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v> “孩子,我要求你讀書用功,不是因為我要你跟別人比成績,而是因為,我希望你將來會擁有選擇的權(quán)利,選擇有意義、有時間的工作,而不是被迫謀生。當(dāng)你的工作在你心中有意義,你就有成就感。當(dāng)你的工作給你時間,不剝奪你的生活,你就有尊嚴(yán)。成就感和尊嚴(yán)給你快樂?!蔽迥昵?,我在微信朋友圈邂逅這段話,不禁為之動容。從那刻開始,我知道臺灣有個智慧女作家叫龍應(yīng)臺。我仿佛受到了某種召喚,迫不及待地跑到書店買來了《親愛的安德烈》和《目送》,一口氣讀完了它們,心中除了感動,就是欽佩。</div><div> 前段時間,我再次傾情閱讀了《孩子你慢慢來》,字里行間,充滿溫情,處處洋溢著愛的氣息,閃耀著智慧的光芒。我的腦海里蹦出了一句話:有一種智慧叫尊重。對于什么是父母對孩子真正的尊重,龍先生的《孩子你慢慢來》這本散文集讓我有了深刻的體悟:</div> <h1> <font color="#010101">一、身為父母,一定要學(xué)會放手,盡早讓孩子自己去探索精彩的外部世界</font></h1><div> 散文《漸行漸遠》中,有個令我難忘的片段:安安(龍應(yīng)臺大兒子的小名)離開幼稚園沒幾天的時候,他問媽媽可不可以和弗瑞第自己去離家四百米的游戲場玩。媽媽(龍應(yīng)臺在書中的自稱)先是呆住了,腦海里出現(xiàn)了被狗咬、被虎頭蜂叮、被壞人綁架等各種恐怖的景象;然后經(jīng)過一番激烈的思想斗爭,對孩子進行一番試探后,終于說出了一句令兩個孩子歡呼雀躍的話:“好,你們?nèi)グ?”</div><div> 媽媽的這句話如同一道解禁令,讓從來未曾離開過大人視線的小人兒,從此有了一方真正屬于自己的自由天地,他可以隨心所欲地去探索了解自己感興趣的事物。它對于安安的意義絕不亞于哥倫布發(fā)現(xiàn)新大陸對于整個世界的意義——“從此,安安就像一個云游四海、天涯漂蕩的水手,一回家就報告他歷險的過程:游戲場邊有一片大草原,埋在草叢里全是土撥鼠。草原上一棵不知名的枯樹,枝丫上永遠停滿了烏鴉,在那兒對著天空‘嘎嘎’叫著。樹叢里則有野兔,好大的耳朵,尾巴卻那么短,身體很胖,有一只九斤重的貓那么大。秋千旁邊那棵樹,結(jié)滿了綠色的豆豆,豆豆還附著一片像蜻蜓翅膀似的薄薄的莢,你把這豆子往天上一丟,它掉下來,那翅膀就一直轉(zhuǎn)一直轉(zhuǎn),像降落的直升機,也像蝴蝶……”</div><div> 如此精彩美妙的“歷險”,竟然全是媽媽的那一句看似簡單卻最不簡單的“好,你們?nèi)グ伞彼n予的!因為這個“好”字,意味著媽媽開始“放手”,漸漸退居幕后了,而這需要媽媽經(jīng)常忍受孩子不在自己視線范圍內(nèi)所帶來的內(nèi)心煎熬。倘若媽媽當(dāng)時作如是回答:“不可以!”那么,一切的美好都將化為烏有!我不禁要為媽媽這種非凡的勇氣和智慧點贊!我的內(nèi)心不禁騰起一種聲音:放手,往往會創(chuàng)造出一種美妙的境界!</div> <h1> <font color="#010101">二、身為父母,一定要學(xué)會退讓,允許孩子有時候可以不用那么優(yōu)秀</font></h1><div> 讀《一只老鼠》這個故事時,我的內(nèi)心泛起一陣波瀾,久久不能平靜;因為安安,更因為媽媽——安安昨天的作業(yè)只得了一個老鼠印章,媽媽心里有些不高興。今天,媽媽看到安安的四行大字中的最后一行寫得不好,就對安安說:“另外拿張白紙,你就補寫這一行怎么樣?這樣才會得三只老鼠。來,媽媽幫你把線畫好,很簡單嘛,一行就好——”沒想到安安“火山”爆發(fā),淚眼朦朧地咆哮著:“為什么?為什么我要再多寫一行?你總是要我寫得好、寫得漂亮,我只是一個小孩,我沒辦法寫得像你那么好!你總要我得兩只老鼠三只老鼠,這么好那么好,我有時候也要得一只老鼠——我也有權(quán)利要得一只老鼠,就得一只老鼠呀……”媽媽被安安突如其來的情緒嚇了一大跳,半天說不出一句話來。半晌,媽媽擦掉安安的眼淚,嘆了口氣,說:“好吧!就一只老鼠。你去玩吧!”安安默默收拾好東西,到了門口卻又回身對還在發(fā)呆的媽媽說:“有時候我可以拿三只老鼠——有時候?!?lt;/div><div> “我也有權(quán)利要得一只老鼠!”安安的話猶如一道晴天霹靂擊中了媽媽,也擊中了我。它在清晰地傳達一種意思:作為成長中的小孩子,也有暫時讓自己放松的權(quán)利,不必時時刻刻都追求卓越。而媽媽的妥協(xié),意味著媽媽認(rèn)可安安提出的“有時候要得一只老鼠”的權(quán)利。此刻的妥協(xié),完全說得上是一種藝術(shù),一種尊重和愛的藝術(shù)。因為這樣做,不僅能安撫安安的情緒,不造成母子之間的對立,還能讓安安自我發(fā)覺,這種權(quán)利只可偶爾行使,追求進步的大方向絕不能改變——正如安安所說:“有時候我可以拿三只老鼠。”</div><div> 試想,媽媽當(dāng)時如果堅決要安安補寫一行,其結(jié)果可想而知:安安不得不屈從于媽媽的威嚴(yán),這次作業(yè)最終會得三只老鼠;可他內(nèi)心必然會很抗拒很排斥,等到他有力量反抗媽媽的時候,必定會以叛逆的方式與媽媽對抗。如此,就得不償失了。可見,父母不急于求成,允許孩子慢慢來,允許孩子暫時表現(xiàn)不佳,靜候花開,在孩子成長的某些時刻作出必要的退讓,是為人父母者一種非常重要的智慧,這種智慧就叫——尊重。</div> <h1> <font color="#010101">三、身為父母,一定要學(xué)會把關(guān),當(dāng)孩子“越界”時必須施以有效的懲戒</font></h1><div> 《觸電的小?!肥潜緯凶钜馕渡铋L的一個故事。安安的小伙伴弗瑞第去超市偷糖果時,被超市老板逮住了,老板讓媽媽來接弗瑞第回家。見到媽媽時,弗瑞第哭訴是安安叫他去偷的。經(jīng)過媽媽的智慧溝通,弗瑞第承認(rèn)是他自己主動去偷東西的,但他每次都把偷來的東西分給安安。媽媽教育安安這是分贓行為,是共犯,責(zé)任與弗瑞第幾乎一樣重,作四六分;媽媽懲罰安安寫日記,掃落葉,并且三天不準(zhǔn)看電視。當(dāng)然,媽媽也把具體情況告知了弗瑞第的父母,弗瑞第爸爸讓他捧著一束鮮花,向超市老板鞠躬道歉,弗瑞第自然也受到了禁足一周等一系列的懲罰。</div><div> 對偷東西的弗瑞第進行懲罰,這是沒有任何疑義的事;而媽媽對安安的一系列懲戒,特別是關(guān)于“共犯”的概念及其責(zé)任分配的教育引導(dǎo),的確是很顯智慧的。因為這樣一把關(guān)一教育,安安就會明確地體會到,自由也是相對的,這個世界有許多事是有界限的,是他不可觸碰、不能越界的,正如媽媽在文中的形象表述——“原野上有一群乳牛,成天悠閑自在地吃草,好像整片天空、整片草原都屬于它們,一直到有一天,一只小牛想闖得更遠,碰到了一條細得幾乎看不見的線——那是界線,線上充了電,小牛觸了電,嚇了一跳,停下腳來——原來這世界上有去不得的地方,做不得的事情。”</div><div> 我想,絕大多數(shù)家長在面對這種情況時,一般都會認(rèn)為安安還只有八歲,他這樣做幾乎沒什么問題,說些諸如“作為好朋友,你應(yīng)該要制止弗瑞第的偷盜行為”,“你不能吃弗瑞第偷來的糖果”之類的話語,差不多就要收場了,而不會把它上升到“共犯”這個層面,更不會對孩子進行相關(guān)的懲罰。媽媽的英明做法背后,其實是她對“界限”的尊重——不管年齡大小,有些事情永遠都是做不得的,就像潘多拉魔盒,無論如何都是不能打開的。</div> <h3> 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書是常讀常新的。這回,我從《孩子你慢慢來》這本書中,感悟到的是父母尊重孩子的真諦。雖然我的孩子已經(jīng)長大,上高中了,我也錯過了許多尊重孩子的機會,但“亡羊補牢,為時未晚”,今后,我一定會抓住各種機會,在孩子成長的最后幾個階段,好好踐行升級版的“尊重”之真義,努力開創(chuàng)一段舒心、美妙、精彩的親子旅程!<br></h3><div> 感恩龍應(yīng)臺先生!</div> <h3><i> 龍應(yīng)臺,1952年2月13日生于中國臺灣高雄大寮鄉(xiāng)眷村,現(xiàn)代作家、曾擔(dān)任“臺灣文化事務(wù)主管部門部長”。 1974年畢業(yè)于臺灣成功大學(xué)外文系后,赴美國求學(xué),后獲堪薩斯州立大學(xué)英美文學(xué)博士。1988年遷居德國,在法蘭克福大學(xué)任教授。1994年,出版《人在歐洲》。1998年,她的三部書《啊,上海男人》、《這個動蕩的世界》、《故鄉(xiāng)異鄉(xiāng)》在上海相繼發(fā)行。1999年,龍應(yīng)臺出任臺北市首任文化局局長。2008年在香港大學(xué)教授任上獲評為孔梁巧玲杰出人文學(xué)者。2010年11月15日,龍應(yīng)臺以260萬人民幣的版稅收入,榮登作家富豪榜第16名,引發(fā)廣泛關(guān)注。 2014年12月5日,正式卸任臺灣“文化部長”。</i><br></h3>