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轉(zhuǎn)眼就是十月底,今年快過完了,可我今年的年假還一天都沒有休,梁先生要到天津出差,我趕緊請假一起去。他開會,我純玩。</p><p class="ql-block"> 剛到天津的時候,有人問我以前來過沒有,我說來過,九零年某項目聯(lián)合調(diào)試,我在天津住了兩個月,這是我第二次來。說完仔細想想,發(fā)現(xiàn)不對,為了不同的項目,我后來又來過四次,這次應(yīng)該是我第六次來天津了。</p> <p class="ql-block"> 人的腦子好奇怪,竟然能自動屏蔽一些記憶。要不是努力回憶,天津留給我的印象就是第一次來時的感受:灰蒙蒙的天、干冷的空氣和冬日的蕭瑟。</p><p class="ql-block"> 或許是托七十周年大慶的福,天津也有了藍天白云,我得以看到一個陽光明睸的天津衛(wèi)。</p>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天津之眼</b></h1> <h3> 天津之眼是十年前建成的天津地標(biāo),雖然有抄襲倫敦眼之嫌,但是它號稱是世界上唯一一個建在橋上的摩天輪,還是國家級4A景區(qū)。</h3> <h3> 這次住的酒店與天津之眼近在咫尺,我們出去玩或者散步經(jīng)常會路過,而酒店房間的窗戶又正好對著它,于是我在不同時間、不同角度拍了好多張它的照片。</h3> <h3>早晨</h3> <h3>黃昏</h3> <h3>夜晚</h3> <h3>船上</h3> <h3>西岸</h3> <h3>東岸</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夜游海河</b></h1> <h3> 剛剛在武漢長江上坐船看了軍運會的燈光秀,夜游海河的時候難免對比一番。</h3> <h3> 與寬闊的長江相比,海河太窄太小,就象一條小河溝。天津海河上的橋也很多,數(shù)量不比武漢的長江大橋少,但是這些橋感覺就是縮微版。</h3><h3> 站在夜游海河的船上,岸邊的樓房因為近而看的真切,武漢夜游長江的船上就只能看看兩岸建筑的燈光輪廓了。</h3> <h3> 海河上這些橋還是各具特色,很值得一看,岸邊的景致也可圈可點。</h3> <h3> 實在是忍不住,附上幾張我們大武漢的燈光秀照片,比試比試。</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大悲禪院</b></h1> <h3> 古剎大悲禪院因供奉大慈大悲觀世音菩薩而得名,是天津現(xiàn)存規(guī)模最大、歷史最悠久的佛門寺院。寺院始建于明末清初,幾經(jīng)沉浮,還能有現(xiàn)在的模樣,真不容易。</h3> <h3> 從我們住的酒店出門,拐個彎,三分鐘就走到寺院的門口,所以早上九點一開門我就進去了。</h3> <h3> 院子里除我以外,看不到其他游客,顯得格外清凈。</h3> <h3> 偶有幾個拜佛的人,個個都無比虔誠。香爐邊有免費的香自取,我也學(xué)著別人的樣子上了三根香,為家人和朋友們求了健康平安順利。</h3> <h3> 大悲禪院的物件很是精致,值得仔細觀摩。</h3> <h3> 這尊石佛很接地氣呢!</h3> <h3> 這對土地公土地婆萌萌的,好可愛!</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古文化街</h1> <h3> 天津古文化街又叫津門故里,是國家5A景區(qū),離我們住的酒店只有一公里,我決定走過去打個卡。</h3> <h3> 等到了目的地,看到幾十輛大巴停在門口的停車場,我不禁暗暗叫苦。</h3><h3> 古文化街里的天后宮是天津市區(qū)最古老的建筑群,也是中國現(xiàn)存年代最早的媽祖廟之一。為了避開熙熙攘攘的人群,我把照片拍成了這樣。</h3> <h3> 密集的旅行團有一個好處,就是我可以免費聽講解,不想聽都不行,熱門的地方幾個導(dǎo)游同時開講,好不熱鬧。</h3><h3> 這是古文化街的鎮(zhèn)街之寶,木雕《清明上河圖》。</h3> <h3> 此地?zé)o銀三百兩的“無寶齋”,有個導(dǎo)游介紹說:這個牌匾說明店主很謙虛。</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泥人張美術(shù)館</b></h1> <h3> 無意中走進古文化街的一個小巷通慶里,發(fā)現(xiàn)一處僻靜的宅子,居然是泥人張美術(shù)館。</h3> <h3> 泥人張是國家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已經(jīng)是第六代傳人。</h3> <h3> 美術(shù)館不大,小巧精致,陳列著幾代泥人張的作品。從進門到出門,始終只有我一個人參觀,這里的冷清和外面主街上濃烈的商業(yè)氣息,對比過于強烈。</h3> <h3> 門口桌上有介紹第六代傳人張寧的畫冊,這位傳人是個帥小伙。</h3> <h3> 張寧的作品《觀音》。這個觀音讓我覺得別別扭扭,無法評價,不禁擔(dān)心起這個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是否還能繼續(xù)傳承下去。</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瓷房子</h1> <h3> 瓷房子的前身是一棟具有百年歷史的法式小洋樓,2000年被天津富商張志祥買來改造,把房子里里外外都貼上古瓷,有瓷器、瓷片、還有水晶和瑪瑙,2007年建成后對外開放,據(jù)說后面還一直在做不停的補充。</h3> <h3>China 瓷房子</h3> <h3>庭院的空間太小,手機拍不了房子的全景。</h3> <h3>外墻的細節(jié)</h3> <h3>屋頂</h3> <h3>亭子頂</h3> <h3>聚寶盆</h3> <h3>有特點的門把手</h3> <h3>拼這些瓷片確實是費功夫。</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五大道</b></h1> <h3> 五大道其實是五條平行的街道總稱,這個區(qū)域擁有眾多上世紀(jì)二、三十年代建成的具有不同國家建筑風(fēng)格的花園式房屋,被稱為萬國建筑博覽苑。</h3> <h3> 民園廣場位于五大道的中心,其前身民園體育場始建于1920年,曾是遠東地區(qū)首屈一指的綜合性體育場,也是中國第一個燈光足球場,一直到上世紀(jì)末,這里還是天津足球隊的主場,現(xiàn)在被改建成了一個市民廣場。</h3><h3> 我們在這里的游客服務(wù)中心正巧遇到一場收費講解。導(dǎo)游帶著我們幾個游客在五大道邊走邊講解,逛了四十分鐘,當(dāng)時覺得這比自己瞎轉(zhuǎn)收獲多多了,很值得。<br></h3> <h3> 不過現(xiàn)在我發(fā)現(xiàn),導(dǎo)游講的大部分內(nèi)容我都忘記了,或者很難把他的講解和這些樓一一對應(yīng)。我也不準(zhǔn)備弄清楚了,就在這里放幾張照片算了,天氣不好,拍出來的照片灰蒙蒙......</h3> <h3> 這個疙瘩樓因為選用表面有突起“疙瘩”的硫缸磚修筑而聞名于世,我在房子圍墻上看到好幾處告示,“本建筑是疙瘩樓,不是瓷房子,瓷房子在...... ” 這字里行間透出的是滿腹說不出的委屈??!</h3> <h3> 這個樓應(yīng)該是五大道最有特色的建筑,不必刻意,自然會記得。</h3> <h3> 在慶王府附近正遇到婚宴散場,每位女眷不論長幼,頭上都別了一個大紅色的絨花發(fā)夾,讓我覺得天津這風(fēng)俗好有意思。</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張學(xué)良故居</h1> <h3> 去瓷房子的路上,我們發(fā)現(xiàn)了馬路另外一邊的張學(xué)良故居,那就先拐進去轉(zhuǎn)轉(zhuǎn)吧。</h3> <h3> 張學(xué)良故居位于過去的法租界,距今已有近百年歷史,張學(xué)良與趙四小姐于1924一1931年在此居住七年,他們的兒子在這里出生。</h3> <h3> 年輕時的張學(xué)良和趙一荻也算是郎才女貌,兩人后半輩子的相守被傳為佳話。</h3><h3> 我對張學(xué)良沒有什么好感,覺得他不過是一個舊軍閥兼花花公子,只是他發(fā)動的西安事變多少改變了中國的歷史。</h3> <h3> 趙四小姐的象牙鋼琴,樓上還掛了一幅她畫的山水畫,這位女士真可謂才貌雙全。</h3> <h3> 富人們玩梭哈的桌子。</h3> <h3> 別墅的三樓只有一個舞廳,我有點懷疑以前是不是就是這個樣子,不過過去究竟是啥樣估計沒人能說清楚。</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曹公館</b></h1> <h3> 曹錕是中華民國第六任大總統(tǒng),他是通過花重金賄選才當(dāng)上總統(tǒng),著實不光彩,但是后來他拒絕和日本人合作,保持了民族氣節(jié)。人就是這么復(fù)雜,不能簡單用好人或壞人來評說。</h3> <h3> 曹琨是天津人,在天津有四處住宅,在五大道我們看到過一幢曹琨舊居。這個在鼓樓附近的曹公館被改建成了一家天津菜館“衛(wèi)鼎軒”,我們在這里吃了晚餐。</h3><h3> 餐后還有講解員帶領(lǐng)大家參觀這個宅院。</h3> <h3> 后花園里的涼亭。</h3> <h3> 我們吃飯的房間裝飾得古色古香。</h3> <h3> 頭頂?shù)拇蟮鯚粲悬c出戲,只能說是中西合璧。</h3> <h3> 這家餐廳的菜肴精致可口,餐具也頗有特色。</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天津博物館</b></h1> <h3> 天津博物館位于天津文化中心,下面這張照片從左到右分別是天津圖書館、天津美術(shù)館、天津博物館。</h3> <h3> 博物館斜對面的天津大劇院,這些建筑圍繞著一個人工湖而建。</h3> <h3> 大劇院隔湖相望的是市民廣場。</h3> <h3> 在廣場四處走走,感覺挺好。</h3> <h3> 從廣場看博物館,大門被蘆葦擋住了。</h3> <h3> 博物館大廳寬敞明亮,結(jié)構(gòu)有點復(fù)雜,我在館內(nèi)對照地圖轉(zhuǎn)了近五個小時,才基本弄清楚方位。</h3><h3> 可能是工作日的原因,參觀的人非常少,在一樓介紹天津歷史的展廳,偌大的空間里只有我一個人,加上燈光昏暗,讓我心里有點害怕。后來想想好笑,怕什么怕,展廳里肯定到處都是攝像頭,沒有比這里更安全的地方了。</h3> <h3> 本來我對天津博物館并沒有很大的期望,只是覺得博物館是最適合一個人閑逛的地方,結(jié)果卻帶給我意外的驚喜。生活往往就是這樣,滿懷希望時每每失望,不抱希望時收獲滿滿。</h3> <h3> 首先是"殷契重光一一紀(jì)念甲骨文發(fā)現(xiàn)一百二十周年特展",甲骨文是三千年前商代用于占卜貞問吉兇的文字,周武王滅商之后,曾經(jīng)繁盛的殷商王朝逐漸湮沒在歷史中。</h3><h3> 1899年,幾位學(xué)者發(fā)現(xiàn)了甲骨文,讓這一沉睡近三千年的文化遺產(chǎn)重放光芒。</h3> <h3> 好象知道我喜歡各種瓷器,博物館特別安排了兩個特展,一個是明清青花瓷器展,一個是外銷紋章瓷器特展。</h3> <h3> 同為青花瓷,卻因為不同年代或使用不用的釉料,在色彩上有很大的區(qū)別,器皿的式樣種類也非常豐富。</h3> <h3> 紋章瓷是中國外銷瓷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始于16世紀(jì),于18世紀(jì)達到頂峰,因瓷器表面繪有歐美貴族徽章圖案而得名。</h3> <h3> 家族瓷是紋章瓷的主體,紋章瓷通常是為貴族聯(lián)姻、加官進爵、修建大宅等重要歷史事件而定制的。</h3> <h3> 這些紋章瓷十分精美,裝飾性強,惹人喜愛。</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法海寺壁畫</h1> <h3> 最大的驚喜來自法海寺壁畫。</h3><h3> 前一段時間,我看了一篇詳細介紹北京法海寺壁畫的文章,才知道它是與敦煌壁畫齊名的中國明代壁畫,當(dāng)時就想一定要找機會去看一看。</h3> <h3> 當(dāng)我走進“粉壁丹青——京津冀古代經(jīng)典壁畫藝術(shù)展”的展廳時,首先看到的就是法海寺壁畫,我差點都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沒想到會在這里與它相遇。<br></h3> <h3> 法海寺位于北京石景山,始建于明朝正統(tǒng)四年(1439年),動用了各類工匠畫師多人,花費了近5年才建成。又因為采用了多種天然礦石作為顏料,使得壁畫經(jīng)歷了幾百年,色彩依然鮮明亮麗。</h3> <h3> 這是噴繪和高清方法復(fù)制的壁畫,還原度極高。據(jù)說現(xiàn)在去法海寺看壁畫,只能每人拿一個現(xiàn)場發(fā)的手電筒,借助微弱的電筒光來看。為了防止紫外線對壁畫的傷害,大殿里所有的窗戶都遮起來,大門緊閉,殿內(nèi)漆黑一片。<br></h3><h3> 法海寺壁畫名不虛傳,人物眾多,形態(tài)各異,色彩艷麗,金壁輝煌。</h3> <h3> 這幅帝釋梵天圖對我而言更具有特殊意義。</h3> <h3> 這幅水月觀音代表了中國古代壁畫的最高水平。觀音神態(tài)端莊慈祥,站在這里,能讓浮躁的人心變得沉靜安祥。</h3> <h3> 水月觀音身披的白紗,讓人嘆為觀止。透明薄紗上的每朵小白花都描有四十八根白線,另外還用真正的金線裝飾??上?fù)制品上看的不夠真切,我又想去法海寺了。</h3> <h3> 這是一幅復(fù)制的更為精細的小畫,飛天的姿態(tài)和周圍的祥云讓人感覺如入仙境。</h3> <h3> 這幅廣目天王的局部非常形象地詮釋了中國傳統(tǒng)的瀝粉貼金工藝。</h3> <h3> 這次與法海寺壁畫一同展出的還有天津獨樂寺壁畫和河北毗盧寺壁畫。我后來查資料才知道毗盧寺壁畫與敦煌、永樂宮、法海寺共稱為中國古代四大壁畫,可是我當(dāng)時又累又餓,已經(jīng)沒精神仔細看了。</h3><h3> 說到這,我要吐槽一下。本來打算中午在博物館里吃點東西再繼續(xù)看展,轉(zhuǎn)了幾圈啥也沒找到,工作人員告訴我博物館內(nèi)部和周邊都沒有吃飯的地方,不過在五樓有一個自動售貨機,最后我只能在自動售貨機買了一小包餅干充饑。</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可以吃的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b></h1><p style="text-align: center;"><br></h3> <h3> 天津有眾多的小吃被列入國家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我們這次吃了不少,除了大名鼎鼎的天津三絕,還有蛤蟆吐蜜(一種小餅子夾豆沙,因餅子開口露出餡料而得名)、 豆根糖(麥芽糖混合黃豆粉做成的一根根小棍子糖)、煎餅果子等等。</h3> <h3> 在步行街上的津津小吃坊吃午餐,小豆粥、驢打滾、切(年)糕、喇嘛糕,都是店家的招牌推薦。喇嘛糕是我看名字好奇點的,原來是這么大的一塊糕,味道是蛋糕和饅頭的合體。</h3> <h3> 天津三絕之狗不理包子,雖然路過總店門口,卻沒有進去吃的想法。</h3> <h3> 這是酒店早餐每天供應(yīng)的狗不理包子,我只嘗過一次。旁邊黑色的是麻醬燒餅,這個味道我喜歡,每天早上吃半個。</h3> <h3> 天津三絕之耳朵眼炸糕,還是買兩個嘗嘗吧。</h3> <h3> 炸糕名字特別,其實就是糯米面包豆沙油炸而成,很是甜膩。</h3> <h3> 這是炸糕店服務(wù)員推薦的蜜麻花,估計是炸好的麻花在蜂蜜里泡過,比耳朵眼炸糕更甜更膩。</h3> <h3> 天津三絕之桂發(fā)祥十八街大麻花。</h3> <h3> 大麻花以大聞名,越大越難得,味道可以接受,但是熱量太高,不宜多吃。</h3> <h3> 桂發(fā)祥的門口看見不少人排隊,買啥我都沒搞清楚,想著要排隊買的東西肯定不錯,就跟著排起來。</h3> <h3> 我一邊排隊,一邊和前面的天津大媽聊天。</h3><h3> 我:“這是什么東西?。?quot;</h3><h3> 大媽:“糕干,用干米粉包豆沙蒸的。"</h3><h3> 我:"好吃嗎?"</h3><h3> 大媽:"好吃著哪!不過你們外地人不一定吃的慣。"</h3><h3> 我:"這里總是排這么長的隊嗎?"</h3><h3> 大媽:“在這排隊的都是傻子,別處賣2塊錢一塊還不排隊,這里賣3塊。哼,都是傻子。"</h3><h3> 聊到這里,我要笑暈,覺得是在聽單口相聲。請大家自行把大媽的話腦補成天津話,會更加開心。</h3> <h3> 這就是傻子們排隊買的糕干和綠豆糕,這糕干太干了,米粉也沒什么味道,綠豆糕也干,優(yōu)點是油少。</h3> <h3> 總的來說,天津小吃種類多名字怪,但是顏值不高,原料種類少,味道也比較單調(diào)。應(yīng)該是天津人特別擅長申遺,所以才會有這么多可以吃的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這點需要武漢人民好好學(xué)習(xí)。</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結(jié)語</b></h1> <h3> 最后來一個中國女排簽名的排球來鎮(zhèn)樓,這是我這次在一位天津企業(yè)家的辦公室里拍的。</h3> <h3> 這位企業(yè)家的辦公室更象是一個小型博物館,字畫、瓷器、奇石、紅木……應(yīng)有盡有。即使在他的工廠里,也見縫插針地擺放了很多收藏品。</h3><h3> 我第一次遇到要穿上鞋套才能進去參觀的工廠,進到車間以后我明白了,整個工廠一塵不染,即使在焊接或給鋼棒鉆孔的區(qū)域,也干凈整潔,生產(chǎn)的自動化程度很高,令人敬佩。</h3><h3> 真心希望這樣的工廠越來越多,也希望我們的民族工業(yè)做強做大。</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