藝術(shù)修養(yǎng)。</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張玉艷 手指畫 《家家都在花叢中》</p> <p class="ql-block"> 成功的手指畫,無從復制,如藝海奇珍,不可多得。然則毛筆畫尤其是工筆畫,即便狀若“春蠶吐絲”或“吳帶當風”,經(jīng)驗豐富的畫匠,憑其手中精湛的描摹技藝,往往可以達到以假亂真的地步。而對于表現(xiàn)雄渾壯觀或粗獷豪放的大寫意之手指畫則任是臨摹高手也只能是望而卻步、徒嘆奈何。</p> <p class="ql-block"> 中國畫在國人心目中占據(jù)很崇高的地位,彰顯著深厚的文化底蘊和哲理內(nèi)涵,中國手指畫亦然,二者區(qū)分僅為表現(xiàn)工具不同而已。一個是用手直接蘸墨去表現(xiàn),一個是用毛筆蘸墨而表現(xiàn),在表現(xiàn)形式和內(nèi)容上都能體現(xiàn)出民族文化精神,中國手指畫則更能貼近“天人合一”的藝術(shù)法則,并與尊重自身生命的哲學精神相統(tǒng)一。</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張玉艷 手指畫《王冕詩意》(2018)</p> <p class="ql-block"> 中國手指畫的根基是中國畫,中國畫的根基是中國哲學,其根又深深地扎在中國幾千年的文化土壤之中。中國哲理文化思想培育了中國人的聰明才智,構(gòu)架了博大精深的文化藝術(shù)理論體系,形成了獨特的中國畫表現(xiàn)語言及別具特色的人文寫照精神?!痹谶@個基礎(chǔ)上,也讓中國手指畫藝術(shù)大放異彩!</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