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文字:作者原創(chuàng)</p><p><span style="font-size: 18px;">圖片:來自網(wǎng)絡</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8px;"> 飯場,是七十年代前山區(qū)農村的一個特有產物,說白了就是大家端著碗湊在一起吃飯的場所,也就是人們在長期的生活當中,自然而然形成的一個比較固定的吃飯的地方。一般來說這些飯場大都設在大街比較寬敞、周圍鄰居相對集中的地方,或者坪坪,棧棧,或者樹蔭下,或者向陽處。我的故鄉(xiāng)村莊不大,多少年來,一直保持在150來戶,600多口人。那時候算起來也有大小二十幾個飯場。小的三到五戶,大的十來八戶。比較熱鬧紅火的有西河口、官方,棧道子、十字街、西垴子、東面場等。</span></p> <p> 我們家飯場在距離我家有五六十米的街碾子,按老家的方言叫街碾鐺。這里地處在大街旁邊,地勢相對平緩,上下左右有五條小巷,居住著十三四戶人家,大都是第三生產隊的社員。這里雖然有個碾子,經(jīng)常有人用毛驢碾米推面,又是個大街,也經(jīng)常有羊牛經(jīng)過。但在幾位勤快的鄰居小腳老太太的精心打理下,始終保持著干凈整潔。她們把主街道那些經(jīng)過幾百年足跡打磨的河卵石清理的更加光潔透亮;古老的碾盤一道道歷史痕跡被擦抹的清晰可見;放在墻角上的幾個廢棄的碌碡,茶臼,大門口的石臺階、還有那擺放整齊的石條、石塊、退下來的上馬石等都打掃的干干凈凈,收拾的利利索索。給常在這里吃飯的人們一種非常舒適的感覺。</p><p> 到了吃飯的時候,四鄰八舍不約而同相聚在這里,有的左手端碗右手用筷子串著山藥(紅薯),有的筷子放在碗上,筷子上邊放著窩頭,還有比較講究的用粘布包著干糧。有的坐在碾盤上,有的蹲在石階上,有的干脆在大街上席地而坐,也有的脫掉鞋子圪蹴在地上。不說是千姿百態(tài)吧,也算是形態(tài)各異。就這樣久而久之,飯場的座位也就各有其主,一年四季基本雷打不動。每到吃飯時也就各就各位,同時也不加任何拘束的享受著自己專座和隨心所欲的姿態(tài)。還記得那個時候,上學的路上要路過好幾個飯場,有的大人們喜歡逗孩子們玩耍,只要遇到你,不是打脖子摑,就是踢響屁股。要是你偷偷溜掉,他們會放下飯碗,不惜飯菜著涼,也要追上給予加倍懲罰,想起來還真有意思。</p> <h3> 那個年代,人們的生產生活水平還相當?shù)穆浜?,溫飽問題還沒有得到解決。一天每人只能分到八兩糧食,要想夠吃必須得精打細算。老人們常說的一句話就是“吃不窮,穿不窮,打算不到必受窮”。所以,要想吃飽只能以糠菜做補充。俗稱“糠菜半年糧”。為了讓人們吃的飽,生產隊也是千方百計調整種植結構,在保證完成有征購糧任務玉米,谷子等主產品的基礎上,最大限度的擴大山藥和蔬菜(南瓜,蘿卜)的種植面積。山藥(紅薯)屬于粗糧類,每五斤頂一斤糧食,山藥既能煮著吃,蒸著吃、燒著吃,也能曬成山藥干磨面吃,還能做出許多花樣來調劑人們枯燥的口味,一舉多得,深受人們的親睞,也是當時的主食。</h3><h3> 那時候早晚的飯菜是比較單一的,家家戶戶基本上是差不多的,早晨一般是水磨面撒粥,一般是頭天晚上剩下的咸飯,燒開后撒上一把由玉米、谷糠,有條件的再加上點豆類磨成的面,盛上一海碗(也叫套碗)上邊放點柿子面或者酸菜就是一頓飯。如遇到節(jié)日,或者家里來了客人,還有輪到管公社工作員飯的時候,接上搭下的也能改善改善,那就是豆面條撈撈飯。那時候的小米品質比較硬,下鍋煮的開花后用笊籬撈出放在盆里,就叫撈飯。然后鍋里冬春放點干瓜片,秋夏放點時令蔬菜,再放上點搟的細悠悠的豆面條。半碗撈飯半碗豆面條湯,再用銅勺氽上一點油炸蔥花,那可是香味濃郁。晚飯千篇一律,大多是咸飯,但我們那個時候不叫咸飯,分別叫南瓜飯,菜根片兒飯,瓜片兒飯,蘿卜條條飯等。</h3><h3><br></h3> <h3> 中午飯還算比較豐盛,五花八門,花樣繁多,也是展示各家廚藝的機會。按現(xiàn)在的話說,就是廚藝大比拼。那時候吃什么飯都不愿意藏著掖著,都愿意端出來曬曬。不過百變不離其中還是以小米,玉米面,山藥面為主的粗糧再加點豆面這種“調和劑”。那時候通過母親大人們的精心制作,粗糧也會變成了可口的美食,<span style="line-height: 1.8;">東家是兩和面面條,西家是三和面饸饹,左鄰是豆面抿蝌蚪,右舍是山藥面燕兒窩疙瘩。還有玉米面山藥面棋子兒,推窩窩兒,小抉片。也有粘米糜、飯米糜,掃帚苗、白蒿頭不漏,夏天還隔三差五的做點正宗的純山藥面扒糕。澆上幾勺酸湯,那真是又沖涼解渴又充饑開胃。 </span></h3><h3><span style="line-height: 1.8;"> 山藥面就是一種萬能食物,少說能做出十幾種花樣來,除了以上幾種外,還有山藥面蒸餃,山藥面餃子,山藥面餅子,蒸熟的餅子還能壓饸饹,叫熟饸饹,也能切成片狀炒著吃,要是拿點羊油炒炒,那簡直香的與吃一頓肉差不多。還有后來條件好了以后的金裹銀、白加黑,也叫包皮面??傊藗兿嗷バ蕾p著對方碗中飯菜,禮讓著互相嘗嘗各自的味道,評論著精湛的手藝,切磋著改進的技巧。還有的在吃飯的時候毫不掩飾自己,故意夸張的發(fā)出聲音,生怕別人不知道自己吃的是什么。也有的大人們不斷的糾正著孩子們的吃飯姿勢。這時候一片片嘖嘖的贊揚聲,一串串咯咯的喜笑聲,加上嗖嗖的吞咽聲和碗筷勺子的碰撞聲真像是一臺交響音樂會,其樂融融,熱鬧非凡。孩子們就更別提了,大媽一勺子,大嬸兒一筷子,吃著百家飯,喝著百家湯,嘗著百家味,最知道那家的飯好吃,誰家的手藝好,是名副其實的小小品嘗師。</span></h3> <h3> 那時候在這里吃飯的有男有女,有老有少。還有在大隊當干部的,也有生產隊里的隊長、組長、會記,有的通文識字,有的斗大的字不識半升,也有的通過夜校和掃盲班,也能認出部分字來。在這里官職不論高低,輩分沒有大小,發(fā)言不分先后,聊天嘮嗑一律平等。</h3><h3> 沒有局限,不設主題,上到天文,下到地理,大到國家,小到隊里,遠到國外,近到家門。東扯老哇(烏鴉)西扯雁,南說葫蘆北說瓢。無所顧忌,肆無忌憚。什么原子彈、氫彈爆炸實驗成功,蘑菇云能頂著天。我國第一顆人造衛(wèi)星上天了,咱們這里兒能不能聽到東方紅的聲音。還有美國總統(tǒng)尼克松來了,中國美國和好了。什么文化大革命開始了,地富反壞右要倒霉了,紅衛(wèi)兵要串連了。公社要開批判大會了。什么西河口誰家的兒子定婚了,西面街誰家閨女要出嫁了,棧道子誰家生了個大胖小子,西垴子誰家又生了個丫頭片子。什么陽坡峪的谷苗該鋤了,棒槌掌圪梁那棵沙果樹該摘了,什么牛圈該起糞了,羊該淡淡了(給羊食鹽吃)盤古論今,談笑風生。天南地北,海闊天空。七嘴八舌,像是倒了核桃車。</h3><h3> 更有意思的是,要是看一場露天電影,那可要在一起討論好幾天,故事情節(jié),劇本臺詞,人物形象,電影主題曲,都是人們討論的熱點。意見不一致時,著急的吹胡子瞪眼,爭論的臉紅脖子粗。那時候三隊是出了名的死鑿隊。不過三隊的干部領導有方,社員人心齊,干勁足,隊里的分紅和人們的生活水平始終走在了全村的前邊。</h3> <p> 飯場也是消夏納涼的好地方,那個年代,家鄉(xiāng)還沒有通電,更沒有電視,也沒有其他娛樂活動。夏天,人們吃完晚飯后久久不愿散去,留在這里拉家常,聽故事,猜謎語,順便涼快涼快。記得,有個大伯說話慢條斯理,低聲細語,說出話來句句在理。一生為人低調,從來不顯三不露四。但他滿腹經(jīng)綸,尤其對天氣變化、季節(jié)變幻研究頗深,四季節(jié)令順口溜和千百年來勞動人民總結出來的農諺俚語都裝在肚子里。甚至還有預見性,知道今年什么收成好,什么沒收成。今年該種什么,不能種什么大家都愿意聽他給講講。同時,對算數(shù)非常精通,什么九遍九,三遍九等珠算口訣倒背如流,就是不用算盤,用石頭塊在地上劃拉劃拉一些復雜的數(shù)字也能算得出來。深得人們的敬佩,到現(xiàn)在說起來人們還感覺很神奇,那時候我們也跟著學到了不少東西。還有一位大伯快言快語,口齒伶俐,心地善良,什么時候都是笑臉相迎,雖然識字不多,肚里的東西可不少,什么《岳飛傳》《楊家將》《聊齋》等都能一回一回的依次講下來。并且講起來手舞足蹈、有聲有色。在他講故事的時候,周圍非常的安靜,只能聽到有規(guī)律的蒲扇搖動聲和抽煙人的火鐮叭镲聲。他的故事給人們帶來快樂,也贏得了大家的掌聲和贊許?! ∮袝r候大人們還給孩子們出點算數(shù)題,看誰家的孩子反應快,什么幾只羊,幾頭牛,長著多少條腿,有多少個角。一般都是些簡單的加減法或者來個腦筋急轉彎,絕對沒有現(xiàn)在的雞兔同籠那么復雜。有時候給孩子們出點謎語來猜。這些謎語大多是與日常生活離不開的東西,也就是家里的生活必需品或者食物。比如“俺家有個灰孩孩,白天走了黑夜來”(尿罐、現(xiàn)在叫痰盂,是用土燒制而成的陶瓦品)“俺家有個臥牛,尾巴撅在外頭”。(燒炕的灶火)“半難(涯)有一卜叉(一坑)水,里邊泡著個死人腿”。(煤油燈)“半難有一根兒干柴,活騰兒活搖(來回動的意思)下不來”(木門上的插關)等等,這些謎語那個年代的人猜起來簡單,要是放在現(xiàn)在的孩子們,別說再小一點的了,就是90后的年輕人恐怕猜起來也有很大的難度,因為這些東西你聽都沒聽說過,那就更沒見過了。</p><p><br></p> <h3> 那時候的飯場就是鄉(xiāng)親們的一個娛樂聚集地,一個國事、家事、天下事的新聞發(fā)布場;一個村民文化交流活動中心。</h3><h3></h3><h3>時光荏苒,歲月如梭。轉眼50年過去了,大家圍坐的碾子沒有了,那些石墩,石臼也不見了。順應改革開放的大潮,那時候的小伙伴們如今也都跟隨著子女進城照顧第三代了。碾子周圍,戶戶房屋依舊,家家大門禁閉,目前,只有一戶人家并且還是一個人還守護在這里,到處顯得非常的荒涼和寂靜。那溫籍著濃濃親情、蘊含著真正快樂的飯場只能留在夢里了。<span style="line-height: 1.8;"></span></h3><h3> 現(xiàn)在想起來,那時候雖然吃的是粗茶淡飯,但每天聚集在一起,大家都非常的開心。無憂無慮,感到很幸福。真的,我非常懷念那個年代人與人之間的淳樸情感和那濃郁的鄉(xiāng)土氛圍、還有那些溫馨、有趣、熱鬧的場面。懷念故鄉(xiāng)那片心馳神往的土地。相信她將永遠留在人們的記憶里。</h3><h3><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