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冬至前,有人送了母親幾塊糕,晚飯的時候我在電飯鍋上蒸一下給母親吃。母親一邊吃著糕,一邊嘆息:“我家的粧糕架子,鄉(xiāng)下搬家的時候弄丟了,還蠻好了呀!”我說:“現(xiàn)在都住商品房了,都沒有大灶頭了,誰家還自己粧糕??!”母親便不言語了。可過了幾天,她又為丟失的粧糕架子自個兒嘆息起來。我一思忖,是到了冬至了,正是粧糕的時候了,難怪母親會想念。</p> <p class="ql-block"> 母親吃的這個糕,有的地方稱之為松糕,是一種寬約5~7厘米的白色方糕,是用糯米粉和粳米粉混合蒸熟的糕點,而我們奉賢地區(qū)則簡稱為一個字“糕”。制作這種糕,我們又稱之為“粧糕”,“粧”字含有“粉飾”之意。母親念叨的這個粧糕架子,是粧糕用的一種木制模具,它的形制很簡單,是一個寬約30厘米,高約5~7厘米的正方形木框,底下有三、四根橫條?;捀獾臅r候,橫條上鋪一張小竹簾,再鋪上一層紗布。考究的粧糕架子下面有底板,底板上刻著圖案和文字,有的刻雙“喜”字,有的刻“福、祿、壽、禧”四字,有點文化內(nèi)涵的刻 “紫氣東來”等文字。像我家那樣最簡單的粧糕架子,一般人家都備有兩到三副。糕是放在大鍋里蒸熟的,所以做一次糕,我們也稱之為一蒸糕。</p> <p class="ql-block"> 奉賢是魚米之鄉(xiāng),盛產(chǎn)稻米,過去家家戶戶種稻的時候,都會選一塊比較肥沃的田地種上小半塊糯米稻。秋季稻子成熟了,深褐色的糯米稻比粳稻的顏色更深些,也更飽滿些,因此也很容易辨認(rèn)。有了糯米,我們也就有了口福,湯圓、塌餅、粽子、糕,是我們的主要點心美食。這些點心一般也按時節(jié)制作,元宵節(jié)吃湯圓,端午節(jié)吃粽子,冬至后開始粧糕。蹋餅是不分時節(jié)的,想做就做想吃就吃,而這些點心中,制作最費勁的就數(shù)這糕了。</p> <p class="ql-block"> 冬至一過,離過年也不遠(yuǎn)了,農(nóng)活也相對少了些,人們就要為過年做準(zhǔn)備了,過年粧糕是每家每戶少不了的習(xí)俗。糕是甜點,過年吃糕寓意新年甜甜美美,而且“糕”字音同“高”,也寓意著年年高之意。冬至天氣比較寒冷,糕容易保存,因此農(nóng)家粧糕,一粧就要十七、八蒸,要吃到過完年,所以粧糕也是農(nóng)家過年的重要事項,幾乎全家出動,有的還幾家聯(lián)合粧糕,蒸好再分。</p> <p class="ql-block"> 粧糕之前還要做許多準(zhǔn)備工作,先要把糯米和粳米淘洗干凈,在清水里浸泡一夜,然后撈起晾干,再拿到輾米廠里磨成粉,再把粉晾干?;挼臅r候,先要用一個大盆把糯米粉和粳米粉按8:2或7:3的比例混合攪拌,糯米粉多了做出來的糕會太粘,少了又太干不好吃。攪拌好后,再加入白糖混合,最后再加清水?dāng)嚢琛_@個加水絕對是個技術(shù)活,要一點一點地加,往往母親用手進(jìn)行攪拌,父親拿把水瓢聽母親的指令一點一點地往粉里加水。攪拌到粉握一把能成團(tuán),揉搓一下又散成粉的時候就成了。</p> <p class="ql-block"> 正式粧糕之前,還要在客堂里架起兩只曬棉花用的架子,搭上兩根長竹竿,竹竿上鋪上蘆席,用濕毛巾把蘆席擦干凈。還要找一捆稻草,去掉稻草外層的殼,鍘成比粧糕架子長一點的段,然后放到開水里煮一下殺菌,晾干后橫鋪在蘆席上,以便糕蒸好后覆蓋在上面晾干,以免粘住席子。也有的用干枯的茅草葉子,洗凈后鋪在席子上,茅草的葉子比較寬,鋪起來更容易些。</p> <p class="ql-block"> 粧糕的時候,母親把粧糕架子放在盆里,然后用一只碗舀一碗粉倒入一只小的細(xì)目篩子里,把粉一點一點篩進(jìn)架子里。攪拌的粉顆粒有大小,還容易結(jié)塊,所以必須要用篩子篩一下,顆粒有大小會使糕的成熟不一致,容易造成夾生。母親一只手篩篩子,另一只手在篩子里揉搓粉,把大塊的粉團(tuán)揉搓開來,篩進(jìn)架子里。架子里粉快要滿的時候,在每塊糕的大致中心位置用手指戳一個窩,用筷子把豆沙挑入窩內(nèi),有的人家還喜歡在豆沙內(nèi)嵌入一塊豬油,然后再在上面篩一層粉蓋住,最后用一把尺沿架子邊把粉刮平,再對住架子兩邊上的刻度線,用一根織毛衣的長針橫豎各劃三條線,劃出十六塊方糕的形狀來,考究的人家還在上面灑上些紅綠絲。</p> <p class="ql-block"> 父親把粧好的糕架子端到廚房里,這時我已把大鍋里的水燒得翻滾,父親掀開鍋蓋,把糕架子放到鍋里的木架上,蓋上鍋蓋開始蒸。蒸十多分鐘糕就熟了,掀開鍋熱氣蒸騰而出,翻滾的開水上一架雪白的糕映入眼簾。用手指在糕上按一下,糕陷下去又彈了起來,說明糕已經(jīng)熟了,生的糕按下去后則不會彈起來。這時,父親又端著做好的第二蒸糕進(jìn)來,把生的糕放入鍋內(nèi),把蒸好的糕端到客堂里,翻過來覆蓋在蘆席上,揭下原來鋪在架子底下的小竹簾和紗布,然后把架子交給母親粧第三蒸糕。這樣不停往復(fù),有時要粧到半夜才完工。還有的人家用紅紙浸在碗里,浸出紅色的藥水,用一個干枯的苘麻種子外殼,沾上紅藥水點在每一塊糕上,雪白的糕體中央一點紅,像一朵小花綻然開放,糕也變得喜慶了。但大家現(xiàn)在都知道了紅紙是有毒的不再用了,而改用紅色的色素了。</p> <p class="ql-block"> 那時我們平時很少吃到肉,所以我喜歡吃有肉的湯圓、塌餅和粽子。我不喜歡吃甜食,點心中最不喜歡吃糕,但那個時候也沒有什么東西可吃,有塊糕叼在觜里也是好的。早上一碗粥,加一塊糕,一上午肚子就結(jié)實多了,如果母親把糕放到油里炸一下,兩面金黃,香香脆脆,那就更好吃,更美了。糕可以說陪伴了我們一個春節(jié),春節(jié)有了糕日子就變得甜甜的。春節(jié)一過,天氣變暖和,糕就不容易貯存,也容易發(fā)霉。那時沒有冰箱,所以這也是過年才粧糕的一大原因。</p> <p class="ql-block"> 隨著時代的發(fā)展,人們的生活與居住條件有了很大的改善,土灶也逐漸消失,自己粧糕越來越少了,而且現(xiàn)在的中年人也大多不會做了。但街上還常見賣糕的人,每到重陽節(jié)和過年時生意還特別紅火,而且奉賢還有一個習(xí)俗,婚嫁的喜宴上每桌上菜之前必放一蒸糕,這也是糕寄寓了生活甜蜜的原因吧!</p> <p class="ql-block"> 粧糕過年的情景只能留存在記憶里了,但糕寓意的美好甜蜜的生活永遠(yuǎn)是我們的追求,一些美好的民俗生活我們不應(yīng)該遺忘,更不應(yīng)該湮滅。愿我們的生活年年甜蜜,年年高。</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right;">2021.1.26</p> <p class="ql-block">(文中圖片來自網(wǎng)絡(luò),有幾張圖片和文中所描述的實物不是十分相符,但也相差幾差?。?lt;/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