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碰精品人妻黄色片欧美|亚洲精品线路在线观看|精品一区二区久热|日本黄色网址视频|亚洲欧美国产激情|成人在线综合欧美国产一区在线|黄色三级片网址国产一级黄|一级黄片不卡在线观看|伊人亚综玖玖亚洲色图怡红院|日本精品资源日本有码一级片

我的部隊通信設備試驗那些事。

杜智勇

<p class="ql-block">作者1985年在總參第62研究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作者介紹: 1970年初入伍,曾在北京軍區(qū)參加107對流層散射通信系統(tǒng)試驗工作,曾在總參通信部通信試驗大隊擔任無線試驗站副站長,曾任總參第62研究所科技處參謀。轉業(yè)后曾在中國廣播通信衛(wèi)星公司和中國電子信息產(chǎn)業(yè)集團公司工作,曾在加拿大北方電訊(中國)公司工作,后陸續(xù)在外資公司擔任CEO等企業(yè)高層管理工作。</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許多人通過媒體宣傳了解到部隊通信兵: </span></p><ul><li>那些坐在敞亮機房里面負責轉接首長電話的女話務員;</li><li>那些手持電鍵發(fā)報的報務員;</li><li>那些攀爬電線桿的外線維護兵;</li><li>那些在現(xiàn)代化機房里保障通信網(wǎng)絡暢通的設備維護人員;</li><li>那些在野戰(zhàn)通信樞紐保證作戰(zhàn)指揮暢通的通信兵;</li><li>還有那些各種為部隊通信保障貢獻青春的通信兵。</li></ul><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就是在部隊通信部門工作很多年的人,也很少有人知道在解放軍通信部隊里有這樣一個單位: </span></p><ul><li>它肩負著軍用通信設備設計定型試驗的工作重任。</li><li>為了完成新型通信設備的設計定型試驗工作,必須不斷地學習新技術,不斷地提高業(yè)務水平,緊跟電子信息技術的高速發(fā)展。</li><li>為了試驗新型通信設備是否滿足戰(zhàn)術技術要求,必須在野外環(huán)境下進行各種嚴格的通信試驗。</li><li>必須以嚴謹?shù)墓ぷ髯黠L,依據(jù)大量的試驗數(shù)據(jù)和分析結果,給出設備是否達到戰(zhàn)術技術要求的結論<b>。</b></li></ul><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它就是原總參通信部通信試驗大隊!</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我的十七年軍旅生涯分為三個階段:</b></p><p class="ql-block">1、近二年的野戰(zhàn)部隊經(jīng)歷,磨煉了堅韌不拔戰(zhàn)勝困難的毅力。</p><p class="ql-block">2、三年半的軍校經(jīng)歷,完成了基礎通信技術的學習,打下了今后業(yè)務能力提升的基礎。</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3、十一年的部隊無線通信設備試驗經(jīng)歷,實現(xiàn)了技術轉型,業(yè)務工作能力大幅度提升。完成由技術工作向技術管理工作的轉型,是最值得懷念的一段軍旅生涯。</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下面這張照片是1970年6月,我剛過了15周歲生日,加入共青團以后,在河南輝縣照相館拍攝的照片。</p> <p class="ql-block"><b>一、當兵的第一階段: 野戰(zhàn)部隊的當兵經(jīng)歷,磨煉了堅韌不拔戰(zhàn)勝困難的毅力。</b></p><p class="ql-block">1969年底,第54軍作為戰(zhàn)略預備隊緊急從云南調往河南。我1970年初入伍時,160師炮兵團沒有自己的營房,團部臨時駐扎在輝縣百泉旁邊的一個學校。我所在的炮團加農(nóng)炮營一連,就駐扎在輝縣高莊公社北新莊大隊部的幾間破舊民房里面。從參軍入伍到調離54軍的一年多時間里,根本沒有部隊營房的概念。外出訓練住在農(nóng)村的民房或者炮車上面,或住在利用炮筒搭建的帳篷里。外出訓練回來繼續(xù)住在農(nóng)村的大隊部低矮破舊的民房里。</p><p class="ql-block">雖然生活條件非常艱苦,野外訓練環(huán)境也是極其惡劣,在各級領導和老兵的鼓勵幫助下,通過自己的努力,取得了令人驕傲的訓練和考核成績!</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下面這張照片是1971年1月,我被評為1970年度的五好戰(zhàn)士。160師炮團宣傳干事到連隊,為每個五好戰(zhàn)士拍攝留念。在當時可以在武器裝備前拍照留念,是對五好戰(zhàn)士的最高獎勵!</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下面這張照片發(fā)表在1971年7月武漢軍區(qū)“戰(zhàn)斗報”。</b></p><p class="ql-block">1971年初夏,我剛滿16歲就已擔任炮班副班長(兼瞄準手)。當時的武漢軍區(qū)戰(zhàn)斗報社記者,在采訪我們連隊和我本人以后,專門拍攝了這張非常珍貴的照片。文章和照片發(fā)表在1971年7月的武漢軍區(qū)戰(zhàn)斗報。采訪報道的起因是: </p><p class="ql-block">我1970年3月入伍,當年5月份參加了武漢軍區(qū)在林縣組織的大規(guī)模軍事訓練和演習。當時85毫米加農(nóng)炮是最主要的步兵反坦克武器。我除了完成本職的一炮手訓練外,還進行了一專多能的瞄準手的10天訓練。在直接瞄準實彈射擊考核中,首發(fā)命中1000米外的面積為2米X1.5米的炮靶中央。當時部隊宣傳的是林彪副主席說“炮兵訓練一個月就行”。我是炮兵訓練十天,首發(fā)命中靶心,成為當時所在部隊的訓練典型。</p><p class="ql-block">1971年部隊換裝新型直接射擊瞄準鏡后,第一次夜間無照明移動目標實彈射擊考核,我取得“首發(fā)命中”的優(yōu)秀成績。</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 1, 1);">二,當兵的第二階段: 三年半的軍校時光,完成了通信技術的系統(tǒng)學習,打下了今后業(yè)務能力飛躍的基礎</b><span style="color:rgb(1, 1, 1);">。 </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1971年12月至1975年5月,在重慶軍校學習大通路載波專業(yè),學制三年半。下面這張照片是1973年元旦,我在重慶軍校教學樓前的留念。</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 1, 1);">三,當兵的第三階段: 十一年的部隊無線通信設備試驗經(jīng)歷,讓我實現(xiàn)了技術轉型和技術工作能力的大幅度提升。讓我完成由技術工作向業(yè)務管理工作的轉型,這是最值得懷念和回憶的一段軍旅生涯的經(jīng)歷。?</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 1, 1);">?</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0px;">(一)在北京軍區(qū)763工程參加107對流層散射通信站的籌建和系統(tǒng)試驗工作。</span></p><p class="ql-block">1976年3月,由北京軍區(qū)通信團和北京軍區(qū)通信工程二營等單位抽調少數(shù)干部(一名營職站長,一名政工干部,四名技術干部,二名分隊長,一名司務長),組建北京軍區(qū)無線電散射通信站,對外稱北京軍區(qū)763工程,直接歸屬北京軍區(qū)通信部直接領導。</p><p class="ql-block">我當時由北京軍區(qū)通信團三連技師調往無線電散射通信站,參加組建工作并負責數(shù)字電話和電報設備試驗工作。</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我在部隊院校學習專業(yè)是有線通信工程(大通路載波通信)。畢業(yè)回到部隊以后,陰差陽錯開始了無線通信的技術工作。調入北京軍區(qū)無線電散射通信站后,讓我徹底完成了由有線通信向無線通信和數(shù)字通信的技術轉型。</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下面這張照片是1977年元旦,我在天津薊縣黃花山頂,北京軍區(qū)無線電散射通信站的臨時機房前的留念。當時臨時機房建設已經(jīng)完成,軍用直升飛機已經(jīng)將系統(tǒng)設備和天線饋線吊運到山頂,天線饋線系統(tǒng)和設備還沒有開始安裝。</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 1, 1);">大家一定讀過一些,也聽說過一些,描述上世紀六十年代和七十年代期間,通信兵艱苦奮斗的回憶文章和事跡。</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上世紀七十年代中后期(1976-1980年期間),北京軍區(qū)無線電散射通信站在完成簡易機房建設和設備安裝以及系統(tǒng)試驗工作中,所遇到的惡劣環(huán)境和艱難險阻,甚至付出生命代價的情況,實屬那個年代通信部隊所罕見的情況。</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包括前面我在臨時機房前的照片以及后面的幾張工作照片,我都沒有著制式軍裝。為什么會是這樣情況?當時無線電散射通信站址選擇在河北薊縣黃花山頂,那里是一片荒野,一切生活條件和設備安裝以及試驗條件均不具備,我們在山上和山下一直是穿著工作服進行施工和設備安裝以及系統(tǒng)試驗工作。在1976-1979年期間,我們這些從事當年最先進的對流層微波散射通信系統(tǒng)試驗的人員,是怎樣的生活和工作環(huán)境,可以從下面四個方面來描述。</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1)首先說住。</span><span style="color:rgb(1, 1, 1);">從1976年5月開始到1979年春天,連續(xù)三年時間凡是在黃花山頂參加臨時機房建設和系統(tǒng)設備安裝以及試驗工作的人員,都是居住在山頂?shù)能娪脦づ窭锩?。冬天外面溫度零下二十多度,我們住在帳篷里面,鋪著狗皮褥子,蓋著被子和皮大衣睡覺,經(jīng)常半夜里被寒冷和呼嘯的北風凍醒。</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2)然后說行。</span><span style="color:rgb(1, 1, 1);">1976年5月初北京軍區(qū)散射站進駐黃花山下的天津薊縣小港公社石頭營村。從村里到達黃花山頂沒有道路,只有放羊人踏出的一條山路。從村里臨時駐地到山下大約3公里,然后需要爬山到山頂?shù)氖┕さ攸c。從山下到山頂?shù)母叨龋畈欢嗍潜本┫闵焦珗@爬到鬼見愁的三倍距離!當時山上的所有生活用品都是靠人背到山頂?shù)?,散射通信站所有干部和?zhàn)士只要是去山上的,不容許空手上山,必須背上生活必須用品或者是設備安裝和試驗的用品。</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3)最后說吃。</span><span style="color:rgb(1, 1, 1);">黃花山上沒有水,在山上居住的人員,每天二次輪流去山下駝水,無論是干部和戰(zhàn)士一律參加。二個人趕著二頭毛驢,每頭毛驢要駝二個塑料水桶(每個可以容納40升水),每個人再背一桶水(大約是20升水容量)。下山和上山的來回路途差不多要二個半小時的山路。在山上進行臨時機房建設和設備安裝以及試驗的十多名干部戰(zhàn)士,每天就是靠這二頭驢子駝上來的八桶水和人背上來的四小水桶,解決吃飯用水。洗臉刷牙用水,是利用山頂上一個水坑儲存雨水解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4) 犧牲在黃花山的戰(zhàn)友。</span><span style="color:rgb(1, 1, 1);">在散射通信站臨時機房建設過程中,一名剛剛從重慶通信學院畢業(yè)分配到我們單位的同志,由于發(fā)生意外而犧牲。散射通信站還有一位同志在施工中造成頭部受傷。 在參加建設通往黃花山頂?shù)膽?zhàn)備公路的野戰(zhàn)部隊中,也出現(xiàn)了犧牲一人,負傷多人的情況。</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如今的黃花山已經(jīng)成為天津著名的自然風光旅游風景區(qū)。在旅游介紹文章中會提到,在上個世紀七十年代末黃花山曾建有部隊的雷達站,目前已經(jīng)撤走(由于散射通信使用6米拋物面天線,周邊群眾誤認為是雷達站)。</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下面這張照片是1977年春天,107對流層散射通信系統(tǒng)6米拋物面天線完成架設以后,我和參加工程安裝的技術干部在天線前的留念。</span></p> <p class="ql-block">下面這張照片是1978年夏天,107散射通信試驗設備已經(jīng)全部安裝完畢,開始進行實際通信試驗以后,我在天津薊縣黃花山頂留念。</p> <p class="ql-block">下面這張照片是1977年12月,我在天津薊縣黃花山頂107散射通信系統(tǒng)的臨時機房內,修理12路數(shù)字電話終端設備的電源部分。</p> <p class="ql-block">下面這張照片是1977年12月,我在臨時機房修理數(shù)字電話終端設備的語音編解碼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有誰會想到,當時最先進的對流層散射通信系統(tǒng)的試驗環(huán)境,竟然是沒有任何取暖條件的簡易機房。參加試驗的技術干部,穿著幾個月沒有洗過的工作服,在維修當時最先進的通信設備。</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0px;">(二)1979年3月-1987年1月,在總參通信部通信試驗大隊和總參第62研究所科技處工作。</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 1, 1);">這段時間,我除了繼續(xù)從事無線通信技術工作外,還完成了由技術工作向業(yè)務管理工作的轉型,這是一段最值得記憶和懷念的軍旅生涯。</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總參通信部通信試驗大隊工作以及在總參第62研究所科技處工作期間,由于工作關系我參加過10多次新通信設備設計<span style="font-size:18px;">定型試驗。其中包括:</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1)1600瓦短波單邊帶電臺通信車試驗工作(主要裝備大軍區(qū)通信團和集團軍通信團)。</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2)中長波地下通信試驗工作(城市人防和防御陣地應急地下通信手段)。</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3)短波單邊帶八時八頻終端機試驗工作(大功率短波單邊帶電傳報抗干擾終端)。</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4)15瓦短波單邊帶電臺試驗工作(團營間的無線通信設備)。</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5)通用超短波電臺試驗工作(營連間的野戰(zhàn)無線通信設備)。</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6)師團雙波段電臺試驗工作(師團間的短波和超短波一體化野戰(zhàn)無線電通信設備)。</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7)861連排指揮電臺試驗工作(連排班之間的無線通信設備)。</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8)無線通信車收發(fā)天線對比選型試驗工作(解決野戰(zhàn)部隊行進中的無線通信聯(lián)絡)。</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9)組織了三次外軍最先進無線通信設備的野外試驗工作,和國外技術工程師共同交流溝通,驗證這些設備的實際使用效果。</span></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這里重點回顧二個設計定型試驗情況。</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0px;">(1)調入通信試驗大隊以后,我獨立負責組織的第一個試驗工作,是1979年秋天在空軍通信總站組織的“短波單邊帶八時八頻終端機”設計定型試驗 。</span></p><p class="ql-block">當時400W以上的大功率短波單邊帶電臺已經(jīng)裝備到部隊軍以上單位的通信部門,通信手段也已經(jīng)從傳統(tǒng)的摩爾斯電報(手鍵發(fā)報),轉變到電傳報和單邊帶話的通信模式。由于短波是依靠電離層反射傳播,所以短波信號受環(huán)境影響非常大。在日出日落和遇到雷雨時,無線電信號極其不穩(wěn)定,造成電傳報通信嚴重誤碼。</p><p class="ql-block">為了解決上述問題,通信部6902工廠研制了“短波單邊帶八時八頻終端機”,將電傳機誤碼率由平均百分之二,提高到千分之三。按照軍工產(chǎn)品定型要求,必須首先進行設計定型試驗,證明達到戰(zhàn)術技術要求的規(guī)定以后,才能進行設計定型。</p><p class="ql-block">試驗工作安排在北京郊區(qū)的空軍通信總站無線收發(fā)信臺進行。通信距離選擇了短波通信最不穩(wěn)定的250-350公里之間,試驗時間選擇在日出和日落以及雷雨時間段。</p><p class="ql-block">那是我第一次獨立主持試驗工作,也是我剛剛介入的短波單邊帶業(yè)務領域。在試驗現(xiàn)場,除了日以繼夜的學習工廠提供的設計文件,了解該產(chǎn)品以往試驗情況和試驗數(shù)據(jù)。最重要的就是,一定要在現(xiàn)場了解實際試驗情況,一定要及時分析當天的試驗數(shù)據(jù)。</p><p class="ql-block">由于這次設計定型試驗工作不是由通信試驗大隊組織進行,我只是作為試驗負責人派到空軍通信總站主持試驗工作,所以通信試驗大隊沒有派電傳報務員參加電傳機收發(fā)工作。我為了掌握第一手試驗情況,必須參加所有重點時間段的試驗: 每天凌晨日出的4:30-7:30,傍晚日落的19:00-21:00,午夜的12:00-1:00,如果遇到雷陣雨天氣,為了驗證設備對強干擾環(huán)境的糾錯能力,會臨時安排加班進行高強度的電傳通報試驗。在參加試驗期間的半個月里,我每天的睡眠不足五個小時。</p><p class="ql-block">在試驗進行過程中,總參第62研究所副所長蔣同澤(軍隊無線電通信專家)和通信部有關部門的人員去現(xiàn)場了解試驗情況。當蔣副所長了解到我剛剛調到通信試驗大隊不久,第一次負責組織設計定型試驗,以及原來參加過無線散射通信試驗情況以后,耐心的指導我有關短波無線電傳播的特點,提醒我應該注意的試驗重點以及試驗數(shù)據(jù)的整理歸納原則。離開以前專門叮囑我,一定要注重收集試驗數(shù)據(jù),一定要確保數(shù)據(jù)真實性,一定要實事求是,保證試驗數(shù)據(jù)和報告的準確性可靠性。</p><p class="ql-block">最終這次試驗取得完整真實的試驗數(shù)據(jù),該設備對大功率短波單邊帶電傳報的糾錯能力出色,為產(chǎn)品設計定型提供了可靠的試驗結果。</p><p class="ql-block">下面這張照片是1979年秋天,在完成“短波單邊帶八時八頻終端機”設計定型試驗,到通信部科技處(后改為科技局)匯報試驗情況以后,在翠微路照相館拍攝的相片。</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font-size:20px;">?1981年上半年,為了適應部隊新型通信裝備試驗工作需要,通信試驗大隊進行了通信試驗站的整編工作。這次整編工作有二個突出特點:</span></p><p class="ql-block"><b><u>特點1</u></b>:將原來的若干個連級試驗站編制,改編為三個營級試驗站。增加每個試驗站的技術干部數(shù)量,以適應日益增多的設計定型試驗工作。</p><p class="ql-block"><b><u>特點2</u></b>:改編以后的營級試驗站,站長負責全面工作,副站長重點負責試驗技術工作。副站長由試驗工作表現(xiàn)突出的技術干部擔任。營級試驗站設立后勤助理員負責試驗站的行政后勤工作,取消原來的排級司務長。</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在這次通信試驗大隊試驗站整編過程中,我被上級任命為通信試驗大隊第二試驗站副站長,第二試驗站主要負責短波無線電設備的設計定型試驗工作。</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通信試驗大隊第二試驗站,主要的技術干部和戰(zhàn)士在河北涿縣營房。還有二個下屬的連級分站。一個在河北涿縣下胡良,主要是流星余跡散射通信試驗。一個在河南雞公山頂,主要是大功率短波通信試驗。</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0px;">(2)千呼萬喚始出來: 新型15瓦短波單邊帶戰(zhàn)術電臺的設計定型試驗的一波三折。</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上世紀八十年代初,野戰(zhàn)部隊團營之間的戰(zhàn)術無線電通信手段,主要使用的是“小八一”短波雙邊帶戰(zhàn)術電臺。在對越反擊戰(zhàn)以后部隊急需一種替代“小八一”電臺的新裝備。電子部769廠根據(jù)總參通信部提出的戰(zhàn)術技術要求,克服重重困難,終于研制成功我國第一臺15瓦短波單邊帶戰(zhàn)術電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根據(jù)部隊的急需,必須立刻安排設計定型試驗工作。我擔任通信試驗大隊無線試驗站副站長以后,組織的第一個試驗工作就是15瓦短波單邊帶電臺設計定型試驗。</p><p class="ql-block"> (1)為了加快試驗工作進度,我?guī)ьI參加試驗工作的技術人員去769廠,配合工廠研制小組進行設備指標測試,同時學習該設備采用的新技術。室內測試合格以后,在當?shù)匾皯?zhàn)軍通信部門配合下,進行野外通信試通工作。需要說明的是,在工廠進行的一切工作只是了解設備情況的一種手段,所有測試數(shù)據(jù)和野外通信結果只是參考。正式的設計定型試驗工作和試驗數(shù)據(jù),必須在通信試驗大隊,由通信試驗大隊技術干部操作完成。</p><p class="ql-block"> (2)15瓦短波單邊帶戰(zhàn)術電臺的設計定型試驗工作在通信試驗大隊進行。首先要按照電臺的技術指標要求,由通信試驗大隊的技術干部使用試驗大隊自己的測試儀器,進行嚴格的電氣指標測試。</p><p class="ql-block">(3)室內技術指標測試合格后,才能安排野外實際通信試驗。該設備屬于短波戰(zhàn)術電臺范圍,根據(jù)該電臺的戰(zhàn)術技術要求規(guī)定,使用1.5米鞭天線在通信距離10至15公里之間進行通話試驗。</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 1, 1); font-size:18px;"><u>第一次進行野外通信試驗時,就發(fā)生了讓所有參加試驗的人員感到意外的事情!新型的15瓦短波單邊帶戰(zhàn)術電臺的通話距離,竟然和老式的“小八一”電臺一樣!</u></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18px;">在理論上,這樣的情況是絕對不可能出現(xiàn)的,試驗現(xiàn)場的驚愕和懷疑氣氛可想而知。</span></p><p class="ql-block">當上述情況逐級反映上報后,總參第62研究所的技術人員迅速趕到試驗現(xiàn)場,第62研究所蔣同澤副所長,總參通信部主管科研的楊千里副部長,總參通信部科技處(后改為科技局)的領導,電子部科技司和電子部通廣局的領導,要么親臨現(xiàn)場, 要么電話聽取匯報了解情況,表現(xiàn)出高度重視。</p><p class="ql-block"><b>這是部隊急需的新型短波單邊帶戰(zhàn)術電臺。無論軍工產(chǎn)品研制部門,還是軍方使用部門,都寄予高度重視和急切希望。遇到這樣的突發(fā)情況,必須找到存在的問題 ,解決問題,必須達到戰(zhàn)術技術要求規(guī)定的通信距離。</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作為該產(chǎn)品的設計定型試驗負責人,面對突然出現(xiàn)的問題,面對上級單位領導和技術專家的質詢,面對工業(yè)生產(chǎn)部門領導和研制單位技術人員的不滿以及疑惑,在反復進行野外通信試驗取得數(shù)據(jù)以后,根據(jù)對不同數(shù)據(jù)的綜合分析以后,最終做出實際通信距離沒有達到戰(zhàn)術技術要求的結論。</p><p class="ql-block">根據(jù)第一次設計定型試驗,電臺沒有達到戰(zhàn)術技術要求的通信距離的實際情況,769廠將四部參加設計定型試驗的樣機返回工廠,進行進一步的原因查找和技術改進工作。</p><p class="ql-block">在769廠和試驗大隊技術干部的共同配合下,終于在第二次設計定型試驗過程中找到了存在的二個關鍵問題。最終使15瓦短波單邊帶戰(zhàn)術電臺的實際通信距離,滿足了總參通信部下達的戰(zhàn)術技術指標要求,通過了設計定型鑒定。</p><p class="ql-block">15瓦短波單邊帶戰(zhàn)術電臺最終經(jīng)歷了: 二次正式的設計定型試驗 ,多次非正式通信試驗,多次設計改進,一次設計定型預備會議,一次正式設計定型會議,才最終完成了產(chǎn)品設計定型,進入批量生產(chǎn)部隊試用階段。</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從開始接受試驗任務到769廠學習,到最終完成設計定型工作,斷斷續(xù)續(xù)的整整持續(xù)了一年半時間。這也是我經(jīng)歷的十多次設計定型試驗工作中,持續(xù)時間最長、影響涉及面最廣、困難最多、甜酸苦辣、艱辛付出,無以言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正是這次15瓦短波單邊帶戰(zhàn)術電臺的設計定型試驗,引發(fā)我對無線電臺通話質量評定方法和標準的思考。在通信試驗大隊姜書田大隊長的支持下,我提出了通信試驗大隊的“無線通信設備通話質量試驗方法”。同時我還參加了原四機部【通信設備語音測試及評定方法】部標的起草工作。</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下面的一張照片是1982年,我擔任總參通信試驗大隊二站副站長期間,主持最新的15瓦單邊帶電臺設計定型試驗期間的工作照片。由于試驗出現(xiàn)意想不到的突發(fā)情況,為了確保試驗結果真實可靠,避免和研制方的矛盾,野外實際通話試驗都是我親自進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下面另外一張照片是1982年11月,在河北涿縣至高碑店沿線,試驗美國PRC174短波單邊帶電臺,以對比國產(chǎn)15瓦短波單邊帶戰(zhàn)術電臺的通信距離和效果。我旁邊是總參62研究所高級工程師李盛生。</p> <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1982年夏天,通信試驗大隊衛(wèi)星地面站天線系統(tǒng)。</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1983年8月至1987年1月,我由通信試驗大隊調入總參第62研究所科技處擔任參謀工作</b><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的工作分工范圍是: 負責第二研究室(無線通信);第十研究室(人防通信警報);通信試驗大隊等三個單位的業(yè)務協(xié)調工作。</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下面這二張照片是1984年,我陪同總參通信部通信處(后改為通信局)史副處長,62研究所龔副政委,62所李總工程師,試驗大隊姜副大隊長,在通信試驗大隊機房,視察62研究所研發(fā)的部隊首臺漢字通信系統(tǒng)的實際通信情況。</p> <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這是一張非常珍貴的歷史照片。</b>1984年6月,總參第62研究所建所20周年活動中,分管作戰(zhàn)的總參謀長助理譚旌樵首長來到第62研究所指導工作。</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新產(chǎn)品展臺上,展示了將在1985年開始陸續(xù)裝備野戰(zhàn)部隊的幾種新型電臺。這些新型電臺大部分是經(jīng)過通信試驗大隊無線試驗站,進行的設計定型試驗。</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當時是負責第二研究室(無線通信室)業(yè)務協(xié)調的科技處參謀,又曾擔任過通信試驗大隊無線試驗站副站長,并親自主持過幾種新型電臺的設計定型試驗工作,對這些新設備實際使用情況了如指掌。所以由我向總參首長介紹這些新型電臺的情況。</p> <h3>1984年夏天,我第一次跟隨總參通信部和北京軍區(qū)通信部有關領導去第38集團軍112師,了解機械化師的通信設備改裝使用情況。</h3><h3><br></h3><h3>在向師團二級指揮員請教和學習中,使我更加深刻了解到通信裝備的【戰(zhàn)術技術指標】的重要性,深刻理解了軍用通信設備的技術指標一定要滿足戰(zhàn)術指標的必要性。</h3> <h3>下面這張照片是1984年8月,我和總參通信部科技處有關人員以及總參62研究所二室主任鄭祖輝等人,參加野戰(zhàn)綜合通信系統(tǒng)使用要求論證會議期間,在會議地點南苑空軍招待所留念。</h3> <h3>下面這三張照片是1985年,我再次隨總參通信部有關領導去第38集團軍112師,了解機械化師的通信設備改裝使用情況。這次的重點是師長裝甲指揮車的多種通信設備,如何保證對整個機械師的暢通指揮。特別是機械化部隊在多路縱隊,大縱深行進中的無線通信保證。</h3> <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p> <h3>和112師領導溝通以后,我專門去38集團軍通信團,和通信團營長高振江溝通有關設備使用情況。</h3> <p class="ql-block">1985年,我被借調到總參通信部人防通信處工作二個月(后改為人防通信局),參加籌備全國人防通信工作會議并正式參加會議。這是會議代表在南京長江大橋的留念。</p> <p class="ql-block">1985年在南京參加籌備全國人防通信工作會議期間,得到南京軍區(qū)通信部領導和軍區(qū)通信部人防通信處領導的大力支持。這是與南京軍區(qū)通信部參加會議籌備工作的參謀合影。</p> <h3>1985年在南京參加全國人防通信工作會議期間,會議代表參觀南京中山陵。</h3> <h3>1985年在南京參加籌備全國人防通信工作會議期間,在會議廳調試大屏幕投影儀。</h3> <h3>1985年在南京參加籌備全國人防通信工作會議工作期間,和總參第62研究所人防通信警報研究室的工程師合影。</h3> <h3>1985年全國人防通信工作會議結束后,與總參通信部原人防通信處領導合影。</h3> <p class="ql-block">1983年至1985年期間,我多次參加過總參通信部組織的對外技術交流活動,并且負責組織過二次由外國工程師和試驗大隊技術干部共同參加的,國外最新軍用無線通信設備的試驗工作。</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下面這張照片是1986年1月份,我去長城飯店接外國公司的工程師,去順義共同進行野外試驗前的照片。</p> <h3>1986年初,總參第62研究所和61研究所合并,組建新的總參第61研究所,這是我在原第62所辦公樓前留念。</h3> <h3>我和原第62研究所科技處領導以及老參謀合影留念。</h3> <h3>總參62研究所科技處合影。當時除了處長和副處長以及參謀外,科技處還有一個技術組專門負責漢字通信終端機的維修工作。</h3> <h3>1986年國慶節(jié)帶著兒子去天安門時,我在天安門前留念,也是我最后一張軍裝照。</h3> <h3><font color="#010101">1986年冬天,我轉業(yè)到正在籌建中的中國廣播通信衛(wèi)星公司工作。公司最初的辦公地點是在著名的萬壽路新六所大院內,這是我在新六所大院內辦公樓前留念。</font></h3> <h3>1987年初,我已經(jīng)轉業(yè)到中國廣播通信衛(wèi)星公司工作。在參加一個全國衛(wèi)星通信廣播設備展覽時候,看到我在總參62研究所工作期間,曾經(jīng)參與過的6904廠的移動式衛(wèi)星通信站參加展覽,專門在衛(wèi)星通信車前留念。</h3> <p class="ql-block">2017年11月,我專程回到闊別47年的河南輝縣,在曾經(jīng)當兵的160師炮兵團團部門口,向英雄的老部隊,向自己無悔的軍旅生涯,致以莊重的軍禮!</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歡迎繼續(xù)欣賞我的其他美篇</b></p><p class="ql-block">【1970年我在炮兵部隊的那些事】</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