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龍川古村落位于古徽州一府六縣的績溪縣。在徽州,每一個古村落都是一個家族的繁衍史、一個姓氏的傳承史。龍川就是胡氏家族祖祠所在,胡氏一族發(fā)源和聚居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 在安徽績溪,胡姓占著很大的比例,全縣將近20%的人姓胡??兿现Я骺v橫,枝杈繁雜,同姓而不同宗。以績溪境內(nèi)的徽嶺為界,有南胡北胡之分。嶺南為南胡,嶺北為北胡。南胡有“龍川胡”、“金紫胡”、“遵義胡”;北胡有“明經(jīng)胡”。而龍川就是“龍川胡”的根。據(jù)龍川胡氏族譜記載,“龍川胡”始祖胡焱,自東晉咸康三年(337年)定居龍川,距今1600多年的歷史。 </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龍川古村落東為龍須山、天馬山,村西為鳳頭山、石鏡山,登源河自北向南,村南龍川匯聚,玉帶溪自東向西穿村而過。俯瞰村莊,整個龍川古村落形似一條龍舟,因此龍川又有“船形村”之稱。在古徽州與內(nèi)外八卦村呈坎、牛型仿生村宏村、雙龍戲珠倒水葫蘆許村一起堪稱彰顯皖南古村落風(fēng)水思想的典范。</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所以,說龍川不得不說的就是龍川古村落的風(fēng)水講究。清代徽州名士趙吉士曾說過“風(fēng)水之說,徽人尤重之”。作為一名著迷徽文化的旅游愛好者,其實我并不太懂風(fēng)水,我只能從現(xiàn)代科學(xué)的角度,對“風(fēng)水”心存敬畏。皖南跑多了,接觸了許多有關(guān)皖南古村落建村風(fēng)水思想。對所謂的“風(fēng)水之法,得水為上,藏風(fēng)次之?!?、“氣乘風(fēng)則散,界水則止”、民居“四水歸堂”、村莊“枕山、環(huán)水、面屏”等風(fēng)水思想只不過是略知一二而已。</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在古代徽州古村落的選址及民居的擇基方面幾乎無村不卜,卜居成為村落選址的傳統(tǒng)做法。所謂卜居也就是風(fēng)水先生對當(dāng)?shù)氐乩淼孛驳陌芽睾驼{(diào)整。用今天的話說那就是尋找人和自然的和諧之道。</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說龍川風(fēng)水,還得從龍川船形村說起。據(jù)龍川胡正生老先生所說:龍川村像一條船,風(fēng)水先生曾告訴胡氏家人說,無水不能撐船;水“漲”(張)船高,有水才能行舟;但水漲則船漫,水不能太多,水多了,這條船就要?。ê┳撸粸槭勾恢赂∽?,惟一的辦法是用“丁”(釘)將其鉚住,才能穩(wěn)住船;但是“丁”不能太多,“丁”一多,船不堪負載,則要沉船。由此,胡家從外村請來了一家“丁”(釘)姓和張(漲)姓,劃給了他們一定的山與田,并入主胡氏宗祠旁邊的“特祭祠”。丁氏祖墳就位于船頭位置,寓意船的錨,牢牢的守護這條大船的穩(wěn)定。而風(fēng)水先生還在張氏和丁氏兩族做了手腳,至丁張兩家?guī)缀醮鷨蝹鞑粩鄥s人丁不旺,這也成了龍川風(fēng)水最吸引人深思的不解之謎。此事經(jīng)章恒全先生考證丁氏后人丁光輝先生得以證實,丁氏進龍川幾百年,至2003年共十六代,代代單傳。據(jù)章恒全先生文字記錄,丁光輝老先生告訴他:當(dāng)年風(fēng)水先生叫人挖了在他家祖墳上的龍脈,只留一息脈氣,故他家十六代單傳。 </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龍川古村落選址風(fēng)水。據(jù)龍川導(dǎo)游解說:龍川依山傍水,格局完全符合“枕山、環(huán)水、面屏”的風(fēng)水基本模式,在風(fēng)水格局上還有內(nèi)外兩個水口。水口在徽州傳統(tǒng)村落中尤為重要,徽州傳統(tǒng)風(fēng)水思想認為,水是財富之氣,留住了水就是留住了財氣。所以,徽州古村落都建有水口,其落水口處(水去處),通常都要建橋作為"關(guān)鎖",橋旁建有亭、堤、壩、塘、村,并廣植樹木,作為鎮(zhèn)物,以便留住財氣。龍川村的內(nèi)水口在龍川河與登源河交匯處,被寓義為“藏龍臥虎之坑”。龍川村的外水口在天馬山下,登源河在天馬山和石笏山的夾峙下,形成一個“S”形,構(gòu)成典型的“獅象把口”格局,由于水口緊鎖,所以能夠聚財。 </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了解了龍川古村落大致風(fēng)水講究后,再來說說龍川古村落的大致布局。自龍川景區(qū)入口進入則是仁和園,從傳統(tǒng)的仁和園穿過,進入龍川水街,玉帶溪將水街一分為二,水街兩岸分別是龍堤與鳳街兩條街道,寓意龍鳳呈祥。其中小溪北岸為陽稱為龍堤,有都憲坊、進士巷、鄉(xiāng)賢祠、胡氏祠堂等景點,小溪南岸為陰稱為鳳街,有仁和園、如心亭、胡炳衡故居、茶莊、古官道、奕世尚書坊等景點。</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胡氏宗祠。號稱“江南第一祠”的胡氏宗祠,是龍川最亮的一處看點,據(jù)說這是胡宗憲衣錦返鄉(xiāng)時修建的。龍川胡氏宗祠為中國古代宗祠建筑典范,建于明嘉靖年間(1522年—1566年)。胡氏宗祠以寬弘的殿宇、巍峨的儀門,尤其是精致的木雕而著稱于世,被譽為“木雕藝術(shù)殿堂”。在“文革”中這里作為小學(xué),幸虧一位當(dāng)時在此任教的汪老師,帶著學(xué)生在精致的木雕上面糊上一層厚厚的舊報紙,貼上毛主席像并寫上革命標(biāo)語,才保住了這些珍貴的文化遺存。</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江南第一宗祠的恢弘大氣和精致的雕刻藝術(shù)暫不多說,令人匪夷所思是如此龐大的宗祠建筑,至今400多年,卻找不到一只蜘蛛結(jié)網(wǎng)和一個蟲蛀之處,甚至連麻雀、燕子之類的小鳥也從不落腳宗祠之內(nèi),所以,宗祠四百年來不用清掃卻整潔如新。有人說,是因為祠堂選用的木料優(yōu)質(zhì);有人說,是因為祠堂地處風(fēng)水寶地。驚嘆!</span></p> <p class="ql-block"> 丁家祠堂。胡氏宗祠左側(cè)建了一座丁家祠堂。胡氏宗祠為三進七開間,而丁家祠堂僅二進三開間,從規(guī)模到建筑特色,都與胡氏宗祠相差甚遠。這樣安排,用意很明顯。丁家祠堂沒有單獨的大門,只能從胡氏宗祠里面的左側(cè)小門進去。寓意為“附庸,配角”。丁家祠堂的門坎和地面都比胡氏宗祠高,但屋頂比胡氏宗祠矮,寓意為“明升暗降”。宗祠里還掛了一塊匾:“邦家之光”,但是“邦”字一撇沒出頭,用意很明顯:“丁不得出頭”。</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五行相生的輩分講究。在胡氏宗祠還能看到一個非常有意思的現(xiàn)象,就是龍川胡氏自始祖胡焱至“錦”字輩共48代。上溯五代就可以發(fā)現(xiàn)輩分的奧秘。龍川胡氏第44代胡沇源(沇字輩),子胡樹銘(樹字輩),孫胡炳衡(炳字輩),曾孫胡增鈺(增字輩),48代玄孫錦字輩。從輩分字體偏旁就能看出水(沇)生木(樹),木(樹)生火(炳),火(炳)生土(增),土(增)生金(錦)。五行相生的講究不得不讓人驚嘆!</span></p> <p class="ql-block"> 奕世尚書坊。奕世尚書坊為戶部尚書胡富和兵部尚書胡宗憲而建。建于明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是徽派石雕建筑。奕世尚書坊牌坊的整體結(jié)構(gòu)采用側(cè)腳做法,向內(nèi)收斂;主樓正中裝置豎式“恩榮”匾,其四周盤以浮雕雙龍戲珠紋。下方花板南北兩面,分別鐫書“奕世尚書”和“奕世宮?!?,為書法家文徵明手書。</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龍堤鳳街。龍堤鳳街形成于明清時代,龍堤是龍川村內(nèi)主要街道,龍堤衍出于河?xùn)|的龍須山,堤中間縱鋪石板代表“龍脊”,兩側(cè)鵝卵石壘鋪,代表“龍鱗”,相較于“鳳街”地形更高一些,體現(xiàn)了古代徽州男尊女卑的傳統(tǒng)思想。</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鳳街是龍川村內(nèi)主要街道之一,鳳街因脈接西面的鳳頭山而得名。鳳街用白鳳凰麻石橫鋪,代表鳳凰的一片一片羽毛,與龍堤合稱“龍鳳呈祥”,寓意滿滿。</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進士巷。進士巷命名由來源于明清時代,是村內(nèi)的主要街巷。椐《胡氏宗譜》記載,僅宋、明、清三朝,龍川村就考中進士11名,其中明朝就有7名,最為著名的是“一族開三府”的戶部尚書胡富、兵部尚書胡宗憲、副都御史胡宗明三人。歷史上進士巷沿線有十四座仕科坊,可惜現(xiàn)已不存在了。</span></p> <p class="ql-block"> 都憲坊。都憲坊始建于明代,于2004年在原址上恢復(fù)建造,為副都御使胡宗明而立。都憲坊最上方是“圣旨”二字,在牌坊等級中屬于第三等。石柱兩側(cè)使用的是倒爬獅,寓意為國泰民安、千秋萬代。</p> <p class="ql-block"> 游玩龍川,除了了解胡氏一族1600多年的傳承、領(lǐng)略龍川古村落的風(fēng)水講究之外,還必須要嘗嘗龍川的美食。</p> <p class="ql-block"> 要說龍川美食首屬“九碗六”,后增加為“十碗八”。十碗八不僅是一種宴席 ,更是一種徽州文化,所謂“十碗八”是“十碗八盤”的簡稱,一般由十道大菜、八只冷碟組成。冷碟有瓜子、花生、海蜇絲、米粉炒排骨、豬肝(或豬耳朵)、雞蛋瓣,其中瓜子與花生不可少,寓意“加子加孫,福澤綿長”。普通的十道大菜有“石耳燉雞、時蔬粉絲、鄣筍豬蹄、棗耳甜羹、紅燜塊肉、蝦米煨湯、三丁燜粉、蘿卜雜燴、清湯肉圓、紅燒全魚”。當(dāng)然這種民間套菜一般只在婚壽吉慶之日操辦。</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龍川1600年的傳承,風(fēng)水龍川,龍川風(fēng)水,真的說不清道不明。(2021.1.15于師大鳳凰山。)【部分圖片來源于網(wǎng)絡(luò),致謝圖片作者!】</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