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近來,拜讀本家的《王氏族譜》,從自己的名字逆推至先祖王宗寶,顯示“以上失諱”,線斷了, 還差幾代沒能與始祖聯(lián)系上,遺憾油然而生,同時也有些疑惑:既然沒聯(lián)系上,憑什么判定他的世系?于是多次查閱,發(fā)現(xiàn)其世系真的有誤。他應是六世祖,卻被安放到五世祖的位置,實在令人難以置信,但這又是事實,有足夠的依據(jù)能證明這一點。</p> <p class="ql-block"> 一、五世祖人員記錄清晰,沒有失序或存疑的情況,先祖“宗寶”根本排不進去;六世祖有失序的人員,有“宗”字輩,先祖“宗寶”應屬六世祖級別。 </p><p class="ql-block"> 1、查閱族譜卷一北支人員,五世祖16人,名字都帶一個“振”字,清清楚楚,沒有一個與“宗寶”的名字相關。</p><p class="ql-block"> 2、查閱族譜卷六南支人員,五世祖3人,單字名諱:銳、宏、錫,也與“宗寶”名字無關。</p><p class="ql-block"> 3、查閱六世祖人員,發(fā)現(xiàn)宗義、宗仁、宗禮、宗智、宗德5人與“宗寶”名字相關,無需贅言,誰都能看出他應是六世祖,而不是五世祖。</p> <p class="ql-block"> 二、再看宗寶之子“文登”,被列為六世祖也不對,應為七世祖。</p><p class="ql-block"> 查閱六世祖26人,有16人帶“亭”字,5人帶“宗”字,另5人單字名諱:鰲、璜、瑸、?、善,都與“文登”的名字不相關。 </p><p class="ql-block"> 查閱七世祖時發(fā)現(xiàn):章,武、梓、登、科(五子登科之意),文、秀,與“文登”相關,符合家族同輩人取名有所參照的規(guī)律,說明他們是一個級別的,都應是七世。</p> <p class="ql-block"> 三、再用同樣方法拿宗寶之孫“九仁”及本村的“九儀”在七世祖、八世祖的名字里面核對,發(fā)現(xiàn)與七世祖無關,與八世祖里面的“九田、九韶、九德、九成、九思”相關,因此判定“九仁”“九儀”屬于八世級別,而不是譜上的七世。</p><p class="ql-block"> 如果是一條證據(jù)尚存在偶然性,但祖孫三代都顯示世系應為下一代時,就可以下結(jié)論了:“宗寶”是六世,“文登”是七世,“九仁”“九儀”是八世,后面以此類推,世系都高了一世,應比譜上的世系降一級。</p><p class="ql-block"> 這樣一糾正,就合理、對頭了。</p><p class="ql-block"> 這還影響到付家山子村和鞏王村王氏族人的世系。因付家山子村“永禮”那一支是從西毛村遷居過去的,其世系也高了一世;鞏王村“元復”那一支是參照西毛村“申錫”對應的世系,因此其世系也高了一世,都應為下一級。</p> <p class="ql-block"> 那怎么會出錯呢?</p><p class="ql-block"> 一是因為剛開始修譜時,南北兩支還沒有合譜,北支的修譜人員無法參照南支的“宗”字輩判定世系,也沒有參照北三支里面的“九”字判定世系。</p><p class="ql-block"> 二是可能在尋找判斷過程中,發(fā)現(xiàn)西毛村“永安”“永順”等人的“永”字與譜上“用周”“用文”等人的“用”字輩讀音相似,錯誤地認為他們是一個級別,于是參照十世定位,倒推上去,于是“宗寶”被排列成了五世祖。</p> <p class="ql-block"> 在證明了“宗寶”是六世祖的基礎上,才能談他的支派問題,也就是哪一個分支的問題。</p><p class="ql-block"> 譜上將“宗寶”列為北次支也是不對的,與譜上所列的五世祖和我上面證明的六世祖都自相矛盾。因為北次支傳承到七世以下才有失諱、失續(xù),如果是北次支,“宗寶”最多是八世祖的人物,祖孫三代人的名字也不合譜上規(guī)律,所以歸為北次支很明顯是錯誤的。 </p><p class="ql-block"> 雖然宗寶、九儀的世系、支派在譜上出現(xiàn)了錯誤,但把這兩分支放在北次支和北三支之間還是很明智的,因為北次支振光、振亮和北三支振安、振邦名下失續(xù)的人員居多,放到他們之間,便于后世的新發(fā)現(xiàn)和進一步鏈接。</p> <p class="ql-block"> 既然能確定“宗寶”是六世祖,那他在族譜上與誰能聯(lián)系起來呢?</p><p class="ql-block"> 線索是有的。先祖“宗寶”應是譜上六世祖中的“璜”,二者是一人。</p><p class="ql-block"> 五世祖中,北三支“振邦”四個兒子。長子鰲、三子瑸接續(xù)下去了,次子璜和四子?的下面沒有接續(xù)下去?!拌泵伦⒚鳌搬憔硬┡d”,這是一條非常關鍵的證據(jù),可以與譜上“宗寶”名下注明的“徙居西毛河莊”直接聯(lián)系起來。因為博興境內(nèi)只有西毛村和永平村有本族后裔,而永平村的王氏族人是十世“景光”的后裔,可以排除,因此“璜”直接指向徙居西毛村的“宗寶”。</p><p class="ql-block"> 從譜上看,只有振邦的重孫輩五人名字中帶“九”字,與宗寶之孫“九仁”與同村的“九儀”高度一致。且“九儀”名下標注“與九仁祖系近服兄弟”,很符合振邦四個兒子這一情況。“璜”這個名與玉石有關,存在取字“宗寶”的可能。</p><p class="ql-block"> 綜上所述,可以下結(jié)論,六世祖“璜”就是“宗寶”,屬于北三支。</p> <p class="ql-block"> 從譜上西毛村人員錯誤的世系來看,十四世有“龍”字輩,按照上述原因,世系應為十五世,剛好與其他分支中十五世有“龍”字輩的規(guī)律重合,因使用“龍”字輩的人員較多,說明這不是偶然。大致是到十五世時,族人之間還因親戚關系走動,從而參照“龍”字輩起的名字。</p><p class="ql-block"> 族譜可能出錯嗎?回答是當然可能,在所難免。</p><p class="ql-block"> 主要是因為時間久遠、散居各處,有的村族人的序記記錄不完整,出現(xiàn)斷線的現(xiàn)象,合譜過程中編纂人員判斷依據(jù)有誤,定位失序人員時出現(xiàn)了世系錯誤。</p><p class="ql-block"> 遷居山東是洪武十四年(1381年),初次修譜是嘉慶九年(1804年),歷史已跨越了四百多年。譜上五世后,族人取名出現(xiàn)各自為政的現(xiàn)象,各村記錄人員的名字有的用名,有的用字,合譜時定位失序人員的世系很難,出現(xiàn)錯誤也就難免了。</p><p class="ql-block"> 這就造成了西毛村、鞏王村、付家山子村王氏族人的世系被抬高了一世的現(xiàn)象。</p><p class="ql-block"> 綜上所述,族譜上西毛村人員的世系是錯誤的,通通被抬升了一級,應回歸到下一級,再修譜時必然要糾正,這是個重大發(fā)現(xiàn)。</p> <p class="ql-block"> 同樣道理,合譜后我們村在“方”字輩之后套用的“中、正、秉、得、允、新”等輩分,也因上述原因被錯誤套用,自然也是高了一級,應為下一級。那已經(jīng)使用了的怎么辦?將錯就錯,已用的就不改了。新出生的孩子可以根據(jù)自家情況進行修正,隔下一輩,逐漸調(diào)整到續(xù)起的輩分“遠承近守清國同臣”上來。</p><p class="ql-block"> 已用的名字不好改,但世系必須改,比如說我,譜上是十八世,人家問我世系時,我就不能說錯誤的,只能說正確的“十九世”;人家問我輩分,我先報大名,說明有誤,然后告知應為“秉”字輩。</p><p class="ql-block"> 同樣,孩子的下一代取名時,我會給調(diào)整過來,主動降一級,不用已知錯誤的“得”字輩,而用后面的“允”字輩。</p><p class="ql-block"> 這聽起來有些荒唐,但這又是事實。糾正錯誤,回歸本來的世系和輩分,也是實事求是、敦宗睦族不二的選擇。</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